本文作者:微博知名軍事博主@hqy1228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關注)
微信公眾號「中外艦聞」特約稿,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金剛級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中第一種配備有宙斯盾戰鬥系統的飛彈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為提升海上自衛隊八八艦隊中專屬防空能力而設計建造的。金剛級驅逐艦在艦體的設計上基本參照了美國海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1構型,但艦橋結構更為龐大,同時將伯克級的輕質十字桅改用海自傳統的重型四角格子桅,這是金剛級與伯克級Flight1在外觀上主要的區別。所以也可以說金剛級驅逐艦在外型上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放大版。
金剛級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成為首個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非美國海軍的軍艦,儘管裝備金剛級的SPY-1D型宙斯盾系統是一個專門為日本準備的精簡版宙斯盾系統,但是好歹它也是個盾,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金剛級的綜合性能與科技水平遠優於亞洲包括中國海軍在內的其他國家海軍任何艦艇。在海上自衛隊的愛宕級驅逐艦入役前,金剛級也始終是海自最強的防空型驅逐艦。
金剛級一共建造了4艘,分別是DDG-173金剛號,DDG-174霧島號,DDG-175妙高號和DDG-176鳥海號。這四艘宙斯盾驅逐艦是當時全世界除了美國海軍之外最早出現的宙斯盾艦。在海自護衛艦隊中每1個護衛隊群配備1艘,是海自各艦隊主要的防空艦。
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的武器系統以及船電系統的配備幾乎完全參照了阿利·伯克級驅逐艦,5英寸主炮,MK41垂直發射系統,魚叉反艦飛彈,相控陣雷達,電子對抗系統以及數據鏈等等。
金剛級裝備的奧託梅萊拉127mm/54倍口徑緊湊型艦炮為義大利奧託梅萊拉公司於1960年代後期設計的海軍艦炮。義大利開發此型艦炮的時間與美國進行Mk 45艦炮開發相近。由於機械結構與炮身壽命的問題讓美國在開發MK45的時候放棄了對空效能,主要以操作穩定度作為考量;然而義大利在設計此款艦炮時卻強調了防空能力,因此在設計時便以超過MK42的每分40發射速作為標準,採用了奧託76mm速射炮類似的諸多全新設計,成功的讓奧託梅萊拉127mm/54艦炮系統在輕量化以及高度自動化的前提下,依舊具備了高射速。為了提高射速並保證其續射性,該炮採用了液冷式炮管(將炮管壁內部並注入冷卻液)。該火炮系統分成上甲板部與下甲板部,下甲板部為控制室與人力裝彈區;裝彈手以人力方式將底火與炮彈從彈藥庫取出,安置進下甲板的圓筒狀彈夾,裝彈人力最低需求2名,最大射速時需8名裝填手運送彈藥,揚彈機將安裝好引信的炮彈運送至上甲板的火炮區塊。上甲板部為火炮區可全自動無人操作,主炮外炮塔內保留了3個彈藥儲藏區共66發的備射彈,炮彈發射後彈殼依照設計動線掉落至下甲板區由人力回收。日本取得此炮生產授權並在本國生產, 對水面目標的射程為16km,對空射程則為7km,射速達45發/分 。
金剛級裝備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是美國現役艦艇所使用的垂直發射系統。它能夠搭載多種不同類型的飛彈,包括ESSM改進型海麻雀防空飛彈,「標準」SM-2型中程防空飛彈,「標準」SM-3型防空飛彈,「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以及戰斧巡航飛彈。垂直發射系統也是1960年代起開發神盾戰鬥系統時的配套產物[3] ,發射系統在1976年通過測試量產[3] ;當時的計劃只整合了標準飛彈,但是美國海軍認知到該系統的強大潛力,因此要求發射管開發需整合現役美軍飛彈的尺寸[3],因此MK 41有著多種長度款式。早期MK41型垂直發射系統保留有自裝填的起重吊臂,不用時收入系統中,但是它會佔用3個垂髮單元。下圖中的第三排左起3個連在一起的單元裡就是被起重吊臂佔據。金剛級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無論是發射管數目、配置方式等都與伯克級Flight1完全相同,不過並未配備具有對地攻擊性的戰斧巡航飛彈。
金剛級裝備的MK15型CIWR密集陣系統於1967年開始構想規劃,1977年在美國海軍武器測試艦比吉洛號(USS Bigelow)上測試。1978年開始量產,1980年正式服役。設計上可進行全自動防禦,即給定目標的資料後,就可以完全靠內建的雷達搜索、追蹤、目標威脅評估、鎖定、開火。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安裝容易,載臺只需提供電力,不需與船艦上的作戰偵測系統進行整合也能運作,安裝的甲板位置也只要確保足夠的結構強度,而不必在甲板上挖洞。但密集陣系統「單打獨鬥」的特性也是個缺點,和我國海軍裝備的730或1130CIWR系統相比,只能倚賴火炮自己的雷達進行接戰,與艦上其他系統沒有協同互助。即使艦載雷達已經精確捕捉並鎖定目標,密集陣系統解除保險後仍然必需重新以自身的雷達進行空域搜索,不僅多浪費時間,也增加了漏失目標的可能性。此外,受限於載臺的限制,密集陣系統的雷達只能與機炮共用同一個迴旋/俯仰角,無法獨立執行廣域搜索,因此系統開機後只能一次攻擊一個目標。這個缺點在近年來已經藉由和神盾戰鬥系統進行整合而獲得不小的改善。
金剛級裝備的90式反艦飛彈是美制AGM-84魚叉的仿製版本,AGM-84捕鯨叉(魚叉)反艦飛彈是由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開發的反艦飛彈,在1979年裝備部隊使用,也是美國海空軍現役最主要的反艦武器,可以自飛機,各類水面軍艦以及潛艇上發射。此外,美國海軍利用魚叉飛彈開發出遠程陸上攻擊型(SLAM:Stand-off Land Attack Missile)。在美國三軍通用編號當中,AGM-84為空射型,RGM-84為艦射型,UGM-84則是水下潛艇發射型,但是他們的基本結構都是相同的。90式反艦飛彈的射程超過100公裡,可實現由直升機引導的超視距攻擊。
金剛級裝備的SPY-1D型 無源相控陣雷達,在2005年7月,由於日本與宙斯盾系統的製造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籤約,將金剛級的宙斯盾系統升級為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與聯合接戰能力(CEC)的基線(Baseline) 7.1,並將雷達升級為SPY-1D(V)1。改良後的金剛級每艘配備9枚「標準」SM-3,替換原來艦首前部的MK41型VLS發射器中的「標準」SM-2防空飛彈。
金剛級裝備了兩種火控雷達,一種是SPG-62防空飛彈制導雷達,它作為宙斯盾系統的照射雷達。SPG-62不負責跟蹤目標,而僅僅是負責對準以探測到和跟蹤到的目標,在「標準」SM-2防空飛彈的攻擊最後階段,為其提供制導。SPG-62是一部X波段窄波束連續波目標照射雷達,每部SPG-62制導雷達可以通過分時照射的方式為3~4枚「標準」SM-2防空飛彈提供制導。不過可以想像,通過伺服電機來調整方位和俯仰角的SPG-62的分時照射能力很一般。另一種火控雷達是FCS-2-21型火炮火控雷達,它用於127MM/54倍口徑奧託梅萊拉主炮的照射和控制。
金剛級裝備了ORQ-1C2型直升機通訊數據鏈天線,它負責艦機之間的數據交換,在超視距攻擊以及反潛作戰時起到艦機之間信息和數據交互的作用。這一型號的數據通訊天線在海上自衛隊的各型主力艦艇上都有安裝,可見海自對直升機反潛的重視程度。在金剛級桅杆下部長條形的雷達是OPS-28D對海搜索雷達,該型雷達屬於海上自衛隊的第三代對海搜索雷達,屬於脈衝都卜勒雷達,與美國TAS MK23雷達類似。主要任務是探測和識別掠海飛行的飛彈目標。
金剛級裝備的NOLQ-2型電子戰系統,在主桅杆頂部和上部平臺是NOLQ-2型電子戰系統ESM接收天線,在艦橋兩側的是箱型的NOLQ-2型電子戰系統ECM有源幹擾發射機。 NOLQ-2型電子戰系統屬於日本海上自衛隊裝備的第三代電子戰系統,性能和美國的AN/SLQ-32V3版本相當。在上世紀90年代屬於非常先進的電子戰系統。在桅杆頂部顏色較淺的梯形圓柱體是LINK16 JTIDS數據鏈天線,金剛級也是第一種安裝LINK16 JTIDS數據鏈的海自艦船。桅杆中間大圓盤是OPX-11型IFF敵我識別詢問天線,類似於美國海軍的UPX-37型敵我識別詢問天線。
下面依舊是福利時間,一些暑假在舞鶴基地拍攝的金剛級DDG-175艦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