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有此一冊在手,始可分析中國信而有徵,並可據此作各種跨文化的研究。
——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
《中國鄉村》這部巨著於1960年問世以後,佳評如潮,有人謂此書代表史學界罕見的成熟,亦有人認為乃韋伯(Max Weber)出版論述中國社會宗教之書後的最重要作品,更有人建議應列為政治、社會組織、人類學,以及亞洲研究等課程之書。
——汪榮祖(著名歷史學家)
譯者的話
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蕭公權的學術名著——《中國鄉村——19 世紀的帝國控制》,由我們兩人通力合作翻譯完成。蕭公權,生於1897 年,逝世於1981 年,江西泰和人。1920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到美國留學,專攻政治哲學,1926 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南開大學、東北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講授政治哲學。1947 年任南京政治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國民政府中研院院士後又赴美,長期在美國任教。蕭公權一生著述甚豐,《中國鄉村》是他的學術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學術界不可動搖的地位。蕭公權從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及其運行效果這三個方面,探討了19 世紀清王朝關於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確立情況和運行情況。該書的一大特點是,作者不是在對規章法規進行大拼盤,而是從歷史發展長河中探討這個政治統治體系是如何設置起來的,其理論價值和實際運作情況如何,有什麼啟迪作用。作者所引歷史資料、文獻和學術著作、論文,浩如煙海,數不勝數。對這些史料,正如作者在書中表明的一樣,進行了認真的取捨研究,不盲目相信任何觀點和主張。在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下,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提煉出來的《中國鄉村》,不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不但是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史,尤其是研究中國鄉村的學者必須參考的歷史巨著,而且是為政者制定和推行基層政策理應參考的重要文獻。如果諾貝爾獎中有歷史學這一項,那麼蕭公權獲得歷史學獎是沒有爭議的。作者雄厚的功底、淵博的知識和對文獻資料的大量引用,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雖然張皓是專攻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的,張升是專攻歷史文獻、目前正從事元明清宮廷藏書研究的,但在翻譯時也常常感到非常棘手。有時,為某個人名、地名,查找大量資料,卻一無所獲。出於嚴謹的考量,對於沒有找到的人名和地名或其他專用名詞,我們都將英文置於括號內;對於作者一些瑕不掩瑜的小錯誤,我們一一作出說明和糾正;書中提到的一些文獻,限於條件難以查核的,我們也作了說明。總之,我們力圖按照「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將這部學術巨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由於我們的功底遠遠不夠,出現錯誤在所難免,還望讀者原諒。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沙淑芬女士、北京大學歷史系歐陽哲生先生、九州出版社周春女士等,為本書的翻譯出版傾注了心血,在此我們深深表達誠摯的謝意。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有關工作人員,為我們查找文獻資料提供了方便,我們也要表達萬分的謝意。波爾州立大學的李柳博士為聯繫本書的版權付出了努力,北京大學歷史系劉一皋先生和我們的一些朋友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張皓、張升
2013 年11 月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紀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包括理論基礎、措施和效果。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鄉村地區自然的社會組織劃分和基層行政體系,即村、集市、鄉鎮的劃分,保甲和裡甲的行政分配和結構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國家控制鄉村的統治體系,涉及保甲監控、裡甲稅收、社倉等災荒控制以及鄉約等思想控制系統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討論鄉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鄉村對它的回應。本書附錄有關裡甲、糧倉等制度的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蕭公權(1897—1981),著名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臺灣中研院首屆院士。1918年考入清華高等科,1926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後至1948年,歷任或兼任燕京、清華、光華、華西等名校教授。1949年離臺赴美,長期執教於華盛頓大學遠東和蘇聯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憲政與民主》《康有為思想研究》《翁同龢與戊戌變法》等。
【譯者簡介】
張皓,1964年生,貴州德江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張升,1967年生,廣東陽春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目錄】第一部分 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
第一章 村、集市和鄉鎮 / 3
控制的問題 / 3
中國鄉村的形態 / 10
村莊的物質面貌 / 14
鄉村集市與城鎮 / 27
第二章 基層行政組織體系——保甲及裡甲 / 37
保甲組織 / 38
裡甲組織 / 44
保甲和裡甲之間的關係 / 46
作為鄉村建制的社 / 49
第二部分 鄉村控制
第三章 治安監控:保甲體系 / 57
保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 57
鄉村紳士和保甲 / 86
保甲體系試評 / 91
第四章 鄉村稅收:裡甲體系 / 105
裡甲在稅款攤派和登記中的地位 / 105
對裡甲體系的總評價 / 131
第五章 饑荒控制:社倉及其他糧倉 / 173
清朝的糧倉體系 / 173
地方糧倉的組織和運行 / 176
鄉村糧倉體系的衰敗 / 185
糧倉體系所面臨的困難 / 192
紳士與鄉村糧倉 / 209
摘要和結論 / 213
第六章 思想控制:鄉約及其他制度 / 219
鄉約宣講體系 / 219
鄉飲酒和其他敬老的方法 / 243
老民和老農 / 243
鄉飲酒 / 247
祠祀:地方祭祀 / 261
鄉學 / 278
鄉村控制的局限 / 303
第三部分 控制的效果
第七章 鄉村控制的效果 / 311
作為社區的鄉村 / 311
村莊領導 / 316
村莊活動 / 329
村際活動 / 364
村民的合作活動 / 370
紳士在村社中的角色 / 375
總結 / 381
第八章 宗族與鄉村控制 / 383
宗族與鄉村 / 383
成員與領導 / 392
宗族活動 / 396
茶坑——19世紀的一個單族村莊 / 411
政府對宗族的控制 / 414
宗族組織的衰落 / 423
第九章 鄉村對控制的回應(一)/ 441
鄉民的一般特點 / 441
鄉村環境 / 446
西方對鄉村環境的衝擊 / 486
第十章 鄉村對控制的回應(二)/ 495
「良民」/ 495
「莠民」/ 503
西方的衝擊 / 581
第十一章 總結與餘論 / 601
鄉村控制的合理性和效果 / 601
專制統治的局限 / 604
農民的角色 / 610
附錄一:裡甲結構的變式 / 623
附錄二:清朝以前的糧倉體系 / 654
附錄三:「耆老」 / 658
清朝皇帝世系表 / 661
參考書目 / 662
索引 / 686
譯者的話 /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