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 : 19世紀的帝國控制

2022-01-01 敘拉古之惑

收錄於話題 #每日藝文志 307個

人類學家有此一冊在手,始可分析中國信而有徵,並可據此作各種跨文化的研究。

——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

《中國鄉村》這部巨著於1960年問世以後,佳評如潮,有人謂此書代表史學界罕見的成熟,亦有人認為乃韋伯(Max Weber)出版論述中國社會宗教之書後的最重要作品,更有人建議應列為政治、社會組織、人類學,以及亞洲研究等課程之書。

——汪榮祖(著名歷史學家)

譯者的話

 

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蕭公權的學術名著——《中國鄉村——19 世紀的帝國控制》,由我們兩人通力合作翻譯完成。蕭公權,生於1897 年,逝世於1981 年,江西泰和人。1920 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到美國留學,專攻政治哲學,1926 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南開大學、東北大學、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校任教,講授政治哲學。1947 年任南京政治大學教授,1948年當選為國民政府中研院院士後又赴美,長期在美國任教。蕭公權一生著述甚豐,《中國鄉村》是他的學術代表作,奠定了他在學術界不可動搖的地位。蕭公權從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及其運行效果這三個方面,探討了19 世紀清王朝關於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確立情況和運行情況。該書的一大特點是,作者不是在對規章法規進行大拼盤,而是從歷史發展長河中探討這個政治統治體系是如何設置起來的,其理論價值和實際運作情況如何,有什麼啟迪作用。作者所引歷史資料、文獻和學術著作、論文,浩如煙海,數不勝數。對這些史料,正如作者在書中表明的一樣,進行了認真的取捨研究,不盲目相信任何觀點和主張。在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下,從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提煉出來的《中國鄉村》,不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不但是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史,尤其是研究中國鄉村的學者必須參考的歷史巨著,而且是為政者制定和推行基層政策理應參考的重要文獻。如果諾貝爾獎中有歷史學這一項,那麼蕭公權獲得歷史學獎是沒有爭議的。作者雄厚的功底、淵博的知識和對文獻資料的大量引用,給我們的翻譯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雖然張皓是專攻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的,張升是專攻歷史文獻、目前正從事元明清宮廷藏書研究的,但在翻譯時也常常感到非常棘手。有時,為某個人名、地名,查找大量資料,卻一無所獲。出於嚴謹的考量,對於沒有找到的人名和地名或其他專用名詞,我們都將英文置於括號內;對於作者一些瑕不掩瑜的小錯誤,我們一一作出說明和糾正;書中提到的一些文獻,限於條件難以查核的,我們也作了說明。總之,我們力圖按照「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將這部學術巨著展現在讀者面前。由於我們的功底遠遠不夠,出現錯誤在所難免,還望讀者原諒。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沙淑芬女士、北京大學歷史系歐陽哲生先生、九州出版社周春女士等,為本書的翻譯出版傾注了心血,在此我們深深表達誠摯的謝意。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有關工作人員,為我們查找文獻資料提供了方便,我們也要表達萬分的謝意。波爾州立大學的李柳博士為聯繫本書的版權付出了努力,北京大學歷史系劉一皋先生和我們的一些朋友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很多幫助,在此一併致謝。

張皓、張升

2013 年11 月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內容簡介】

《中國鄉村: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紀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包括理論基礎、措施和效果。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鄉村地區自然的社會組織劃分和基層行政體系,即村、集市、鄉鎮的劃分,保甲和裡甲的行政分配和結構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國家控制鄉村的統治體系,涉及保甲監控、裡甲稅收、社倉等災荒控制以及鄉約等思想控制系統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討論鄉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鄉村對它的回應。本書附錄有關裡甲、糧倉等制度的珍貴資料。

【作者簡介】

蕭公權(1897—1981),著名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臺灣中研院首屆院士。1918年考入清華高等科,1926年從美國留學歸國後至1948年,歷任或兼任燕京、清華、光華、華西等名校教授。1949年離臺赴美,長期執教於華盛頓大學遠東和蘇聯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憲政與民主》《康有為思想研究》《翁同龢與戊戌變法》等。

【譯者簡介】

張皓,1964年生,貴州德江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張升,1967年生,廣東陽春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目錄】

第一部分 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
第一章 村、集市和鄉鎮 / 3
控制的問題 / 3
中國鄉村的形態 / 10
村莊的物質面貌 / 14
鄉村集市與城鎮 / 27
第二章 基層行政組織體系——保甲及裡甲 / 37
保甲組織 / 38
裡甲組織 / 44
保甲和裡甲之間的關係 / 46
作為鄉村建制的社 / 49
第二部分 鄉村控制
第三章 治安監控:保甲體系 / 57
保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 / 57
鄉村紳士和保甲 / 86
保甲體系試評 / 91
第四章 鄉村稅收:裡甲體系 / 105
裡甲在稅款攤派和登記中的地位 / 105
對裡甲體系的總評價 / 131
第五章 饑荒控制:社倉及其他糧倉 / 173
清朝的糧倉體系 / 173
地方糧倉的組織和運行 / 176
鄉村糧倉體系的衰敗 / 185
糧倉體系所面臨的困難 / 192
紳士與鄉村糧倉 / 209
摘要和結論 / 213
第六章 思想控制:鄉約及其他制度 / 219
鄉約宣講體系 / 219
鄉飲酒和其他敬老的方法 / 243
老民和老農 / 243
鄉飲酒 / 247
祠祀:地方祭祀 / 261
鄉學 / 278
鄉村控制的局限 / 303
第三部分 控制的效果
第七章 鄉村控制的效果 / 311
作為社區的鄉村 / 311
村莊領導 / 316
村莊活動 / 329
村際活動 / 364
村民的合作活動 / 370
紳士在村社中的角色 / 375
總結 / 381
第八章 宗族與鄉村控制 / 383
宗族與鄉村 / 383
成員與領導 / 392
宗族活動 / 396
茶坑——19世紀的一個單族村莊 / 411
政府對宗族的控制 / 414
宗族組織的衰落 / 423
第九章 鄉村對控制的回應(一)/ 441
鄉民的一般特點 / 441
鄉村環境 / 446
西方對鄉村環境的衝擊 / 486
第十章 鄉村對控制的回應(二)/ 495
「良民」/ 495
「莠民」/ 503
西方的衝擊 / 581
第十一章 總結與餘論 / 601
鄉村控制的合理性和效果 / 601
專制統治的局限 / 604
農民的角色 / 610
附錄一:裡甲結構的變式 / 623
附錄二:清朝以前的糧倉體系 / 654
附錄三:「耆老」 / 658
清朝皇帝世系表 / 661
參考書目 / 662
索引 / 686
譯者的話 / 697

相關焦點

  • 19世紀全球史:處在十字路口的帝國們
    中國不是唯一在19世紀面臨嚴重危機的國家,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德川日本都經歷了和中國清朝末年類似的問題。這四個國家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軍事的軟弱,這使它們在面臨外敵入侵時非常脆弱。土耳其、俄羅斯、中國和日本都經歷了嚴重的國內動亂,尤其是在 19世紀下半葉,農民發動起義,不同政見者要求改革,政治派系之間互相傾軋,甚至陰謀發動政變。軍事的虛弱使這四個國家的統治者無法有效地應對這些國內衝突,於是歐美國家就常常以保護本國商業利益為藉口進行幹涉。這樣,到了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清朝中國以及日本都成為走到十字路口的社會。
  • 19世紀的歷次俄土戰爭
    沙俄利用與巴爾幹國家共同的東正教信仰和相近的斯拉夫族源的特殊關係,以及與士耳其地理毗連的有利條件,在19世紀連續發動了四次俄土戰爭,確立了俄國在近東地區的勢力範圍和傳統影響。值得注意的是:(1)19世紀的歷次俄土戰爭與18世紀的俄土戰爭不盡相同,它們不單純是俄土兩國間的局部衝突,而是整個東方問題的一部分,與近東和歐洲的國際關係緊密相連,牽動著歐洲列強戰略利益的敏感神經。
  • 19世紀美俄石油戰爭
    俄石油工業在沙俄時代形成工業化生產,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石油熱」曾令俄國經濟復甦。19世紀末,為爭奪石油出口的國際市場,美俄兩國石油商掀起全球價格戰。可是美國人的樂觀沒有考慮到俄羅斯帝國的遙遠邊疆——裏海西岸的重鎮巴庫,那裡從13世紀起就以滲出油苗著稱,曾被波斯的祆教徒奉為聖地。19世紀初,併入俄國的巴庫出現小規模的石油作坊,到1829年時已有82座人工油井,但產量極少。直到俄國政府在19世紀70年代正式廢除國家壟斷制度,向私企和外資開放,宣告該國石油產業的「第一春」到來。
  • 近代之前,為什麼整個世界只有歐洲擺脫了帝國模式|文史宴
    在鄉村,每個人都自己製作供自己使用的木質工具。我們也能在小城市裡找到一些細木工人。9 世紀的巴格達和 15 世紀的巴黎就住著一些工匠。城市的發展就這樣帶動了鄉村的職業化發展,鄉村向城市納稅,但也向城市銷售其所需的農產品和原材料。
  • 世紀的誕生——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位置
    這些時間觀相互對立,但共享著一種新的進步意識,即歷史與時間軸線的統一。1900年是庚子年,也是光緒二十六年。這一年的1月30日午夜,流亡在夏威夷的梁啓超感慨萬千,寫下《二十世紀太平洋歌》:「驀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舊二世紀之界線,東西兩半球之中央。」梁啓超把兩個重要的新概念放在一起,一是表示時間的20世紀,二是表示空間的太平洋。
  • 帝國的崛起:19世紀普魯士陸軍的編制和裝備發展史
    普魯士陸軍的編制和裝備1812年拿破崙遠徵沙俄失敗之後,法軍千裡潰逃,法蘭西帝國力量大衰,這讓普魯士有了能夠擺脫法國控制的契機。
  • 在19世紀,為何英國人實行炮艦外交還充滿正義感?(上)
    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19世紀末期,由於「不列顛帝國的大部分處於一種實力——政治權力的真空之中」,英國在海軍力量、殖民地、商業貿易以及工業化上都發展到頂峰,成為無可匹敵的全球性強國。正是由於英國佔壓倒優勢的海軍艦隊,列強之間「爭奪海洋控制權」的鬥爭在整個19世紀失去了全部意義。然而,英國推行炮艦外交最為突出的年代,卻是在19世紀中期。研究英帝國史的學者們通常認為,「1835―1860年是炮艦外交和海軍幹涉的時代」。炮艦政策之所以集中體現在19世紀中期並非偶然,它恰好印證了英國海軍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 【經略編譯】印度會成為21世紀的奧匈帝國嗎?
    關注經略網刊(微信ID: jingluewangkan)與我們一起想像下一個五百年轉載請註明出處:經略2012年10月是1962年中印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50周年。Kaplan)為新書《季風:印度洋與美國權力的未來》而進行的訪談中,當今印度的國家安全顧問希夫尚卡爾·梅農(Menon)以「橋梁力量」來指稱印度。卡普蘭講述了梅農此說法背後的道理:「印度……是這樣一種存在,它介於美國和中國之間,全球性力量和地區性力量之間,硬權力和軟權力之間,在其新興的經濟和海軍力量之間,以及民眾的貧窮與脆弱的國界之間。」
  • 大英帝國
    18世紀英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在19世紀初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經過不斷的對外殖民擴張,到了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面積達到3550萬平方公裡(1920年全盛時期),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人口達到4.13億,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 十大---帝國
    納粹德國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第三帝國和1939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指的是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第一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1871–1918)「第二帝國」的德國。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起國。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被改造成了一個幾乎國內的一切事物都由國家控制的極權主義國家。
  • 19世紀英國名畫賞析
    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在19 世紀初葉,真正擺脫義大利、荷蘭和 法國繪畫影響而攀上英國風景畫頂峰的是康斯太 勃爾和透納。19世紀英國名畫賞析熾熱的六月  萊頓 英國 1895年 布面油畫 這幅畫模特Dorothy Dene自80年代(十九世紀)中期之後成為列頓許多作品的靈感來源。獨特的視角,加上模特身體優美的彎曲使這幅畫與眾不同。
  • 阿富汗:帝國的墳場
    控制中亞,向北可以威懾俄羅斯,向東可以遏制中國,向南可以進擊伊朗、控制印巴,向西前出中東可以控制紅海和地中海,也可經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直抵東南歐、巴爾幹,遏制歐亞大陸的交通咽喉。 世紀嚈噠人,公元568年突厥人;公元658年大唐滅西突厥,設月氏都督府;公元751年恆羅斯之戰大唐戰敗,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盡屬阿拉伯帝國,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為阿拉伯人建立的各個王朝統治;公元11世紀塞爾柱土克曼人;公元1215年花喇子模;公元1220年蒙古及其汗國;公元1389年帖木兒帝國。
  •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美洲轟轟烈烈的海軍軍備競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南美洲幾個大國之間的領土爭端直接導致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海軍軍備競賽。
  • 19世紀還玩排隊槍斃?說說讓日不落帝國一蹶不振的布爾戰爭
    ▼▼▼18世紀末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德,美,日等國家開始興起並在各種方面擠壓大英帝國的存在。大英帝國此時的政治結構保守而臃腫,日不落開始慢慢的下落。為了維持住日不落的盤子,英國開始新一輪的殖民。此前,1652年荷蘭殖民者在好望角建立開普敦殖民地,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英國花了600萬英鎊購買了開普敦的統治權。
  • 高密東北鄉:中國鄉村的百年孤獨
    最高尚的靈魂與最卑鄙的小人同臺演出,譜寫一曲輓歌,為鄉村送葬。一、被時代撞倒:東北鄉的一百年李鴻章說晚清時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讀完歷史後,你也得承認李中堂說得對。如果說晚清政府面臨西方的衝突,滿漢的衝突,俄國、日本的侵略,這是一個國家層次上的困境。
  • 克裡米亞戰爭-來自19世紀的戰地攝影
    英國皇家炮兵上尉託馬斯·朗沃思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崙帝國崩潰以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
  • 如此殘忍的帝國,被滅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十六世紀初,西班牙王國正處於巔峰時期,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西班牙徵服了幾乎加勒比海地區所有的島嶼,並向中美洲內陸進發。對黃金和土地的渴望以及對於傳播天主教福音的熱枕支撐著西班牙人不斷殺戮。1492年西班牙王國將摩爾人逐出格瑞那達,開始了建立現代西班牙民族國家的奮鬥,在隨後的一個世紀的許多時間裡王國忙於平定西班牙南部的摩裡斯科人的反叛騷亂。
  • 帝國餘暉:光榮孤立與大英帝國霸權的落幕
    對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英國學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特指索爾茲伯裡第三個任期(1895~1902年),二是19世紀中後期即迪斯雷利和索爾茲伯裡政府時期。本文認為,孤立主義是在英國單獨強大時試圖控制歐洲局勢的一種明智手段,是英國外交原則的體現,貫穿於19世紀英國外交的全過程。19世紀英國外交有兩個要點:捍衛國家領土和維護經濟貿易。
  • 麥克法蘭 | 現代世界的誕生:戰爭、貿易和帝國
    19世紀,英國控制著全世界最強大的陸、海軍機器,同時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民族。當西方各工業文明羽翼漸豐,在軍事力量等方面遙遙領先於世界其餘地區的時候,英國又發展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正是這個三結合的產物,塑造了當今世界的可能樣貌。
  • 7.62x54mmR步槍彈,源自19世紀末的活化石
    ,又有了突擊步槍、班用槍族……與進化較快的槍械相比,槍彈的進化則非常緩慢,一些彈藥型號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出現了,一直用到現在,典型的比如9x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因為性能均衡中庸,到今天還是最流行的手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