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系統效能是對武器系統在規定條件下和在規定時間內滿足一組特定任務要求程度的度量。武器系統效能評估的基本方法有專家評定法、試驗統計法、作戰模擬法、指數法、解析法等多種。
將武器系統放在體系條件下考慮效能問題時,裝備效能評估研究需要以體系對抗為背景,從體系對抗出發開展在體系條件下軍事裝備的效能分析與評估,以適應高技術軍事裝備的發展狀況,高效、準確地評價其效能。軍事裝備體系是指按一定的戰略、戰役目的將人員和武器裝備系統通過C4ISR有機聯結起來的一個整體系統,是由各種作戰要素、作戰單元和作戰系統,按照一定結構組織聯結起來、並按照相應機理運作的整體系統。
近幾年來,對於武器裝備作戰體系貢獻度評估問題的討論如火如荼,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答單個武器系統的效能問題,還要回答武器系統在體系作戰過程的貢獻度大小程度,作為後續研發新裝備或升級已有裝備性能的重要依據。這裡,小編和大家共同來探討一下體系貢獻度的評估問題。
體系貢獻度是對被評武器裝備對作戰體系(直接任務作戰體系、聯合作戰體系)內各系統作戰能力及體系作戰能力的影響作用或湧現效應的度量。體系貢獻度是指被評武器裝備納入到作戰體系(直接任務作戰體系、聯合作戰體系)後,所形成的體系作戰能力以及使體系作戰能力在原有基礎上的變化程度(己方體系作戰能力的增強程度和敵方體系作戰能力的降低程度)。請注意了,這裡明確了己方增強和敵方降低兩個方面。體系貢獻度是衡量被評武器裝備能否完成特定作戰行動任務以及對體系作戰能力影響作用程度的重要指標。
體系貢獻度指標應該能夠基本反映武器裝備對作戰體系完成特定作戰行動任務的影響作用程度,或對己方體系作戰能力的增強程度,或對敵方體系作戰能力的降低程度。其中的「增強或降低程度」主要指變化量(差值)或變化率(比值),分別對應絕對貢獻度、相對貢獻度。
對體系效能的評估可從體系使命任務效能評估(Measure of SOS Task Effectiveness,MOTE) 和體系湧現性效能評估(Measure of SOS Emergence Effectiveness,MOEE)2個方面進行。
(1)MOTE旨在對作戰體系實現最終目標的程度進行度量,如戰果(奪佔敵方空間大小及價值)、戰損(比)、任務完成度(率)、作戰時間等;
(2)MOEE衡量的是作戰體系的整體湧現性,特別強調體系演化過程中在結構、功能和行為等方面所湧現出的整體特性,如綜合探測概率、組網通信能力及質量、體系聯通性、體系魯棒性、體系脆弱性、體系抗毀性等。
因此,體系貢獻度指標可以是衡量對作戰體系任務完成效益影響作用的指標,稱為增強作戰效果貢獻度指標,如毀傷敵方各類目標或裝備的概率、數量、百分比,敵方傷亡、被俘人員、繳獲的裝備和資產、遭破壞的裝備和資產,兵力倍增係數、兵力交換比改善量,或敵方作戰體系結構演化特性的降能程度等。
體系貢獻度指標也可以是衡量對作戰體系任務完成時問影響作用的指標,稱為增強作戰效率貢獻度指標,如壓制敵機場時間、壓制敵防空火力時間、壓制敵艦載或岸基雷達時間、預警機空中值班時間、幹擾機留空時間、遲滯敵機動部隊行動時間、推進(機動)時間、作戰窗口時長、武器單元之間的協同時間、決策響應時間、OODA(Observe Orient Decide Act)環時長、作戰響應時間、進攻(防禦)戰鬥持續時間等。
體系貢獻度指標還可以是衡量對作戰體系任務完成代價影響作用的指標,稱為降低作戰代價貢獻度指標,如己方各類彈藥消耗數量,目標或裝備戰損概率、數量、百分比等,己方傷亡、被俘人員、遭破壞的裝備和資產,敵我兵力損耗交換比,或己方作戰體系結構演化特性的降低程度等。
關於體系貢獻度方面的研究,歡迎各位看官與小編多多交流。
備註:
如果您對本文中的相關內容感興趣,可聯繫teamcee@126.com,或者致電13011018369進一步了解。本文屬於原創,轉發請保留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