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一面之交」,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說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國家曾經同根同源,同屬老印度。兩邊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是燦爛的古代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掀起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運動,虛弱的英國殖民體系土崩瓦解,沒有 多餘的力量,放棄獨立
當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存在宗教對立,如果英方不解決這一問題,未來可能引發更大的對立。因此,印度獨立的蒙巴頓計劃得以確立。根據這一計劃,印度按照印度內部不同的宗教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
但這種分裂並沒有避免雙方的衝突,反而成為兩國利益糾葛矛盾頻發的根源
但就綜合實力而 言,小國巴基斯坦遠遠落後於印度。那麼巴基斯坦為什麼能在與印度長達數十年的爭端中繼續存在呢?它背後有與印度的競爭嗎
的巨大力量呢?
回顧印巴之間的幾次大規模戰爭,克什米爾的主權問題都成為爭議的中心。兩國為何會在這19萬平方公裡土地的歸屬問題上產生矛盾?知道了它重要的地理位置,這個問題自然可以回答
克什米爾位於青藏高原和印度河平原的中部。這兩種地理環境造就了巨大的海拔差異。對印度來說,克什米爾就像一道邊界屏障,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克什米爾也是往來印度和中亞的戰略要地。如果失去這一重要節點,印度將局限於南亞次大陸,對未來國家整體發展十分不利
但對巴基斯坦來說,克什米爾地區的管轄權直接關係到該國的安全。首先,巴基斯坦人長期依賴印度河。為了實現正常取水,克什米爾必須到達印度河下遊的巴基斯坦
第二,喀喇崑崙公路是巴基斯坦與東部國家之間唯一的陸路通道。如果印度佔領克什米爾地區,將間接切斷巴基斯坦與外部世界的重要聯繫,這將對巴基斯坦造成致命打擊。因此,兩國在這一地區發生多次大規模衝突也就不足為奇了
1947年10月27日,印度政府出兵克什米爾南部。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動員了一支由伊斯蘭教徒組成的非正規平民軍隊。僅就戰機構成而言,印度顯然佔據壓倒性優勢。不出所料,戰爭初期僅裝備輕武器的巴基斯坦民軍根本無法與擁有坦克的印度正規軍抗衡
因此,在戰爭初期,巴民軍傷亡慘重,不得不撤至克什米爾北部。次年3月17日,擁有先進武器的印軍再次出兵進攻巴軍。由於雙方軍力差距,印軍僅用一天時間就佔領了其民軍駐紮的坦格爾的一部分
1948年11月,一場大雪過後,7輛印軍坦克爬上陡峭山路,向巴軍陣地發起攻擊。巴基斯坦的民兵陣線很快被摧毀
知道民兵無法與之抗衡,巴基斯坦需要正規軍才能獲勝。之後,巴基斯坦不顧英國勸阻,派出5萬正規軍與印度4萬軍隊作戰
1949年1月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經國際安理會仲裁宣布停戰,持續1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戰爭於同年宣告結束
7月27日,印巴兩國代表籤署關於劃定克什米爾地區兩國實際控制區的協議
的協議
協議明確指出,印度佔克什米爾總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100人
但在隨後的居民投票中很難達成一致。另一方面,克什米爾主權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印巴衝突愈演愈烈
1965年8月,克什米爾的分裂再次成為印巴戰爭的導火索。兩國軍隊派兵,在原停火線附近發生衝突。戰爭初期,印軍首先對巴基斯坦發動瘋狂進攻,佔領了巴基斯坦多個山區
巴方隨即對印度發起了名為「大滿貫戰役」的反攻,企圖消除印軍的囂張氣焰。在第一階段的戰鬥中,巴軍攻佔了西克什米爾和詹博邊境地區,這將不利於敵人,切斷了邊境兩側印軍之間的聯繫
此時,巴軍駕駛戰車氣勢如虹,驚慌失措的印軍欲殲滅敵人引爆炸藥包,與敵同歸於盡,阻止了進攻,印軍也未被擊潰。趁機佔領印統治區大片領土而失勢的印軍,並沒有因為這次失利而一蹶不振
同年9月6日,精心策劃的印度軍隊試圖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開闢戰場。由於駐紮在這裡的巴軍兵力不足,抵擋不住印軍的突然襲擊,被緊急趕到雅庫爾運河邊。當時,印度與蘇聯聯手,對中國西南領土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
出於維護國家領土安全和人道主義考慮,中國向南亞第二大國巴基斯坦伸出援手,在中印邊境設立軍事幹預點,幫助巴基斯坦共同打擊印度。當印度軍隊即將獲勝時,巴基斯坦軍隊不情願地決定動用空軍作戰
憑藉美國裝備的先進戰鬥機和預警系統,以及中國支援的武器裝備,巴軍先後擊毀數十架敵機,迅速佔領巴領空。印軍沒有放棄戰鬥,而是出動400輛坦克迎擊敵人
不過,儘管印度在作戰裝備數量上遠超巴基斯坦,然而,地面作戰優勢只是戰爭勝利的一部分。巴基斯坦軍隊奪取領空權的空襲是不可避免的。巴方的空中轟炸摧毀了約三分之一的印軍坦克,實力銳減的印軍不得不停止進攻。雅庫爾運河兩岸一直處於僵持狀態
同年,印巴兩國於9月20日接受聯合國斡旋,9月23日宣布停戰。雙方同意撤回到戰前兩國規定的陣地,第二次印巴戰爭結束
1971年,東巴基斯坦局勢已經不穩,印度藉機與蘇聯結盟,11月21日,印度入侵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地區,巴基斯坦無奈宣戰。對此深信不疑的印度,在東巴、西巴投入大量兵力和先進武器,企圖佔領東巴。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戰鬥,印度贏了
1971年12月16日,巴基斯坦軍隊戰敗投降後,佔巴基斯坦人口56%的東巴基斯坦以孟加拉國為新國家獨立。印度在這場戰爭中雖然未能佔領東巴基斯坦,但達到了分裂巴基斯坦的目的,間接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實力,鞏固了印度在南亞的霸權
回想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三次戰爭,總體而言,印度的軍事力量要強於巴基斯坦。即使是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有時也有小爭端。僅從結果看,兩者關係正常。但是印度有140萬軍隊,而巴基斯坦只有60萬軍隊。雖然差距如此之大,但印度對小國巴基斯坦卻無能為力。這很奇怪
根本原因在於對印度軍事力量的狹隘認識。他們專注於先進武器,投入巨額財力向頂級軍火商購買作戰裝備,像紙老虎一樣依賴外部進口,忽視了國防工業的根本發展才是提高國家軍事實力的關鍵
此外,印度社會秩序十分混亂,國民素質堪憂,種姓制度導致更嚴重的內患。人口雖多,但由於政府管控不力,無法凝聚民心。久而久之,國家內部矛盾就會激化,影響後來國家的發展
在軍事方面,印度軍隊管理不善、政府政策不切實際等是國家實力不足的原因,而這些原因被決策者忽視。即使它繼續擁有龐大的人口,也很難對巴基斯坦這樣的小國取得壓倒性勝利
巴基斯坦是一個小國,實力遠不及印度,但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往來密切,保持著良好的交往。中國稱之為「巴鐵」,在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給予了巴基斯坦巨大支持。相反,印度本應是美國的「好朋友」,但實際上只是美國在利益驅使下的棋子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印度即使弱小,也完全有能力與巴基斯坦抗衡。為什麼巴基斯坦在被絕對權力壓制的情況下還能繼續存在?這是因為巴基斯坦相信中國,中國站在正確的一邊,幫助
眾所周知,印度近年來與美國交往密切,這無疑是與中國的間接敵人。中巴友誼很好地詮釋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巴基斯坦雖然綜合實力遠不及印度,但有中國做後盾,其他國家不會輕易得罪。因此,我們可以繼續與印度進行無限制的「討價還價」。
從表面上看,南亞局勢是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鬥爭。事實上,這確實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鬥爭。同時,也是在兩國試圖遏制印度崛起的長期博弈中,許多西方國家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奇怪
嗅覺
車站
車站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均為轉載,內容未經核實。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