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平定(路南)縣抽調32名黨政幹部組成南下幹部團,帶領1832名應徵入伍的新戰士南下支援解放戰爭,後編入劉鄧大軍。圖為歡送縣委副書記馮泰鎮等同志遠徵留影。
1949年3月,中共平定縣委歡送南徵縣委成員合影。其中縣委書記樊茂生(前坐者)、副縣長張國元、社會部部長張立棟(右坐者)、宣傳部部長侯雙來、組織部長張振民、武委主任王繼平南下入湘,支援新解放區,開闢工作。(二排左起)王元壽、葛宜生、王繼平、張國元、段文泰,(三排左起)劉松青、穆秀林,(後排左起)梁繼彥、侯雙來、趙福田、張振民、張守毅。
開欄語:「南下幹部」是隨著政治軍事形勢發展的歷史語境,而產生的一個特殊而耀眼的歷史革命群體。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滾滾洪流中,為了接管、鞏固新中國政權,支援南方廣大新解放區建設,各省根據中共中央決議,紛紛抽調大批黨政幹部隨各路人民解放軍南下。於是,數以萬計的黨政幹部、共青團員冒著沒有散盡的硝煙,別妻離子,遠離家鄉,遠赴長江以南的新解放區,在新的「戰場」上為新中國政權創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歷史貢獻。為進一步宣傳其先進事跡,縣檔案局和本報聯合主辦的「南下記憶」專欄於今日正式開欄,將我縣南下幹部紀實概述和我縣輸出南下入湘幹部名表呈現給大家。今後將陸續在《百姓》版上推出「南下記憶」專欄,講述每個南下幹部的故事,旨在通過典型引領,提高黨員幹部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幹部隊伍凝聚力。
一
平定歷史悠久輝煌,文化燦爛豐富,素有「文獻名邦」之美譽,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清末以後,平定是新舊文化交鋒、思想激蕩的地方,進步團體紛紛成立,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革命力量。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平定發起的保礦運動波及全國,是山西爭礦運動的首發地和策源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愛國主義篇章。民國11年(1922)10月,正太路工業研究會傳習所成立,正太鐵路中點陽泉站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山西開展工人運動最早的地區之一。民國15年(1926)1月,中共平定縣特別支部成立,誕生了平定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成為山西較早創建的縣級中共組織。民國20年(1931)7月4日,中共山西省委直接組織領導發動了轟動華北的平定兵變,是中國共產黨在北方領導的最早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由此而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是華北地區第一支紅軍正規軍,由此平定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北方創建工農革命武裝力量的策源地。
抗日戰爭時期,平定是華北戰略支點的前沿堡壘,是中國共產黨開闢和建立的鞏固抗日根據地之一。境內發生的娘子關保衛戰、七亙大捷、百團大戰聞名中外。抗戰中,平定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在日軍的分裂和封鎖下,因勢利導,建立起3個抗日縣政府,形成了兩邊(晉察冀、晉冀魯豫)三縣(平定路北、平東、平西)的戰略格局。中共平定三個縣委、縣政府領導人民發展抗日武裝力量,開展減租減息,執行建政方針,開展整黨整風運動,提高黨組織戰鬥力,鞏固和壯大了抗日根據地,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獲取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共平定黨組織領導人民在粉碎閻軍「蠶食」進攻的同時,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鋤奸反特鬥爭,進行了區劃調整,1946年8月,平東、平西合併為平定(路南)縣。民國36年(1947)春,晉察冀軍區部隊發動的正太戰役中,平定全境於5月2日獲得解放。解放戰爭中,作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略後方的晉東本營,平定人民全力以赴,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全縣參軍青年達4600餘名,支前民工達3萬多名。伴隨全國解放的進程,有300多名優秀黨員、幹部南下北上,為新解放區的開闢和建設乃至奪取全國解放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
民國36年(1947)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大軍12萬人馬強渡黃河,千裡躍進大別山,拉
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經過兩個月的艱苦鬥爭,建立了大片根據地;隨之,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豫西,建立起39個縣的民主政權;9月,由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越過隴海路,挺進豫皖蘇,恢復和擴大了解放區。三路大軍在中原形成了「品」字形,開闢了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大片解放區。新區開闢後要建立新的政權和武裝,開展土地改革,發動群眾,支援前線,需要大批有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的地方幹部。為此,中央決定從老解放區抽調地方幹部支援新區。包括平定在內的革命老區,擔當起這一划時代的歷史使命。
據有關資料顯示,從民國36年(1947)年至民國37年,平定路南、路北兩縣分別分三批派幹部120餘人奔赴河南、陝西、湖北等地,進行開闢新區和支援解放戰爭工作。
在平定(路南)縣:民國36年(1947)9月,趙子理、耿節籽、嶽宗嵐、李波等30人路經石家莊、邢臺、洛陽南下,由中原局分配到河南、湖北等地工作;11月,縣委抽調馮泰鎮、連松英、侯玉珊、張釗等32名幹部南下,帶領1832名「反攻軍」新戰士集中到武鄉縣王家峪八路軍野戰總部附近,與太谷、昔陽兩縣的南下幹部和新戰士統一組成了太行新兵補充第一團,於民國37年1月武裝行軍到達豫東的沈丘縣,補充了劉鄧大軍,南下幹部由中原局分配到河南、湖北等地;民國37年3月,張達亮、鞏蘭森等9人編入太行南下隊,由中原局分配到河南等地工作。
在平定(路北)縣:民國36年(1947)10月,劉三祥、張鐵弓等8人調到華北局黨校學習,不久即編入華北南下幹部訓練團,在河北省阜平縣經過一段學習與整編,從阜平開往平山,由平山城出發,路經石家莊、邢臺、邯鄲、長治、晉城、洛陽南下,到中原局所在地河南省寶豐縣報到,由中原局分配到河南、湖北、湖南工作;民國37(1948)2月,韓瑞義、高開元、王建平等10多人到石家莊後與外省的同志編成南下幹部工作團,路經邢臺、邯鄲、長治、晉城、洛陽到中原局報導,分配到湖北、湖南、陝南等地工作;4月,平定(路北)縣委調崔金印、郭茂生、趙子珠、劉松亭等30餘人,先到河北省靈壽縣陳莊西七裡大灣村中央黨校學習,之後南下,分配到豫、陝、鄂三省工作。
民國38年(1949)元旦,新華社發表了毛澤東寫的新年獻辭《將革命進行到底》,這標誌著人民解放軍將渡江南進,把偉大的解放戰爭進行到底。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據此,中共中央於2月3日發出《關於調度準備隨軍渡江南進幹部的指示》。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華北局決定以晉中區黨委為主,動員組織大批幹部成建制南下,支援新區政權建設和生產恢復建設。
為了迅速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抽調大批幹部隨軍南下的指示,晉中區黨委在民國38年(1949)2月前後,有領導、有計劃地動員各級黨政軍群部門,原則上抽一半乾部南下,留一半在原地區工作。被抽調的幹部和工作人員,組成南下區黨委,下設地委、縣委等成建制的領導班子,隨時準備隨軍南下。動員組織工作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各級黨組織採取自願報名、個別談話徵求意見和集體動員等方式,廣泛宣傳南下的重要意義。確定南下的幹部,期限交接工作,做好家庭父母妻兒的安撫工作,然後按時到指定地點集合。不久,在原晉中區黨委班子的基礎上,一分為二,組建了「晉中南下區黨委」即「晉中南下工作團」(含行署和軍區機關)。南下區黨委配備了6個地委,36個縣委,216個區級班子。
按照晉中地委要求,平定縣接管一個縣的建制規模,組建和確定南下人員。組建這麼多的幹部南下,任務艱巨,難度很大。但出乎意料,報名十分踴躍。經過十天的組織動員,平定縣委在2月28日就宣布了經地委批准的,以縣委書記樊茂生、縣長張國元、組織部長張振民、宣傳部長侯雙來、武裝部長王繼平、公安局長張立棟等為主的130餘名南下人員名單,組成平定縣南下工作隊。3月18日和20日,平定全體南下幹部先後從陽泉乘火車到達河北省石家莊市,被編為南下工作團一大隊四中隊,參加整訓學習。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長江,23日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24日,晉中南下工作團奉命乘坐膠輪大馬車向河南進發。到達河南省鞏縣後,進行了20多天休整。當時形勢發展很快,上級分配四中隊接管湖南省瀏陽縣工作。瀏陽縣當時是一個有77萬人口的大縣。為了能更好地接管和開闢瀏陽縣的工作,上級決定從一大隊中抽調10名幹部,從五中隊中抽調定襄縣南下的33名幹部,會同平定縣南下的同志合辦組建成赴瀏陽縣南下工作隊(仍稱四中隊)。同時根據上級決定,領導班子重新調整為:書記徐秉謙,縣長趙超山,原書記樊茂生改為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原縣長張國元改為副縣長,侯雙來為宣傳部長,齊身旺為武裝部長,張立棟為公安局長,張振民為組織部副部長。從平定縣這個中隊調出了區委書記李彬、區長方儉等20多人編為二中隊到湘潭縣工作。南下工作團一律均身著軍裝,不準穿便服。6月8日,從鞏縣乘火車出發,9日到達鄭州。區黨委在鄭州設立了「晉中南下工作團鄭州留守處」,所有女幹部和患重病的幹部統統留在鄭州,其餘則乘火車沿隴海鐵路東進(因平漢路不通),於15日到南京。23日上午,從南京乘「漢江號」輪船沿長江逆流而上,經蕪湖、安慶、九江、黃石,於28日到達漢口。7月14日,乘汽車離開武漢。15日,從鹹寧分為東西兩路分別到達平江、瀏陽、醴陵縣和臨湘、嶽陽、湘陰、長沙。這兩路每過一縣,即將分配在該縣的幹部留下。至27日深夜,四中隊進入瀏陽縣城。除沿途調離者外,實際進入瀏陽縣的幹部154人,其中平定縣100人,定襄縣33人,晉中區黨委10人,武漢大專院校師生11人。進入瀏陽第二天,各辦事處的幹部就迅速分赴到工作崗位開展工作。8月1日,在縣政府大操坪(今勞動路一側)召開了群眾大會,宣布瀏陽縣人民政府成立。
此前在行軍途中留在鄭州的女幹部,在湖南省委和衡陽地委的配合下,於1949年10月底前,分別按計劃到達了瀏陽、湘潭等地。
至此,平定縣這批南下幹部按照中共中央和華北局的指示精神,邊行軍、邊學習,一路南下,歷經7個月的風餐露宿,長途跋涉,輾轉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湖北、湖南7省,行程3000多裡,勝利地完成了隨軍南下入湘的特殊行軍使命。
1947年至1949年三年中,平定縣輸出和平定籍在外地南下的幹部共計有300餘名。其中,1947年至1948年,平定(路南)縣、平定(路北)縣分別輸出南下幹部70餘人和50餘人;1947年至1949年,平定籍從北方其他解放區南下(不含部隊轉留)的幹部60餘人;1949年3月,平定縣輸出南下入湘人員130餘人。
從南下地區看,幾乎遍布南方各省,尤以湖南、湖北、河南最為集中。
三
南下對於每位北方解放區幹部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南下幹部面臨放下剛剛出生入死的遊擊戰爭迎來解放的安寧生活,又要到戰火紛飛的戰場戰鬥;意味著要舍下家鄉故土和親情朋友,又要到陌生遙遠且風俗習慣不同的南方工作。南下幹部當中,雖然有的人當了逃兵,開了小差,然而對於大部分經過戰爭年代生死考驗的幹部來說,不怕犧牲、敢於勝利是他們矢志不渝的追求,南下只是勝利徵途中邁出的新步伐。他們無論是組織派遣,還是自願報名,都以堅定的腳步義無反顧地踏上南下徵程。他們或告別父母,或舍離妻兒,或兄弟報名,或夫妻同行,毅然南下支援全國解放。
從歷史的角度來審視南下這一重大史實,平定南下幹部,無論是在接管政權和鞏固政權,還是在領導當地人民進行反霸剿匪、徵糧支前、土地改革、民主建設、恢復發展生產、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各個時期,都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努力,有的甚至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他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中原和三湘大地,有的南下幹部甚至遠赴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福建等省,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許多的南下幹部紮根於南方,當年的他鄉早已成為他們新的故鄉。他們大多數成為省、地(市)、縣各級各部門的領導骨幹,有些幹部通過自學成為研究員、工程師等專業人員,更有許多默默無聞和無私奉獻的南下幹部,為當地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正如《南下入湘幹部名錄》一書,對南下幹部給予高度的讚譽:「南下入湘幹部一心為人民,一切聽從黨安排的高度的政治覺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可貴品質;艱苦深入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優良作風;主動讓賢,為建設湖南甘為人梯的博大胸懷,這都是我們當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寶貴精神」。「廣大南下幹部在幾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形成的優良傳統作風,將成為我們改革開放、振興湖南經濟的寶貴財富。」
平定南下幹部所傳承的革命精神已在南方大地開花結果。他們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和智慧全部奉獻給了南方當地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他們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用鮮血和生命描繪了一頁頁輝煌的人生篇章,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生命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