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明斯克周邊的包圍圈之後,德國步兵留下來清理殘存的蘇聯士兵,而霍特和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卻沒有留下來跟著步兵一起清理蘇軍,而是繼續向東前進,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紅色巨熊的首都——莫斯科。
只不過在攻擊莫斯科之前,霍特他們還要先拿下擋在莫斯科和明斯克之間的斯摩稜斯克,這樣才能打開莫斯科的門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斯摩稜斯克。
這個斯摩稜斯克是蘇聯西部重要的一個交通樞紐,西邊靠近白俄羅斯,東北邊不到400公裡就是莫斯科,連接莫斯科、明斯克兩地的鐵路和公路都從這裡經過。
可以說,但凡有人想從西邊陸上攻擊莫斯科,就是必須要先拿下斯摩稜斯克,否則後續補給就跟不上,跟我們在解放戰爭中想要消滅盤踞在南方國民黨軍就要先渡過長江是同一個道理。
1812年拿破崙遠徵俄國的時候也是現在斯摩稜斯克和俄軍打了一仗,之後才得以進入莫斯科。
現在,德軍也打算佔領這裡,好進一步進攻莫斯科。
7月初,霍特和古德裡安的部隊推進到了第聶伯河、別列津納河和西德維納河一線,兵臨斯摩稜斯克城下,進行了短暫的休整。
趁著這段時間,德軍各部隊一方面給坦克補充燃料、更換破損零部件,一方面好好想了想該怎麼佔領斯摩稜斯克。
最終德軍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現在德軍想要攻佔斯摩稜斯克,單靠一個「莽」字就夠了。
也就是說不玩什麼圍魏救趙、調虎離山這些花招,直接選中全部單位壓上去就好了!
可不要以為德軍高層都是莽夫,不知道用計謀,主要是當時那種情況一個勁的往前莽就是最好的打法。
讓我們來看一看當時的局勢。
由於在明斯克戰役的慘敗,使得蘇軍目前守衛斯摩稜斯克的兵力相當匱乏,為了守衛斯摩稜斯克,鐵木辛哥緊急從戰略總預備隊中抽調22、19、20、16、21集團軍來增援斯摩稜斯克,同時把四個在前線幾乎遭遇毀滅性打擊的集團軍撤到後方修整補充。
到了7月9日的時候,鐵木辛哥手裡的兵力包括49個步兵師、6個摩託化師、11個坦克師和兩個空降旅,總兵力為57萬人。
只不過這些部隊很多都是臨時組建的,嚴重缺乏武器裝備很多師的武器裝備只有標準編制的10%~30%,而鐵木辛哥手裡能夠使用的坦克也只有200多輛,戰機數量也很少,差不多只有370架可用。
更要命的是,就這點兵力到戰鬥開始時都未能完成集結,鐵木辛哥能用來防禦第聶伯河中遊、西德維納河的部隊只有37個師,其中還有4個師是德軍在7月10日發動進攻時才從火車上下來的。
而反觀德軍。
由於明斯克戰役的勝利,德軍高層確定他們對蘇聯在戰前的有生力量造成巨大的打擊,不管是誰也不可能在遭遇這麼大的打擊之後,短短幾天內就可以恢復元氣。
如陸軍參謀長哈爾德所說:「他們(指蘇軍)後方已經空虛,又沒有預備隊,因此根本守不住他們的防線」。
同時,德國還在兵力上有著絕對的優勢。
在德軍看來,守在斯摩稜斯克的蘇軍頂多也就11個師,而中央集團軍群下屬部隊加起來足足有60個師,其中還有9個裝甲師和7個摩託化步兵師,再加上德國空軍此時又牢牢掌握著制空權,怕個錘子!
所以,就算此時在明斯克還未被消滅的蘇軍牽制了中央集團軍群30個師的兵力,德軍還是有29個師可以參與對斯摩稜斯克的進攻,而德軍的裝甲師和摩託化師更是全部到位。
在這種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莽就對了!
於是德軍決定在7月10日就發動對斯摩稜斯克的進攻,根本不等後續的步兵部隊。
具體的部署還是和明斯克戰役一樣,古德裡安的第二裝甲集群將從斯摩稜斯克的南方發起進攻,而霍特的第三裝甲集群將從斯摩稜斯克的北邊發起進攻,用德軍擅長的鉗形攻勢來合圍斯摩稜斯克地區的蘇軍。
正如德軍預料的那樣,攻佔斯摩稜斯克的戰鬥從一開始就無比順利。
德軍先是在己方炮兵、轟炸機的配合之下強渡了第聶伯河,隨後便浩浩蕩蕩的往蘇軍腹地殺去,直撲普羅波伊斯克—羅斯拉夫利公路,葉利尼亞,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公路,韋利日和波洛茨克這五個地點。
只要這五個地點拿下,在斯摩稜斯克城區及其周圍的蘇軍基本上就又陷入了德軍的口袋陣,到時斯摩稜斯克地區以內的蘇軍不死也得脫層皮。
就在德軍裝甲部隊瘋狂向蘇聯內部莽衝的時候,蘇軍受不了了。
本來當時防禦斯摩稜斯克的蘇軍就缺乏準備、兵力不足,如今德國又在全面優勢的情況下莽了過來,怎麼能擋得住?
當即潰敗。
很多蘇聯部隊甚至前腳剛下火車,還沒來得及集結,後腳就跟衝過來的德國坦克交上火了,慌亂之中結果被德軍空地協同戰術打的鼻青臉腫、潰不成軍。
舉個例子,斯摩稜斯克戰役時候,科涅夫元帥奉命指揮第19集團軍阻擊德軍東進。可他的部隊剛剛下火車就迎面撞上了德國第39摩託化軍,雙方開始交戰,不久之後,德軍叫來了自己的轟炸機群,蘇聯第19集團軍遭遇重創,在一片混亂中向斯摩稜斯克方向撤退。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兵敗的一方其實很難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德軍發動這麼大的攻勢,怎麼可能瞞得過蘇聯統帥部的眼睛,7月12日,也就是德軍發起進攻之後的第三天,朱可夫就命令在斯摩稜斯克地區的守軍對面前的德軍發起反擊。第二天,也就是7月13日,蘇軍以第16、19和第20集團軍從正面對面前的德軍發動猛烈反擊,結果由於各部隊之間缺乏足夠的配合,這次反擊又很快被德軍所摧毀。
沒辦法,實力擺在這裡的,歷史已經無數次的證明了這一點,管你項羽、關羽、拿破崙、曼施坦因有多強,照樣敵不過佔據絕對優勢的敵軍。
倒是在南線發起反擊的蘇聯第21集團軍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由於蘇聯第21集團軍對古德裡安的側翼發起了攻擊,為了防止被蘇軍切斷側翼,德軍高層專門從第2集團軍調來了兩個步兵軍以掩護古德裡安的側翼,還派出了第二航空軍全力支援,這才擋住了蘇聯第21集團軍的攻擊。
正是斯摩稜斯克戰役中,蘇軍首次動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德軍之前對這種武器一無所知
雖然沒能擋住古德裡安,只不過蘇軍的這次反擊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是在第21集團軍的掩護之下,此前被已被德軍合圍的蘇聯第13集團軍才得以逃出包圍圈,同時第21集團軍的阻擊還大大遲滯了德軍步兵的推進速度。
7月15日,古德裡安的部隊佔領了斯摩稜斯克南部的老城區,隨後德國步兵開始攻佔整座城市。
7月13日為了避免斯摩稜斯克的蘇軍逃出包圍圈,霍特放棄了進攻莫斯科的計劃,轉而向南,配合古德裡安殲滅盤踞在斯摩稜斯克地區的蘇軍部隊。
7月16日,霍特的部隊佔領了斯摩稜斯克以東約50公裡處的亞爾採沃,切斷了蘇聯第16、20這兩個集團軍後方的唯一交通線,把這兩個集團軍逼入了半包圍的狀態。
不久之後,霍特繼續南下,配合古德裡安一起進攻斯摩稜斯克,到此為止德軍裝甲部隊已經向東推進了200公裡,蘇聯的三個集團軍被德軍孤立,眼看命懸一線。
就這樣,德軍靠著一個「莽」字就又把斯摩稜斯克地區的守軍逼入了絕境。
只不過在最後的時刻卻突然發生了變故。
為了早點佔領莫斯科,古德裡安沒有派部隊去跟霍特會合,以切斷斯摩稜斯克地區的蘇軍撤退的最後一條退路,就在古德裡安在7月20日佔領葉利尼亞的時候,包圍圈裡的這三個集團軍就從古德裡安留下的缺口中跳出了包圍圈。
可即便如此,在德軍的一個勁往前莽的迅猛攻勢下,防禦斯摩稜斯克地區的蘇軍照樣損失慘重,很久之後才得以恢復元氣。
而由於後勤補給困難,害怕德軍再繼續前進會遭遇蘇軍重兵反擊,以至於得不償失,希特勒在7月19日下達了第33號訓令,命令德國裝甲部隊不再往莫斯科繼續進攻,而是阻擊包圍圈裡的蘇軍撤退,配合步兵徹底消滅他們。
雖然古德裡安對此頗為不滿,但由於希特勒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都認為此時已經到了非休息不可的地步了,於是強令前線將領按照命令行事,於是德軍的裝甲部隊不再繼續向前推進,而是回過頭來消滅在包圍圈內部的蘇軍。
由於包圍圈內部的蘇軍抵抗頑強,再加上鐵木辛哥在葉利尼亞對德軍發動猛烈反擊,所以直到8月5日德軍才宣布完全肅清了包圍在斯摩稜斯克的蘇軍,俘虜31萬蘇軍,繳獲或摧毀坦克3205輛,3120門火炮和大量軍需物資,
回顧斯摩稜斯克戰役,很容易發現德軍在這場戰役中貫穿全局的就是一個「莽」字:
我知道你前期損失慘重,我也知道你預備部隊沒能趕到前線,況且這個時候我軍還佔據著絕對的優勢,敵弱我強,所以這個時候不管後續步兵什麼時候跟上來、直接打過去就是最好的戰術。
就這樣,德軍贏得了1941年斯摩稜斯克戰役的勝利。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
想了解二戰德軍在戰略、戰術層面更多的知識,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