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聞】《科技日報》盤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中國科大三項成果入選!

2021-12-2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會

12月20日,《科技日報》盤點了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共有十項科技成果入選,中國科大三項成果入選!

2021年已經步入尾聲,過去的一年是科技界屢創新高、收穫滿倉的一年。這一年,恰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我國科技界更是取得多項重要突破。量子計算獲得重大進展,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中國天眼」正式向全世界開放,盡顯大國風度;成功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為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這一年,是科技工作者們步履不停的一年,他們在追尋科學真理的道路上百折不撓,不斷刷新著人類所能達到的新高度。科技界必將乘著時代的東風再啟航,向著更加多姿多彩的未來昂首前進。

「九章」「祖衝之」上新  在兩個物理體系實現量子優越性


研發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機,一直是量子計算領域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也是當下各國競相角逐的焦點。過去一年,我國在量子計算機研發領域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

 

2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發表成果,由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山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研發出的一款新型可編程矽基光量子計算晶片,實現了多種圖論問題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未來在大數據處理等領域獲得應用。

 

5月7日,《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研究成果,其成功研製出了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之號」,操縱的超導量子比特達到62個,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可編程的二維量子行走。該成果為在超導量子系統上實現量子優越性,以及後續研究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奠定了技術基礎。

二維超導量子比特晶片示意圖, 每個橘色十字代表一個量子比特。圖片來源:潘建偉團隊

10月底,潘建偉團隊進一步研製出了66比特的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之2.0」,在隨機線路採樣任務上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所完成任務的難度較2019年穀歌「懸鈴木」高出2—3個數量級。

 

與此同時,潘建偉團隊升級版的「九章2.0」也極大提高了其量子優勢,對於高斯玻色採樣問題,1年前的「九章」一分鐘可以完成的任務,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需要花費億年時間;而「九章2.0」一分鐘完成的任務,超級計算機花費的時間要再增加百億倍。並且「九章2.0」還具有了部分可編程的能力。

 

「九章2.0」和「祖衝之2.0」的出現,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

推薦閱讀



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 向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


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該成果於4月下旬發表於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資料圖。圖片來源:pixabay

光已成為現代信息傳輸的基本載體。光速高達每秒30萬公裡,「降低」光速乃至讓光「停留」下來,是國際學術界一直不懈奮鬥的目標。光的存儲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通過將光子儲存在超長壽命的量子存儲器即量子U盤中,實現通過直接運輸量子U盤的方式來傳輸量子信息。而考慮到飛機和高鐵等交通工具的速度,量子U盤的光存儲時間至少需達到小時量級。

 

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2015年便自製光學拉曼外差探測核磁共振譜儀,依託該儀器,其精確刻畫了摻銪矽酸釔晶體光學躍遷的完整哈密頓量,並在理論上預測了一階塞曼效應為零(ZEFOZ)磁場下的能級結構。

 

未來,依靠更加成熟的量子U盤,人類有望實現基於經典交通運輸工具的量子信息傳輸,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量子信道。

推薦閱讀


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 解開數學界60多年「懸案」


11月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物理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合作者程經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復幾何領域取得裡程碑式結果,其解出了一個四階完全非線性橢圓方程,成功證明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這兩個國際數學界6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解決了若干有關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極值度量的著名問題。兩篇論文發表於國際著名刊物《美國數學會雜誌》。

幾何物理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中)與程經睿(左)在一起。安徽網陶冬青 攝

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過去60多年來幾何中的核心問題之一。關於其存在性,有三個著名猜想——穩定性猜想、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經過近20年來眾多著名數學家的工作,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變得完全清晰,但其充分性的證明在此之前被認為遙不可及。

 

求出一類四階完全非線性橢圓方程的解,就能證明常標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陳秀雄、程經睿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強制性或測地穩定性的假設下,證明了這類方程解的存在。他們不僅求出了方程的解,而且建立了一套系統研究此類方程的方法,為探索未知的數學世界提供了一種新工具。此外,他們還給出了環對稱凱勒流形上穩定性猜想的證明,將唐納森在環對稱凱勒曲面上的經典定理推廣到了高維,並對一般穩定性猜想的證明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讓一般穩定性猜想的完全解決成為可能。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2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發表成果由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
  • 科大訊飛公布2019年作戰計劃:戰略聚焦,管理變革,效益起飛
    訊飛人追夢A.I.的2018年是實現自我突破的一年,也在挑戰與機遇中更加懂得途經偉大將要面對的磨難。2018已成往事,劉慶峰帶領團隊已為2019點出關鍵: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戰略進入2.0時代。在規模深耕期,訊飛將以戰略聚焦為抓手,以團隊奮鬥為根本,「七劍」齊發、劍指效益。
  • 科大訊飛劉慶峰向全國檢察機關智慧檢務工作會議作報告!
    2016年以來,科大訊飛與檢察機關緊密聯合,在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提高檢務工作效率、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應用三個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在高檢院的領導與部署下,科大訊飛不斷加大與地方檢察機關的合作力度,推進智慧檢務建設的縱向深入。以智能語音技術為核心的各項智慧檢務產品的應用範圍已覆蓋高檢院本級機關和安徽、新疆、浙江、江蘇、貴州等全國18個省份的100餘家檢察院。
  • 大掌柜的刀--科大為始
    「合肥啊,這誰不知道?」道士覺得很奇怪。「合者,聚也,肥者,變也。此地乃聚變之所,那麼坐落在這座城市的中科大,核聚變厲害那也是應有之義了。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前兩天中科大向法國出口託卡馬克裝置上的離子迴旋天線?這個是中國首次出口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核聚變裝置。看來合肥真的是核聚變科技的福地啊。」「你是說,大掌柜來合肥其實是來考察這玩意兒的?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網友:這就去好好學習……
    6月23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在北京懷柔科學城落成啟用這是我國研製成功的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球系統模擬大科學裝置圖片來源:中科院大氣所地球系統模擬裝置又稱地球模擬實驗室2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發表成果由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山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研發出的一款新型可編程矽基光量子計算晶片實現了多種圖論問題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未來在大數據處理等領域獲得應用5月7日《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學長用「ABCDEFG」帶你走進科大
    單位:國防科技大學軍事基礎教育學院學員一大隊一隊作者:李達本內容系作者授權「軍校學員」發布又是一年盛夏,又是一年開學季。學弟學妹們是不對科大不是很了解呢?哈哈,穩住,別慌!學長用「ABCDEFG」7個簡單字母帶你了解不一樣的國防科大!
  • 2020我國令世界矚目的十大科技突破!背後是這些高校的鼎力相助!
    昨天的文章我們講述了「2020年我國十大令世人矚目的科技突破」中的前五個,本文我們繼續關注剩下的五個,從衛星、量子計算到人造太陽、火箭!衛星系統的整體結構設計、信號收發、仿真軟體、星載銣原子鐘、星載氫原子鐘、信號處理等眾多關鍵環節上以中科院為首的科研單位,包括國防科大、清華、西工大、哈工大、北航、南航在內等眾多高校均做出巨大貢獻。七、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於2020年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任務歷時二十多天,於12月17日凌晨在四子王旗著陸場成功著陸。
  • 中國航天科工2020年十件大事
    中國航天科工2020年十件大事 2021-01-15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科大校花長腿車模,蔡譯心Candice最新ins社交媒體個人美圖
    《全球INS最新動態》有深度的挖掘世界美女臺科大校花長腿車模
  • 美國更新未來30年新興科技趨勢報告,太空科技入選10大核心趨勢
    太空科技連續入選該報告10大跨領域的核心趨勢,這說明經過60年的發展,世界航天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新活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塑造未來30年的作戰能力,但實際效果顯著增值,既能幫助美國相關部門對未來30年可能影響國家力量的核心科技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又為國家及社會資本指明科技投資的方向,以確保美國在未來世界中的戰略優勢。
  • 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候選推薦(2020-009)——實現納米機電系統振動模式的電學相干調控
    郭國平,2005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國平教授申請/授權國家專利20餘項並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特別是以此為基礎,2017年孵化了國內首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同時郭國平教授積極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研究計劃(973)等項目,作為負責人主持了基金委重點項目、中科院先導專項課題等10餘項國家項目。
  • 科大訊飛的「人機耦合說」真的說清楚了嗎?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括新興科技的導入演化,都不會是一步到位的,失誤甚至是失敗都是常見的狀況,奚落嘲諷自是難免,但並不影響整體科技的發展。只不過當科技變革與商業利益產生交互作用,也就是靠著新興科技得以獲得不同型式的商業利益時,那勢必要面對更高的檢驗標準。
  • 8載10星,他們將「國防科大」的名字嵌入太空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突破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創造數個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將「國防科大」的名字嵌入太空,創造航天領域的「科大速度」。這支敢打硬仗、勇於創新的隊伍,正是國防科大空天科學學院快響團隊。今年5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顆高精度視頻星被裝入火箭,整流罩扣上的剎那,在場參與研製的人都落了淚。「感覺像是送女兒出嫁。」該星副總設計師範才智形容這種依依不捨。
  • 記來自科大的「朱日和之狼」!
    因為有這支中國首支專業化模擬藍軍部隊駐紮,朱日和基地被譽為「東方歐文堡」。以狼為標誌的藍軍旅威名赫赫,從2014年到2019年參與對抗演習四十餘場,鮮有敗績。2011年,幼狼的孕育終於成熟了,這年11月,這支老牌英雄部隊改編為兩個旅,一脈相承的兄弟單位,卻是千裡之差的不同命運。那年,科大畢業的孫振宇才到部隊一年多,與他同期畢業、分到同一部隊的同學,因這次改編,一個留守天津,另一人奔赴大漠。稍不留神,兩人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次年3月,孫振宇跟著他所屬這個旅的數千人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千裡大移防,目標:朱日和。這是幼狼誕生後所經歷的第一次磨礪。
  • 拜登稱美國將加強與中國合作,有望解綁中國企業「實體清單」?
    表示美國將著力重新修復與北約盟友以及日韓等國的關係,在保證美國經濟利益以及智慧財產權等受到充分保護的前提下,美國已經準備好與中國加強合作。據經濟日報最新消息,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的首場美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正式經貿交流,將於明(5)日上午登場,預期這場以供應鏈合作的對話,會以半導體為主。
  • 第一站:國防科技大學
    1978年,學校在鄧小平主席的直接關懷下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999年,江澤民主席籤署命令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並於2003年為學校題寫「厚德博學、強軍興國」校訓,發出「為把國防科技大學建設成為我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的號召。2007年,胡錦濤主席對學校某重大科研項目研製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勉勵學校「為推進科技強軍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從十大科技突破看中國軍事發展方向
    因此,科技進步既是產業發展走勢的風向標,也是軍事走勢的風向標。近來,中國科技事業突飛猛進、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昭示中國新產業革命、網際網路+和工業製造2025前景廣闊;而不斷曝光的眾多軍事或軍民兩用科研成果也為中國國防和軍事現代化帶來燦爛曙光。粗略歸納,有以下十大科技突破昭示著中國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一是量子通訊。中國量子通訊技術獨步全球。
  • 2017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成果發布
    朱日和閱兵,首艘國產航母、萬噸級驅逐艦下水,殲20隱身戰機列裝部隊,「鯤龍」AG600成功首飛等十個事件上榜,反映出2017年我國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突破。朱日和沙場點兵彰顯我國武器裝備優質戰鬥力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隆重舉行。
  • 賦能AI安全,綠盟科技多項成果入選GSMA《人工智慧賦能安全應用案例集》
    2月22日,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在2021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海展上發布了《人工智慧賦能安全應用案例集》(以下簡稱《案例集》)。綠盟科技提供的「基於AI的自動化響應與處置系統」、「基於威脅情報的多維惡意域名自學習檢測技術」、「多智能分析引擎在態勢感知中的應用」以及「基於用戶行為的數據安全異常檢測」四項成果入選該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