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來了!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網友:這就去好好學習……

2022-01-29 團中央權益部

6月23日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

在北京懷柔科學城落成啟用

這是我國研製成功的

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

地球系統模擬大科學裝置

圖片來源:中科院大氣所

地球系統模擬裝置

又稱地球模擬實驗室

是對地球系統進行數值模擬

即以地球系統觀測數據為基礎

利用描述地球系統的物理、化學

和生命過程及其演化的規律

在超級計算機上進行大規模科學計算

科學家們由此得以重現地球的過去

模擬地球的現在、預測地球的未來

此次新落成啟用的地球模擬實驗室

整體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

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以地球系統各圈層數值模擬軟體為核心

軟、硬體協同設計

規模及綜合技術水平

位於世界前列的

專用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

其具備地球表層各圈層的模擬能力

能夠更全面地考慮地球系統的各種過程

尤其是在當下

最為緊迫的氣候變化應對與碳中和領域

該系統能夠全方位關注全球生態

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及其與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

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

「生態-氣溫-二氧化碳濃度-碳排放量」

的清晰關係

對溫室氣體核算、未來升溫預估

提供有力的模擬支撐

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願景目標的實現

並且,它還將為我國

未來在氣候與環境領域的談判

提供依據

7月9日

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

發表的成果顯示

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童利民教授團隊

聯合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

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員

在-50℃環境中

製備出了高質量冰單晶微納光纖

其既能夠靈活彎曲

又可以低損耗傳輸光

在性能上與玻璃光纖相似

研究團隊製備的直徑均勻的冰單晶微納光纖。受訪者供圖

光纖作為一種將光約束

和自由傳輸的功能結構

是目前光場操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常規玻璃光纖的主要成分

氧化矽(石英砂)

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物質之一

但實際上

在地球及諸多地外星體中

比石英砂更普遍的物質

是冰或液態水

因此用冰製備光纖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本次研究中

童利民團隊自行搭建了生長裝置

在大量實驗基礎上

改進了已有的電場誘導冰晶製備方法

在低溫高壓電場中

輔之以一定的溼度條件

通過靜電促使水分子朝電場方向運動

改變其無序的運動狀態

從而誘發單晶生長

最終在-50℃的環境中

成功製備出直徑在800納米到10微米的

冰單晶微納光纖

並且,該團隊還利用

新發明的低溫微納操控和轉移技術

在-150℃的環境中

使冰微納光纖獲得了10.9%的彈性應變

接近冰的理論彈性極限

童利民認為

該項研究結果將拓展人們對冰的認知邊界

激發人們開展冰基光纖在光傳輸

光傳感、冰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以及發展適用於特殊環境的

微納尺度冰基技術

「九章」「祖衝之」上新

在兩個物理體系實現量子優越性

研發具有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機

一直是量子計算領域

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

也是當下各國競相角逐的焦點

過去一年

我國在量子計算機研發領域

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

2月27日

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發表成果

由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

中山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

研發出的一款新型

可編程矽基光量子計算晶片

實現了多種圖論問題的量子算法求解

有望未來在大數據處理等領域

獲得應用

5月7日

《科學》雜誌發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潘建偉團隊的研究成果

其成功研製出了量子計算原型機

「祖衝之號」

操縱的超導量子比特達到62個

並在此基礎上

實現了可編程的二維量子行走

該成果為在超導量子系統上

實現量子優越性

以及後續研究

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

奠定了技術基礎

二維超導量子比特晶片示意圖, 每個橘色十字代表一個量子比特。圖片來源:潘建偉團隊

10月底

潘建偉團隊進一步研製出了

66比特的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

「祖衝之2.0」

在隨機線路採樣任務上

實現了量子計算優越性

所完成任務的難度

較2019年穀歌「懸鈴木」

高出2—3個數量級

與此同時

潘建偉團隊升級版的「九章2.0」

也極大提高了其量子優勢

對於高斯玻色採樣問題

1年前的「九章」一分鐘可以完成的任務

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

需要花費億年時間

而「九章2.0」一分鐘完成的任務

超級計算機花費的時間

要再增加百億倍

並且「九章2.0」

還具有了部分可編程的能力

「九章2.0」和「祖衝之2.0」的出現

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

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

2021年4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

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

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

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

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

向實現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

該成果於4月下旬

發表於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資料圖。圖片來源:pixabay

光已成為現代信息傳輸的基本載體

光速高達每秒30萬公裡

「降低」光速乃至讓光「停留」下來

是國際學術界一直不懈奮鬥的目標

光的存儲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

通過將光子儲存在

超長壽命的量子存儲器即量子U盤中

實現通過直接運輸量子U盤的方式

來傳輸量子信息

而考慮到飛機和高鐵

等交通工具的速度

量子U盤的光存儲時間

至少需達到小時量級

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

在2015年便自製

光學拉曼外差探測核磁共振譜儀

依託該儀器

其精確刻畫了

摻銪矽酸釔晶體光學躍遷的

完整哈密頓量

並在理論上預測了

一階塞曼效應為零(ZEFOZ)

磁場下的能級結構

未來

依靠更加成熟的量子U盤

人類有望實現

基於經典交通運輸工具的

量子信息傳輸

從而建立起

一種全新的量子信道

快速從頭馴化異源四倍體野生稻

發揮多倍體優勢

找回當下栽培稻

已經丟失的部分優秀基因

培育出產量更高

環境適應能力更強的

新型水稻作物

異源四倍體野生稻的快速從頭馴化,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供圖

多倍化是植物進化的重要機制

今天我們所種植的栽培稻

經過了數千年的人工馴化

其農藝性狀不斷改良

但同時也損失了大量的遺傳多樣性

造成優勢基因資源缺失

而異源四倍體相比二倍體

多2個染色體組

異源四倍體野生稻

具有生物量大、自帶雜種

環境適應能力強等優勢

但其具有的非馴化特徵

也讓它無法直接應用於農業生產

李家洋團隊從綜合表現

更好的四倍體野生稻出發

利用現代基因組編輯技術

將幾千至上萬年的水稻馴化史

在短時間內「重演」

並且避免了部分基因丟失

首次設計並完成了異源四倍體野生稻

快速從頭馴化的框架圖

有望培育出產量高

環境適應能力強的新型水稻作物

研究團隊突破了基因組解析

高效遺傳轉化、高效基因組編輯等技術瓶頸

在異源四倍體高稈野生稻基因組中

注釋了系列馴化基因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成功創製了落粒性降低、芒長變短

株高降低、粒長變長

莖稈變粗、抽穗時間

不同程度縮短的多種基因組

編輯異源四倍體野生稻材料

本著開放天空的原則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

於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0時起

向全世界天文學家發出邀約

徵集觀測申請

所有國外申請項目統一參加評審

觀測時間從今年8月開始

「中國天眼」3月31日起向全球天文學家徵集觀測申請。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中國天眼坐落於

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的大窩凼

於2016年落成

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一樣

口徑越大接收到的電磁波越多

其靈敏度就越高

探測能力就越強

藉此

中國天眼

能夠監聽到宇宙中

微弱的射電信號

通過國家驗收啟動運行以來

中國天眼設施運行穩定可靠

發現的脈衝星數量已達到500餘顆

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天眼的研製和建設

不僅體現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還推動了我國天線製造技術

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尺度結構工程

公裡範圍高精度動態測量等

眾多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

武向平表示

FAST面向全球開放使用

彰顯了充分合作的理念

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踐

用液氦造出-271℃世界

大型低溫製冷裝備「中國造」

4月15日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以下簡稱中科院理化所)

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

「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研製」

通過驗收及成果鑑定

項目成果鑑定專家組認為

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標誌著我國具備了

研製液氦溫度(-269℃)千瓦級

和超流氦溫度(-271℃)百瓦級

大型低溫製冷裝備的能力

國產化液氦溫區大型低溫製冷系統。圖片來源:中科院理化所

液氦是製造超低溫的「神器」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我國已成為大型低溫製冷設備的使用大國

但由於缺乏大型低溫製冷系統

關鍵子設備及集成技術

我國大型低溫製冷裝備長期被國外壟斷

進口依賴度高

2015年12月

中科院理化所開始啟動液氦

到超流氦溫區

大型低溫製冷設備的研製工作

在幾十年低溫技術積累的基礎上

經過5年艱苦攻關

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

最終成功研製出

技術指標先進的大型氦制冷機

「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實現可重複1.2億℃燃燒101秒

5月28日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傳來喜訊

有「人造太陽」之稱的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取得新突破

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

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

創造託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向核聚變能源應用邁出重要一步

「人造太陽」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地球萬物生長所依賴的光和熱

都源於太陽核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

而支撐這種聚變反應的燃料氘

在地球上的儲量極其豐富

足夠人類利用上百億年

如果能夠利用氘

製造一個「人造太陽」來發電

人類則有望徹底實現能源自由

但製造「人造太陽」

面臨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

用什麼容器來承載核聚變?

人工控制條件下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

需達到1億℃以上

而目前地球上最耐高溫的金屬材料

鎢的熔化溫度是3000多℃

這意味著

需要造出一個同時承載

大電流、強磁場、超高溫

超低溫、高真空、高絕緣

等複雜環境的裝置

這對工藝設計和材料

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為了達到聚變實驗裝置所要求的條件

EAST團隊的科學工作者自主創新

自主設計、研發了大部分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

創造性地完成了

EAST裝置主機的總體工程設計

世界上新一代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在中國率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為未來清潔能源的利用和發展

提供實驗研究平臺

9月23日

中國科學院宣布重磅成果

該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人員

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澱粉製備方法

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

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

成功生產出澱粉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

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

使澱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

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

相關研究成果

9月24日發表於《科學》雜誌

中國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的全合成。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澱粉主要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

固定二氧化碳進行合成

在玉米等農作物中

將二氧化碳轉變為澱粉涉

及60餘步的代謝反應和複雜的生理調控

太陽能的理論利用效率不超過2%

而農作物的種植更是需要數月的周期

使用大量的土地、淡水、肥料等資源

為提高生產效率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研究人員

從頭設計了11步主反應的

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與人工合成澱粉新途徑

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了

從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的全合成

這一人工途徑的澱粉合成速率

是玉米澱粉合成速率的8.5倍

並且在充足能量供給的條件下

按照目前的技術參數推算

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澱粉量

相當於我國5畝土地玉米種植的平均年產量

11月初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物理中心

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與合作者程經睿

在偏微分方程和復幾何領域

取得裡程碑式結果

其解出了一個四階完全非線性橢圓方程

成功證明強制性猜想

和測地穩定性猜想

這兩個國際數學界60多年

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解決了若干有關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

和卡拉比極值度量的著名問題

兩篇論文發表於

國際著名刊物《美國數學會雜誌》

幾何物理中心創始主任陳秀雄教授(中)與程經睿(左)在一起。安徽網 陶冬青 攝

凱勒流形上常標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

是過去60多年來幾何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關於其存在性有三個著名猜想

穩定性猜想、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

經過近20年來眾多著名數學家的工作

強制性猜想和測地穩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

已變得完全清晰

但其充分性的證明在此之前

被認為遙不可及

求出一類四階完全非線性橢圓方程的解

就能證明常標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

陳秀雄、程經睿的工作

恰恰就是在K-能量強制性

或測地穩定性的假設下

證明了這類方程解的存在

他們不僅求出了方程的解

而且建立了一套系統研究此類方程的方法

為探索未知的數學世界提供了一種新工具

此外,他們還給出了

環對稱凱勒流形上穩定性猜想的證明

將唐納森在環對稱凱勒曲面上的

經典定理推廣到了高維

並對一般穩定性猜想的證明

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讓一般穩定性猜想的完全解決成為可能

我國科技界

取得的多項重要突破

離不開那些默默鑽研付出的人

致敬中國科研工作者!

相關焦點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這也太厲害了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於北京時間2021年3月31日0時起
  • 【科大新聞】《科技日報》盤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中國科大三項成果入選!
    12月20日,《科技日報》盤點了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共有十項科技成果入選,中國科大三項成果入選!
  • 2021徵兵季正「燃」!走,當兵去
    2021徵兵季正「燃」!1月10日,2021年全國徵兵公益宣傳片正式發布。這是首次在年初發布全國徵兵公益宣傳片,旨在貫徹落實「一年兩次徵兵兩次退役」改革要求,加強徵兵工作宣傳引導,號召廣大適齡青年依法服兵役。
  • 為了逃避韓國兵役,他想恢復中國國籍,網友:好好當棒子,不要服兵役才想起來做人!
    這條問答下的評論區也十分的熱鬧,有些人覺得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為此網友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不過反對嘲諷提問人的評論可以說是多的一邊倒:這件事讓我想起去年韓國法務部公布的數據,「近5年,前後共有13433名雙國籍公民選擇放棄韓國國籍,其中80%以上都是不到20歲的年輕人。」當時還有人分析說,這恐怕是韓國人逃兵役的新手段。
  • 燃!這武器,很中國!從DF-17說起……
    詳情點擊上方圖片9月26日人民號@東風快遞 發布了一條視頻:這武器很中國
  • 美軍未來戰機或有八大跨界突破?
    或者說美軍的未來戰機在哪些領域會有重大突破?2016年5月,美國空軍在《2030年空中優勢飛行規劃》中強調,重點不是開發一種新型飛機,而是利用能力在多個域(空中、太空和賽博空間)實現空中優勢。筆者認為,這與美軍提出的馬賽克戰新概念一脈相承。其中,有五大關鍵詞需要深入研究分析。
  • 這,就是我們驕傲的上海理工大學!
    學校毫不動搖堅持內涵建設,凝練並發揮學科特色優勢,通過實施「3151」路徑,在學科發展平臺、協同創新平臺、重大科學平臺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1個,以第一單位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打響了上理科技的硬核品牌!1/25,這位上理科技工作者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啦!再突破!1人獲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一等獎2項!
  • 2020年前沿科技發展態勢及2021年趨勢展望——海洋篇
    在深潛裝備方面,俄羅斯「勇士」號潛航器首次潛入馬裡亞納海溝,探潛深度達10028米;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至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在深海鑽探方面,日本宣布將利用「地球」號深海探測船對南鳥島周邊的深海海底稀土進行開採實際驗證;美國海洋動力科技公司為深海油氣開採提供可遠程控制的零碳電力,並降低深海油氣開採成本及碳排放量。
  • 【科技物理】剛剛,中國撥出復仇之劍!又一航天技術迎來重大突破!舉國振奮!
    這無疑是一個爆炸性的消息:中國已經徹底掌握了宇宙空間飛行器實用性對接技術! 雖然中國的天宮一號和神州八號順利連接了,但是中國航天人的心,並沒有隨著那一吻定情而絲毫鬆懈. 自家人知自家事,在舉國歡慶的時刻,航天人們的心卻始終無法平靜! 誠然,咱們在十幾年的備戰之後,那一年終於艱難的邁出了偉大的第一步,但是又有幾個人知道,這不過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 太陽能無人機:「永不著陸」已經實現,中囯又實現一重大突破,網友:太厲害了!
    如今我囯已經正式步入雙航母時代,五代戰機也毫不遜色,運-20也在此次抗擊危機活動中大展雄風,而這僅僅只是開始,我囯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技術人員攻克一道道難題,我囯軍事方面再獲突破,又一「殺手鐧」現世,永不著陸已經實現。
  • 中國航天科工2020年十件大事
    中國航天科工2020年十件大事 2021-01-15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行業觀察】日媒:中國軍備科技爆發不可怕,因此帶動民族精神回歸,找回強大自信才可怕
    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量子通信衛星的是中國,第一個設計出量子計算機的是中國,第一個研製出高性能量子雷達的是中國,第一個完成反通信量子試驗的是中國,第一個突破全電推進技術的是中國,第一個突破 四翼傾轉旋翼機技術的是中國,第一個獨立建設空間站的是中國,第一個實現連續開採可燃冰的是中國,等等還有很多。中國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想像的。
  • ARK Investment:2021年重大顛覆性科技趨勢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一帶一路  |  電磁武器  |  網絡戰  |  臺海局勢  |  朝鮮半島  |  南海問題  |  中美關係大政方針:十三五  |  兩會  |  國家戰略  |  經濟  |  軍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產業  |  政策  |  創新驅動  |  信息化建設
  • 從十大科技突破看中國軍事發展方向
    因此,科技進步既是產業發展走勢的風向標,也是軍事走勢的風向標。近來,中國科技事業突飛猛進、科技成果如雨後春筍。「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昭示中國新產業革命、網際網路+和工業製造2025前景廣闊;而不斷曝光的眾多軍事或軍民兩用科研成果也為中國國防和軍事現代化帶來燦爛曙光。粗略歸納,有以下十大科技突破昭示著中國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一是量子通訊。中國量子通訊技術獨步全球。
  • 美國宣布重大科技突破!沒想到科技如此迅猛!
    編者語:在一個真正史詩級別的科技領域中,沒有任何一項革新技術比納米機器人的出現更為舉世震驚。近日,美國科學家又宣布一項重大科技突破:藉助光聲斷層成像技術,實時控制納米機器人,讓它們準確抵達人體某個部位(比如腸癌病人的腸道腫瘤處),進而讓納米機器人實現藥物遞送,或進行智能微手術。
  • 中國重大突破,世界絕對領先!
    198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提出了量子計算機構想。量子計算被認為可能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關鍵技術。「『量子計算優越性』指對某一個特定任務,或者說某一專門賽道,超越目前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說。大規模量子計算機的物理實現是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戰之一。因此,實現對於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國際學術界採取三步走的路線圖。
  • 2021年了,印度還盜用中國閱兵照片,網友:沒眼看
    最近兩三年印度的軍事確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為莫迪政府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武器了,即便如此在閱兵報導中,還要盜用中國的照片來裝門面! 此前印度盜用中國閱兵照片的事情已經被曝光了很多次,但是沒想到現在都2021年了,印度還在盜用中國的照片,很多網友表示:「真是沒眼看了!」
  • 2021徵兵季正「燃」!走,摘鏡當兵去
    青春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迷彩、鋼槍……來當兵武器裝備超燃場面在等你!你可以在演訓場上揮汗如雨享受別樣的酣暢淋漓也可以駕駛戰車戰機縱橫馳騁體驗別樣的霸道與帥氣2021年徵兵在即,在大家關注的體檢方面,視力問題一直是參軍入伍的攔路虎。近視參軍需要提前準備什麼?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這個聽起來極其瘋狂,甚至有點魔幻色彩的事情,真的能實現嗎?作者: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賀明明 馬澤宇 王海 李波 鄭雪 楊龍來源: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都說官媒皮起來最為致命。最近一個科學家迪斯科版《種太陽》在網絡上大火,一群科學家跳起現代舞來簡直毫無違和感。為什麼要唱《種太陽》呢?
  • 2020年國外高超聲速飛行器發展綜述
    從三大方向上看,高超聲速飛彈仍然是當前階段的絕對重心,佔據了科研預算的絕大部分,已經大面積進入型號研製甚至服役部署階段;高超聲速飛機發展正呈現出上升趨勢,將成為高超聲速科技領域下一個十年的重心,最關鍵的渦輪基衝壓組合發動機(TBCC)組合動力近期有望迎來重大突破;空天飛行器則迎來歷史新低谷,發展前景更加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