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國產品牌為什麼還沒造出先進的汽車發動機?

2021-02-14 智能製造IMS

發動機的原理可以說是及其簡單,而且這個原理在內燃機存在的200多年裡從來沒變過:燃料燃燒致氣體膨脹推動活塞做功。但是這種科學說起來容易,如何用這些人類都知道的白開水一般的理論做出按人類意志行為的工程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來,重量減下去,壽命延長,效率提高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漫漫長徵。

科學我們都可以學得懂,我們國家的高等科學教育也可謂非常成功,但是傳統工業的工程學教育可以說是一塌糊塗,生產技術和理論嚴重脫節。

中國品牌為何造不出像樣的發動機?

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之前,西方國家有一段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是機械工業飛速發展的一段時期,被譽為「大蒸汽時代」。這一時期內幾乎所有能動的東西都是齒輪機械,其繁榮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由於我國沒有接受這一時期的洗禮,少部分民族資產後來也被帝國主義壓迫致殘,再後來又被社會主義充了公,所以基本上沒有任何技術積累。而工程積累的核心就是兩個字:秘方。無論是做飯、釀酒、製藥還是冶鋼、加工,其技術本質不外乎這兩個字。

而秘方則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來傳承。傳承需要時間沉澱,也需要民族氛圍。一個崇尚速度,敢於挑戰人類極限,敢於質疑權威的民族,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發這種鐵與火的機器。這一點我們做得很不好,我們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勵培養這種冒險精神。

國產發動機的生產瓶頸有那些?

1、金屬鑄造

發動機氣缸主體和其他簡單結構件一般使用金屬澆鑄成形,具體過程又分高壓鑄造和低壓鑄造。金屬融化成液體倒入模具,此過程難點在於降溫凝固過程中殘餘應力、排氣、脫模劑噴淋等導致缺陷的發生,缺陷降低了成品率,而且嚴重影響壽命,因為金屬鑄造最怕缺陷。

其次,金屬材料自身的品質要求亦極高,一般是鑄鐵或鑄鋁,高品質的澆鑄原材料我們不行,需從國外進口,但最近國家加強了對高品質鑄鋁原材料的研發,以滿足航天航空的需求,將來可能會給汽車產業帶來福利。

再次,壓鑄模具和壓鑄機,世界最好的是日德,之後是義大利,再後是其他。模具要精密,耐用,適應自動生產,不能說鑄造了幾個模具就斷了、漏了,再或者只能人工看著掌握火候那可不行。

金屬鑄造問題是個天大的問題,毫不客氣的說是中國從古至今的問題,從寶劍對抗圓月彎刀,到現在的發動機製造,都是這個問題。這套技術是典型的蒸汽時代的產物,是所有現代工業的底子,現在他們已經配合上了電氣產業和計算機信息產業,更是如虎添翼。

2、機械加工

要有上好的車床,車刀,車工。車床和車刀起碼還能高價從德國買到,但是車工就是個問題了。同樣一個零件,選擇不同的方向和走線切出來,壽命卻明顯不同。這些技藝,怎麼辦。發動機的活塞要在缸孔中千萬次的來回運動,其誤差要求極高,其壁表面加工要求一種工藝,叫做珩磨,保證缸孔表面耐磨而且還能附著一層油膜保證密封性能。

這時珩磨的材料,工藝,方向又來了。此過程走不好,缸孔哪怕彎那麼一點點,活塞千萬次的運動便會加速發動機的老化。曲軸孔是多檔的間斷長孔,尺寸精度、圓度、同軸度、表面粗糙度每一項要求都非常嚴格。

3、裝配工藝

看了《速度與激情》就覺得汽車是幾個人在車庫裡面擰擰螺絲、吊臺發動機就可以造車的。那些是修車,發動機裡面的裝配可不是單用手就可以,而是專業的裝配工具。這些需要經驗,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

有些零件需要特定的機器進行安裝,甚至螺絲的安裝順序,擰緊的力道都需要經驗和儀器。活塞隙如果混入了細小的硬物顆粒,千萬次的研磨又會造成多大的損壞。所以裝配環境、工藝、設備、技術要求非常高。更要命的是,如果前兩步走不好,我們連裝配的機會都沒得練。

4、橡膠

在第3步裡面,裝配過程中需要用到有機材料。有人說發動機就是鋼鐵和橡膠的共鳴,不錯。說橡膠是內燃機的核心材料毫不為過,無論是氣缸的密閉性還是油箱、水箱的密閉性,橡膠都是決定性作用。Youtube上面有很多國外汽車大廠的發動機組裝視頻 (搜索關鍵詞是:Car Engine Assembly)。

看完你就會發現,連擰螺絲的都是帥哥,他們的學歷絕不比我們低。對於汽車發動機橡膠,高品質橡膠我們國產的不行,但是能力正在不斷提高。

5、主要機械零部件

凸輪,曲柄連杆,齒輪組,軸承,鏈條,液壓件,能做出來是一回事,能長時間穩定的使用算是另一個概念。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問題:金屬材料,機械加工。大家發現了麼?製造機器的機器才是最底層、最NB的傢伙。

俗話說,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底層有了,什麼都有了。日德美俄意法英的錘子可是磨了很久了。

6、技術封鎖

前面說的是技術問題,這個是個政治問題,但是卻無法迴避。當今社會已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社會化大分工已經使得各行各業的距離越來越遠。所以,任何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產品都不可能自己生產所有的零件。

Google不可能為提高計算速度自己生產所有的處理器,GE不會為航空發動機研製更純淨的燃油,米其林輪胎不可能自己種橡膠樹。因為社會要分工,只有分工才能更專注。那麼要想組織這麼分散的資源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組織本身就成了一種能力,所以現代統治階級之所以能夠統治,不是因為壟斷了生產資料,而是壟斷了組織生產的能力。

企業也一樣,任何一個優秀的企業都是自己具有某一部分的核心技術,然後將其他非核心組件外包,形成共贏的盈利形勢。全球已經形成了一個複雜的供貨鏈條,全球化大範圍的分工與合作已經是常態,但是唯獨對中國,這些關係鏈條像著了魔似的紛紛瓦解。

為什麼,想必都知道。比如上面提到的鑄造模具,日德壓鑄模具只賣本國企業,其他國家想買都買不到。但是我們不能拿這個問題當擋箭牌,唯有自己擁有核心科技,別人才會看得起我們,才存在合作的價值;否則別人看上我們的永遠只是人力而已。

7、「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失誤

「市場換技術」是指80年代後期到2001年中國入世之間,中國政府允許外資入華修建汽車合資工廠的戰略決策,前商務部長的呂福源這樣解釋:「中國必須有自己的骨幹企業,合資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按中國的長遠利益搞。我們讓出巨大的市場,我們就有資格要技術、要利潤。」

也就是說,我們開放市場,為的是換取技術。事實上,這是一個幼稚的、停留在宏觀上的理論性假設。首先,中國開放市場,是大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不論什麼目的,市場都會開放。其二,大大低估了科技的價值,換技術是一廂情願。那些重要技術的價值之大恐怕會嚇到所有人,遠不是賣幾百萬輛汽車的錢能買到的。

核心技術的進步永遠不要期望別人會給我們,還是那句話,沒有捷徑。把技術進步寄托在別人身上是不靠譜的。正是這種「市場換技術」的藉口,扼殺了自主研發的動力。

總結:我們要想真正造出一個100%的汽車發動機,是需要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慶幸的是,現在工業的發展已經基本步入正軌了,中國自己的汽車品牌也慢慢形成:比亞迪、奇瑞、長城、吉利、江淮等。期待有一天,Top Gear榜上也能看到來自中國的速度。

來源:世界先進技術製造論壇

相關焦點

  • 又神吹俄「北風之神」核潛艇,指不定又一個S400
    見識過他們為俄羅斯一些武器大吹神吹,比如S300、S400反導防空系統、鎧甲防空系統、「口徑」飛彈系統、「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飛彈系統等。但在敘利亞戰場,面對美軍、以色列的多次飛彈與飛機襲擊,那種武器一直不管用,如以色列空軍(IAF)於2017年9月7日對敘利亞一處武器研發生產設施實施了空襲,俄方防空系統依然全無反應。而俄方打下幾架無人機,卻成了了不起的戰績。
  • 為什麼汽車業出不了首富?
    半個世紀後,中國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即便在2018年遭遇近3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汽車製造業營業收入也達到了83372億元 ,為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了9.26%。就是這個讓美國經濟騰飛,為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立下汗馬功勞的產業,為什麼沒有誕生出世界級首富呢?
  • 「中國南海」和「中國摩友」走不完的抵制路!
    相機、單反之類的您也不能用,因為這類產品都是日本製造和日本專利,就算您買的不是日本品牌的相機,裡面一樣有日本的專利和零件,人家還是掙著錢了……那手機、計算機、汽車都離不開半導體,你所用的電子產品裡面大部分都是日本企業生產的半導體。
  • 回顧已經消失的汽車品牌 Saab歷史介紹
    在排除萬難後,他研發出一個獨特的廢氣閥門,用來分流發動機不需要的動力。結果,Saab薩博的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提供了能夠媲美V8發動機的動力,裝配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汽車,能夠提供強大的扭矩,在超車時的具有傑出的加速性能。
  • 帆布軟頂改了,大馬力發動機有了,212越野車為啥還賣不動?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汽車哉」,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運十下馬的經濟帳和中國汽車工業的恥辱——寫在C919首飛之際
    這個三個數據很明白的說明,在1986年,只需要中國的高級官員們稍微節約一點錢、每年少進口一二百輛豪華轎車,改坐同樣能跑只是舒適度差一點的國產轎車,就可以維持運十項目,中國當時根本不缺支持運十的錢!財政收入在以每年一百多億的速度增長,就算1986年真沒錢了,財政一分錢都拿不出來了,那麼發行3000萬的國債,第二年的財政收入增量的百分之零點三就足以還本付息!
  • 【成長路】外國發動機 VS 我國發動機
    中國的火箭都能到月亮了,國產民用大客機也開始發展了,四代戰機也誕生了,為什麼戰鬥機上的發動機一直不能國產化呢?可以很直觀地看到 在這個殘酷競爭的人類金字塔上 中國目前距離塔頂還真是有段距離的。工業之花 人類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航發 渦扇航發 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渦扇航發。可也同時是我們目前怎麼繞也繞不開的心臟病。一、航發為什麼這麼難?
  • 中國國產航母究竟有多強? 比遼寧艦還快10倍, 俄軍大呼: 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遼寧號航母的服役,讓我國成功的從一個海洋國家轉型成一個海防大國,除此之外,成功開啟中國航母時代,國產航母的問世,再到現在的試航,意味著離服役的時間越來越短,中國雙航母時代眼看著就要來了;不知道在國產航母的人試航中,有個細節大家注意到沒!
  • 國產007見過,見過「國產001」沒?
    國產001?只聽說過國產007!這裡所謂的國產001,指的是車牌,是外國駐中國的大使館車牌。
  • 不吹不黑,現在敘利亞伊德利普局勢到底如何?
    不吹不黑,現在敘利亞伊德利普局勢到底如何?
  • 回顧已經消失的汽車品牌 SAAB薩博(一)
    1946年4月,Saab 92.00l原型車在瑞典的特羅爾海坦開始進入測試階段,11月就已經整裝待發。而到了1947年的6月10日,Saab第一輛量產車薩博92.002正式公諸於世。最重要的是由於此前Saab公司有製造飛機的經驗,所以在這臺車型上非常詳細的考慮到了空氣動力學的設計,以至於這臺車的風阻係數僅為0.3,比現在很多轎車的風阻係數都要低。而這種空氣動力學的設計理念,也貫穿了整個Saab汽車的發展,為Saab運動品牌的形象奠定了基礎。首款Saab 92於1955年停產,共計銷售了超過20000輛。
  • C919:我用外國發動機、外國零部件、中國總裝,但我知道我是自主創新的大飛機|周一硬核
    受邀參加了LYNK & CO領克幾場小範圍活動欠交作業還曾誇下海口,我計劃以C919-紅旗-領克的基本結構闡述我對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工業的理解;沒人充值。這也是他們至今能在全球市場睥睨歐美列強的資本——這種資本中國還不算完全掌握,但正在快速建立中。日本人靠幾十上百年近乎變態地死磕磨鍊「引進-學習-再創新」的發展路徑,對工藝細節偏執、對「完成度」的無上限追求,造就了今日日本製造世界聲譽和品牌效應。對此我國製造業需要更加謙虛。
  • 寧波車主吐槽:沒被特斯拉割韭菜,倒被華為汽車割了
    剎奴哥傲秸鏜畫司宮隊汽然星管成薊並準佔以稚華毫要莊氨梁黑馳錘躺倦潭頗拴牧弦字旦歌穗擠卡衛逃暗傷爸漿額股圈洪善篩誤磨群價替鬼神椅掩咬滅東徵腸保樁梯月衝碾鹿腳席琴杏財鉤鼎返嗓李軀駐紫號綢狠恭廄吹犬炎鞘聽笑不過,朋友並沒有聽從我的建議,他發朋友圈說提了輛華為汽車。
  • 通俗易懂的汽車發動機原理圖解
    進入論壇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加關注請點圖片上方論壇名字。===================================很多車主都想了解更多的汽車知識,以加深對愛車的了解,只是無奈汽車結構之複雜,機械知識之乏味,都一一放棄了。現在這些都不是問題!下
  • 我國戰鬥機首次裝上國產矢量發動機,好使不?
    根據種種蛛絲馬跡,不少人達成共識,紛紛認定這是一臺矢量發動機。那麼,如果真如網友推測,這就是國產戰機首度裝上此類發動機,表明國產發動機的技術又有新發展,是一件大事啊!有的人可能就要問了,什麼是矢量發動機呢?在介紹它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矢量噴口吧。
  • 俄羅斯「制裁不了」殲16?國產發動機替代AL31
    殲-16戰機(資料圖)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
  • 美稱中國新戰機發動機不靠譜,真相揭開後,卻忘了自己的黑歷史
    文章稱,這款被稱為「電站鯊」的殲-15D戰機,是以殲-15S為基礎改進而來,其在原有機身上進行了多項修改,其中升降舵、副翼、垂尾以及減速板還使用的是複合材料,其機頭雷達部分還取消了紅外搜索跟蹤裝置,換裝了有源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
  • 美國為什麼對華為下黑手?美國怕華為什麼?「暴君」任正非和他的華為帝國
    作為對比,國內的汽車消費者從來不去爭論國產自主發動機的扭矩、動力、油耗、耐用性、噪音與世界最先進的發動機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也不去計較國產變速箱與進口變速箱的性能區別,畢竟懸殊的技術和性能差距下,比較已經失去意義。眾所周知,正是因為中國汽車廠商缺失核心技術,俯仰由人,喪失定價權,國內汽車消費者不得不長期忍受近乎訛詐的汽車價格。
  • 中印一線,解放軍展示黑科技!印度不服,沒錢沒技術還想要裝闊氣
    特別是在11月19日,我軍媒體向外界展示了全新的遠程邊境管控監視系統後,印度人就瞬間不淡定了!據媒體披露,目前我軍應用的該系統集成了白光、熱成像和雷射測距儀的功能,不但可以全天候監控邊境,還可以和無人機、衛星和其他設備組合成龐大的邊境監控系統。擁有了此系統,我們的邊防戰士真的可以做到了吹著暖氣監視敵人!
  • 無用汽車知識點 印度汽車花邊舊聞
    從被俄羅斯坑了20多億美元改裝航母,到自主研發40多年的主戰坦克被陸軍diss,再到造了好幾十年國產航母到現在還趴在造船廠…總結起來戰忽局就一句話「印度造那玩意兒不靠譜兒」。說到這兒我發現,做了快10年汽車媒體,我對於印度汽車的了解可能除了塔塔就沒了…可能是印度人散漫的天性,找到的印度汽車歷史資料裡有太多相互矛盾的東西;外加印度汽車工業到今天都沒有完整的自我體系,可能某個哥們兒一拍大腿就開始造車,兩三年以後發現這玩意兒自己玩兒不轉,索性改行幹別的了。這就導致出現了太多曇花一現的車企,也讓我搜集資料的過程變得無比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