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中國國家地理」
5個國家在這裡交界
5座山脈在這裡融合
4種文明在這裡碰撞
大英帝國VS沙皇俄國交鋒之處
美國VS蘇聯冷戰爭奪之所
誰也無法完整擁有它
它是帕米爾高原
緊扼歐亞大陸交通的咽喉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當代中國地形,一隻面向東方的雄雞,雞尾巴之處正是帕米爾高原。
然而,當我們以山形為骨架,將西北部山脈稍微延伸一點,換個角度來看同一個地圖就能發現,這隻雄雞變成了站在歐亞大陸制高點,面西凝立,擺首向東的一隻華麗的鳳凰。
《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7期 製圖/李晟
天山為鳳頭,伊犁河谷宛若銳利的喙;
帕米爾高原是矯健回首的頸項,高原上的條條山脈如奔走時憤張的頸羽;
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及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勾勒出鳳凰軀幹的輪廓;
飛揚舒展的翎從秦嶺、沿太行一路揮灑,在大興安嶺完成華麗的上揚;
而橫斷山脈就像是下垂的尾羽。
這隻立於全球制高點,用最偉大山脈構建骨架的鳳凰,振翅欲飛,有著無與倫比氣勢。而她的至關重要的頸項之處,就是我們歷來被各大帝國爭奪不休的帕米爾高原。
對於今天的大多中國人而言,帕米爾這三個字充滿異域風情,但其實從神話的時代開始,這個被稱為「萬山之祖」、「世界屋脊」的地方,就已經是國人最浪漫瑰麗想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冰川+平緩的河流+寬闊山谷+點綴山間的湖泊+植被稀少的山巖,這是帕米爾高原上最常見的景致 《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7期 攝影/範書財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周山,也就是不完整的山,在西北最遠最荒涼地方還要往外,世界的角落。它是撐天之柱,是人間界中唯一能夠達到天界的地方,西周穆天子西行想要尋找的地方,一代代詩人浪漫想像中想要去到的地方,神仙降臨之所、凡人登仙之處。根據現代推斷,它就在帕米爾。
而它真正在中國文獻中出現,明確地理位置被點出還要等到漢代,銳意進取不斷西進的武帝時期。張騫首次西域之行就是從這裡經過。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高寒之處不適宜大多數植物生長,又由於土壤肥力有限,當時大漢的團隊們看到的就是漫山遍野只能生長生命力頑強的野蔥。蔥嶺由此得名。
請點擊大圖仔細查看,帕米爾高原地形地圖《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7期
西域的最西端是大漢帝國即使最強盛時期影響力的盡頭。過了蔥嶺就是其他神奇的文明。往西是波斯、再往西則是傳說中的羅馬,往南是佛國印度,而往北則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草原遊牧部族。
蔥嶺,一年之中7個多月大雪封山風暴肆虐,它以4000-7000米令人望而生畏的海拔、高寒少雨的氣候、迷宮一樣的由東西南北各路山脈擠成一團形成的道路、成為扼守古絲綢之路必經的咽喉之處,幾乎沒有任何帝國可以完全佔領的要道。
東漢年間翻越帕米爾高原的主要有兩條道路,
南道從莎車翻越帕米爾,經阿富汗來到伊朗;
北道從喀什穿越帕米爾,經費爾幹納盆地、撒馬爾罕到達伊朗。
南北兩道在伊朗會合後,繼續西行,最遠抵達北非和羅馬。
自此,絲綢之路漸漸成型,中華文明-羅馬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通過帕米爾高原這個無比艱難的通道,神奇的連接了起來。其後,人們漸漸開闢更多的道路,但翻越蔥嶺和它所意為著的艱辛仍是遠行西域的形象代表,誰翻越了蔥嶺,似乎誰就能夠完成足以名留史冊的偉業。
北魏宋雲和惠生出使印度求經「於朅盤陀國翻越蔥嶺,玄奘以大篇幅詳細記錄了這一帶的風土人情。鳩摩羅什、法顯、高仙芝、馬可·波羅、斯文·赫定、斯坦因,一個個堅韌不拔的英雄形象都緊緊的和「翻越蔥嶺」這四個字連接起來。
塔什庫爾幹石頭城,它被認為是公元初期塔吉克先民建立的朅盤陀國的都城舊址,今天仍能看到它的雄姿。《中國國家地理》2015年11月 攝影/趙登文
塔什庫爾幹縣的石頭城是曾經就是名揚世界的塔吉克王國朅盤陀國的都城所在。自從絲路開啟以來,經過朅盤陀國的蔥嶺古道便是翻越帕米爾高原,抵達其他文明的大動脈。
公元2世紀,古希臘地理學家託勒密在《地理志》也曾記載過,越過帕米爾高原,有一個著名的石頭城,當時是一個很大的商業中心,是通往東邊絲國的必經之路,也是絲綢的一個大中轉站。
多少商人、僧侶、探險家從這裡西去或東來,多少政權和部落在這裡興盛或滅亡,石頭城作為絲路驛站直到清代仍然發揮著作用。如今,這座為塔什庫爾幹積澱了厚重歷史的石頭城堡,與高聳入雲的雪峰群、開闊的阿拉爾金草灘、蜿蜒的塔什庫爾幹河一同,仍然能夠把我們帶入絲路鼎盛時期遺留的壯觀景象。
帕米爾高原有兩個臺灣大小,雖然名叫高原,但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海拔高而平坦的地方,一望無際與天相接。相反,它的平地所佔區域尚不到全面積的1/10,其他地方都是高山、冰川。
準確的說,帕米爾是冰川地層的山間河谷。冰川帶來的碎石和衝積土大量填入水槽,由於水力微弱,無法衝刷出較深的溝槽,開闊的河谷看上去就像一片小平原。
冰川造就帕米爾的U形寬谷《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7期 製圖/蕭關
科學家推測,在上一個冰河期,由於持續低溫,如今的山谷被寬厚的冰體所充斥。流動的冰川對谷底和谷壁不斷挖掘、磨蝕,同時兩側山坡上的巖石也在凍融、風化作用下逐漸碎裂崩落,山谷的輪廓逐漸被修磨成U字型。
冰川退去後,留下的谷地平直、寬闊,而冰川銼磨下的石塊以及後來河流帶來的沉積物將U形穀穀底填平並逐漸抬高,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寬谷。
蓋孜峽谷的白沙湖。河流輸送來的水在這裡聚集成湖,沉積的白沙則在水位下降的寒冷季節出露,被日夜不停的大風吹上山坡,千萬年過去了,便形成了聚沙成山的奇景。《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7期 攝影/趙磊
帕米爾地形「一縱四橫」。
一縱,就是像脊背一樣近乎南北縱貫高原的薩雷闊勒嶺。
嶺東稱東帕米爾,是塔裡木河源頭之一,嶺西稱西帕米爾,屬阿姆河之源。
東帕米爾地勢較高,海拔5000米以上,河谷寬闊,山峰並不顯得高峻,但是帕米爾最高峰公格爾山(7649米)和慕士塔格(7509米)都坐落在這裡。
四橫指西帕米爾四條近東西向的平行山嶺,山谷間則源出瓦罕河、帕米爾河、阿爾楚爾河、貢特河、巴爾坦格河和穆爾加布河等溪流,由東向西,匯入北去的阿姆河上遊噴赤河。
西帕米爾河谷較窄,水流深切,山峰山谷相對高差較大。
帕米爾高原遙感地形地圖 《中國國家地理》2010年07期
一縱四橫的山嶺,無意中為行旅者設置了可怕的迷宮。明明很多河谷都可以穿過帕米爾,但是沒有一條河谷可以直接穿越帕米爾。
「帕米爾」一詞在古伊朗-突厥語中,「帕」是寬闊的河穀草地,「米爾」則指高山。是名副其實的高山和河谷交錯的地方。
整個帕米爾地區被縱橫山脈隔成8個主要的「帕」,其中一個半帕現屬中國,其他分別屬於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吉爾吉斯坦。
喜馬拉雅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和興都庫什山5條世界級的巨型山脈匯集於此,形成全球獨此一處的宏偉「山結」。一個千溝萬壑的高原,現在分屬於中國、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5個國家。
東入中國、南抵印度次大陸、北通俄羅斯、西達伊朗高原從而通往伊斯蘭世界。作為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的交通咽喉,帕米爾高原向來是有爭霸全球野心的巨大帝國必爭之地。
大英帝國和沙皇俄羅斯經過往返多次爭奪,最終在這裡妥協,將瓦罕走廊劃歸阿富汗,讓阿富汗作為兩大帝國的緩衝區域。最終,誰也沒有能夠完全擁有帕米爾。
其後,蘇聯和美國為爭奪對這片中亞樞紐的控制權,最終引發了將蘇聯拖入深淵的阿富汗戰爭,其影響波及今天。仍然,誰也沒有完全擁有帕米爾。
而今,分成5份的帕米爾從曾經的亞洲交通大動脈,變成了現在難以通行之境,高聳的鐵絲網、壁壘森嚴的國境線,連盤羊都望之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