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個世紀中的帕米爾地區社會轉型——基於在地化研究的區域案例——國際知名地理學家Hermann Kreutzmann教授

2021-12-25 西外區域國別研究

2021年11月15日,由西安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與歐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帕米爾研究講座在線上舉行。柏林自由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赫爾曼·克魯茲曼受邀做了題為「近兩個世紀中的帕米爾地區社會轉型——基於在地化研究的區域案例」(Badakhshan and Pamirs : Transformation During Two Centuries)的精彩講座。

本次講座主要圍繞巴達赫尚及帕米爾地區,分為八個部分講述。克魯茲曼教授認為,巴達赫尚的命運與沙皇俄國和英國之間關於中亞統治地位的「大博弈」有關。其結果是國際邊界將巴達赫尚和帕米爾高原的部分地區分開。這些事態發展不僅塑造了帕米爾十字路口,也塑造了阿富汗。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阿富汗在其現有邊界內進行資源配置,並成為不同經濟塊和政治力量之間的緩衝國。阿富汗目前的許多問題都源於其歷史和地理位置。

一.帕米爾地區生態

講座伊始,克魯茲曼教授對講帕米爾地區生態狀況做出介紹。該地區生態環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高海拔,二是生態以沙漠為主,該地區北部和南部都以沙漠為主,三是降水量少、乾旱。在歐亞高山之間的廣闊地帶,草原和沙漠塑造著這裡的生態。過去,它們常常表現為不可逾越的障礙,不僅在通信和基礎設施方面造成極大障礙,對旅行者帶來挑戰,也對貨物交換構成了嚴重製約。水源主要從高山冰川而來。草原和山區提供了寶貴的水力、礦產和植被資源。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利用這些資源。總之,中亞主要的生態特點便是高海拔、乾旱、生態差異性較大、區域聯繫較為困難。關於中亞地區的特點,克魯茲曼教授還強調了其歷史的深度、政治局勢的多變。

二.絲綢之路上的早期探索

克魯茲曼教授梳理了歷史上對中亞地區的探險。最早是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這裡是歐洲和中國的分界線,後來就有很多歐洲探險家來到該地區,提供了許多關於該地區的知識。中國最早的探險家張騫為這一地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報告,在他之後很多朝聖者如玄奘等也沿著這條路來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13世紀,《馬可·波羅遊記》激發了後世開展中亞地區的旅行。14世紀,這裡是帖木兒帝國。16-17時期帕米爾地區由許多帝國佔領,如印度莫臥兒帝國、伊朗薩法維帝國等。18世紀,乾隆邀請耶穌會傳教士繪製中國版圖,當時圖中就包括巴達赫尚區域,帕米爾山地(蔥嶺)等。1747年阿富汗建國,巴達赫尚被歸入其領土。19世紀,歐洲大量探險家來到天山地區。李希霍芬發明了「絲綢之路」一詞,並為德國撰寫了很多研究中國的著作。克魯茲曼教授認為,中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涉及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哈薩克斯坦等等,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歷史上,現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區域。不僅是文化交流的集中地,還體現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國際爭端如阿富汗問題。最後,這裡還是一個貿易區域,如「新絲綢之路」的概念就表明中亞是世界貿易路線的重要一環。

三.阿富汗的形成

阿富汗如今的版圖狀如手指。但克魯茲曼教授提醒到,1747年阿富汗建國時的版圖並不是這樣,其邊界形成和塑造則主要發生在「大博弈」期間。在這一部分,克魯茲曼教授講述了殖民政策是如何影響了阿富汗地區的版圖。19世紀英俄在中亞地區的大博弈影響到了包括阿富汗、波斯甚至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當時在阿富汗境內,英俄同意以阿姆河劃分勢力範圍。1907年英俄籤訂協約,標誌著大博弈的結束。俄國對帕米爾地區的控制已經深入了較南部地區,英國勢力範圍主要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區,而阿富汗主要作為緩衝地區。因為當時英俄在中亞地區的共識是雙方不共享任何邊境,因此保留了緩衝區。阿富汗的版圖從而狀如手指,巴達赫尚地區則被強行劃分三個主要部分:阿富汗部分、布哈拉部分及俄國部分。最後,阿富汗版圖內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草場,經濟發展十分受限,僅在巴達赫尚南部地區有一些可以開墾農業的條件。這也成為現代阿富汗問題的歷史根源。

四.阿富汗、塔吉克斯坦與巴達赫尚、帕米爾高原的關係

克魯茲曼教授稱,巴達赫尚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即阿富汗巴達赫尚、塔吉克巴達赫尚。塔吉克巴達赫尚區域主要以山地為主,地區很大,基本佔據了塔吉克斯坦的一半,但人口很少。塔吉克斯坦人口有七百萬左右,生活在這裡的人口只有三十萬人。蘇聯革命對塔吉克斯坦的影響,阿富汗巴達赫尚區域與塔吉克巴達赫尚區域有非常不同的面貌,塔吉克巴達赫尚因為蘇聯的統治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而阿富汗巴達赫尚區域基礎設施較少,發展較為緩慢。但在塔吉克斯坦獲得獨立後很快進入內戰時期,當地社會不穩定,年輕一代逐漸成長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相比阿富汗巴達赫尚,可以看到塔吉克巴達赫尚受後獨立時期發展的影響。蘇聯式現代化在塔吉克巴達赫尚成功實施,而阿富汗巴達赫尚在許多社會經濟方面落後。阿姆河將這兩個部分劃分為一條國際邊界,直到今天仍差異顯著。

五.人口動態和民族志

帕米爾東部地區的人們主要說瓦罕語,是靠犛牛耕作的農民而非牧民。主要瓦罕語的使用者已經移居到中國塔什庫爾幹、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吉爾吉斯語的使用者生活在靠近新疆的區域。這一地區國際邊境不斷塑造,人口流動性很大。在巴達赫尚地區有很多不同語言,極少數靠近新疆的居民說漢語。法扎巴德和巴哈拉克周圍的這些村莊和城鎮以塔吉克語使用者為主,塔吉克語是一種非常接近阿富汗達裡語和現代波斯語的語言。塔吉克語是塔吉克斯坦的國語,用西裡爾字母書寫。再往東是一些屬於東伊朗語族的帕米爾語,它們因山谷而異,與在中國被認定為塔吉克語的那些語言有關,即塔什庫爾幹縣的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帕米爾牧場地勢較高的地區是講突厥語的吉爾吉斯牧民的居所。克魯茲曼教授指出,該區域有很多語言和民族,這也意味著這一區域是有豐富移民史的,人們為了尋找更安全的生活環境和更好的經濟條件而移民,才造成了這麼豐富的歷史,因此這也是語言學家熱衷研究的一個地區。

六.帕米爾十字路口的經濟潛力

該地區主要是兩種經濟形式,流動性畜牧業和山區農業。冬天牧民居住在帕米爾低谷地區,夏天遷居到高地,每次遷徙周期為28天。在阿富汗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遷居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同時這也能證明這其中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高地遊牧三個月後,牧民會到阿富汗喀布爾出售這些動物。關於牧民的旅程及經濟受益,克魯茲曼教授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相關文章。馬、駱駝和驢是機動車交通之前的主要交通工具。動物駝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能將必要的貨物、帳篷和蒙古包運送到帕米爾高原的季節性牧場營地。天然牧場的飼料潛力早已為人所知,並吸引了不同群體爭奪寶貴的資源來餵養他們的犛牛、家養牛、綿羊和山羊。總之這裡的局面並不和平,不同群體的牧民會在此爭奪放牧的權力。帕米爾地區雖然為高地遷徙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自然和經濟資源,但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旅行。

七.罌粟種植和鴉片

講座中,克魯茲曼教授還討論了毒品對巴達赫尚地區的不良影響。罌粟種植主要集中在巴達赫尚低谷地區。阿富汗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國和鴉片生產國。全球80%以上的生產和販毒活動都起源於阿富汗。除了阿富汗南部和東部的大型生產區和加工廠外,巴達赫尚是北部省份的重要種植區。巴達赫尚為阿富汗的鴉片生產貢獻了約4%的產量,並將阿富汗罌粟種植面積從2010年1,100公頃增加到了2020年的6,395公頃。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罌粟種植;一些區域移民會在收穫季節尋找季節性工作。罌粟種植的收益有助於維持所謂軍閥的統治和權力,並成為他們持續爭奪國家控制權的主要財政來源。同時,很多農民染上毒癮,生活更加貧困。

八、阿富汗和塔吉克巴達赫尚的差異——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由於不同的路徑依賴,阿富汗巴達赫尚和塔吉克巴達赫尚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模式。發展前景:國際組織對自然資源的關注和保護,道路帕米爾公路4600米,中巴友誼公路,庫爾馬山口公路,有望在未來看到更多的商業交流。總而言之,中亞和中國的關係有可能會改變巴達赫尚地區未來局勢的發展。從中國到塔吉克巴達赫尚區域通行著許多載貨卡車,使得該地區成為國際貿易網絡中重要一環。此外,當地旅遊業已成為另一種創收來源,探險隊和登山隊正在前來,還有為尋求當地體驗而在家庭旅館中尋找住宿的旅行者。騎自行車或機動車輛的陸路旅行者也在穿越帕米爾高原。當地旅遊業也有望發展。

以上就是在克魯茲曼教授認為兩個世紀以來中亞、帕米爾地區的重要轉變。在互動環節,黃達遠教授對克魯茲曼教授的精彩報告表達了感謝並進行交流。克魯茲曼教授建議同學們在研究帕米爾這片區域時,要多去理解,少做評判。區域國別研究院張少丹博士擔任翻譯工作,本次克魯茲曼教授的線上講座順利結束。

                              (文字整理:鹹攀)

相關焦點

  • 能源轉型的政治學研究:基於德國棄煤的探討
    有研究認為能源轉型的推動有賴於以下三種權力:一是話語權力,即由誰定義什麼能源是綠色環保的、什麼能源不是;二是機制權力,即國家行為體、非國家行為體在能源轉型中應擁有什麼權力、又應受到怎樣約束;三是物質權力,即由誰控制生產清潔能源的技術、手段和財政資源。上述觀點未必覆蓋能源轉型涉及的所有權力關係,但無疑揭示了社會權力結構對轉型的支配性影響。
  • 帕米爾——曾經的世界爭霸決鬥場
    它是撐天之柱,是人間界中唯一能夠達到天界的地方,西周穆天子西行想要尋找的地方,一代代詩人浪漫想像中想要去到的地方,神仙降臨之所、凡人登仙之處。根據現代推斷,它就在帕米爾。而它真正在中國文獻中出現,明確地理位置被點出還要等到漢代,銳意進取不斷西進的武帝時期。張騫首次西域之行就是從這裡經過。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哲學/思想) 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
    我們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希望通過此次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朋友們從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三講:淺談媽祖在近世日本的神道化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 吳偉明
  • 河海大學海洋學院王召民教授受邀成為南大洋國際觀測組織羅斯海區域專家組成員
    應國際南大洋觀測組織(Southern Ocean Observing System)副主席Mike Williams教授和羅斯海區域專家組(Ross Sea Working Group Leadship)主席
  • 全球在地化時代印太地區反恐作戰面臨的挑戰
    「基地」組織和達伊沙越來越多地向印-太地區進行滲透。他們在那裡建立基地和網絡,通過利用當地的緊張局勢和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並支持他們,為達成更廣泛的全球目標——「全球在地化(glocalism)」1而尋求盟友、同情者和支持者。
  • 《國際政治研究》2021年第4期
    美國應對蓄意生物威脅戰略探究——基於安全化理論分析視角劉長敏 宋明晶21世紀以來,美國對生物武器、生物恐怖主義及生物技術濫用等蓄意生物威脅問題格外關注,逐步推動其議題「安全化」,並不斷加強應對蓄意生物威脅戰略的構建與發展。
  • 最嚴重「社會毒瘤」宗教衝突阻礙緬甸轉型
    但是,在民主轉型迅速推進的大背景下,媒體與言論自由、示威集會自由是民主社會的標誌,政府無法用高壓方式予以壓制,因此,社會上的教派對抗言行恐將繼續蔓延,宗教衝突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此起彼伏。緬甸宗教衝突已經成為威脅民主改革進程的最嚴重「社會毒瘤」。從緬甸國內方面講,改革需要長期的穩定環境,而宗教衝突破壞全國穩定,緬甸多個地區動輒就被迫實施緊急狀態,國家大量精力用在維穩。
  • 陳賢波:近40年來明代海防史研究的回顧和檢討
    近年來,歷史學的區域研究方興未艾,回到當地的社會脈絡,通過區域的、個案的研究揭示一時一地的海防實態,從許多歷史的細部進一步揭示出國家制度的地方實踐。出於避免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流水帳」羅列,本文試從問題和思路的角度,從倭寇史、軍制史、海疆史和區域視野三個方面進行回顧和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有以教我。        終明一代,倭寇海盜對東南沿海地區的侵擾時有發生,以嘉靖萬曆間禍害最烈。
  • 【國際安全研究】彼得·瓦倫斯滕:實質和平的條件比較:當代東亞與戰後西歐
    )和平與衝突研究學系達格·哈馬舍爾德(DagHammarskjld)教授,兼任美國聖母大學克羅克研究所(Kroc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和平研究高級教授。)
  • 傳播學教授、哥大博士指導|媒體的發展和社會影響
    在大環境的驅動下,傳統媒體行業正面臨轉型,與數字媒體相結合,開發APP、網站,或推出流媒體服務。數字媒體的傳播速度、範圍和對受眾的影響力,也催生了「博主帶貨」、「共享經濟」等商業模式的出現。傳統媒體行業如何創新、完成轉型?新興的商業模式背後存在哪些風險和信任危機?社交媒體如何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全球化發展如何影響了媒體的內容創作?
  • 「轉型正義」實質是「新臺獨運動」
    偏重「從國際走向兩岸」,不再走先與中國大陸分家,再尋求國際承認的老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配合國際遏華戰略,加入遏華戰略體系,迎合對付中華民族需要,爭取成為國際反華圍堵圈中的正式一員。  三是「臺獨」的兩岸策略更加低調溫和。不再過分刺激大陸以求島內認同、凝聚「反中」民意,不唐突突進,儘量避免與大陸迎面相撞、戰略攤牌。
  • 【海灣政治與社會】沙特與伊朗在地區博弈中的代理人戰略
    沙特;伊朗;代理人戰略陳翔,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周邊安全與合作研究中心國際關係專業2016級博士生熊燕華,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講師圖片來源:The Japan Times作為中東地區的兩個主要大國,沙特與伊朗之間的恩怨由來已久。
  • 萬曉:朝貢的名實與朝貢之外的東亞——分類框架、案例舉隅與研究建議
    藉由將遼宋時期的東亞國際互動對照朝貢關係名實指標與五種關係類型,本文發現:隨著權力轉移,澶淵之盟後,體系兩強間形成迥異於朝貢的平等關係,東亞體系整體呈現兩極平等、雙元朝貢的面貌。本研究的現實意義在於,基於對舊時代行為模式的案例研究,判斷哪些過去的概念與事實在何種條件滿足時,會在當代與未來局部再現。
  • 王建朗 ▎2015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下)
    李大龍提出,近代以前東亞「天下」傳統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基本是在傳統王朝尤其是以中國中原地區為中心的王朝主導下進行,在政權建構和族群凝聚上呈現區域內自然凝聚的狀態。近代以後,興起於西方的近現代民族國家理論傳入東亞地區,在將東亞地區的政權建構和族群凝聚引向主權國家的同時,也推動了東亞「天下」格局的演變,東亞地區完成了由傳統王朝政治格局向近現代國際關係的轉變。
  • 會議綜述 | 第五屆「長三角」美國史論壇——國際史、跨國史及全球史視野下的美國史研究
    復旦大學劉永華教授以微觀研究和歷史人類學為主要方法,梳理了晚清安徽徽州地區一家農戶生活世界的變化。通過對徽州排日帳的解讀與實地田野調查,劉永華教授展示了當地的社會結構、程氏家族的空間實踐和社會經濟實踐,以及個體的生命歷程史,認為區域經濟格局、政治局勢變動、王朝制度、國際市場變動及家庭內部的結構變化都會成為影響特殊時期地方家庭生計模式與人際網絡的決定性因素。
  • 論南亞地區社會衝突的特點與根源 ——以巴基斯坦為視角
    被剝奪了應有的地位和無法實現的理想社會的恐懼可以理解為新興宗教極端主義的主要政治訴求。南亞宗教多數帶有這種恐懼,且經常導致極端主義行為的不幸事件,如大屠殺、暴力恐怖襲擊等等,在南亞地區最為典型的案例則如聖戰的伊斯蘭武裝分子在巴基斯坦發動的針對「異教徒」的殺戮,或佛教力量中的僧伽羅教派參與斯裡蘭卡對泰米爾印度教教徒和基督徒的暴力鬥爭。
  • 上海社會科學院成立中國首家維謝格拉德集團(V4)研究中心
    開幕式前,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德忠會見了波蘭駐滬總領事馬萊克·切謝爾楚克、匈牙利駐滬總領事博嵐和斯洛伐克駐滬總領事伊凡娜·瓦拉·瑪格託娃等維謝格拉德集團駐滬總領館官員,介紹了上海社科院學科建設和智庫發展的基本情況,並對中心成立表示祝賀。開幕式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維謝格拉德集團(V4)研究中心主任王健主持。
  • 國際關係研究中科學方法的缺陷
    科學方法認為作為社會現象的國際關係現象和自然現象一樣遵循可重複出現的客觀規律,借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國際關係,致力於探究國際關係中的因果關係;追求國際關係研究的科學性、程序性,提倡數學模型建構和數理推導,主張對理論假設的實證檢驗。應該說,科學方法對國際關係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國際關係學中的幾大體系理論都是運用科學方法建構起來的。
  •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歷史研究 | 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先後擔任過倫敦大學教授(1924)、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部長(1925)、倫敦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二次大戰時期曾任英國外交部調查部長(1943-1946)。1921年他計劃巨著《歷史研究》,1927-1928年著手寫作。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評述世界歷史,注重無文字記載的文明和歐洲以外地區文明,提出一種以分析各種文明的循環和衰落為基礎的歷史哲學。
  • 【理論研究】重審擴展論:國際社會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商業帝國的角色 | 國政學人
    愛德華·基恩(Edward Keene)在英國學派的框架內為揭示威斯特伐利亞國際社會與歐洲帝國主義的關係做了大量工作。他對格勞秀斯的研究表明,當歐洲國際社會逐漸建立一種基於主權平等的「寬容(toleration)」的政治秩序的同時,歐洲人在區域外發展出以「促進文明」為要旨的帝國秩序(Keene, 200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