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由西安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與歐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帕米爾研究講座在線上舉行。柏林自由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赫爾曼·克魯茲曼受邀做了題為「近兩個世紀中的帕米爾地區社會轉型——基於在地化研究的區域案例」(Badakhshan and Pamirs : Transformation During Two Centuries)的精彩講座。
本次講座主要圍繞巴達赫尚及帕米爾地區,分為八個部分講述。克魯茲曼教授認為,巴達赫尚的命運與沙皇俄國和英國之間關於中亞統治地位的「大博弈」有關。其結果是國際邊界將巴達赫尚和帕米爾高原的部分地區分開。這些事態發展不僅塑造了帕米爾十字路口,也塑造了阿富汗。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阿富汗在其現有邊界內進行資源配置,並成為不同經濟塊和政治力量之間的緩衝國。阿富汗目前的許多問題都源於其歷史和地理位置。
一.帕米爾地區生態
講座伊始,克魯茲曼教授對講帕米爾地區生態狀況做出介紹。該地區生態環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高海拔,二是生態以沙漠為主,該地區北部和南部都以沙漠為主,三是降水量少、乾旱。在歐亞高山之間的廣闊地帶,草原和沙漠塑造著這裡的生態。過去,它們常常表現為不可逾越的障礙,不僅在通信和基礎設施方面造成極大障礙,對旅行者帶來挑戰,也對貨物交換構成了嚴重製約。水源主要從高山冰川而來。草原和山區提供了寶貴的水力、礦產和植被資源。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利用這些資源。總之,中亞主要的生態特點便是高海拔、乾旱、生態差異性較大、區域聯繫較為困難。關於中亞地區的特點,克魯茲曼教授還強調了其歷史的深度、政治局勢的多變。
二.絲綢之路上的早期探索
克魯茲曼教授梳理了歷史上對中亞地區的探險。最早是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這裡是歐洲和中國的分界線,後來就有很多歐洲探險家來到該地區,提供了許多關於該地區的知識。中國最早的探險家張騫為這一地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報告,在他之後很多朝聖者如玄奘等也沿著這條路來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13世紀,《馬可·波羅遊記》激發了後世開展中亞地區的旅行。14世紀,這裡是帖木兒帝國。16-17時期帕米爾地區由許多帝國佔領,如印度莫臥兒帝國、伊朗薩法維帝國等。18世紀,乾隆邀請耶穌會傳教士繪製中國版圖,當時圖中就包括巴達赫尚區域,帕米爾山地(蔥嶺)等。1747年阿富汗建國,巴達赫尚被歸入其領土。19世紀,歐洲大量探險家來到天山地區。李希霍芬發明了「絲綢之路」一詞,並為德國撰寫了很多研究中國的著作。克魯茲曼教授認為,中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區,涉及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哈薩克斯坦等等,它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歷史上,現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區域。不僅是文化交流的集中地,還體現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國際爭端如阿富汗問題。最後,這裡還是一個貿易區域,如「新絲綢之路」的概念就表明中亞是世界貿易路線的重要一環。
三.阿富汗的形成
阿富汗如今的版圖狀如手指。但克魯茲曼教授提醒到,1747年阿富汗建國時的版圖並不是這樣,其邊界形成和塑造則主要發生在「大博弈」期間。在這一部分,克魯茲曼教授講述了殖民政策是如何影響了阿富汗地區的版圖。19世紀英俄在中亞地區的大博弈影響到了包括阿富汗、波斯甚至中國新疆、西藏等地。當時在阿富汗境內,英俄同意以阿姆河劃分勢力範圍。1907年英俄籤訂協約,標誌著大博弈的結束。俄國對帕米爾地區的控制已經深入了較南部地區,英國勢力範圍主要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區,而阿富汗主要作為緩衝地區。因為當時英俄在中亞地區的共識是雙方不共享任何邊境,因此保留了緩衝區。阿富汗的版圖從而狀如手指,巴達赫尚地區則被強行劃分三個主要部分:阿富汗部分、布哈拉部分及俄國部分。最後,阿富汗版圖內沒有灌溉系統也沒有草場,經濟發展十分受限,僅在巴達赫尚南部地區有一些可以開墾農業的條件。這也成為現代阿富汗問題的歷史根源。
四.阿富汗、塔吉克斯坦與巴達赫尚、帕米爾高原的關係
克魯茲曼教授稱,巴達赫尚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即阿富汗巴達赫尚、塔吉克巴達赫尚。塔吉克巴達赫尚區域主要以山地為主,地區很大,基本佔據了塔吉克斯坦的一半,但人口很少。塔吉克斯坦人口有七百萬左右,生活在這裡的人口只有三十萬人。蘇聯革命對塔吉克斯坦的影響,阿富汗巴達赫尚區域與塔吉克巴達赫尚區域有非常不同的面貌,塔吉克巴達赫尚因為蘇聯的統治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而阿富汗巴達赫尚區域基礎設施較少,發展較為緩慢。但在塔吉克斯坦獲得獨立後很快進入內戰時期,當地社會不穩定,年輕一代逐漸成長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相比阿富汗巴達赫尚,可以看到塔吉克巴達赫尚受後獨立時期發展的影響。蘇聯式現代化在塔吉克巴達赫尚成功實施,而阿富汗巴達赫尚在許多社會經濟方面落後。阿姆河將這兩個部分劃分為一條國際邊界,直到今天仍差異顯著。
五.人口動態和民族志
帕米爾東部地區的人們主要說瓦罕語,是靠犛牛耕作的農民而非牧民。主要瓦罕語的使用者已經移居到中國塔什庫爾幹、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吉爾吉斯語的使用者生活在靠近新疆的區域。這一地區國際邊境不斷塑造,人口流動性很大。在巴達赫尚地區有很多不同語言,極少數靠近新疆的居民說漢語。法扎巴德和巴哈拉克周圍的這些村莊和城鎮以塔吉克語使用者為主,塔吉克語是一種非常接近阿富汗達裡語和現代波斯語的語言。塔吉克語是塔吉克斯坦的國語,用西裡爾字母書寫。再往東是一些屬於東伊朗語族的帕米爾語,它們因山谷而異,與在中國被認定為塔吉克語的那些語言有關,即塔什庫爾幹縣的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帕米爾牧場地勢較高的地區是講突厥語的吉爾吉斯牧民的居所。克魯茲曼教授指出,該區域有很多語言和民族,這也意味著這一區域是有豐富移民史的,人們為了尋找更安全的生活環境和更好的經濟條件而移民,才造成了這麼豐富的歷史,因此這也是語言學家熱衷研究的一個地區。
六.帕米爾十字路口的經濟潛力
該地區主要是兩種經濟形式,流動性畜牧業和山區農業。冬天牧民居住在帕米爾低谷地區,夏天遷居到高地,每次遷徙周期為28天。在阿富汗政局不穩定的情況下,遷居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同時這也能證明這其中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高地遊牧三個月後,牧民會到阿富汗喀布爾出售這些動物。關於牧民的旅程及經濟受益,克魯茲曼教授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相關文章。馬、駱駝和驢是機動車交通之前的主要交通工具。動物駝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能將必要的貨物、帳篷和蒙古包運送到帕米爾高原的季節性牧場營地。天然牧場的飼料潛力早已為人所知,並吸引了不同群體爭奪寶貴的資源來餵養他們的犛牛、家養牛、綿羊和山羊。總之這裡的局面並不和平,不同群體的牧民會在此爭奪放牧的權力。帕米爾地區雖然為高地遷徙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自然和經濟資源,但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旅行。
七.罌粟種植和鴉片
講座中,克魯茲曼教授還討論了毒品對巴達赫尚地區的不良影響。罌粟種植主要集中在巴達赫尚低谷地區。阿富汗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種植國和鴉片生產國。全球80%以上的生產和販毒活動都起源於阿富汗。除了阿富汗南部和東部的大型生產區和加工廠外,巴達赫尚是北部省份的重要種植區。巴達赫尚為阿富汗的鴉片生產貢獻了約4%的產量,並將阿富汗罌粟種植面積從2010年1,100公頃增加到了2020年的6,395公頃。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罌粟種植;一些區域移民會在收穫季節尋找季節性工作。罌粟種植的收益有助於維持所謂軍閥的統治和權力,並成為他們持續爭奪國家控制權的主要財政來源。同時,很多農民染上毒癮,生活更加貧困。
八、阿富汗和塔吉克巴達赫尚的差異——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由於不同的路徑依賴,阿富汗巴達赫尚和塔吉克巴達赫尚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模式。發展前景:國際組織對自然資源的關注和保護,道路帕米爾公路4600米,中巴友誼公路,庫爾馬山口公路,有望在未來看到更多的商業交流。總而言之,中亞和中國的關係有可能會改變巴達赫尚地區未來局勢的發展。從中國到塔吉克巴達赫尚區域通行著許多載貨卡車,使得該地區成為國際貿易網絡中重要一環。此外,當地旅遊業已成為另一種創收來源,探險隊和登山隊正在前來,還有為尋求當地體驗而在家庭旅館中尋找住宿的旅行者。騎自行車或機動車輛的陸路旅行者也在穿越帕米爾高原。當地旅遊業也有望發展。
以上就是在克魯茲曼教授認為兩個世紀以來中亞、帕米爾地區的重要轉變。在互動環節,黃達遠教授對克魯茲曼教授的精彩報告表達了感謝並進行交流。克魯茲曼教授建議同學們在研究帕米爾這片區域時,要多去理解,少做評判。區域國別研究院張少丹博士擔任翻譯工作,本次克魯茲曼教授的線上講座順利結束。
(文字整理:鹹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