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光人社FN文庫《艦長們的太平洋戰爭》,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原「隼鷹」號航空母艦 艦長 涉谷清見少將
隼鷹號航空母艦的前身是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定造的豪華郵輪「橿原丸」,尚未建成投入商用就被日本海軍贖買,改建成了航空母艦。將商船改造成航母本來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因為商船航速低,即使是高速郵輪的航速在當時也只有二十節左右,而航空母艦要起降艦載機至少需要二十四節以上的航速。即便如此,日本海軍仍然將橿原丸改裝成了航母,這是有其原因的。
隨著大正十年華盛頓海軍條約、昭和五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締結生效,日本海軍的擴軍受到了很大影響,大量計劃中的作戰艦艇無法開工建造。日本開始考慮在戰時,將民用客貨船改造成為軍艦以逃避條約在噸位方面的限制。
於是日本政府決定於昭和十二年開始向民間建造的高性能船舶提供資金援助,這一舉措被認為明顯具有擴張軍備的色彩。
此時的日本正處於東京奧運會(預定昭和十五年召開)前期的景氣時期,在一片熙攘之中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決定建造兩艘總噸位達兩萬七千噸,航速二十四節,號稱日本造船史上最大的豪華郵輪運送外國遊客,這就是「橿原丸」和「出雲丸」。
日本海軍在得到消息之後,表示可以負擔百分之六十的經費,但附加了條件—要求兩船可以戰時被海軍徵用、快速改造為航空母艦。兩船的籌建工作歷經周折,最終,海軍全面的介入了基本的設計工作,導致開工日期大幅度延後,於昭和十四年才開始動工,而此時日本舉辦東京奧運會的希望早已在七七事變的炮聲中化為了泡影
舊日本海軍特設(輔助)航空母艦」隼鷹「,從外觀上幾乎已經找不到民用船舶的痕跡。
「出雲丸」和「橿原丸」採用了球鼻艏設計,這在商船設計上尚屬首次。由於原始設計仍然是商船,因此儘管在結構設計上儘量考慮了海軍的特殊要求,但是在防禦力上仍然薄弱,僅在主機艙舷側部分敷設了兩層厚二十五毫米的特種鋼板。
儘管此後兩船的建造工作進展頗為順利,但是此時歐洲的戰火已經愈演愈烈,逐漸呈現出世界大戰的模樣。世界海軍進入了無條約時代,美國制定了建造大型艦隊航母十一艘,改造輕型航母九艘的計劃。作為回應,日本為了確保航母數量上可以與美國相抗衡,決定將在建中的適合改造成航母的商船全部贖買下來,緊急改裝成航空母艦。
昭和十五年十月,日本海軍決定收購的未完工商船為「出雲丸」、「橿原丸」、「春日丸」共計三艘,之後又將噸位更小一些的同型船「新田丸」和「八幡丸」也購買了下來。這些船全部都屬於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所有。
在船臺上被改造為航空母艦的「出雲丸」後改名為「飛鷹」,「橿原丸」則被命名為「隼鷹」,「春日丸」為「大鷹」(一萬五千六百噸),「新田丸」改名「衝鷹」(一萬四千五百噸),「八幡丸」改名「雲鷹」(一萬四千五百噸)。
舊日本海軍特設航空母艦」大鷹「
舊日本海軍特設航空母艦」衝鷹「
舊日本海軍特設航空母艦」海鷹「
由於出雲丸」和「橿原丸」兩船在改裝之前,已經基本完成了上甲板以下部分的船體建造工作,因此施工進展十分順利。建成之後,從外觀上已經基本看不到商船的影子,硬要講的話,只有從後部觀察時,渾圓的艦尾形狀和高幹舷設計才能讓人依稀感受到一點商船的感覺。
「隼鷹」和「飛鷹」兩艦全部都採用了艦橋煙囪一體化的艦島設計,位於右舷布置的艦島(略靠前),特別是向外傾斜二十六度的煙囪是該型航母的主要特徵。
載機方面,配備艦載戰鬥機二十一架,艦載爆擊機(即艦載俯衝轟炸機)十八架,艦載攻擊機(即艦載水平轟炸/魚雷機)九架,共計四十八架,另外還配備備用機五架。
「隼鷹」於昭和十七年五月三日完工,首任艦長石井藝江大佐,首航不久即被投入到了中途島戰役,作為北方部隊的成員參加了對阿留申群島的牽製作戰行動,在對荷蘭港實施攻擊後,又為日軍對阿圖島、基斯卡島的佔領行動成功地提供了掩護。
緊接著「飛鷹」也於七月三十一日竣工,入役之後立即與「隼鷹」一道組成第二航空戰隊。
在隼鷹二任艦長岡田為次大佐到任以後,第二航空戰隊於十月開赴瓜達爾卡納爾。途中由於主機艙發生火災導致主機故障「飛鷹」返回了日本本土。在這之後,航母vs航母的聖克魯斯海戰爆發(昭和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隼鷹」呼應機動部隊(「翔鶴」、「瑞鶴」、「瑞鳳」)的行動對美航母編隊展開攻擊,擊傷美航母「企業」,美戰列艦南達科他,美輕巡洋艦聖胡安,另外對失去航行能力的美國航空母艦大黃蜂號實施了致命的最後一擊。
進入昭和十八年後,在第三任艦長長井滿大佐任職期間,「隼鷹」主要從事物資的運輸工作。後於十一月五日在衝之島海域被美軍潛水挺發射的魚雷擊傷,在「利根」的拖曳下返回吳海軍工廠入塢修理,在船塢中修理時,「隼鷹」迎來了第四任艦長大藤正直大佐,接下來的情況就由「隼鷹」第五任艦長涉谷清見來向大家講述。
隼鷹號航母二視圖
涉谷清見:前任艦長長井大佐和我是海兵的同期生。「隼鷹」受傷無法執行任務,他就轉去大分的航空隊當司令去了,然後在「隼鷹」入塢修理的這一段時期艦長的職務由吳港海軍工廠工務長大藤大佐代理,修理完畢就讓我來接任了。正式的調令正式下達是昭和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而我實際到任的時間是二十四日。
實際上當時我剛剛由水路部測量科長轉任海軍航海學校教頭不過三周時間。我琢磨著就算戰時情況再特殊,這個航海學校教頭怎麼也得讓我幹個一年半載的吧,結果才幹了二十一天,就讓我去當「隼鷹」的艦長去了。當時日本海軍在高級幹部的人事調配上的窘迫程度,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在航母和潛艇上工作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相關的經驗,不過雖然事出突然,但我倒也沒有特別的慌張。因為海軍的訓練是具有整體性的,比如說一個艦隊一起訓練,這裡面就有戰列艦有巡洋艦,有驅逐艦也有潛艇、航母等,行動的時候大家可以經常地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再加上在戰技訓練、演習之後,還會搞各式各樣的業務研討會。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小的航海長,但是水雷的事情,大炮的事情,所有的業務內容我在研討會上都會仔細地去聽去記。雖然我不懂航母,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大概的情況還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儘管比較突然,但是這個工作我覺得自己還是可以勝任。
而且艦上還有飛行長等很多專業的幹部在,如果成為旗艦,司令官那邊也有幕僚,他們也會在工作中給我提供建議,不管是誰來當這個艦長,都是同樣如此。
由於我當過聯合艦隊旗艦「陸奧」的航海長,所以操縱大型軍艦這方面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有一點,「隼鷹」的艦島設在右舷而不像常規戰艦那樣布置在艦體中心線上,初次上艦的時候我就覺得這船不一般。當然了,艦島向右偏移的量,也並沒有數十米那麼誇張,在工作中我很快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只需將視覺估算的中心線再稍微橫向移動一點基本上就可以滿足操艦的要求。不過,我第一次操艦由吳港出海的時候,晚上還是出現了錯覺,總感覺自己左側似乎有巨大的物體,十分詭異。特別是在能見度較低的暗夜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不過我還是適應了下來,出一次任務基本上就不成問題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人艦合一」吧。
「隼鷹」的最大航速號稱有二十五·五節,實際只能跑到二十四節,在無風狀態下相當於每秒十二米,對於彗星艦爆或者天山艦攻之類自重較大的艦載機來說這個速度起飛比較困難,零戰或者九七艦攻倒還可以。不過,海上通常都有風,在合成風速下,彗星艦爆或者天山艦攻還是可以在「隼鷹」上面正常起飛的。
作為商船改造的特設(輔助)航母,我認為「隼鷹」有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就是經濟航速比較高,有十六節,而普通的軍艦一般只有十二節。以十六節的速度高速巡航對於作戰的方方面面都有益,特別是有利於防範潛艇的攻擊。
而且「隼鷹」的主機是三菱生產的,質量非常的好,鍋爐的壓力高,達到了40kg/cm2,在當時應該屬於最高水平,這一點特別優秀。
以下列出當時日本軍艦的鍋爐壓力和蒸汽溫度數據。
大和型:25kg/cm2、325℃
翔鶴型:30kg/cm2、350℃
蒼龍型:22kg/cm2、300℃
陽炎型:30kg/cm2、350℃
島風型:40kg/cm2、400℃
隼鷹型:40kg/cm2、420℃
直至日本投降,這一數據都未被日本其他的作戰艦艇超越。
昭和19年(1944年)5月13日,為參加」阿「號作戰,正由林加泊地向塔威塔威進發中的第二航空戰隊」隼鷹「與」飛鷹「號航母。
迎來了新任艦長的「隼鷹」,在南方作戰結束之後,於昭和十九年六月參加了馬裡亞納海戰,即所謂的「阿」號作戰。
昭和十九年六月十一日,美軍航母艦載機部隊對塞班、關島等馬裡亞納諸島嶼實施了大規模空襲後,「阿」號作戰正式啟動。聯合艦隊在判明美軍的攻略目標為馬裡亞納後,立刻動員全部可用的航母兵力,投入了包括「大和」,「武藏」在內的強力水面艦艇部隊,企圖與美軍展開決戰。九艘航母、五艘戰列艦、十五艘巡洋艦、三十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兵力離開位於婆羅洲東北部的塔威塔威泊地,一路向北浩浩蕩蕩駛向塞班海域。
通過對塞班上空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的訊問,日軍判斷美軍來襲兵力為正規(艦隊)航母七艘,輕型航母八艘。美國正規航母的載機數量平均為九十二架,輕型航母平均三十二架,估算美艦隊的總載機量約為九百架。
而日軍九艘航母總載機量僅為四百四十架。數量只有美軍的一半,顯然不足與美軍爭鋒。正面強攻必然遭到慘敗,因此必須想方設法出奇制勝。
經過一番冥思苦想之後,日軍決定採用「遠距離先制攻擊」也就是射程外攻擊戰術,即利用日本艦載機航程較遠的優勢,在七百~八百公裡的距離上起飛,在美軍艦載機作戰半徑之外先發制人,利用美軍發起攻勢前的瞬間疏忽,佔據有利的位置,率先對美艦隊發起進攻。由於處於美艦載機作戰半徑之外,因此日本水面艦隊安全有保障,在己方艦載機部隊獲得戰果重創美軍航母部隊後,再一舉突入敵陣,用戰列艦群的重炮徹底殲滅美軍艦隊。
日本的「彗星」艦爆(艦載爆擊機,即艦載俯衝轟炸機之意)和「天山」艦攻(艦載攻擊機,即艦載水平轟炸機)擁有比美軍飛機還要遠的續航距離,戰局必然會向日本有利的方向展開—。
基於這一設想,昭和十九年六月十九日,決戰的序幕終於拉開。日本九艘航母上的艦載機一起出動,殺向位於塞班海域的美軍航母特混編隊。然而不吉的先兆卻率先向日軍襲來。先是號稱「不沉」的日本最新型航母「大鳳」號被美軍埋伏的潛艇輕易擊沉,緊接著「翔鶴」也遭到了魚雷的攻擊化為了海底的齏粉。
交戰伊始,就失去了兩大航母,徹底打亂了日軍之後的作戰計劃。擁有絕對自信的「遠距離先制攻擊」也以失敗而告終。
當日軍攻擊機群歷盡千辛萬苦抵達敵陣時,大群的美軍戰鬥機早已嚴陣以待。這是美軍搜索雷達的勝利。日軍的飛機如同飛蛾撲火一般,飛灰湮滅了。
是夜,意識到作戰已經失敗的小澤治三郎司令長官,放棄了再戰的念頭,率領機動部隊開始向西撤退。
二十日,美軍依然未發現日軍艦隊的位置,不斷派出偵察機進行搜索,終於在下午四時左右在美軍西北偏西四百五十公裡位置發現了日軍主力的蹤影,當即起飛艦載戰鬥機八十五架、艦載俯衝轟炸機七十七架、艦載魚雷機五十四架實施追擊。
即將落日前,美軍艦載機部隊終於抵達了日軍機動部隊的上空。七艘日本航母的寬闊飛行甲板已經盡在美機的眼前。美機在機動部隊上空兜了個圈子,背靠著西斜的太陽一齊向日艦發動了攻擊。
涉谷艦長一邊監視著上空敵機的行動,一邊巧妙的操縱「隼鷹」以二十四節的最高航速左閃右避,一次又一次的避開了敵機的俯衝轟炸。與正規航母不同,「隼鷹」作為商船改造的輔助航母,在進行規避時,小舵角轉向更為靈活敏捷。
然而,近失彈在舷側海面爆炸產生的大量彈片卻避無可避,這些彈片直接穿透了「隼鷹」無裝甲防護的舷側船殼,又自下而上打穿了飛行甲板,甲板上頓時一片狼藉,到處是破洞和扭曲的鋼板形成的「倒刺」。
這時一架美機闖入超低空開始強行俯衝,涉谷艦長立即命令左轉舵實施規避。瞬間,看似已經偏離目標的炸彈,直接命中了位於「隼鷹」艦橋後部的煙囪—關於這一時期的具體情況涉谷清見如是說:
」隼鷹「號航母艦橋後部細節,可見其採用傾斜設計的煙囪。
涉谷清見:依據戰史記載「隼鷹」號總計中彈兩枚,但我印象中只有一枚。是一枚二百五十千克的瞬發彈。眾所周知,「隼鷹」的煙囪是與艦橋融為一體的直立式傾斜煙囪,煙囪附近有很多官兵在戰位上,瞭望兵啊,信號兵啊等等全都被幹掉了,一瞬間就陣亡了五十三個人。
不過,由於是瞬發引信,因此還算是比較幸運,炸彈並沒有貫通艦橋,造成更大的破壞。當時我就在戰鬥艦橋指揮,而司令官和幕僚們在下層的艦橋內。結果,除了後部崩來的彈片在艦橋內部造成了若干名傷員之外,我本人並無大礙。這枚炸彈雖然把煙囪炸了個蹤影全無,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但並沒有對艦體造成致命傷害。
此時,「飛鷹」由於中雷已經失去了航行的能力。
當時,各艦呈梯形陣排列,位於「隼鷹」右前方的是戰列艦「長門」,位於「隼鷹」右後方是姐妹艦「飛鷹」。當美機藉助陽光的掩護髮起總空襲時,各艦有點各自為戰的意思,在大洋上自由施展規避動作,倒也不至於說是「抱頭鼠竄」的程度吧。據我觀察,一開始「飛鷹」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火災的跡象,於是司令官就命令長門前去拖曳,結果作業還未開始「飛鷹」就全艦起火沉沒了。具體是怎麼沉沒的,我沒有看到。
「隼鷹」遭受了相當數量的近失彈的攻擊,和直擊彈相比,近失彈雖然不會對軍艦產生致命的傷害,卻讓「隼鷹」失去了其作為航空母艦的機能。因為舷側打上來的彈片把飛行甲板都打穿了,飛行甲板上到處是破孔,破口邊緣的鋼板朝上扭曲變形,在這樣凹凸不平的甲板上飛機既無法起飛,也不能降落。
阻攔索的絞盤也被打壞了,鋼索怎麼也繃不起來,這樣一來,強行迫降也行不通了,飛行長也表示無能為力。我想飛行員們一定會感到非常困惑,因為從空中觀察飛行甲板看似一切正常,結果兜了半天圈子這邊就是不給信號讓他們降落。沒辦法,最後只好讓他們在驅逐艦附近的海面上迫降了。飛行員應該是都搭救上來了吧,除了那些被擊落的,返航回來的基本上都救上來了,畢竟甲板的傷不是一時半會就能修理好的呀。
這次海戰我們之所以能逃出生天,也是有原因的。我們都知道當時日本飛行員的技術水平已經沒法跟太平洋戰爭初期相提並論了,其實美軍飛行員的技術也一樣下降的很厲害,我感覺雙方水平其實都差不多。如果美軍的飛行員也有當初日本飛行員的技術,恐怕我們已經全軍覆沒了。因為空襲伊始,我一看美機的戰術動作,當時就覺得:啊—這訓練水平可不太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