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將近日的兩篇文章整合而成。因為某些人的提問,不得不如此。
在古代社會,存在「海洋文明」嗎?科學與常識告訴我們:不可能!
在古代,存在「環地中海文明區」嗎?
把「環地中海文明區」的文字當神話故事看看,那是可以的;如果當做歷史來讀來講,那就是誤人誤己了。
一、古代社會建立「海洋文明」的基本前提
首先要說的是,即便是在今天,海軍也是一個最燒錢的富貴軍種。許多國家有規模不小的陸軍、空軍,卻沒有像樣的海軍,因為海軍艦隊,是集一切高科技於一體的,實在太燒錢,對國家的綜合實力要求太高了。 世界歷史上,在航海領域,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是無與倫比的。
據《漢書》,早在漢朝,王莽派出的官方 船隊,就穿過南海,進入印度洋,到達印度。
到了南北朝,跑這條線路的商船、官船,就更多了。
當唐朝 出兵 朝鮮半島,跨海遠徵,大敗日軍艦隊的時候,歐洲人還在原始森林裡逛遊呢!
上圖是:660年,蘇定方率領10萬大軍,橫渡黃海,在百濟的首都、錦江邊的泗沘城附近登陸。在錦江口,中國海軍一舉摧毀日本的400多條船。
歐洲人 劃著 兩隻舢板,在地中海的海邊晃悠一下,便叫做 海洋文明?瞧,大唐的海上貿易線路,是在 太平洋、印度洋上。關於這條航海線路,在《新唐書》裡,是有詳細記載的。
到了宋朝,就更不得了。
下圖,是宋朝商船 海上活動範圍
自古以來,咱中國,與航海相關的 科技,太發達了。
沒有起碼的科技、工業基礎,卻大談海洋文明,那是胡話、酒話。說西方文明 自古就是 海洋文明,那是 科盲說夢話!
古代社會,某一個國家是否弄出個「海洋文明」,首先得看他們是否擁有以下七個基本能力。
1、必須具備先進、強大、專業的造船能力。
唐朝,政府就有專門的造船機構:舟楫署,專門負責船舶研製生產、造船人才培養、造船標準發布。
唐朝的船舶,就根據用途(軍用、民用)、使用環境等,至少研製推廣了數十種專業船舶。
唐朝, 就已經發明了輪船,並廣泛投入 軍事用途。在宋朝,輪船已是尋常之物,反賊、水寇都會使用。
再看宋朝的海船。陸遊詩云: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2、必須解決導航能力。
(1)建立導航能力的前提,是擁有靠譜的天文學水平。天文學不行,還要談航海、海洋文明,那是昏話。無論是實行天文導航(比如利用六分儀,首先必須知道各個恆星及其何時位於何地),還是利用季風作為動力,都必須基於強大的天文學。
中國的天文學太發達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曆朝歷代擁有天文臺,並且編制了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月亮運行規律於一體的曆法。中國傳統的曆法,預報了季風、潮汐、恆星運行規律,對於航海,太重要了。
(2)宋朝海船 普遍裝備了 指南針,不僅用於測定航向,而且用於定位。
各位只有了解一點 針經 知識,才知道 指南針 在航海中的 偉大作用。
3、在大海裡航行的船舶,必須具備較高的安全係數。至少,不能磕出一個小窟窿,船舶就沉入大海。
宋朝船舶全部 使用了水密艙。水密艙技術,對於海船,太重要了。有了這個,船舶的安全性就大大增強了。
18世紀以後,西方才從中國學回去並廣泛使用。
有了這些個隔板,船在航行時,就不會因為一兩個窟窿而沉沒
4、船舶調整航向,必須方便快捷準確。
宋朝船舶 普遍 安裝有 尾舵。西方也是在猴年馬月之後,才從中國學過去的。
尾舵 與 水密艙,是中國對世界航海、造船的巨大貢獻,至今依然是 不可或缺的。
5、在千裡迢迢的距離裡航行的海船,必須依靠風力,絕不能像古希臘那樣,用一二百號人划槳。
宋朝海船,普遍裝有 多桅、多帆,幾乎完全依靠季風推進。請記住,依靠季風航行的船員,必須擁有相當的天文學知識。
宋朝的桅杆都是 活動的,按需樹立使用,這,也是中國獨有的創造發明。
上述幾項,純屬技術,古代歐洲有嗎?答案是:一樣也沒有。難道,歐洲人玩「海洋文明」,和小孩子玩過家家、玩泥巴一樣的?古代歐洲人,尤其是古希臘人、羅馬人,是如何玩「海洋文明」的?
6、既然是玩高大上的「文明」,政府是必須參與進來的。那麼,作為「海洋文明」,官方必須有「海洋貿易」管理機構吧!
宋朝政府就設立了海上貿易管理機構,接近於當今的海關---市舶司。
此時的 歐洲皇帝還是:文盲。
請看宋朝泉州市舶司遺址。
7、古代歐洲的「海洋文明」,是建立在海洋徵服基礎之上的,那麼,古代歐洲,擁有獨立的「海軍」嗎?
在中國,早在漢朝,海軍,便是獨立軍種了。
宋朝海軍,規模巨大。
宋朝和金國,動輒上百艘艦船,相互廝殺。
宋朝和元朝海軍的最後一次決戰,雙方各出動 數百艘 艦船、官兵數萬人。
到了明朝,便是眾所周知的了。
鄭和艦隊 遠航
明代《坤輿萬國全圖》
中國古代官方文獻中,有許多關於古代中國海洋文明的記載。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閱讀:《明朝的海洋文明,輝煌程度超出你的想像》。這裡不再贅述。
古代中國,吹噓過「海洋文明」嗎?沒有!
那麼,古代西方,又是如何呢?
二、地中海與「環地中海文明區」
「環地中海文明區」,當然是生造出來的一個概念。為了生造這樣的概念,有人聲稱:地中海海面總是如鏡子般的風平浪靜,便於海上航行,所以,地中海邊的人們很早便養成了在海上討生活的習慣。隨著海上貿易繁榮,導致了持續數千年的海上殖民徵服、文明傳播,終於,西方世界圍繞地中海,形成了一個「環地中海文明區」。
「環地中海文明區」這個大概念,發展出了幾個大名鼎鼎的概念:
一是古埃及文明,從尼羅河的上埃及,一路延伸至地中海邊的亞歷山大裡亞,通過地中海,向古希臘、古羅馬供應無窮無盡的大米白面----物質食糧,數學天文學----精神食糧。
二是克裡特文明,在地中海中的一個小島上,孕育出了勝過中國商朝、稱霸地中海的早期希臘文明,即歐洲文明。
三是古希臘文明,在希臘半島南端的貧瘠的山區,創造了引領世界的希臘文明,並且縱橫地中海、黑海,通過創建環地中海的殖民地,正式形成了「地中海文明區」。
四是古羅馬文明,以羅馬軍團縱橫地中海,直接在地中海沿岸的大地建立一個個省政府,實行一元化領導。
遺憾的是,地中海海面,並不是風平浪靜的,更不便於古代的海上航行。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上,總是有不小的風浪的。
念過中學的人,都學過《嶽陽樓記》,範仲淹說,洞庭湖在不同的季節,風光大不相同: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常言道,大海上,無風也有三尺浪。地中海的面積,是中國的洞庭湖的N倍。
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東西共長約4000公裡,南北最寬處約1800公裡,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公裡,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121米。
無疑,地中海的風浪,比洞庭湖要大幾倍。天氣不好的時候,洞庭湖都不能行船,地中海怎麼就會便於海上貿易?
與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比較,地中海確實是風浪小一點,僅此而已。
但是,隨便搜索一下,便是這樣的:
地中海,真的像某些專家說的那樣,「總是如鏡子般的風平浪靜」嗎?顯然不是!
在地中海航行,一定要小心。
地中海當然可以航行,但是,有前提:造船技術足夠先進、導航技術足夠先進,二者缺一不可。
三、13世紀的歐洲人,不能橫渡地中海
由於地中海面積太大了,在13世紀以前(即中國的宋末、元初以前),歐洲人從來不敢橫渡地中海,前往位於對岸的目的地。
船一旦進入遠離陸地的深海區,除了風浪大等因素,十之八九會出現嚴重偏離航向的問題。不僅不可能抵達目的地,而且,出去了別想回來!
因此,歐洲人的船隻,一直是沿著看得見大陸的海岸線,小心翼翼地航行。
直到中國的指南針技術傳到歐洲後,歐洲人才開始橫渡地中海。當然,還要加上從中國傳過來的尾舵、水密艙等技術。
沒有羅盤,不知道方向;沒有尾舵,難以調整航向;沒有水密艙,船艙一有窟窿船就會沉入大海。
(一)幾則西方專家的文字
1、西方經濟學的祖師爺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分析》(即《國富論》)中說:
「根據最可靠的歷史記載,開化最早的乃是地中海沿岸各國。地中海是今日世界上最大的內海,沒有潮汐,因而除風起浪湧外,也沒有可怕的波濤。地中海,由於海面平滑,島嶼棋布,離岸很近,在羅盤針尚未發明,造船術尚不完全,人都不願遠離海岸,而視狂瀾怒濤為畏途的時候,對於初期航海最為適宜。」
2、傑裡・本特利夫婦在《新全球史》中說:
「事實上,技術的傳播有時也促進了遠距離旅行本身。例如,在中國唐宋時期發明的指南針在11世紀時傳遍了整個印度洋盆地,而到12世紀中葉,歐洲的船員就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使用了指南針。指南針的傳播對海上貿易極其有益,因為它使船員在進行遠距離的深海航行時能夠找到目的地並安全地返回始發地。」 「在帆船上,最重要的導航儀器是羅盤和星盤(很快就被十字標尺和反向標尺所取代)。羅盤是中國人唐朝和宋朝發明的,11世紀傳入印度洋。12世紀中期,歐洲水手開始使用羅盤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導航……15世紀晚期,葡萄牙水手在印度洋上航行的時候發現阿拉伯人來確定緯度的儀器更為簡便,於是就以他們的儀器為原型製作出十字標尺和反向標尺。」
3、傑克・戈德斯通在《為什麼是歐洲》說:
「歐洲航海家們的航程原本主要限於歐洲和周邊的海域,在1400年以前,歐洲的船隻基本上都只是圍著歐洲的海岸線航行,向東最遠不會超過黑海,向南最遠到達地中海,向西不會超過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向北則止于波羅的海。直至1492年之前,歐洲的船隻仍然沒能超越歐亞貿易線路的最西端。」
4、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說:
「(歐洲)出海商人的生活,從10到15世紀,一般是一種很危險的生活,即使不是比陸上旅行更困難的話……對海洋的恐懼心理,在十字軍運動開始之後已經減少,可是那安全而習慣航行路線,還是在可以望見友好的海岸範圍內。在這整個時期中,所有滿載乘客或貨物的船舶,都不敢駛入公海上去。熱那亞人、比薩人、阿馬斐人以及法國蒙特皮列與馬賽的海員和加達魯尼亞人,一般是沿義大利半島西岸向南航行……在13世紀,那些富有冒險心的船主,採取了從幹地亞往敘利亞海岸直接航線。羅盤針直到14世紀,才應用於航海方面,此後水手們能橫渡地中海而不迷失方向了。」
西方專家們一致表示:13世紀以前,歐洲的船隻,根本不具備橫渡地中海的能力,只能沿著看得見大陸的海岸線航行;即便如此,也是「一種很危險的生活」。
(二)一點科學常識
沿著「可以望見海岸的航線」航行,是什麼意思?
正常情況下,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海岸,距離船隻只有5公裡。
也就是說,船隻是在距離海岸線不足5公裡的海面上,向前航行的。
這是一個中學數學題。
(三)一個語言學方面的證據
直到中世紀晚期,歐洲「海洋文明」的水平,低到超出人們的想像!
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引霍爾狄奇《印度的大門》文字說:
「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出現了一類新的探險家……我們的『海軍司令』(Admiral)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海上司令』『Al-mir-ul-bahr』的來源以外,或者我們的『船舶』(Barge)這一字,除了阿拉伯字『戰艦』(Barija)的來源外,還有什麼來源呢?」
瞧,連與船舶、海軍司令這樣最基本的詞彙,都是從阿拉伯文字複製過去的!
換句話說,此前,在歐洲,就沒有船舶、海軍司令這樣的詞彙!
再換句話: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歐洲人就不知道「船舶」、「 海軍司令」。
再換句話說,毫無疑問,最早,在公元七世紀以後,即中國唐代以後,歐洲才誕生「船舶」這樣的詞彙!
既然如此,再談古希臘、羅馬的三層槳船、海洋文明,就沒有意義了。
四、古埃及無糧食可賣,亞歷山大裡亞在海底
按照「環地中海文明區」的敘事套路,古埃及主要擔當了這樣的角色:
1、古埃及向古希臘提供糧食,古希臘創造了精神文明;
2、古希臘人來到古埃及當統治者,將精神文明帶到了古埃及;
3、羅馬人統治古埃及,古埃及向羅馬提供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
4、羅馬人形成了強大的戰力,統治了環地中海地區,形成了完整的地中海文明區。
遺憾的是,科學證明,歷史上,完全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樣的事情。
第一,在二千多年前,埃及地區的氣候條件、農田數量、土壤質量,樣樣不行,根本不可能有糧食出口到希臘、羅馬。
第二,在二千多年前,埃及的海岸線,至少要往南移動10-30公裡,如今的亞歷山大城當時還在海底。也就是說,那時候,大地上根本不存在亞歷山大裡亞。
關於以上兩點的詳細論述,請閱讀《「古埃及」毫無存在基礎,是虛構出來的!》。
第三,在二千多年前,航海能力十分有限,無論是向希臘、羅馬運送糧食,還是從希臘羅馬來亞歷山大裡亞求學,都是不可能的實現的。詳請見下。
五、古希臘偽史舉例
在談到歐洲船隻無導航手段,無法橫渡地中海時,也許有人會說:難道歐洲船隻就不會漂到北非?
我想,歐洲船隻當然有可能漂到北非的某個陌生地,但是,因為沒有導航羅盤,在北非裝滿了糧食的歐洲船隻,絕不可能精準地漂回到出發地。
出去了,回不來,多可怕!
因此,凡是橫渡地中海的「遠徵」、「貿易」、「買糧」,統統是子虛烏有的神話故事。
在古希臘偽史中,古希臘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N個殖民地。
古希臘人,是如何跑這麼遠,通過武力,建立殖民地的呢?不知道。
這還沒完。
據說,古希臘的「海軍」動不動就來一次「遠徵」。比如,在公元前460—前454年間,雅典派出250艘戰艦遠徵埃及,約5萬名將士(一說10萬人),全軍覆沒。
埃及與希臘本土的直線距離有多遠?900公裡!
如果沿著海岸線走,有多遠呢?2600公裡!
這就是說,如果不管颳風下雨,堅持以每天40公裡的速度前進,需要航行65天!
往返一趟,130天!
別的不說,單說糧食。長途遠徵,至少得準備200天的軍糧吧?
以人均每天2斤的口糧計算,5萬人200天的口糧便是1萬噸!
250艘船,全部用來裝糧食?5萬大軍飛過去?還攜帶武器和其它輜重不?
古希臘偽史中,最神奇的是:三四千年前,比中國商朝還要早的時候, 在地中海中的克裡特島上,曾經存在一個海上霸主----米諾斯王國!
克裡特島,與埃及的最近的直線距離:540公裡。
與敘利亞的最近的直線距離:840公裡
與希臘本土的直線距離,也有近100公裡!
以4000年前的航海水平,能夠存在這麼個「海上霸主」的「文明」麼!
六、古羅馬偽史舉例
在古羅馬偽史中,同樣存在著「羅馬軍團」一再橫渡地中海,四處徵戰、大獲全勝的神話。
據說可能是凱撒大帝自撰的戰場日記《內戰記》等「戰記」,便大為有趣。
在著名的布匿戰爭中,凱撒大帝可了不得啊!
比如,《內戰記•阿非利加戰記》:
「凱撒連續多天行軍,一天都不息,每天都趕完全程,終於在十二月十七日到達利呂拜烏姆。……只是在這個季節裡,沒有適於航行的風。……他(凱撒)對主管西西里的司法官阿利努斯作了有關各方面工作的指示,要他把其餘的軍隊迅速載上船去。給了這些指示後,他自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登船,立刻趕上他的其他艦隊。乘著一帆順風,迅速前進,四天以後就和少數幾艘戰艦航到可以望見阿非利加的地方。但其餘的運輸艦,除少數以外,都被風吹散了,隨處漂泊,分別航向許多別的地方。他帶著艦隊航過克盧佩亞,又航過漫波利斯,此外還把許多離海不遠的堡壘和城鎮拋在身後。 ……在一月一日,他(凱撒)從那邊移營出發,到達勒普提斯城,……很快敵人就可以老遠看到。他(凱撒)命令士兵們都戴上頭盔,在平地上作好戰鬥準備,他們的總數包括三十個營,並有四百騎兵和一百五十名弓箭手。……」
瞧,凱撒大帝率領艦隊,橫渡地中海,遠徵北非,牛吧!
西西里島至突尼西亞的最近的直線距離:140多公裡!
凱撒大帝乘船,從義大利出發,「乘著一帆順風,迅速前進,四天以後,就和少數幾艘戰艦航到可以望見阿非利加」。凱撒大帝在海上漂了四天,橫渡地中海,抵達突尼西亞。
義大利距離突尼西亞最近的直線距離是:740多公裡!
七、結論
「環地中海文明區」之說,是真是假,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宗教問題。
我稱之為「希臘羅馬教」。
古埃及史、古希臘史、古羅馬史,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