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打醒世界的戰爭,並不是海灣戰爭,而是這場18分鐘的空戰

2021-02-19 陣匠
綜述

1991年的海灣戰爭對於美國來說是否成功?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無疑是「成功的」,畢竟,美國召集國際社會懲罰了一次侵略行動,並解放了一個被其專制鄰國入侵的小國科威特。美國在這場戰役中演繹了一場強大的外交,爭取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支持,編排了先進的軍事行動,同時展現了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

更重要的是,美國以相對有限的成本迅速實現了目標,熟練聯合和多國執行軍事行動,並且展現出驚人的現代化軍事能力,這預示著「軍事革命」的開始。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展現出來的這些要素應受到讚揚,並在將來可能的情況下被全球各國加以模仿。

(伊拉克南部,美國(2003年4月2日)-美國陸軍中士 馬克·菲弗(Mark Phiffer)在伊拉克南部魯邁拉油田的一口燃燒著的油井附近守衛。聯軍已經成功地為伊拉克人民的經濟未來確保了南部油田的安全,並且正在撲滅在「伊拉克自由行動」早期燃燒的燃燒井。伊拉克自由行動是解放伊拉克人民,消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結束薩達姆·海珊政權的跨國聯盟努力。照片由美國海軍攝影師拍攝)

美國官員在戰爭前夕也很好地調整了政策和戰略,成功地整合了外交、信息、軍事和經濟力量手段,並成功地進行了聯合軍事行動,展現出對新的甚至革命性的軍事技術能力的掌握。鑑於美國後來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的動蕩經歷,這一記錄變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衝突發生後不久,美國時任總統喬治·布希總統驕傲地說:「天吶,我們一勞永逸地治癒了『越南綜合症』。」在某種程度上,布希的話是正確的。確實,美國軍方證明了它可以成功地在距美國海岸數千英裡的地方投射力量,同時,這還不是全部。海灣戰爭顯示了傳統裝甲部隊的缺陷,這有助於制止在波斯灣建立持久的安全體系。

這意味著提供了一個拐點,影響對手和盟友隨後制定困難的反擊政策和戰略。但問題是美國是否準備開展反叛亂和治理行動在海灣戰爭期間是沒有任何前例的。總之,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成功,這是30年來它仍然是有理由感到自豪的原因,也是需要世界繼續學習的有益案例。

(1991年2月27日,數名持有美國國旗的美國特種部隊成員慶祝他們擊敗伊拉克軍隊的勝利。圖片來自法新社)

然而真正打醒世界的並不是海灣戰爭,而是一場美國對利比亞發動的時長18分鐘的空戰。首戰制勝、速戰速決成為美軍所倡導的一種全新作戰模式,在距離越南戰爭11年後,這種全新的作戰模式第一次被美軍在實戰中運用。

1986年3月24日~4月15日的20多天時間內,美國對利比亞連續發動了代號分別為「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的兩次空襲作戰。在這兩次作戰中美國首次開展了「外科手術式」打擊先河,使平靜的錫爾特灣驟燃熊熊戰火。

(參加「草原烈火行動」的美國海軍F-14戰鬥機)

時代背景

l 利比亞的「新生」

1. 二戰後獨立

在二戰後,利比亞的未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引發了熱烈的討論,鑑於薩努西部隊志願軍對戰鬥做出的貢獻,1942年英國外交大臣承諾,薩努西人不會再受義大利統治。在持續四年的討論中,聯合國提出了各種建議,包括義大利託管、聯合國託管等。經過各種妥協後,最終在1949年11月,聯合國大會投票決定,利比亞應在1952年1月1日之前成為一個統一和獨立的王國。

1950年,國民議會選舉親英的薩努西亞族首領西迪·穆罕默德·伊德裡斯·馬赫迪·薩努西為國王。1951年12月24日,國王伊德裡斯一世宣布國家獨立。政黨被禁止,國王的權力是最高的。雖然他們自己不是薩努沙人,但三波裡坦人接受君主制主要是為了從英國的承諾中獲利,即薩努沙人不會再受義大利的統治。

然而,伊德裡斯國王卻表現出明顯的居住在塞雷尼卡的意願,他在遺址上建立了新的首都。儘管利比亞於1953年加入阿拉伯聯盟,並在1956年蘇伊士危機期間拒絕英國軍隊登陸,但政府在國際事務中總體上採取了親西方的立場。

(伊德裡斯一世,利比亞王國國王(1951年---1969年)

2. 石油帶來機遇

1959年,利比亞境內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儲量,這個國家的經濟收入從依賴國際援助和美英空軍基地的租金,突然變成了一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君主國。在的黎波裡塔尼亞和塞雷尼亞的規模巨大的主要石油礦藏都保證了國家收入。發現石油後,所有的政府服務部門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設立了大量的建設項目,人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成本也相應提高。

除了戰略位置外,利比亞仍然是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提供了世界石油2%的產量,並且仍保留著約500億桶的探明儲量。利比亞石油除了儲備豐富外,還有其他諸多優勢,包括重量輕、煉油成本低、距離歐洲近以及其石油分配和運輸系統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利比亞在替代能源方面也具有巨大潛力,可以為歐洲和該地區提供這些能源。除了已探明的大量石油儲量外,利比亞還具有發現和開採頁巖油氣的潛力,其頁巖油氣的儲量高居世界第五位。而且,在其廣闊的土地上還蘊含著大量的地熱、太陽能和風能,這使得利比亞在全球能源資源競爭中具有戰略重要性。

(2017年,利比亞的布雷加石油港口)

鑑於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及其石油分銷和運輸系統的明顯安全性,歐洲對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可能會增加。此外,利比亞的石油以其輕便和較低的精煉成本而聞名。

1969年9月1日,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率領的一批年輕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君主制,宣布利比亞為共和國。這個充滿激情的泛阿拉伯新政權打破了原國王與英國和美國的密切關係,並開始採取強硬政策,導致油價上漲,利比亞人在石油公司活動中的參與度達到51%,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直接國有化。

(卡扎菲,是他在1970年訪問南斯拉夫奪取政權後不久的照片。)

3. 卡扎菲政權

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想法由來已久,利比亞在阿拉伯統一計劃中同樣堅定,至少獲得了與埃及、蘇丹和突尼西亞統一的正式開端,但由於有關政府之間出現分歧,這些計劃和其他此類計劃都失敗了。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支持巴勒斯坦事業,並進行幹預,支持巴勒斯坦以及非洲和中東的其他遊擊隊與革命組織,但這些舉動疏遠了西方國家和一些阿拉伯國家。

1977年7月至8月,利比亞和埃及之間爆發了敵對行動,結果,許多在利比亞工作的埃及人被驅逐。事實上,儘管卡扎菲對阿拉伯國家的團結表示了關注,但他與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的關係還是惡化了。1984年8月,卡扎菲與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籤署了聯合條約,但哈桑兩年後廢除了該條約。

在卡扎菲的思想指導下,該政權不斷進行革新。1977年3月2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利比亞被稱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賈邁裡亞」,這是一個新詞,意思是 「通過群眾建立政府」。

圖|卡扎菲

然而,到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市場對石油的需求和價格下降,開始阻礙卡扎菲發揮利比亞強大地區作用的努力,這從根本上影響了利比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政府雄心勃勃的目標短期內無法實現,國內開始出現不滿的跡象。利比亞反對派運動對卡扎菲及其軍事支持者發動了「零星襲擊」,但遭到了逮捕和處決。

l 與美國關係惡化

利比亞曾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但隨著美國政府對卡扎菲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武裝分子的抗議日益增多,利比亞與美國的關係在上世紀80年代初惡化。一系列不斷升級的報復性貿易制裁和小規模軍事衝突,最終導致1986年美國對的黎波裡和班加西的轟炸突襲,卡扎菲的養女也是傷亡者之一。美國聲稱利比亞正在製造危險的生化武器,這加劇了兩國的緊張關係。

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利比亞在中東地區一直試圖控制與鄰國查德有爭議的邊界沿線礦產豐富的奧祖地帶,這些行為導致查德境內不時發生戰爭,並與法國和美國發生衝突。

(奧組地帶(圖中紅色標記),是查德北部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的一條狹長地帶,覆蓋查德與利比亞的邊境,寬約100千米。有豐富的鈾蘊藏量,這使查德和利比亞兩國因對該區主權的爭議而爆發戰爭。利比亞一直控制該區,直至1994年國際法院裁定查德對奧祖地帶擁有主權。)

卡扎菲——這位年輕的統治者改變了利比亞以往的政策,試圖破壞美國的利益。卡扎菲在巨大的石油財富的幫助下,從1979年開始贊助了多個恐怖組織,這一舉動也徹底惹惱了美國,使其展開了長達20年的報復行動,包括減少外交活動和實施經濟制裁。

在卡扎菲政權統治下,利比亞的石油工業被國有化並實行減產以保護其儲量。石油出口給卡扎菲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為他的願望和計劃提供了資金,因此他開始了與世界大國直接接觸的冒險活動。

卡扎菲繼續資助著恐怖組織,這些恐怖主義危及了美國的利益,直接引發了兩國的軍事衝突。早在1979年12月,卡扎菲就煽動了對美國的暴力,當時美國駐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裡的大使館遭到襲擊並被縱火焚燒。

美國對此反應強烈,在1981年單方面切斷了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20世紀的最後二十年,美國對利比亞實施了更為嚴厲的經濟制裁。然而,這些嚴厲措施只會導致卡扎菲加強他的反美行動,這也標緻著利比亞與美國的關係徹底惡化。

卡扎菲之所以有著頻頻挑釁美國的勇氣,是因為石油讓源源不斷的美元湧入了他的錢包,「暴富」讓他產生了錯誤的認知,野心急劇膨脹,能夠在如願以償的同時不受懲罰。因此,利比亞的外交政策一直是「一場冒險」,因為卡扎菲不擇手段,甚至贊助世界恐怖組織。在整個1980~1990年,全球恐怖主義活動明顯增加。卡扎菲的激烈的反美活動導致美國推動對他採取進一步的國際制裁。

在利比亞的海岸線上,從米蘇拉塔到班加西之間,海洋向南形成了錫德拉灣,又稱蘇爾特灣。值得注意的是,後來的美利衝突也是圍繞這個海灣展開的。1973年,卡扎菲為了限制美國艦船的活動,宣布整個錫德拉灣是利比亞的領海。1981年,利比亞重申沿海200海裏海域為本國的領海,北緯32度30分線以南為「死亡線」,擅自闖入者必死無疑。

(蘇爾特灣,雖然利比亞在蘇爾特灣對別國劃定了「死亡線」,但是蘇聯軍艦卻可以在蘇爾特灣自由進出,這更激怒了美方。)

美國一直奉行所謂「航行自由」,對利比亞的領海主張極為反對,因此1981年8月,美國海軍進入錫德拉灣對利比亞進行武裝威懾,並擊落利比亞空軍的兩架蘇-22戰鬥機。

l 「黃金峽谷」定戰局

利比亞為報復美國的軍事襲擊,於4月2日和4月5日分別製造了美環球航空公司飛機和西柏林拉貝勒迪斯科舞廳爆炸事件,炸死炸傷百餘名美國人。拉貝勒迪斯科舞廳爆炸案是一個導火索。裡根是當時是美國總統,他將爆炸歸咎於利比亞,並認為卡扎菲對其負主要責任,這也讓卡扎菲成為了美國的第一公敵,的黎波裡成為美國報復性的空襲目標。

(1986年,利比亞特工在西柏林引爆了拉貝勒迪斯科舞廳,炸死3人,炸傷225多人)

4月6日下午,裡根在白宮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緊急會議,討論再次「懲罰」利比亞問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威廉·克勞4月9日向裡根遞交作戰計劃,當晚得到裡根的批准,並引用古代西班牙人深入中美洲深山峽谷的黃金城冒險,成功找到黃金寶藏的傳說,命名這次作戰行動為「黃金峽谷」行動。

空襲於1986年4月15日凌晨兩點開始,這是美國和利比亞之間緊張關係的最新升級。在美國第六艦隊作戰的薩拉託加號航空母艦、美國號航空母艦和珊瑚海號已經在利比亞以北的錫德拉灣加油。三艘航母一起發射了24架A-6「入侵者」和F / A-18「大黃蜂」,並投放了60噸彈藥,他們在轟炸軍營之前轟炸了班加西的雷達和防空站點。

(1986年,一架F-14降落在薩拉託加號上)

該聯合行動涉及海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他們是如此之快,當一架F-111被一架利比亞地對空飛彈在錫德拉灣上空擊落時,襲擊僅持續了18分鐘,僅有兩名美軍傷亡。實際上,一些利比亞士兵放棄了陣地,因為利比亞軍官沒有下達命令。利比亞損失了45名士兵和政府官員,以及多架運輸機、14架MiG-23、兩架直升機和五個主要地面雷達。

(黃金峽谷行動中的美軍F-111戰鬥機)

襲擊發生後的幾天,利比亞新聞部傳出消息:卡扎菲將近一歲的養女成為此次空襲的受害者,她遇難身亡的新聞已在廣播、報紙和電視上宣布。

在這場18分鐘的空戰中,美軍炸死炸傷700多名利比亞士兵,摧毀了利比亞軍機14架,卡扎菲本人也差點被炸死。反觀美軍方面,僅一架F-111被地面炮火擊落,其餘軍機都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作戰經驗

l 掌控全局,周密計劃

美國之所以能夠如此高效地完成此次空襲,與其精密和高超的作戰計劃不無關係。首先,軍事行動要服從於戰略目標,美國非常清楚自己此次行動的目標,出於整體戰略考慮,維護其在在黑海、地中海以及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然而軍事行動會受制於地區各種國際勢力的影響,因此每個在戰前對目標地區的局勢乃至整個世界的局勢都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在進行「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行動之前,美國尤為重視英國和法國等大國的態度,此外還有蘇聯。

卡扎菲與美國交惡後,自然而然地向蘇聯積極靠攏,蘇聯便趁機加強與利比亞的各種協作,以此增強自己在中東地區和地中海的控制力。所以,在實行「草原烈火」行動之前,美國方面需要通過一定手段去弄清蘇聯是否會出面幹涉。而在「黃金峽谷」行動之前,美國總統裡根特意安排弗家・沃爾特斯去說服英國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同意美國在戰時使用英國的空軍基地;與此同時,在消息洩露後美國還要想辦法找到共同利益去說服歐洲盟國支持其軍事行動,一起對利比亞進行經濟和軍事制裁。

圖|鐵娘子柴契爾夫人

除了在大局上著手,美軍也沒有放過行動籌劃的細節。儘管制定和批准整個計劃僅僅用了三天時間,但這並不影響其科學性與周密性。發動戰爭需要一個合理的藉口,美國找到了這個藉口。他們的「草原烈火」行動先是引誘敵人開火再以「還擊」為由進行打擊報復;而在「黃金峽谷」行動之前,美國明目張胆地給卡扎菲扣上了「恐怖主義同夥」的罪名。

除此之外便是有利的行動時間,兩次作戰行動都是夜間發起進攻,第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敵軍夜戰能力缺乏的弱點,發揮美軍夜戰的裝備優勢,將雙方的戰鬥力差距進一步拉開;第二就是敵人在夜間的警惕性會大大降低,夜裡攻擊有利於發動突然襲擊,既可以增加命中卡扎菲的可能性,又能夠將不必要的損傷減少,這樣也會面臨較小的國際輿論壓力。

l 高效指揮,協同合作

美軍這兩次作戰行動中更是展現了高效的指揮與團結協作。整個作戰過程中,最高當局沒有向一線指揮官發送過任何一份電報,充分下放權力,調動了一線軍官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保證了其指揮思路的完整性,大大提高了指揮效果。

在「草原烈火」作戰行動中,美軍擁有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例如高空的預警機、中空的電子幹擾機、水面的各種艦艇、水下的核潛艇等,在錫爾特灣附近的海域構成了較大的密度。後續的「黃金峽谷」作戰行動中,大量參戰飛機艦艇分別來自不同的軍種,要選定多個攻擊目標,美軍便充分發揮了協調控制的作用,不僅完成了對多個目標的有效攻擊,而且避免了戰場的誤傷和混亂。

(1985年,「珊瑚海」號(CV 43)經過「法拉格特號」(DDG 37),諾福克海軍造船廠。第二年,這兩艘船都參與了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首先是要控制好不同機型的飛機之間的協調性。「黃金峽谷」作戰行動中,美軍共計有14種機型、150多架的參戰飛機,空中飛機的協調控制難度可以想像。然而各型飛機能夠組成有序的綜合空中作戰集群,並對敵發起精準攻擊,足以體現出美軍對空中複雜飛機作戰編隊協調控制的高超水平。空襲期間,美軍按照預定計劃在指定空域調控大型戰機,多個編隊對選定的5個目標近乎同時實施攻擊,18分鐘便圓滿完成任務,結束了戰鬥。

圖|夜間參與空襲的戰鬥機

其次是要協調控制好海軍的配合。美軍在整個「黃金峽谷」行動中,除了空軍的150多架飛機以外,還有20多艘艦艇參與作戰。海空之間的默契配合是提高行動效率的保證,不同兵種行動協調一致就能夠充分發揮整體作戰能力。

遠程奔襲的空軍飛機擔任主要的突擊任務,地中海上的海軍飛機提供了有力的作戰保障和戰場支援,海上的航空母艦和其他各型艦便是堅強的前沿基地,對利比亞可能採取的各種海空行動都能有效應對。「黃金峽谷」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效果上都較「草原烈火」更具有代表性, 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空海軍聯合作戰。

圖|美軍航母上的F-14戰鬥機群

l 突出重點,閃電出擊

美軍的目標選擇有以下特點:一是在選定目標時考慮可能受到的威脅。利比亞對美威脅最大的就是地對空飛彈,因而美軍兩次打擊利比亞,都把地空飛彈制導雷達列為攻擊目標,其中「草原烈火」行動中對利軍飛彈陣地的雷達進行了兩次打擊;在「黃金峽谷」行動中,打擊目標是貝尼納軍用機場,原因是為了防止利比亞防空部隊攔截美軍飛機。兩次行動都會首先消除威脅,考慮美軍的自身安全。

二是圍繞基點選目標,這個基點要非常明確。「草原烈火」行動中,美軍的基點是誘敵先打而後再攻敵。因此美軍除了對飛彈陣地主動攻擊外,其餘均是在利軍先手進攻後發動反擊;「黃金峽谷」行動中,美軍的基點是以反恐為名重擊利比亞,炸死卡扎菲是最好的結果,但也並不強求。

明白目標基點,清楚威脅項後,美軍會快速發動攻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所謂「戰端未開,幹擾先至」,美軍在對利比亞的兩次打擊中,都預先施放強電子幹擾壓制敵防空雷達和通信設施,剝奪了敵人的指揮控制能力,然後再用反輻射飛彈摧毀敵雷達,進而將絕對的空中優勢奪取到自己手中,始終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

(美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將的黎波裡的房屋上夜空照亮)

結語

美國對利比亞的這場18分鐘的空襲,具有聯合作戰決策、戰役指揮、戰術行動的突出特徵,開創了「外科手術」作戰新模式:以電子戰飛機為先導,從壓制幹擾對方的防空系統開始,再出動海空軍飛機實施空中火力打擊,充分發揮不同作戰兵種的優勢,達到充分的協調合作效果。

「黃金峽谷」行動的巨大成功,加速了美國「新軍事革命」的步伐。從此,以精確打擊為主要手段的戰略空襲,成為美軍首要的作戰模式。

-END-

大家都在看

影響當今核潛艇設計思想,二戰德國最後的救命稻草-XXI型潛艇

美國已經欠我國上萬億國債,萬一不還怎麼辦?放心,他不敢

中國為什麼沒有參加1980年的蘇聯奧運會?蘇聯自己作的

您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動力

點擊下方「在看」支持作者👇

相關焦點

  • 最先打醒中國的,不是海灣戰爭?是這場僅11分鐘就打贏的軍事活動
    說起打醒世界各國的一場戰爭,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美國發動的海灣戰爭,這場歷時不到40天的戰爭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高科技作戰武器,充分地顯示了什麼叫做現代化戰爭。其實最早打醒世界的戰役不是海灣戰爭,而是一場僅用時11分鐘的戰爭,我國的軍事專家張召忠也曾評價這場戰爭:是人類的戰爭史上最短的一場戰爭。
  • 最先打醒中國的,並不是海灣戰爭,而是一場持續11分半的戰鬥
    這一仗徹底打醒中國,使得中國軍隊從對越戰爭勝利的興奮中冷靜下來,開始面對更加複雜的戰爭形勢。
  • 海灣戰爭打醒了世界?還是這世界昏睡得太久,戰前兩次預兆性行動
    一直都有這樣一段傳聞:即海灣戰爭「打醒」了全世界,這場戰爭讓那些還沉浸在以兵團對決
  • 為什麼說海灣戰爭不僅打醒了中國,也打醒了全世界?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以後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是1991年間的一次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給了世界極大的震撼。
  • 第一次海灣戰爭後,中國軍隊的反應如何
    提起海灣戰爭,很多人都會說海灣戰爭給我軍帶來了很大的震動,但是小編只想告訴他們:我國高層其實還是很有戰略眼界的,所以對他們來說,震動其實確實沒有想像中的大
  • 海灣戰爭影響力多大?42天耗資3萬億美元,這一仗打醒了全世界
    1991年2月28日,他們將最後一批伊拉克軍隊趕走,戰爭結束。後人將這場戰爭定義為現代大規模戰鬥,並命名為「沙漠風暴」。在這場戰爭中,首次使用了隱身戰機、精準制飛彈藥和大規模空間情報支援,標誌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超級大國,沒有之一,世界其他國家紛紛開始效仿,發起新一輪軍事革命。
  • 看看這場打醒世界的戰爭,裝甲殘骸延綿數十公裡,「大陸軍」時代結束了
    然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徹底打醒了世界很多以陸軍為王的國家,再一次顛覆了人們對戰爭觀念的認知。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開始執行「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正式打響。在海灣戰爭中,美軍首次從軍艦上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對伊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這種以800公裡時速進行亞音速超低空飛行的新式巡航飛彈,不僅精度極高,而且伊軍雷達根本無法探測,也就無從攔截。在戰爭中美軍共發射了122枚「戰斧」式巡航飛彈,摧毀了伊拉克大量高價值目標。
  • 解放軍被這場戰爭「打醒」!
    海灣戰爭的序幕就此拉開。就是這場戰爭,將世界各國軍事實力硬生生拉開,形成兩個檔次。第一檔是美國,第二檔是包括當時蘇聯、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兩個檔次之間已經不是差距,而是深深的鴻溝。然而,從1月17日凌晨2點那枚精確制導炸彈炸毀巴格達電信大樓,宣告戰爭打響後,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的將領傻眼了,這場戰爭的進程完全不是按照之前他們想的那樣。
  • 美國封神仗之海灣戰爭,震驚世界的同時,也「喚醒」了中國
    而美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打敗強大的伊軍,靠的並非是強大的地面部隊,而是強大的空軍和科技實力,以及現代化、信息化綜合作戰體系。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憑藉F-14、F-15、F-16、F/A-18、F-111、F-117A、B-52、A-10、AH-64等先進作戰飛機,在各類電子戰、預警機等特種作戰飛機的加持下,從交戰初期就展現出了一邊倒的強大碾壓態勢。
  • 專欄:孟加拉國和第一次海灣戰爭
    1973年阿以戰爭期間,班加班杜·謝赫·穆吉布·拉赫曼政府向埃及派遣了一支醫療隊和支援了50噸茶葉。埃及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西奈半島的領土。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對孟加拉國的支持表示感謝。薩達特後來成為一名阿拉伯和平締造者,他在1979年與以色列締結了和平條約,結束了以色列對西奈半島的佔領。1988年,孟加拉國第四屆議會任期內部署了該國第一支聯合國維和部隊。
  • 海灣戰爭爆發,薩達姆為啥第一時間向以色列發射29枚飛毛腿飛彈?
    上個世紀末美國對伊拉克發動了海灣戰爭,這場戰爭是美國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
  • 海灣戰爭時,薩達姆為何將500萬桶石油倒入波斯灣?其實是高招
    自二戰結束以後,各國都將主要注意力投入到了國家的戰後重建中,所以大家都沒有精力再去挑起戰爭。而美國作為二戰期間最大的受益者,積攢了大量的戰爭紅利,所以當其他國家都在追求和平的社會環境時,美國依舊在世界各地不斷地挑起戰爭。
  • 第一次海灣戰爭燒了多少錢?
    到11月10日,到達海灣的美陸、海、空軍已達23萬人,同時,美國還把最新式的武器也運到了海灣。隨著越來越多美軍士兵抵達海灣,布希政府的信心也變得越來越足,但同時他們也有著說不出的憂慮,畢竟他們的對手伊拉克號稱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美政府擔心戰爭無限擴大,會讓美國陷入越南戰場一樣的泥淖無法自拔,同時他們也害怕美軍在遠離本土作戰的情況下消耗太大,僅僅憑藉美國的財力難以長期支撐下去。
  • 1991年的海灣戰爭:如果戰爭發生在中國,結果會如何?
    這場戰爭雖然與我國無直接關係,卻成為我軍進行現代化變革的重要原因。1991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讓中國人難忘的大事:第一件事就是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爆發的海灣戰爭,第二件事是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的解體。這兩件事都成為中國人難忘的記憶,尤其是海灣戰爭,對中國影響一直影響至今。
  • 海灣戰爭:現代戰爭的經典 !
    其一,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了大量外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就達140多億美元。伊拉克認為兩伊戰爭是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打的,這筆錢想賴著不還,然而,科威特不從。其二,伊拉克是個產油大國,需要港口往外運油,但他的港口在兩伊戰爭中遭到了破壞,於是就眼饞科威特的優良港口。
  • 近代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充分發揮各種作戰手段的系統效應,使信息系統與作戰系統實現了高度一體化。  這3場局部戰爭充分展示了高技術條件下現代戰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共投擲各類彈藥2.2萬餘枚,其中精確制飛彈藥1.3萬多枚,使用比例由海灣戰爭的9%、科索沃戰爭的35%大幅上升到此次戰爭的60%,並創造了一次打擊任務在20分鐘內投擲100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的歷史紀錄。  第三,指揮手段的不斷完善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如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從發現一個機動目標到發動襲擊需要一天的時間,在科索沃戰爭中這個時間差已經縮小到一個小時。
  • 海灣戰爭爆發29周年,往事回首堪驚
    ——令狐衝90年代的中國軍人和軍迷,都不會忘記這場遙遠的戰爭所帶來的震撼。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白宮發言人馬林·菲英沃特發表聲明,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鬥在17日零點零分開始,代號為「沙漠風慕」。海灣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藉由當時已經普及的電視節目,中國人第一次直觀地感受了一場高科技戰爭。
  • 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毀滅之路
    沒錯,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人,和與他息息相關的海灣戰爭。薩達姆可是上個世紀的風雲人物,1979年7月,薩達姆當選伊拉克總統,你以為當上總統就是他人生巔峰了嗎?No.在薩達姆看來,當總統只能算是一個小目標。他要的是,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1980年9月,薩達姆發動了兩伊戰爭,一打就是8年。
  • 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些都是軍事熱興起的重要節點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之前的歷史相當長,最遠可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此間,世界及中國都發生了數千次大規模戰爭,武器裝備也從冷兵器、熱兵器發展到核武器和信息化武器,裝備、戰爭和戰略都發生了一系列根本的革命性變化。
  • 愛情這場戰爭的盡頭不是勝負,而是雌雄同體
    愛情在兩性戰爭中,既是彈藥又是戰利品,既是毒酒又是糧食。愛情的盡頭是什麼?不是婚姻,也不是分手,而是……文/山雞哥兩性戰爭無休無止,以中年成功男和年輕美女為最:中年成功男是航空母艦,有事業,有頭有臉,有錢有權,有人脈有機會,有妻子有兒女,有司機和秘書等私人助理;圍繞著他,二奶是潛艇,小三是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豔遇是魚雷,小姐是攻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