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2021-02-08 高維學堂

*科學創業派,體系化連載多模塊創業乾貨

高維君說:

戰略管理不是靜態的,而是循環、周而復始的動態管理過程,所以說,戰略是可以有效管理的。

來源| 高維學堂《業務領先戰略》課程

主講| 汪瀛

編輯| 高維君

1

什麼是戰略管理?

簡單來說,戰略管理是指公司確定願景和使命後,通過戰略洞察(發現和聚焦機會),再確定中長期戰略目標,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SP),完成年度業務計劃(BP),並推進資源配置落地執行,管理執行和監控目標達成的一個動態管理過程。

也就是說,戰略管理包括了戰略洞察、中長期戰略規劃、年度業務計劃、戰略解碼(BEM)和戰略執行和監控,以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

戰略管理不是靜態的,而是循環、周而復始的動態管理過程,所以說,戰略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

它會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內部條件的改變,以及戰略執行結果的反饋信息等,重複進行新一輪戰略管理的過程,是不間斷的管理。

我輔導過一些公司,深知中國企業最缺的就是將戰略落地和管理的能力。接下來分別介紹戰略洞察、中長期戰略規劃、年度業務計劃、戰略解碼和戰略執行&監控五大重要模塊的內涵和作用 。

① 戰略洞察

我們要深刻理解行業、客戶和用戶、競爭力甚至供應商。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思考未來戰略的邊界及戰略機會點,且貫徹執行「戰略機會點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理念。

②中長期戰略規劃(簡稱為SP,Strategy Plan的縮寫)

它是指以戰略機會點為輸入,做未來中長期戰略規劃。而中長期戰略規劃是包含戰略洞察的,因為戰略洞察太重要,所以把它單獨拎出來,放在前面。

華為也會做中長期戰略規劃報告,用行話來講就是「五看三定」。

五看是指看行業(包含看技術)、看市場、看客戶、看競爭,看自己。看完後,基本上就可制定未來三年的機會。

三定是指定未來的目標、定未來的策略、定戰略控制點,其中戰略控制點是確認未來的核心競爭優勢。

③年度業務計劃(簡稱為BP,Business Plan的縮寫)

它指的是要確認一個目標,核心邏輯就是要制定出目標制定、目標分解及目標的實現路徑。而在這當中,最難的就是目標制定。

BP會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制定多少收入合適,目標如何分解到各個組織還是先分解到各個流程再到各個組織,目標對應的策略和行動計劃,為了實現目標宜對應的人力預算、財務預算,為了實現目標宜對應的組織KPI,等等。

④戰略解碼(簡稱為BEM,Business Execution Model的縮寫)

2009年,華為的年度業務計劃已經蠻優秀了,可惜的是戰略執行和落地不行。因此,華為為了這個問題,先後引進了一些方法論,但效果甚微,直到2011年,引進了著名的戰略解碼方法論(BEM),才得以解決問題。

戰略解碼是指把戰略意圖、戰略機會、戰略目標逐層分解到各個組織,變成各個組織的KPI和重點工作。

這裡面,最核心的邏輯是整個戰略一定要逐步分解、達成共識,讓大家能夠力出一孔。

很多人可能會說華為之所以 「力出一孔」的原因,是錢分得好。這個理解不對,雖然分錢是很重要的部分,但並不是充分條件。最核心的,是華為戰略制定的好、分解的到位。

在華為,有一個16字的Slogan:絕不在非戰略市場消耗戰略競爭力量。這句話是任正非的告誡,提醒大家要做到戰略聚焦,堅持在主航道上發力。

華為曾經做過一個巨幅廣告,圖片很具衝擊力:在剛果河邊生活的少數民族,非常落後,為了生存他們把命都賭上了,稍有閃失,他們就會葬身剛果河。如果他們不是站在恰當的地點,用恰當的角度和力量,他們很快就會被大浪捲走。

據說,這也是任正非特別喜歡的一張照片,偶然一次在飛機航空雜誌上看到,費了很大週摺才找到作者買下版權。

照片的旁邊就配了這句「不在非戰略市場消耗戰略競爭力量」,用意表達華為的戰略執行,集中戰略資源把握戰略機會。

⑤戰略執行和監控

它是指規劃做完後,要把它執行下去。

舉個例子,當我們做完2019年規劃後, 2020年就要從1月份到12月份將規劃落地,也就是要進行內部的運營推進規劃的執行和監控。比如戰略執行的監控,進行戰略的回顧、進行績效的監控評估、考核、應用、執行等。

整體來看,華為的戰略管理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每年10月份開始到第二年3月份結束。

對於華為的管理者來說,1月份到3月份是最痛苦的。因為做戰略最累,被逼著解碼,再分解到各個組織。

▲分析:如何向華為學習做自己的戰略管理

對企業家來說,不見得要學習華為的戰略,而是要學習端到端的戰略管理。

這裡,我送給大家6個字,重組織,輕流程。重組織是指重視組織能力的建設,輕流程是指要構建輕量級流程。

先講流程,流轉的核心在端到端,以客戶需求為始,直到客戶滿意交付為止,但是這樣構建的流程屬於重量級流程,外企500強多採用此類。

如硬幣的兩面,它有一些優劣勢:

最大的優勢就是不依靠個人能力,不依靠個人英雄,比較穩健。但同時有兩個最大的缺點,一是需要強大的組織能力支撐和專業人才,因為它分工分得很細;二是成本較高。

所以,對於絕大中國企業來說,重量級流程是不合適的。

我也很反對大家去學習華為重量級的流程,如果你的組織能力、專業分工及盈利水平達不到某個程度,企業很難運轉起來。

企業家可以多理解什麼是重量級流程,什麼是端到端的技術,再在此基礎上,構建簡化的輕量級流程,反倒會更合適。

因此,我建議中小型企業構建端到端的輕量級流程,跑通落地。企業家可通過構建輕量級的流程,親自負責起來。這樣的難度不大,也不複雜。

從長遠發展來看,企業不應該只停留在輕量級流程,畢竟輕量級也有它的缺點,比如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會有不足,關鍵人物走了流程極有可能會垮掉,導致不穩健等。

因此,基於端到端的作業級流程,我們要去理解應該構建哪些能力,特別要重視組織能力的建設。

2

對於企業來說,有哪些戰略管理的痛點?

我把它總結為五個難,稱之為「四難一缺」。

①第一難——機會聚焦難

因為行業發展趨勢、客戶採購偏好、新技術、產業政策法規等變化莫測,我們難以看清、看到和看準未來方向,無法有效發現、選擇和聚焦未來的戰略機會點。

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是缺乏這個能力,而是缺乏這個理念。他們以為看到的機會就是機會,而殊不知,看到的機會和合適的機會之間,相差十萬八千裡。

所以,我們要重視選擇和聚焦機會,將可能的機會變成真正適合的機會。

雖然這是第一個痛點,但還不算嚴重。對於大多數企業家來說,找到機會,他們是有能力的,而且是很強大的能力。

從創業之初到今天,他們一直擁有發現機會的能力,只是在聚焦機會上做的沒那麼好。

②第二個難——業務設計難

這點是中國企業戰略管理最缺的地方。

有了機會,下一步該做什麼?很多人會馬上想到產品,其實離做產品還差得遠。機會和產品之間,有一個很核心的模塊就是業務設計。

企業家確實發現很多機會,但還沒有聚焦機會做完整的業務設計,比如沒有合理的打法,客戶選擇錯誤,沒有把握好價值定位,選擇錯了業務範圍,沒有為該業務設計戰略控制點,在研究機會點的基礎上沒有構建合理的組織架構和組織能力。

所以對於機會點的打法,不只是產品,還有很多:比如客戶選擇、業務範圍&業務模式、組織架構,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業務設計的核心部分。

業務設計是最好的戰略管理方法論,沒有之一。它是非常好用的,不要想到機會就馬上認為到產品了,中間還有很多的環節需要設計。

也就是說,當一個機會出現,對應的產品可以有多種選擇和組合。如何找到基於機會更好的產品組合選擇,這是一件蠻難的事情。

如果說業務設計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客戶選擇,誰是我的客戶。

▲案例:某食品企業不斷發展經銷商居然是不對的?

舉個例子,國內某知名食品企業也是我的客戶,在中國有一定規模。過去,該企業老闆一味追求銷售收入的增長。但在我看來,如果只追求增長,而不是有效的增長,這是不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對於它來說,發展經銷商沒有難度。但是如果把目標盯在擴大銷售額上,就很容易陷入拼命發展空白區域的經銷商上。

從長遠來看,這種作法是不正確的。

該企業是通過經銷商來連接渠道、連接最終消費者,某種程度上來說,經銷商代表著企業。所以說,經銷商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因此,我就給他們一個理念:招錄不僅要有數量,還要有質量。

那什麼是好的質量?讓優秀的經銷商貢獻更多的銷售收入。

我給的建議:要做經銷商的選擇。

我給他們制定了圍繞TOP10的銷售指標,就是每個區域經銷商的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來進行嚴格考核。

這樣,就逼著該企業把最好的10個經銷商做的更優秀,它們必須管理、服務&支持經銷商,並且和這些經銷商一起做得更大、更好。

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有些經銷商賺了一些不該賺的錢。在很多小地方,有些經銷商可以一年掙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但是,未來經銷商的格局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這家企業來說,誰是我的客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第一性重要」的事情。

該老闆也覺得他很重視經銷商,但他沒有想明白如何牽引經銷商,如何設定激勵獎懲激發經銷商PK。

於是,我又給他們建議了兩個指標:

一個是經銷商的平均收入要提升,另一個是新進入的經銷商。

這裡有兩個邏輯,一個是把已有的經銷商變得更好,另一個是找好的經銷商加入。在未來兩年內,新進入的經銷商平均年銷售收入必須增長,這也逼著企業的銷售團隊更好地引導和服務經銷商。

只有這樣,才能把整個經銷商的質量提高。我認為在未來零售的生意裡,經銷商是非常核心的環節,而經銷商的質量一定是未來競爭的關鍵節點。

以上講的就是業務設計中客戶選擇的重要性。我建議大家要重視業務設計,過去我們常常說商業模式,其實商業模式比較大,不是很好懂,也較難定義,但如果換成業務設計,會更清晰明了。

中國有兩家公司在業務設計方面做得很好,一家華為,另一家美的,他們將業務設計做到了極致。

③第三個難——戰略共識難

董事會或老闆看到很多機會,但老闆和高層、高層內部和中層卻很難達成戰略意圖和共識。老闆往往依靠個人權威制定戰略目標和戰略意圖,但高層、中層並不認同,同時銷售線、研發線、供應鏈線也很難在戰略意圖上達成共識。

可能你會說,現在我們規模小沒關係,殊不知規模大了就更難共識。

如何達成戰略共識是整個戰略管理中最核心的內容。

華為有一系列的戰略管理過程,其核心的目的就是為了達成戰略共識,而且做戰略解碼的核心目的之一也是為了打通戰略共識。

如果發生不共識的情況怎麼辦?

華為的原則就是放一放,錯過機會比選擇了錯誤的機會,產生的傷害要小得多。

很多中小企業家可能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錯過機會,公司極有可能會死掉。

在我看來,這是對機會點的理解能力不夠。錯過機會就會死掉,認為沒有其他機會的背後,是能力的問題。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你有能力,在中國根本就不缺機會。

你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去理解這些機會,並和自己產生關聯。

④第四個難——目標分解難

每年企業目標以老闆和高層管理者拍腦袋為主,只有自上而下的目標分解,缺乏自下而上的目標支撐;而且往往只有簡單的業績類目標(銷售目標),而沒有支持業績發展的非業績目標,比如渠道布局、新產品突破、大客戶突破等。

為什麼說目標分解很難,因為你對機會的理解不夠,你以為機會、目標很簡單,卻忽視了只有深刻理解機會,才能制定匹配這個機會對應的目標。

⑤第一缺——組織缺動力

戰略規劃要兼顧中長期發展和短期經營,而很多企業的績效管理和激勵管理只牽引當年的短期經營要求,缺乏中長期成功和短期利益的協同,缺乏中長期戰略執行的動力。

這樣的績效管理,很難牽引員工關注中長期,就好像老闆你給我畫餅說未來很重要,跟我有啥關係,我能分到的餅也就當年那一點。

2010年前華為也是這樣,關注中短期。員工普通存在不關注中長期,每年如有新的活要幹,大多數人都會推脫,跟我沒關係,誰傻誰幹。2010年後,華為舊貌換新顏了,更關注中長期。

3

如何解決「四難一缺」的管理痛點?

那如何來解決以上「四難一缺」的管理痛點,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問題。我們可以結合企業業務邊研討、邊點評、邊提供建議的方式,進行解析。

①聚焦戰略機會點

我們要通過戰略洞察(五看)來發現、選擇和聚焦未來三年的戰略機會點,通過波士頓矩陣圖結構化輸出未來戰略機會點。

五看,我們在前面也提到過,包括看行業、看市場、看客戶、看競爭和看自己,同時運用安索夫矩陣輸出產品/市場的組合矩陣。

②抓住戰略機會點

我們知道抓住機會很難,因此要基於明確的戰略機會點來進行業務設計,明確客戶選擇、價值定位、利潤模式、業務範圍、戰略控制點和組織結構,來幫助有效抓住戰略機會點,特別是為戰略機會設計合理的戰略控制點和組織能力。

有人問我,短期內我拿下一個生意,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

說實話,未必。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一個概念:自己生意的盈利水平與行業的盈利水平的比較,如自身盈利水平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肯定會被淘汰的。

當你拿下生意後,要開始進行業務設計,要保證你的盈利水平高於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才行。

某種情況來看,很可能你賺的錢是業務本身市場的增長,比如市場每年增長50%,而你只增長了百分之二三十。你很可能是運氣好,而不是管理好。

如果在早期,你就將業務邏輯設計好,你的志向不是短期,而是要在中長期的賽跑中,越跑越強大,把別人淘汰掉,變成剩下的那一個,那麼你的未來是不一樣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設計好戰略控制點,把錢花在中長期的建設上。比如品牌建設、專利組合、渠道建設等。

前面提到的某知名食品品牌做的經銷商管理,就是在做中長期的戰略控制點建設。這個錢一定要花,不能省。

未來的競爭會加劇,可能在短期內沒看到中國經銷商的大變化,但未來肯定會有巨大的變革。

那要不要構建組織能力呢?也許你現在業務很好,覺得挺牛逼,賺了很多錢,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是業務紅利支撐的,而不是你本身管理能力的強大。

你要為未來更激烈的競爭、業務進入成熟期、穩定期甚至衰退期等,做好組織能力的準備。

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剩下的那一個——「勝者為王」。

③共識戰略意圖

基於戰略機會和業務設計研討公司未來三年的戰略意圖,分享如何制定和輸出未來三年的戰略意圖/戰略裡程碑。

實際上共識最核心的、最多的就是戰略意圖,特別是大的戰略意圖、戰略方向。

④目標制定和目標分解

以未來18個月的機會點為輸入,制定未來一年的業績指標(銷售額或利潤),並分享如何自上而下的分解,以及如何自下而上的支撐;再以未來三年的戰略機會點以及戰略意圖為輸入,分享如何制定未來一年的非業績目標,比如:渠道的布局、成本精進等。

⑤激發組織活力

基於價值創造決定價值分配的原則,理解戰略執行模型BEM,通過研討並輸出導向,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組織kpI 和重點工作,通過績效管理和激勵管理牽引組織全面為客戶創造價值。

整體來看,系統的績效激勵體系包括招商模式及招式模式。這兩件事情的目的,不是為了公平,不是為了讓員工心情變得更好,而是為了給用戶創造價值。

價值創造是績效和激勵管理的根本,外企公司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稱之為package,是給離職員工的離職補償:N+幾。

為什麼有這個? 它並不是為了離職員工開心,而是為了讓還在工作的員工安心。

所以說,績效激勵管理的根本,就是為整個組織帶來更好的價值創造。■

相關焦點

  • 孟曉旭:競爭時代日本多維度聯合防衛力戰略構建及其影響
    新防衛戰略與「印太構想」融合,進一步深化了日本立體跨域防衛體系。日本「多維度聯合防衛力量」新戰略具有深刻的競爭時代背景,為配合美國軍事戰略調整並強化日美同盟、對競爭時代安全情勢的判斷與主動應對、積極加入全球軍事變革下新領域內的激烈競爭、更好地應對島嶼爭端及加強海洋防衛等現實問題,這是日本謀求構建新防衛戰略的深刻動因。
  • 任正非:企業業務要聚焦戰略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合作郵箱:Cooperate@MBAClub.cn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上的講話,對於華為雲業務,任正非把控戰略上的大方向——要聚焦戰略重點
  • 任正非:為什麼我們不冒個Apple、Facebook,又冒個特斯拉出來呢?
    ——任正非中興通訊被禁,中美貿易戰,我們僅僅是出離憤怒的心情,出於慷慨赴死的鬥志是不夠的,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華為CEO任正非的戰略眼光和商業智慧。這是任正非四年前的一篇講話,題目叫《洞庭湖裝不下太平洋的水》。
  • 任正非:打仗主要靠方向,而不是兵力多少
    戰略思維決定企業高度,任正非的戰略眼光令人敬佩,特別是在關鍵時刻,更能看出其高度和視野!本文將通過戰略思想、組織戰略、產品戰略、創新戰略、競爭戰略、人才戰略五個維度帶大家看任正非的戰略眼光。作者: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頭圖:網絡來源:整理自任正非在不同時期的講話內容備註:管理諮詢or商務合作請致電:400-886-5185戰略思想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有正確的戰略。
  • 理性認識美國外交轉型與中美戰略競爭
    但是,全球化時代的中美戰略競爭與歷史上大國戰略競爭有本質的不同,表現為競爭的非對稱性、非零和性和非對抗性。中美戰略競爭是由美國通過不斷調整其外交戰略的方式而產生的,未來中美在經貿、人文和科技領域的「脫鉤」可能趨於常態化,在國際規則和全球治理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在軍事安全領域突發高危事件的可能性也將增大。
  • 閻學通:數字時代的中美戰略競爭
    兩者間的相同點決定了兩場戰爭的共性,而不同點則決定了中美競爭與美蘇競爭各自的特殊性。一、兩場戰略競爭的四點共性第一,兩者的性質相同,即美蘇戰略競爭還是中美戰略競爭,其性質都是國際權力爭奪。自古以來,大國戰略競爭的本質就是國際主導權之爭,美蘇戰略競爭和中美戰略競爭也改變不了這個性質。由於國際主導權的總量是固定的,因此大國之間的權力分配關係必然是零和的。
  • 商學課堂 | 基本競爭戰略——集中化戰略
    因此,在這種特定的目標市場內,企業可以通過成本領先戰略和特殊化戰略取得競爭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集中化戰略實際不是特殊的成本領先戰略和特殊的差異化戰略。企業採用集中化戰略也許在整個市場上並沒有取得成本領先或差異化的優勢,但在較狹窄的市場範圍內卻是成本領先或差異的。集中化戰略的硬體活動都要是圍繞著如何很好地為某一特定的目標顧客服務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制定的每一項職能方針都是考慮這一目標。
  • 新國防戰略下美軍作戰能源戰略的調整(上)
    當漢尼拔越過阿爾卑斯山,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巴頓從諾曼第爆發時,眾多戰例已經證明,能源是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推動了核動力海軍和空中加油力量的發展,在21世紀戰場,能源將成為戰爭取勝的決定性因素。能源不僅可以提升軍隊殺傷力、機動能力、持久作戰能力,擴展軍隊作戰範圍,同時還消耗資源、影響部隊結構並加大部隊被敵襲擊風險。
  • 任正非:跑到最前面的人,就要給他「二兩大煙土」
  • 差異化競爭戰略
    邁克波特在其《競爭戰略》一書提到了三種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聚焦戰略。
  • 阿聯在「非洲之角」的戰略布局
    阿薩布機場擁有3,500米跑道,可停放大型運輸機,包括阿聯空軍使用的大型軍用運輸機C-17——「環球霸王」。作為回報,海灣國家同意向厄特提供一系列經濟援助,承諾為厄特阿斯馬拉國際機場配備現代化裝備、修建基礎設施,同時提高對厄特的油氣供給。
  • 任正非:一個人對自己都不狠,哪來的戰鬥力?
    市場經濟充滿了機會,但改革開放40年,也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機會主義現象,企業如此,個人也如此。大家都等不及,所以就不淡定,就焦慮,就會不擇手段、不擇路徑,於是彎道超越、變道超越、造道超越等機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大行其道。縱觀華為30 年的發展可以看出,它超越競爭對手都是在爬坡的時候。30年來,華為像「龜」,準確地說,華為堅守著烏龜精神。
  • 第八講 併力:戰略資源的集中
    在戰爭中集中力量於較少或較有限的目標時,你反而可能會得到更大的收益。任勢是藉助大勢去打先勝是有把握的打擊擊虛有選擇的打軌道是有策略的打而併力是一旦出現了打的機會,就要在關鍵的局部,形成壓倒性優勢的打,果斷抓住機會,最大程度的利用機會去打,這就是集中。也就是孫子說的併力。
  • 麥可·波特三大基本競爭戰略(3):集中化戰略
    大家好,歡迎來到歐賽斯超級品牌課堂,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歐賽斯思想基石系列:麥可·波特三大基本競爭戰略之集中化戰略。麥可·波特競爭戰略的第三種競爭模式是集中化戰略,又叫集中專一化戰略。專一化戰略是主攻某個特殊的顧客群、某產品線的一個細分區段或某一地區市場。公司業務的專一化能夠以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為某一狹窄的戰略對象服務,從而超過在較廣闊範圍內競爭的對手們。
  • 華為將對歷史貢獻進行回溯激勵,任正非:不忘記英雄,不讓雷鋒吃虧
    獎金原則上以及時激勵(TIA)方式發放,由公司戰略獎金支付;5.  對貢獻突出的個人可以先做人崗晉升和任職晉升,並同步調整薪酬待遇,長期激勵可基於新的個人職級滿配授予;6.  鼓勵分層級對回溯團隊和個人做精神激勵,如表彰大會、榮譽稱號、勳章獎章和立體宣傳等。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5年。
  • 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正改變大國戰略競爭的主要模式
    在競爭能夠產生效果的範圍內,對戰爭功能的認識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顯然,美國和中國都不想徵服和佔領對方」。在大戰並不迫在眉睫的情況下,非軍事領域裡的競爭,如貿易、經濟、金融和科技成為大國競爭的集中領域。
  • 川普政府發布國防戰略報告,進一步強調應對中俄長期戰略競爭
    將美國與中俄的長期戰略競爭視為美國繁榮和安全面臨的核心挑戰美國《國防戰略》概要指出,日益複雜的全球安全環境下,國家間長期戰略競爭再現、國際秩序趨於更加自由開放,美國必須清醒的評估安全威脅和戰爭規則的變化並制定應對之策。
  • 戰略思維:紅海與藍海
    在紅海中,每個產業的界限已被劃定並為人們所接受,競爭規則也已為人們所知。在這裡,企業試圖擊敗對手,以攫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隨著市場空間越來越擁擠,利潤和增長的前途也就越來越黯淡。產品成了貨品(commodities),殘酷的競爭也讓紅海變得越發鮮血淋漓。與之相對,藍海代表著亟待開發的市場空間,代表著創造新需求,代表著高利潤增長的機會。
  • 第二「島雲」:深耕美軍在太平洋島嶼的軍事實力
    在艾氏作品問世後百年,中國代表的新戰略與野戰層級挑戰美國在亞洲的地位,華盛頓當局在此時必須研擬一套嚴謹的西太平洋島嶼戰略,以因應未來百年所需。外界現在普遍認定第二島鏈是太平洋地理上定義性的地貌,但艾利斯在研析該地理環境時,並非視其為「鏈」(chain),而是視其為「雲」(cloud)。艾氏在1921年的著作中指出,「馬紹爾、加羅林及帛琉等群島,構成了綿亙東西的『島雲』」。
  • 美海空力量的戰略陰謀!
    事實上,自2014年以來,美在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背景下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此後美軍持續推進亞太地區先進主戰裝備和戰略打擊力量輪換部署,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我周邊海空兵力威懾施壓。川普上臺後,雖終止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但依舊強調推進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重要性,並提出野心勃勃的「印太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