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戰役:德國輸掉戰爭希望的最後一場戰役

2021-02-07 學術那些事兒



1944年,自諾曼第登陸以後的幾個月內,納粹德國在西線戰場遭遇連串敗仗。西線德軍士氣低迷,每個師的兵力也都剩下了不到標配的一半。盟軍猛烈轟炸造成德軍的後勤補給也出了大問題。


而在東線戰場,德軍要面對多達600多萬的蘇聯紅軍。並且,先前一一加入軸心國陣營的東歐和中歐各國,在美蘇英盟軍的壓力下也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這意味著,東線德軍需要抽出力量來預防先前的僕從國反水。


納粹德國東西兩線以及之前的非洲戰場上的重大軍事失利,很大程度上跟希特勒的指揮不當相關。比如,盟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成為可能,就是因為希特勒下令追擊德軍暫停不動。希特勒軍事指揮上的敗筆在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等重大戰事中更是層出不窮。


但希特勒偶爾也會有如神助,打出漂亮牌。1944年12月,戰鬥意志、軍械和後勤保障均遠遜於盟軍的西線德軍,出人意料的向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起攻勢。這場攻勢非常迅猛,希特勒成功的洞察到盟軍陣營中,美軍、英軍、法軍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隊在指揮上存在協調問題——尤其是在諾曼第登陸之後成功收復法國及比利時後,同盟國諸強之間的矛盾顯著公開化了。希特勒希望通過突襲,切斷美軍與英軍的聯繫,佔領安特衛普,殲滅盟軍的有生力量,迫使盟軍部分部隊再度回撤到英國。


阿登戰役打響後,毫無準備的美軍和英軍確實損失慘重,指揮體系一度驚慌失措——如果希特勒達到戰略目的,那麼他就有可能像幾年前的慕尼黑會議上所做的那樣,與同盟國中的資本主義大國謀和,然後掉頭將精銳部隊投放到東線,與士氣如紅的蘇軍一決雌雄。


還需要指出的是,在當時,希特勒並不清楚英國方面已經掌握了德軍的通訊密碼,但他猜想到盟軍有特定渠道獲得德軍通過電報傳輸的情報,所以阿登戰役打響前,德軍的參戰部隊一律處於無線電靜默狀態,從而成功的隱瞞了襲擊的消息。為了打贏這場戰事,納粹德國還一舉投入了多款新式武器。


那麼,為何阿登戰役最終仍是以盟軍勝利,德軍失敗告終?二戰歷史學家、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獲得者、美國普利茲克軍事博物館與圖書館文學暨軍事寫作終身成就獎得主、沃爾夫森歷史學獎得主安東尼·比弗在其所著的《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一書中,深入討論了阿登戰役這樣一場二戰西線戰場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戰役,解析了戰役初期德軍獲取較大進展但很快就喪失了戰局主導權的原因。這本書詳細的描述了阿登戰役乃至二戰的歐洲西線戰事帶給包括德國在內多個國家的深重災難,不無悲憫的刻畫了戰役當中兩方士兵尤其是那些在戰役開始前才被倉促徵調入伍的新兵遭遇的慘烈犧牲。


納粹德國輸掉阿登戰役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時至1944年9月,希特勒以及納粹的其他高級將領,依然看不起美軍的戰鬥能力。所以,在對於阿登戰役作出部署的過程中,希特勒和他的智囊、將領們正確的估算了絕大多數問題,比如在何處投放突襲兵力可以起到作用,卻低估了美軍的戰鬥意志,誤認為他們會一觸即潰。但事實上,正如《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這本書結語部分所談到的那樣,儘管戰役開始階段,盟軍方面一度亂了陣腳,但那些被德軍分隔、包圍的美軍,依然能夠在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堅守陣地,為盟軍統帥部作出調整、派出援軍,從而扭轉戰局贏得了時間。


《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開篇及隨後的幾個章節,坦率的描述了在取得諾曼第登陸及以後幾個月的軍事勝利的情況下,盟軍方面出現的不利變化。盟軍陣營中,無論是美軍還是英軍、其他國家的參戰軍隊,都變得驕狂起來。而1944年8月盟軍也開始面臨補給問題,所以不少作戰部隊開始停頓下來,軍官忙著到從德軍手裡解放的法國和比利時大城市找樂子,而普通士兵的軍紀並不好,滋擾百姓。更大的麻煩是,盟軍總司令艾森豪、美軍將領巴頓與英國將領蒙哥馬利之間產生了間隙,這種間隙,以及之後的矛盾,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二戰臨近尾聲,美國已經清楚的知道自己將在戰後世界扮演的支配性角色,而英國方面並不甘願將過去的霸權拱手讓人——希特勒的謀算,就建立在美英盟軍一旦面臨外部壓力,艾森豪、巴頓與蒙哥馬利將徹底鬧翻的基礎上。


盟軍解放巴黎和布魯塞爾,法國抵抗組織和比利時抵抗組織都替代了原先服從納粹德國的本國傀儡政府。但這兩個國家隨即陷入了清算狂潮,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競相檢舉其他群體和個體在納粹統治時期的通敵行為,一如幾年以前,法國和比利時的居民也同樣積極的舉報身邊的猶太人。盟軍將帥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安撫比法兩國的居民,使之接受新組建的政府。


但德軍一方也並非毫無隱憂。《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書中提到,阿登戰役期間被盟軍俘虜的德軍軍官,對於上級戰前和戰中的錯誤指揮十分不滿,而戰俘營內安裝有盟軍的竊聽裝置,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德軍的戰略缺陷。戰前被俘虜的一些德軍軍官還在戰俘營內談論阿登戰役的信息,但這並沒有引起盟軍統帥部的足夠重視,以至於開戰後一度陷入困難局面。


《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第8-第19章,介紹了1944年12月16日-26日每一日的詳細戰況。總體上,德軍的突襲大大超出了盟軍的預料,後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前者的傷亡同樣慘重。整場戰役變得十分殘酷,大量出現槍殺俘虜甚至槍擊平民的事件。受納粹宣傳的影響,擔憂德國戰敗會讓自己和家人遭受悲慘命運,所以德軍士兵作戰中反而打消了此前的失敗情緒,十分英勇;而盟軍士兵也相應進行了報復,並且在作戰中大規模使用炮彈和炸彈來作戰,使得德軍傷亡數字不斷增加。德軍損失過於慘重,以至於無法再組織起成建制的力量,來抵禦1945年1月蘇聯紅軍在東線發起的狂暴攻擊。


希特勒所希望看到的美國和英國為爭奪盟軍指揮權而決裂,沒有到來。阿登戰役臨近尾聲時,英國媒體曾鼓吹讓蒙哥馬利出任盟軍西線盧俊的總指揮,並將戰役初期的失利責任歸咎於美軍將領布萊德雷。英國的戰時首相邱吉爾很清楚,阿登戰役中美軍傷亡數量接近80000人,而英軍傷亡數字大概在2000人左右,這種情況下在媒體上爭奪功勞、推卸責任並不利於盟國的團結。《1944阿登戰役:希特勒的最後反攻》書中也指出,英國政府和軍方因此走入了一場公共關係災難,加重了美國政界和軍界乃至廣大公眾對於英國的反感,在那之後,美國幾乎完全主導了歐洲戰場西線的戰事主動權,並在戰後利益分配時不再將英國視為對等的夥伴,甚至「很難完全排除在11年後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艾森豪總統對英國人背信棄義的憤怒,是否部分源於1945年1月期間的經歷」。

 

相關焦點

  • 納粹德國最後的瘋狂——阿登戰役
    1944年深秋,戰爭從東西南三面向德國本土逼近,德軍最高統帥部秘密地策劃了次大規模的反攻計劃,這個計劃是由希特勒親自設計的,他試圖通過歐洲西線戰場的最後一次攻勢
  • 著名戰役|阿登戰役
    戰爭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歐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攻勢。此次戰役與一些次作戰協調進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動(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獅鷲行動(Operation Greif)等。
  • 阿登戰役——二戰德軍最後的反撲
    阿登戰役又叫突出部之役,是指二戰末期(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5日)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德國邊境重兵集結,正準備大舉向德國腹地推進以求儘快結束歐洲戰事時
  • 二戰中歐洲西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反擊——阿登戰役
    阿登戰役,別稱亞爾丁之役,盟軍將士依作戰經過稱之為突出部之役,而德國B集團軍群則稱之為守望萊茵河作戰。
  • 帝國末日的垂死掙扎:「突出部戰役」為什麼是一場無意義的戰爭?
    希特勒和將領們 德意志第三帝國在這個時候已經可以說在三條陣線上毫無勝算,這個時候德國軍隊只能是為了延續戰爭而進行戰爭,所有人都不知道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尤其是一場戰役就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好的代表,這一次戰役就是突出部戰役,突出部戰役為世人所熟知的關鍵就在於這是一次德國軍隊向西線方向所發起的一次毫無意義的進攻,在這次進攻當中,德國軍隊可以說是一無所獲,  或者可以不客氣地這樣說
  • 無意義的反擊:二戰期間,「阿登戰役」對於整體局勢有何影響?
    如果把戰爭推遲一年,使自己在戰爭中處於更不利的劣勢,或將更難取得勝利,則推遲戰爭沒有什麼好處。這是有史以來人類所常遭遇到的痛苦的兩難情形。這類事情的最後評判,只能由歷史根據當時雙方所知道的並在其後獲得證明的事實來記載了。」  01.
  • 馬島之戰,阿根廷輸掉了戰爭和尊嚴,而大英帝國輸掉了未來
    為此戰爭史上不乏圍繞海島的爭奪,而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爆發的馬島戰爭——自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圍繞海島展開的戰爭。此後雙方之間的關係一直都不太和睦,儘管二戰期間阿根廷甚至有想要藉助德國之手教訓英國人的想法,雖然他們並沒有參戰。
  • 蘇波戰爭一場沒有任何意義的戰爭,不過是一對宿敵的相互報復
    蘇聯在一戰之後和二戰之前打了兩場戰爭,一個是與芬蘭的蘇芬戰爭,這場戰爭蘇聯贏得了戰爭,卻輸掉了戰略,可以說,這場戰爭蘇聯是真正的輸家。
  • 史達林格勒戰役:二戰的轉折點,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
    史達林格勒戰役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場戰爭被視為二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是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
  • 蘇聯當初那麼強大,為何輸掉阿富汗戰爭?
    但是到最後,由於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再加上阿富汗的複雜地形和其他國家的介入,蘇聯也受到了損失,又迫於一些壓力,所以他們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最後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阿富汗戰爭的起因這場戰爭還要從普實圖尼斯坦說起,這個地方位於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同時也在阿富汗的東南部。
  • 震驚中外的3場世紀戰爭:一場打殘德國,一場打怕美國,一場打醒中國
    這3場著名戰役:一場打「殘」了二戰時期的德國,一場打「怕」了二戰之後如日中天的美國,另一場則打「醒」了沉睡中的中國。打「殘」德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二戰蘇德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同時也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上最嚴重的失敗。
  • 震驚中外的3場世紀戰爭:一場打殘德國,一場打怕美國,一場打醒中國!
    戰爭是人類最大的災難之一,但它卻貫穿了人類的整個歷史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戰爭在摧毀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歷史的發展。20世紀以來,世界上一共發生了2次大規模的全球性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3場著名戰爭:一場打「殘」了二戰時期的德國,一場打「怕」了二戰之後如日中天的美國,另一場則打「醒」了沉睡中的中國。
  •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對抗T-34大軍的唯一希望,並不是虎式
    二戰德國裝甲部隊的唯一希望,並不是虎式坦克
  • 新書推薦|帕斯尚爾戰役——總結一切戰爭罪惡的標準
    英國官方稱帕斯尚爾戰役為「第三次伊普爾戰役」。德國人稱之為「佛蘭德斯戰役」。不過,這場戰役現在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叫作「帕斯尚爾戰役」。這本《帕斯尚爾:碎入泥沼的希望》從一方面來說,是對基格爾這段縈繞於心的話進行的一場調查。也是為釐清20世紀最聲名狼藉的戰役之一進行的一次嘗試。
  • 十字軍為何輸掉了聖戰?
    隨著阿卡陷落和海外之地最後殘存的要塞丟失,拉丁基督教世界在黎凡特本土的政治、軍事存在煙消雲散。對十字軍國家的最終徵服有助於進一步確立馬穆魯克的權威,這個蘇丹國的國祚在近東延續了超過兩個世紀。然而,在西方,耶路撒冷王國的覆滅引發了廣泛的震驚與焦慮。不出意料,人們在互相指責中尋找著答案。
  • 蘇聯入侵阿富汗:帝國最後一場戰爭
    作為「帝國的最後一場戰爭」,阿富汗戰爭影響了蘇聯的命運,也給後蘇聯的廣大空間留下後遺症。在30年中,俄羅斯的心靈因「阿富汗之痛」在艱難掙扎中期待救贖和超越。  蘇聯侵阿原因新解  要了解蘇聯侵阿的原因,必須考察某些歷史背景。
  • 「沙漠之狐」隆美爾之子:父親輸掉戰爭勝過贏得|人物
    這位昔日納粹德國的陸軍元帥,友人和敵人,都不吝於給他更多名聲上的褒獎,比如「帝國之鷹」、「沙漠之狐」。  「父親對我有三點希望,他要求我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一個偉大的英雄和一名出色的數學家。可他的三個希望都落空了。」在多次接受採訪時,曼弗雷德都曾這樣感慨。  在曼弗雷德眼中,對兒子要求嚴苛的父親隆美爾,在年少時更像是一個軟弱的幻想者。
  • 「世界政策」下的大國迷夢: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輸掉一戰的?
    這一行為直接讓俾斯麥的努力化為烏有,一旦開戰,德國將背腹受敵。不過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情況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雖然攜手經歷了中國戰爭(鴉片戰爭)和克裡米亞戰爭,但英法之間仍然矛盾尖銳。德國完全有希望拉英國入夥。如此一來,德國陸軍可以內線擊潰法俄,英軍則用海軍外線封鎖。
  • 1000萬人死亡,一戰卻是一場非常奇怪的文明戰爭
    總計有205.7萬名德國人死於戰爭或在戰後因傷致死。 儘管德國是有統計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俄國和土耳其的死亡人數仍未精確統計過——但從比例上來看卻並非情況最嚴重的。情況最嚴重的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的戰前人口為500萬,其中12.5萬士兵戰死或死亡,其他65萬名平民死於貧病交加。這造成了高達15%的人口損失。與之相比,英國、法國、德國約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