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飛行堡壘」
1939年,美國另一款由美國團結飛機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研製生產的新型重型轟炸機B-24「解放者」(Liberator)完成首飛。B-24採用四臺普拉特•惠特尼公司(Pratt&Whitney,PW公司)R-1830-35發動機,單個功率為890kW。B-24超長航程的優勢得到了美國空軍參謀的認可,累計生產了18500架,至今仍保持著美國空軍重型、多引擎戰略轟炸機的生產數量記錄。B-24「解放者」
(三)B-29「超級空中堡壘」(Superfortress)在二戰末期,美國波音公司的B-29「超級空中堡壘」(Superfortress)戰略轟炸機參與到太平洋戰場中,並在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下了「小男孩」(Little Boy)原子彈。B-29在B-17的基礎上,採用四臺萊特航空(Wright Aeronautical)公司的Wright R-3350渦輪增壓活塞發動機,單臺功率為1600kW。除了強大的續航性能外,B-29還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機載技術,包括最早應用的加壓機艙、雙輪前三點式起落架和一臺控制機載武器的模擬計算機(可以在機內遠程控制四架機載機槍武器)。B-29「超級空中堡壘」(左圖)和機載模擬計算機(右圖)
除了上述三種機型,美國團結飛機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還研製生產了B-32「統治者」(Dominator)戰略轟炸機。二戰期間美國各戰略轟炸機性能對比如下表所示。指標
B-17
B-24
B-29
B-32
最大起飛重量/kg
29700
24948
60555
55905
最大航速/km·h-1
462
478
575
575
巡航航速/km·h-1
293
346
350
470
作戰半徑/km
3219
2480
5230
-
轉場航程/km
-
6000
9000
6100
升限/m
10850
8500
9710
9400
爬升速度/m·s-1
4.6
5.2
4.6
5.3
首飛時間
1935年7月
1939年12月
1942年9月
1942年9月
退役時間
1968年
1968年
1960年6月
1945年8月
產量/架
12731
18188
3970
118
造價/美元(2020年價值)
約275萬
約520萬
約345萬
-
資料來源:市場調研
1947年,隨著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美國和蘇聯展開了長達四十四年的冷戰。冷戰中早期,美國對戰略轟炸機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探索和拓展,先後研製出了B-36「和平締造者」、B-47「同溫層噴射」和XB-70「女武神」等世界聞名的戰略轟炸機,參研企業包括美國波音公司、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Northrop Grumman,諾格公司)、PW公司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公司)等飛機、發動機製造企業。(一)B-50「超級空中堡壘」(Superfortress)1948年,美國將B-29「超級空中堡壘」改裝了PW公司的R-4360星型渦輪增壓活塞發動機(單臺發動機功率可達2200kW),對B-29機身進行加固,加大垂直尾舵和尾翼的面積,升級機載武器遠程控制設備和飛機作業系統,加固起落架,增加油箱體積並安裝翼下油箱,形成了新款B-50「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X-1飛行器試驗中的載機B-50(圖中上部)
(二)B-36「和平締造者」(Peacemaker)1948年,美國康維爾(Convair)公司(後被拆分分別出售給麥道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出十發B-36「和平締造者」(Peacemaker),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使用活塞發動機的戰略轟炸機。B-36安裝了六臺PW公司R-4360-53星型活塞發動機(單臺功率可達2800kW)和四臺GE公司的J47渦噴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為26.56kN),翼展達70.1m,最大載荷可達39600kg。B-29「超級空中堡壘」(左)和XB-36原型機(右)B-36「和平締造者」機身結構及發動機布局
B-45「龍捲風」(Tornado)是美國第一款噴氣式戰略轟炸機,也是第一架服役的噴氣式戰略轟炸機,由北美航空公司(North American Aviation,後被美國波音公司收購)設計和生產,於1948年4月推出亮相。B-45採用了四臺GE公司的J47-GE-13渦噴發動機,單臺發動機推力為23kN。1952年7月蘭利空軍基地停放的B-45「龍捲風」
(四)B-47「同溫層噴射」(Stratojet)B-47「同溫層噴射」(Stratojet)是美國波音公司於1951年6月推出的六發噴氣式戰略轟炸機,採用了GE公司的J47-GE-25渦噴發動機,用於在高空投擲核炸彈。B-48「同溫層噴射」也是美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最重要的空中戰略核威懾力量,隨後在1965年逐漸被B-52「同溫層堡壘」替代。1951年1月停放在美國威奇塔的七架B-47
指標
B-50D
B-36
B-45
B-47
最大起飛重量/kg
78471
185973
41628
100244
最大航速/km·h-1
634
700
911
977
巡航航速/km·h-1
393
370
587
896
作戰半徑/km
3853
6413
1918
3240
轉場航程/km
12470
16000
3490
7479
升限/m
11200
13300
14000
12300
爬升速度/m·s-1
11
10.1
26
23.7
首飛時間
1947年6月
1946年8月
1947年3月
1947年12月
退役時間
1965年
1959年12月
1959年
1977年
產量/架
370
384
143
2032
造價/美元(2020年價值)
約1220萬
約3500萬
約1000萬
約1750萬
基於B-45和B-47兩款戰略轟炸機的研製經驗,美國繼續在噴氣式戰略轟炸機領域探索,並逐漸淘汰了早期以活塞發動機作為動力的戰略轟炸機,進入噴氣式戰略轟炸機時代。1960年3月,美國康維爾(Convair)公司的一款噴氣式戰略轟炸機——B-58「盜賊」(Hustler)正式開始服役,使用了四臺GE公司的J79-GE-5A加力式渦噴發動機。B-58採用中單翼、無尾三角翼布局,後掠梯形垂尾、機翼為蜂窩結構,採用鋁合金、玻璃纖維以及粘膠劑製成,蜂窩夾層結構佔了機體表面的85%,這種結構的重量比鉚接結構輕30%。B-58機翼蒙皮由鋁合金製成,機身蒙皮採用複合材料,主要是石墨環氧樹脂,為了增強安全性,鉚釘全部採用鈦合金製造。B-58最初設計意圖是在高空以超音速飛行以避開蘇聯的攔截,但隨著蘇聯引進高空地對空飛彈,B-58被迫採用低空突防策略,這嚴重限制了它的射程和戰略價值。另外,B-58比同時代的B-52「同溫層堡壘」造價貴的多,需要頻繁的空中加油,並且意外損失率極高。這些缺點使得B-58僅服役十年便匆匆退役。B-58「盜賊」四發噴氣式戰略轟炸機
1953年,北美航空公司開始秘密研究一款艦載、大航程、全天候的攻擊型轟炸機,能夠以超音速飛行並且攜帶核武器。1961年6月,北美航空公司將A-5「治安官」(Vigilante)交付美國海軍服役,可以在「福萊斯特」級(Forrestal-class)航空母艦上起降,採用了兩臺GE公司J79-GE-8加力渦噴發動機,單臺發動機推力為48kN。A-5採用了自動調節的發動機進氣口和噴嘴、單片式垂直尾翼、特別的全動式水平尾翼,還引入了前緣鼓風技術以適應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降落。由於A-5的低空性能差,機載武器單一,不適應現代局部戰爭的需要,1964年就開始退出服役。RA-5C(左圖)和停放在「企業」號航母上的A-5A(右圖)
XB-70「女武神」(Valkyrie)戰略轟炸機是北美航空公司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研製的高空高速戰略轟炸機,裝備六臺GE公司YJ93-GE-3加力渦噴發動機的XB-70可以在21000m高空以超過三倍音速的速度飛行。XB-70構型為鴨翼布局,並採用了三角翼的形式,成功利用了「乘波飛行」的原理。XB-70六臺發動機被並排放置在一個箱形結構中,機腹的雙斜切四波系進氣口組成了一個楔形前緣,在超音速飛行中產生的激波沿著三角翼前緣分布,使激波滯後的高壓區域大部分作用於機翼下表面,三角翼翼尖在高馬赫速下可向下摺疊有助於保持飛機下方的壓力場,增加升力。XB-70「女武神」戰略轟炸機
指標
B-58
A-5
XB-70
最大起飛重量/kg
80236
28615
245847
最大航速/km·h-1
2122
2128
3310
巡航航速/km·h-1
980
-
3219
作戰半徑/km
3220
1804
6899
轉場航程/km
-
2909
-
升限/m
19300
15900
23580
爬升速度/m·s-1
88
41
-
首飛時間
1956年11月
1958年8月
1964年9月
退役時間
1970年1月
1979年11月
1969年2月
產量/架
116
167
2
造價/美元(2020年價值)
約825萬
-
約520000萬
通過美國二戰至冷戰期間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我們可以從美戰略轟炸機由早期的活塞發動機衍變至渦噴發動機這一變化中管窺:動力方式的改變增加了機型的航速和升限,在保證一定載重即戰略打擊能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戰略轟炸機的安全性和隱蔽性。但是,隨著地對空武器系統的更新、高速戰鬥機(截擊機)的發展、雷達防禦系統的升級,即便是超高音速的戰略轟炸機也無法高效突破防區實施打擊。研究具備卓越隱身性能的戰略轟炸機的觀點隨後被美國專家提出。(一)B-52「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B-52「同溫層堡壘」是一款遠程亞音速噴氣式戰略轟炸機,由美國波音公司設計製造,於1955年2月正式開始服役,逐步替代了B-47「同溫層噴射」。波音公司在1946年6月競得這款大型戰略轟炸機合同時,最初設計採用的是六發平直翼布局,後來逐漸演變為八發後掠翼布局,並最終定型。B-52從1955年批量生產開始服役到1962年停產,總共生產了744架飛機,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一度有600多架B-52各型飛機在美國空軍服役,截止2019年6月,在役的B-52共計58架,另外還有18架作為預備,約12架處於長期封存狀態。B-52H戰略轟炸機及其機載武器
B-52B:第一種批量生產型,採用PW公司J57-P-19W發動機能執行核轟炸和常規轟炸任務,也能進行照相偵察;
B-52C:B-52B的改進型,兩者結構相同,但採用了PW公司J57-P-29發動機;
B-52D:B-52C的改進型,彈艙內可掛偵察短艙,1956年12月開始裝備美國空軍,但很快被淘汰;
B-52E:改進了投彈、導航和電子設備,加裝了AN/ASB-4型轟炸雷達和導航系統;
B-52F:改裝了推力更大的PW公司J57-P-43W發動機,於1958年6月裝備美國空軍,其攻擊和防禦武器系統部分與B-52E相同,部分飛機也改裝了高密度掛彈架;
B-52G:以B-52F為基礎的重大改進型號,減輕了機身重量,可攜帶空地飛彈;
B-52H:是B-52G型的改進型,也是B-52最新、最後一個型號。改裝了推力更大的PW公司TF33-P-3渦扇發動機,單臺發動機推力為76kN。
指標
參數
指標
參數
乘員數/人
5
機身長/m
48.5
翼展/m
56.4
高度/m
12.4
機翼面積/m2
370
整機空重/kg
83250
滿載重量/kg
120000
最大起飛重量/kg
220000
展弦比
8.56
推重比
0.31
作戰半徑/km
7210
轉場航程/km
16232
爬升速度/m·s-1
31.85
升限/m
15000
最大航速/km·h-1
1047
巡航航速/km·h-1
844
首飛時間
1952年4月
產量/架
744
造價/美元(2020年價值)
約6200萬
升阻比
21.5
B-52H戰略轟炸機三視圖
2013年7月,美國空軍開始對在役的B-52H機隊進行技術升級,為B-52H加裝了「戰鬥網絡通信技術」(Combat Network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CONECT)數字數據套件、將過時的諾格公司的AN/APQ-166雷達換成較新的型號、吸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AN/AAQ-33狙擊手吊艙。最主要的一項更新是添加了AN/ARC-210「勇士」(Warrior)超視距可編程無線電,能夠使B-52H在機隊之間、地面指揮與控制中心之間傳輸語音、數據和信息,從而傳輸和接收最新的情報、地圖信息和目標信息的數據。在該項升級中,B-52H還更新了美國空軍的Link-16數據鏈路。2017年10月,B-52H完成了機載武器系統的更新升級,被稱為「1760內埋武器艙升級」(Internal Weapons Bay Upgrade,IWBU)。這項升級能夠使B-52H的外部武器掛架多掛載12枚聯合直接攻擊飛彈(JDAM),同時還能夠在內埋武器艙再攜帶8枚JDAM智能彈藥。該項目還重組了B-52H現存的內部通用旋轉發射器以使得其存儲管理系統能夠與JDAM實施數字通信,這一性能拓展使得B-52H的內埋武器艙可以掛載更多類型的武器,例如增程聯合空對地防區外飛彈(JASSM-ER)和幹擾型微型空射誘餌彈(MALD-J)。B-52H戰略轟炸機外部巡航飛彈發射架
2020年1月18日,美國軍事網站報導稱B-52H在2030年後將可裝載名為「遠程防區外武器」(LRSO)的新型空射巡航飛彈,該機型同時可延壽服役到2050年後,並且該型飛機不再攜帶B61-7和B83-1自由落體式核炸彈。隨著美國空軍對B-52H機載武器系統的升級,以及現代精確制導武器和防區外武器的快速發展,使得該機型具備了防區外遠程打擊能力,並且由於B-52H還能攜帶如JDAM、聯合防空區外發射空地飛彈(JASSM)、聯合防區外武器(JSOW)、遠程反艦飛彈(LRASM)等武器,早已形成了美國的空基核戰略威脅。這也許是B-52H服役六十餘年來依舊「老當益壯」的原因之一。B-1「槍騎兵」是一款超音速戰略轟炸機,B-1最初提出的目的是想將B-58與B-52的優勢結合起來,即同時具備超音速巡航和大載荷攻擊能力,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羅克韋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後被波音公司收購)設計出了原型機B-1A,最高速度可達2.2馬赫。但是由於B-1A成本過高、同時代AGM-86巡航飛彈的出現、美國空軍對隱形戰略轟炸機的需求等原因使得B-1A項目於1977年中止。1981年,由於B-2戰略轟炸機的研製被臨時推遲,在B-1A的基礎上研發B-1B成為當時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的主要任務,B-1B於1986年正式開始服役,裝備於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SAC)。B-1B的機身十分修長,前機身布置四座座艙,尾部安裝有巨大的後掠垂尾,垂尾根部的背鰭一直向前延伸至機身中部。B-1B的機身中段向內翼段平滑過渡形成翼身融合,可增升減阻,另外機身的設計還注重降低雷達截面積(RCS),以降低被敵防空系統發現的概率。為了兼顧高速性能和良好的低速起降性能,B-1B採用了可變後掠翼設計。外翼段固定在橫貫機身的翼身承力盒兩端的轉軸上,機翼上安裝了全展長前緣縫翼和後緣開縫襟翼,沒有副翼,橫滾控制通過機翼上方的一排擾流板進行,與差動平尾聯動。可變後掠角的外翼段變化範圍為15°~67°,機翼為雙翼梁結構,使用傳統鋁合金製造,機翼結構內部密封作為油箱。雙輪前起落架有液壓轉向裝置,向前收入機鼻下方的起落架艙中,主起落架安裝在機腹下方發動機短艙之間,採用四輪小車形輪胎,向上收入機身。B-1B「槍騎兵」整體構型
B-1B安裝四臺GE公司的F101-GE-102渦扇發動機,每臺最大推力77.4kN,加力推力136.9kN。該款發動機涵道比約為2,安裝在B-1B翼根下方的雙聯發動機短艙中。B-1B採用固定進氣道,雙聯發動機短艙斜切進氣口背靠背面朝向兩側,進氣口內有一組擋板來折射雷達波,防止直接照射發動機風扇葉片。B-1B「槍騎兵」F101-GE-102渦扇發動機
指標
參數
指標
參數
乘員數/人
4
機身長/m
45
翼展/m
42
高度/m
10
機翼面積/m2
181
整機空重/kg
87090
滿載重量/kg
147871
最大起飛重量/kg
216364
展弦比
-
推重比
0.28
作戰半徑/km
5543
轉場航程/km
-
爬升速度/m·s-1
28.84
升限/m
18000
最大航速/km·h-1
1335
巡航航速/km·h-1
1041
首飛時間
1974年12月
產量/架
100
造價/美元(2020年價值)
約42000萬
升阻比
-
BLOCK-A:最早的一次升級項目名為「常規任務升級計劃」(Conventional Mission Upgrade Program),美國空軍為B-1B加裝了MIL-STD-1760飛機/存儲電氣互連繫統,使得B-1B能夠裝備使用精確制導武器;
BLOCK-B:1995年,B-1B開始常規作戰能力升級,升級內容包括換裝機載合成孔徑雷達(SAR)、換裝機載綜合防禦系統;
BLOCK-C:1997年,B-1B進行了炸彈架的升級,可以掛載30個集束炸彈單元(CBUs);
BLOCK-D:2001年6月,B-1B加裝了全球定位系統,讓飛機具備了投放JDAM的能力,同時ALE-50拖曳誘餌系統也被納入機載綜合防禦系統之中;
BLOCK-E:2006年,B-1B升級了航空電子計算機並合併了風校正彈藥拋撒器(WCMD)、AGM-154 JSOW和AGM-158 JASSM,升級工作於2006年9月完成;
2007年,B-1B機隊集成了Sniper XR瞄準吊艙,於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
2012年6月,B-1B集成了LINK-16數據鏈,加上機載戰術計算機系統的升級,讓B-1B能夠根據戰場態勢、指揮中心傳遞的信息,進行快速任務規劃;
2014年2月,B-1B開始進行「垂直態勢顯示升級」(Vertical Situation Display Upgrade,VSDU),並用諾格公司AN/APG-83可擴展的敏捷波束雷達(Scalable Agile Beam Radar,SABR-GS)代替原APQ-164雷達;
2019年8月,B-1B通過調節前、中機腹彈艙隔板位置並安裝「常規旋轉發射架」(CRL)後,可內埋掛載1枚AGM-183A,前、中、後三個彈艙換裝該發射架後,可內埋掛載24枚AGM-158B JASSM-ER,激活的8個外掛點還可再掛載16枚。
B-2A「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是由諾格公司和波音公司聯合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空軍研製的執行戰略核/常規打擊任務的隱性飛翼式戰略轟炸機。B-2A採用飛翼布局的形式因為少了常規布局飛機的平尾、垂尾帶來的阻力使飛機的氣動效率達到最高。B-2A在操縱方面依靠翼身後緣9塊大型控制面互相配合以不同的偏轉角度來控制,組合種類遠大於常規布局的飛機。為保證隱身性能,B-2A後緣為W型鋸齒狀,邊緣與機翼前後緣平行(後掠角33°),整機由12根互相平行的直線閉合而成。此外座艙與機身融合、機身與機翼融合,無尾翼,進氣口、噴口呈鋸齒型,消除或減少了飛機各部件的交角,有效抑制了角反射,同時能將雷達波反射到特定的方向。材料上,B-2A運用了結構型透波材料和塗敷型吸波材料。除了機身表面的隱身塗料,擋風玻璃中還嵌入了用非常細的金屬絲編制的雷達屏障,使玻璃在雷達波面前變得不透明,不讓輻射能量進入駕駛艙。發動機尾焰是飛機最大的紅外和RCS輻射源,B-2A將四臺發動機埋在機翼中,這樣氣流流過發動機的路徑呈S型,正前方、正後方完全看不到發動本身。高溫尾噴氣經B-2A在尾噴管安裝的不鏽鋼熱屏蔽層將熱量散布到更大的區域,尾噴管上方的倒V型結構能產生渦流,加速冷空氣與高溫排氣的摻混,同時B-2A進氣口處的附面層氣流被吸到尾噴口混合,進一步降低了排氣溫度。B-2A「幽靈」的進氣道(左圖)和尾噴管(右圖)
指標
參數
指標
參數
乘員數/人
2
機身長/m
21
翼展/m
52.4
高度/m
5.18
機翼面積/m2
478
整機空重/kg
71700
滿載重量/kg
152200
最大起飛重量/kg
170600
作戰半徑/km
11000
推重比
0.205
最大航速/km·h-1
1010
升限/m
15200
巡航航速/km·h-1
900
首飛時間
1989年7月
造價/美元(2020年價值)
約210000萬
產量/架
21
發動機
四臺GE公司F118-GE-100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77kN
B-21轟炸機源自2010年美軍提出的LES-B項目,2011年2月該項目獲得批准。2015年10月,美國國防部宣布由諾格公司負責新型轟炸機的研製工作。2016年2月26日,美國空軍正式將「遠程打擊轟炸機」命名為B-21,意即21世紀的轟炸機,代號「突襲者」。截止2020年9月,第一架B-21轟炸機正在加利福尼亞州帕爾姆代爾42號空軍工廠建造。美軍預計B-21將在2021年年底首飛,2030年前後形成初始戰鬥力。B-21預計將裝備兩臺F-135發動機,載彈量約為10000kg,可掛載巡航飛彈、鑽地彈或戰術核彈。在不加油的情況下,航程可達8000km以上。按照計劃,B-21將由諾格公司負責總裝,PW公司負責製造發動機、英國BAE系統公司(BAE System)負責提供電子防禦系統、柯林斯航空公司負責提供飛行控制系統、Spirit AeroSystem公司負責製造結構構件。作為下一代轟炸機,B-21的隱身性能更加全面與突出。特別是其塗裝的先進多功能隱身材料,能夠兼容雷達/紅外/可見光等多個方面的隱身性能,整體隱身效果要優於B-2A。據美國相關人員透露,與F-22和F-35兩型隱身戰鬥機「非常低的可探測性」相比,B-21轟炸機在這方面具備的是「極低的可探測性」。B-21「突襲者」效果圖
2020年1月31日,美國空軍與諾格公司共同發布了三張B-21隱形轟炸機的效果圖。儘管缺乏一定程度的細節,但可以看出B-21與B-2A外形十分類似(尺寸依舊不明)。B-21的平齊的進氣口和混合的保形發動機機艙特點比B-2A還要突出。B-21在其前導翼上有著更陡的脊線,更加突出了其隱形的設計特點。B-21的主起落架是兩輪設計,且具有與B-2相似的主起落架和起落架艙門布置,但明顯具有帶鋸齒狀邊緣的主起落架艙門,從另一個方面說明B-21的最大起飛重量遠小於B-2A。淺析冷戰後期至今美國戰略轟炸機研製歷程,可以看出美國對於戰略轟炸機有著以下幾點要求,也是美國一直著力發展的方向:高隱身、亞聲速。美國空軍認為戰略轟炸機要對嚴密的防空系統具有很高的穿透力。要實現這個目標,在高超聲技術還沒有成熟的當下,高隱身是必然選擇;
核常兼備。戰略轟炸機一直都是美國戰略核武器威脅「三支柱」(The Nuclear Triad)之一。除了保持核武器威脅優勢,未來戰爭中戰略轟炸機也將執行常規武器的精確打擊,這要求戰略轟炸機具備較大的載重量、機載武器發射系統全面、制導設備先進;
航程遠。戰略轟炸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直接攻擊敵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及軍事指揮中心,航程遠是對戰略轟炸機的必然要求,並且具備高效的空中加油能力;
網絡化作戰。美國對所有戰略轟炸機機型陸續進行了數據鏈路的升級,保證機隊之間、載機地面之間可以及時共享情報,發揮網絡作戰優勢;
有/無人兼備。B-21從設計之初就被定性為一種「可選載人」飛機。這意味著除了傳統有人駕駛模式,它還能夠以大型無人作戰飛機的方式投入戰場。
遠程戰略轟炸機作為重要的空基戰略核威懾和遠程打擊工具,其除了具備大航程、大載荷、網絡化協同、獨立作戰、武器配置靈活等基本特徵外,還應具備很強隱身能力。美國從二戰期間開始至今,對戰略轟炸機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這些特點也是美國長期應用戰略轟炸機進行作戰所總結出來的需求。美國基於以上特點,對現役戰略轟炸機進行針對性升級改裝,在LES-B項目中針對性的對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進行設計,無一不體現著美國對戰略轟炸機在作戰中應用的理解。這些對於我國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主要參考資料
[1].The Role of the Long-Range Strategic Bomber
[2].https://fas.org/nuke/guide/usa/bomber/b-52.htm
[3].美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發展回顧與預測
[4].美軍對B-21戰略轟炸機寄予厚望
[5].B-1B的成長之路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一帶一路 | 電磁武器 | 網絡戰 | 臺海局勢 | 朝鮮半島 | 南海問題 | 中美關係大政方針:十三五 | 兩會 | 國家戰略 | 經濟 | 軍事 | 科技 | 科研 | 教育 | 產業 | 政策 | 創新驅動 | 信息化建設 | 中國製造 | 政策法規 | 產業快訊 軍民融合:民參軍 | 協調創新 | 成果轉化 | 軍工混改 | 重大項目 | 國防工業 | 第三方評估前沿技術:人工智慧 | 顛覆性技術 | 無人系統 | 機器人 | 虛擬實境 | 腦機接口 | 可穿戴設備 | 3D/4D列印 | 生物科技 | 精準醫療 | 智能製造 | 雲計算 | 大數據 | 物聯網 | 5G通訊 | 區塊鏈 | 量子通信 | 量子計算 | 超級計算機 | 新材料 | 新能源 | 太赫茲 | 航天 | 衛星 | 北鬥 | 航空發動機 | 高性能晶片 | 半導體元器件 | 科技前沿應用 | 創新科技裝備發展:航空母艦 | 潛航器 | 水面艦艇 | 無人機 | 新型轟炸機 | 先進雷達 | 新型飛彈 | 新型坦克 | 反導 | 高超聲速武器 | 武裝直升機 | 裝備 強軍動態:軍隊改革 | 軍事戰略 | 人才培養安全縱橫:綜合安全 | 經濟安全 | 軍事安全 | 科技安全 | 信息安全 | 太空安全 | 發展安全 | 網絡安全其他:未來戰爭 |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