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轟炸機最早出現在一戰期間,當時的轟炸機載彈是非常的小,大約是兩噸左右。到第二次大戰期間,轟炸機被很多國家重視,轟炸機成為了世界各國主要的航空兵器,很多國家研製出了各種先進的轟炸機。在二戰期間,轟炸機都開始成為了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成為了插入敵方心臟的利劍,能夠攜帶核武器對敵方腹地進行轟炸,而美國的B-29戰略轟炸機在日本投放的兩顆原子彈更是早日讓日本法西斯投降的關鍵。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在戰略轟炸機的競爭,更是讓戰略轟炸機進入了黃金時期。
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力量之中最主要的一環,現在是大國的國之重器,雖然很多國家都想擁有,但是轟炸機由於技術困難,再加上需要耗費很多的資金,因此目前真正擁有"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力量的國家只有兩個國家,也就是當今世界上兩個有敵對關係的超級大國,美國與俄羅斯(俄羅斯的前身是蘇聯)。這兩個國家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就成為了對手,雙方更是在冷戰時期在核武器上展開了競爭,在戰略轟炸機上更是互不相讓。
在冷戰時期,蘇聯可是研製出了很多戰略轟炸機,比如米亞-4戰略轟炸機、圖-16戰略轟炸機、圖-95戰略轟炸機、圖-22戰略轟炸機、圖-22M戰略轟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在蘇聯研製的這些戰略轟炸機當中,其中米亞-4戰略轟炸機可在冷戰初期可是為蘇聯立下了汗馬功勞,該機的出現讓美國等西方國家都非常的震驚,很多媒體都稱蘇聯在戰略轟炸機上已經不落後於美國,已經具備了與美國一樣進行遠程核打擊的能力。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的捋一捋米亞-4戰略轟炸機。
研製背景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與美國的關係開始急劇下降,雙方在二戰時盟友的關係也開始變成了敵對關係,隨著冷戰的形成,兩國在軍事武器裝備上可謂是互不相讓。由於雙方都知道戰略轟炸機在二戰期間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美蘇兩國更是非常重視在戰略轟炸機上的發展。二戰剛剛結束,美國就開始研製了B-47噴氣式戰略轟炸機,美國的噴氣式飛機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0.8馬赫(每小時的時速達到了977千米),航程為7478千米,當蘇聯知道美國正在研製噴氣式戰略轟炸機時,蘇聯高層都意識到,如果不研製新的戰略轟炸機,那麼蘇聯就會處於落後的局面。畢竟當時蘇聯空軍中只有在美國B-29戰略轟炸機改進而來的圖-4轟炸機。隨著噴氣式轟炸機的問世,圖-4這種戰略轟炸機就顯得比較落後了,為了能夠追上美國的腳步,就開始研製噴氣式戰略轟炸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米亞-4戰略轟炸機才得以問世。
研發歷程
在提起蘇聯的米亞-4戰略轟炸機之前,不得不先提下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轟炸機。在二戰期間德國的轟炸機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德國在轟炸機上是絕對的領先,就比如噴氣式戰略轟炸機,在噴氣式戰略轟炸機德國在40年代初就已經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發的Me262型噴氣式戰鬥轟炸機於1942年7月進行了首飛,除此之外,德國阿拉多公司還研製了另外一種Ar23「閃電」戰略轟炸機。Me262型戰略轟炸機與Ar23「閃電」型戰略轟炸機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轟炸機,很可惜的是這兩款戰略轟炸機只存在了測試階段,並沒有服役德國就戰敗了。後來,美蘇兩國正式借鑑了德國在噴氣式轟炸機上的相關資料,才開始正式進入噴氣式戰略轟炸機。
蘇聯高層得知美國正在研製B-47噴氣式戰略轟炸機時,立即就按捺不住了,開始招標新的戰略轟炸機項目。並且為新的戰略轟炸機制定了一些指標,這個指標為這種新型的戰略轟炸機具備有從蘇聯東部與北部的基地起飛到北美進行實施核打擊,該機的航程至少要達到16000千米,載彈量至少為5噸,最大載彈量需要達到24噸,該機需要以最低0.7馬赫的速度飛行。蘇聯空軍提出的這個指標,很顯然是要超過美國的B-47「同溫層噴氣」噴氣轟炸機去的,新的轟炸機問世以來,希望能夠對美國B-47「同溫層噴氣」噴氣轟炸機形成絕對的優勢。
蘇聯提出這個指標之後,立即就對新型的噴氣式戰略轟炸機進行了招標,當時一共有兩大陣營,也就是支持噴氣式發展的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對噴氣轟炸機仍抱懷疑態度的圖波列夫設計局。這兩個設計局分別提出了方案,圖波列夫設計局在圖-4戰略轟炸機的基礎上研製了圖-80、以及圖-85轟炸機,圖-85轟炸機就是圖-4戰略轟炸機的放大版,機身變大了,能夠攜帶更多的燃油以及炸彈,換裝了新的發動機推力更強了,雖說蘇聯空軍讓圖波列夫設計局建造了圖-85的原型機,但是該機在測試當中,效果並不能讓蘇聯空軍滿意。
蘇聯空軍提出噴氣式戰略轟炸機,最積極響應的就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在得到蘇聯高層的默許之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立即提出了方案。為了滿足蘇聯空軍提出的指標,亞西舍夫設計局為蘇聯建造了一種非常大的飛機,該機的重量250噸,動力上裝備8臺「米庫林」AM-3型渦噴發動機。後來米亞西舍夫設計局認為該機是一種中程戰略轟炸機,就在該方案上縮小了該機的機身,並且裝備4臺AM-3型渦噴發動機,最終該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40噸,載彈量為20噸。蘇聯高層對這種噴氣式飛機非常看好,就讓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建造了3原型機,2架用於飛行測試,1架用於靜態試驗。最終,首架原型機在1952年初開始製造,在1952年12月完成。於1953年1月20日首架原型機完成了首飛。並且在1954年亮相莫斯科紅場的空中檢閱,當M-4戰略轟炸機龐大的機身飛過莫斯科紅場時,很多人都被這個大怪物給震撼了一把。
機體結構
米亞-4轟炸機是蘇聯研製最早的噴氣式戰略轟炸機之一,用於取代圖-4戰略轟炸機。該機的機身是非常的大,根據以下的數據就可以看出來。據悉,米亞-4轟炸機機長47.20米,翼展50.48米,高度11.30米,機翼面積為326.35平方米。該機與美國的B-47型戰略轟炸機相比,長度要遠超B-47型戰略轟炸機,甚至是要比圖-16戰略轟炸機要長很多。正式因為該機有著很長的機身,才能夠攜帶很多的彈藥以及燃油。
米亞-4轟炸機機身與其他轟炸機相比是要稍微的長一些,該機機身細長,機頭畢竟尖銳,這人的設計有利於減小空氣阻力。該機的性能非常的先進,技術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機翼為大後掠角上單翼、適中的後掠角和大展弦比,機身和機翼大量使用鋁合金和鎂合金,以降低機身重量。該機使用這樣的布局能夠有利於減小空氣阻力,從而讓飛機的速度更加的快。除此之外,該機的動力裝置部署在了翼根處,為了讓該機更加的穩題,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將翼下的起落架部署在了翼尖的吊艙內。
米亞-4轟炸機乘員有8名,分別是正駕駛員、副駕駛員、增壓艙導航員兼投彈手、飛行工程師兼炮手、通信員兼炮手、導航員兼雷達操作員和機背炮手等。在航電系統上,該機裝備了轟炸瞄準雷達,以及炮手射擊瞄準雷達、高頻電臺、內部通話系統、自動定向儀、全景導航和地圖測繪雷達等。
動力及武器
在動力上,米亞-4轟炸機使用了4臺「米庫林」AM-3型渦噴發動機,每臺推力為85.75千牛,裝備了四臺「米庫林」AM-3型渦噴發動機的米亞-4轟炸機的最大速度達到了0.77馬赫,能夠以每小時947的速度飛行。後來,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又為米亞-4轟炸機換裝了AM-3M型渦噴發動機,每臺推力為93.2千牛,換裝發動機之後的不僅耗油率更低,而且具有更大的推力。
在武器上,米亞-4轟炸機有一個很大的彈艙,彈艙內可以攜帶4.5噸重的核彈或普通炸彈,該機還能在機腹下面還能掛載一枚AS-3「袋鼠」空對地飛彈或一枚AS-4「廚房」空對地飛彈。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為了讓該機具備有空戰能力,為該機裝備了10門機炮,分別在機身上部的中央翼之前和之後,機身下方起落架之前和之後,然後就是尾部,每個地方有兩門,這10門機炮為AM-23型機炮,該機炮每分鐘的射速更是達到了1300發左右,自衛能力可謂是非常的強勁。
升級改造
據了解,米亞-4戰略轟炸機大約生產了200架左右,北約給米亞-4戰略轟炸機起了個外號,其外號為「野牛」式戰略轟炸機。米亞-4戰略轟炸機從問世之後,一共發展了米亞-4A型戰略轟炸機、米亞-4B型海上偵察型、米亞-4C型海上偵察反潛型。其中米亞-4A是最早量產型,由於該機航程只有8000千米,後來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將其彈艙改裝成了油箱,航程大幅提升。還將退役後米亞-4A將其改成了加油機。除此之外,米亞-4B型、米亞-4C型針對不同的認為進行了電子設備的更新,雷達的更新等,執行不同的任務。除此之外,蘇聯還將一架米亞-4B型改成了米亞-4BM-T型,用於蘇聯龐大的航天事業。
性能參數
米亞-4戰略轟炸機該機空重79.7噸,最大起飛重量140噸,可以掛載4.5噸重的核彈,能夠載油65噸,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0.77馬赫(每小時的時速達到了947千米)、實用升限13700米,最大升限14600米,該機作戰半徑為3556千米,航程8100千米,該機還能進行空中加油,進行過空中加油的米亞-4戰略轟炸機航程進一步提升,完全不輸於美國的B-47戰略轟炸機。
總結
縱觀蘇聯的米亞-4戰略轟炸機,從1956年列裝部隊之後,儘管米亞-4戰略轟炸機別同時期的圖-16戰略轟炸機轟炸能力要高,但是該機卻沒有大批量生產,這說明蘇聯空軍高層對其並不是非常滿意,該機準備執行遠程轟炸的任務,配置的發動機比圖-16戰略轟炸機也要高出2倍,再加上成本、維護比較高,蘇聯就生產了200架左右。隨著蘇聯圖-95戰略轟炸機的問世,米亞-4戰略轟炸機的時代徹底結束了。不過該機改成的加油機,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改進型號的米亞-4BM-T型可以運輸暴風雪號太空梭,更是為蘇聯航天做出了了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