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我國的艦載機目前就一種型號,也就是殲-15系列戰鬥機,為何說系列呢?因為殲-15戰鬥機分成好幾個型號,比如殲-15S雙座型艦載機,再比如殲-15彈射型艦載機,還有我國新改進的殲-15戰鬥機。具體來說,殲-15系列戰鬥機是目前全球艦載機中比較先進的型號,性能在蘇-33、陣風M、米格-29K之上,和美國的F/A-18E/F戰鬥機差不多,但是比美國最新的F-35C艦載機五代機要差。
圖為殲-15戰鬥機在航母的短點起飛跑道上。
殲-15戰鬥機起源於T-10K戰鬥機,如果戰鬥機有輩分的話,他和俄羅斯的蘇-33是平輩,別看他誕生較晚,而且似乎參考了蘇-33的設計,但是其實,他和蘇-33是平輩關係。這個說來就有意思了,殲-15戰鬥機參考的並非是蘇-33,而是蘇-33誕生的基礎,T-10K戰鬥機。我們都知道,蘇-27的原型機是T-10號驗證機,而蘇-33的驗證機,其實就是T-10K,也就是T-10的海軍型。
我國的殲-15戰鬥機在研發時,俄羅斯不願意小批量出售蘇-33給我們,也不願意提供蘇-33的艦載機改進技術,只能接受我國大批量購買蘇-33,把蘇-33作為我們自己的艦載機。我國為了擁有自己的第四代重型艦載機,不得不轉而從烏克蘭引入了T-10K,以便於吃透在蘇-27這種飛機的結構基礎上,如何改造為艦載機,需要加強哪些地方,需要改變哪些設計。
圖為雙座型殲-15S艦載戰鬥機。
所以說,蘇-33和殲-15都是在T-10K的基礎上研發而來。但是從技術上看,殲-15比蘇-33要強大的多。首先,殲-15的發動機更強,不論是AL-31FNM2,還是我國的太行WS-10A發動機,最大推力都是13.2噸,比蘇-33所用的AL-31F發動機的12.5噸推力更大,雙發累計高出1.4噸推力,而且在機體結構強度上有減重,飛機的整體推重比大大提高,取得了在短起飛點上,迎風25節滿載起飛的能力。
圖為殲-15S雙座型艦載機在試飛中。
另外,殲-15也比俄羅斯和印度的米格-29K艦載機強。目前,米格-29K雖然比早先蘇聯時期有了新的提升,比如使用了新的電傳飛控,換裝了新的N-010M縮小版無源相控陣雷達,掛載能力和作戰半徑有所提升,但是依然沒有突破中型戰鬥機的缺陷,也就是空戰能力和作戰半徑不如同代的重型戰鬥機。
圖為在高強度訓練中已經鏽跡斑斑的殲-15最早的原型機。
米格-29K雖然可以滿載起飛,但是他即便是滿載也不過20多噸,而殲-15即便不是滿載起飛,掛彈量和載油量也比米格-29K更多,作戰半徑更大。N-010M雖然是無源相控陣雷達,但是他的功率很小,只有120公裡的搜索距離,還不如殲-15的1474脈衝對普勒雷達,同時跟蹤和打擊的目標數也更少。
殲-15戰鬥機和陣風戰鬥機比起來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型戰鬥機要想勝過同時代的重型戰鬥機,必須要在中距離交戰階段取勝,正如當年的泰國JAS-39鷹獅戰鬥機在中距離交戰訓練中打了殲-11一個6比0一樣,中型戰鬥機只有看得更遠、飛彈打的更準,才有機會獲勝。可惜,陣風戰鬥機的RBE-2雷達只是脈衝都卜勒雷達,改進後的RBE-2 AESA雷達才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是孔徑依然不夠大,探測距離有限。
圖為殲-15戰鬥機,他也可以掛載各種類型的電子戰吊艙。
但是殲-15戰鬥機要是和F-35C比起來,那殲-15的劣勢就比較明顯了。最大的劣勢在於隱身能力上。F-35C戰鬥機的雷達反射面積不到0.1平方米,有效縮短了敵機發現他的距離,而F-35C戰鬥機自己配備了一款AN/APG-81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有EOST合成孔徑系統,對於周邊的戰場態勢感知非常靈敏和高效,所以說F-35C戰鬥機在中遠距離上,能夠完全的壓制殲-15戰鬥機。
這恰恰是中型戰鬥機取勝重型戰鬥機的辦法,F/A-18E/F戰鬥機雖然在發動機推力上不如殲-15,畢竟他的F-404發動機最大推力也就10噸,但是他配備了AN/APG-79大孔徑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使用AIM-120D等先進空空飛彈,在中遠距離的空中交戰中,可以壓制殲-15。不過,殲-15也不是輕易就能被擊敗,他配備的雷達雖然不行,但是PL-12空空飛彈還是可以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中程交戰的劣勢。
所以,綜合來看,殲-15戰鬥機算是比較先進的重型艦載機,起碼從戰鬥機的規格來看,殲-15是全球僅有的3種在服役狀態的重型艦載機,也只有中美俄三大國才擁有重型艦載機,考慮到F-35C對比殲-15是代差優勢,所以在同一代的艦載機中,殲-15的主要對手就只有美國的F/A-18E/F了,其餘的艦載機都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殲-15還是很不錯的,不過,未來我國也一定要加速發展自己的五代艦載機,以便彌補和美國的五代機艦載機差距,實現絕對意義上的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