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艦載機早期發展歷程,曾考慮殲八

2022-01-31 鼎盛論壇

  

  國產殲-15艦載戰鬥機

  航母的戰鬥機來源於艦載機,因此發展航母最重要的配套系統就是艦載機,中國海軍在早期的航母發展之中,也進行了艦載機方面的研究,為以後國產艦載機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中國早期接觸艦載機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正值越南戰爭,當時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越邊境和海南島打下多架美國飛機,其中就包括艦載機,有關部門組織國內廠所對這些飛機殘骸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相應的也就對艦載機的特點進行了摸索,對艦載機與岸基飛機之間的差異有了一個比較早期的認識。

  進入80年代,中國海軍開始考慮發展國產航母,作為最主要的配套項目-艦載機也在考慮之列,儘管當時國際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海軍有可能通過引進來解決艦載機的問題,但是當時國內經濟技術基礎比較薄弱,難以承擔引進國外先進作戰飛機的昂貴費用,例如法國曾經向中國空軍推銷幻影2000飛機,但是國內經過評估之後認為,除了引進飛機本身的費用之外,還要配套引進地面保障系統、武器彈藥、零配件,相關系統和設備未來還要進行國產化,預計總投資在200-300億人民幣,超過了當年一年的軍費投入,顯然是無法負擔。

  

  中國海軍曾經考慮在殲-8Ⅱ的基礎上發展第一代艦載作戰飛機

  因此在艦載機的發展方面,只能從國內型號想辦法,為了提高航母的作戰能力,海軍和有關部門決定拿出當時國內性能最好的飛機-殲-8Ⅱ型進行改裝,為此601所開展了以殲-8Ⅱ型飛機為背景的第一代艦載機研究工作,主要項目包括,根據艦載機的使用環境,對飛機的氣動布局、結構、起落架、航空電子系統等進行改進,例如殲-8Ⅱ飛機採用三角翼布局,低空/低速性能不好,而航母起降對此要求較高,所以601所提出殲-8Ⅱ改載型需要增加機動襟翼、擴展機翼面積來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從而改善低空/低速作戰能力和航母起降能力。

  

  殲-13戰鬥機想像圖

  

  殲-13改艦載機相當於一架單髮型F/A-18

  不過海軍最終還是否決了殲-8Ⅱ改艦載機的方案,這是因為90年代之後,三代作戰飛機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已經十分明顯,殲-8Ⅱ改艦載機與之相比處於劣勢,另外殲-8Ⅱ上艦需要較大的改進,幾乎等於重新設計,需要大量的投入,難以達到較好的效費比。

  為此601所根據海軍的要求,提出殲-13改艦載機方案,殲-13是601所在上世紀80年代研製的單座單發邊條翼布局作戰飛機,主要戰術技術指標達到或者接近三代作戰飛機的標準,低空/低速性能較好,不過在競爭之中輸給了我們熟悉的殲-10戰鬥機,因此601所提出在此基礎上研製中國第一代艦載機,這就是殲-13改艦載機,殲-13原來也採用單發機腹進氣布局,由於進氣道在機身下面並且不是主承力結構,妨礙了起落架的布置,艦載機的下沉率比岸基飛機要大的多,所以機腹進氣飛機的改裝艦載機比較困難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海軍也曾經設想在殲-10的基礎上改裝艦載機

  601所提出的殲-13改艦載機方案保留了殲-13邊條翼布局,發動機採用一部國產FWS-12A中等推力渦扇發動機,從總體上來講,類似於一架單發的F/A-18「大黃蜂」戰鬥機,航空電子系統採用國產基於數據總線的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玻璃化座艙、數字式綜合火控系統、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機載脈衝都卜勒多功能火控雷達,可以發射空空飛彈和空艦飛彈,按照601所當時設想,殲-13改艦載機不但可以作為軍艦載機,還可以發展成陸基飛機,替代空軍裝備的殲-7戰鬥機,與當時601所設想的新殲93系列作戰飛機形成高低搭配。

  不過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大量引進蘇-2SK戰鬥機,殲-10的研製也即將成功,FWS-10渦扇發動機的研製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顯然不太可能再去另起爐灶發展殲-13改,另外國家經濟實力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在引進技術方面能力增強,當年中國引進德國狂風式戰鬥轟炸機,對方叫價13億美元都無法負擔,而在90年代中國引進技術的能力則明顯增強,更不用說新世紀迅速增強的綜合國力,所以海軍要求相關單位以殲-11/-10為背景機發展艦載作戰飛機。

  

  最終中國海軍選擇了殲-15

  由於殲-10的機腹進氣布局改裝艦載機比較困難,另外它的多用途能力要低於殲-11系列,加上中國已經從國外獲得了T-10K原型機,為殲-11系列改裝艦載機提供了必要的參考,所以最終海軍決定在殲-11的基礎上發展殲-15艦載機。目前殲-15飛機的航空電子系統基於殲-11B的標準,具備對抗國外三代及三代改進型作戰飛機,隨著周邊國家和地區空軍列裝三代半以及對三代作戰飛機進行大改,所以殲-15下一步的發展可能需要按照殲-11D的標準升級,包括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配備PL-15和PL-10等新一代空空飛彈,電子戰系統加裝拖曳誘餌等,以增強它的作戰能力。

  作者:小飛豬


☛ 鼎 ★盛★論★壇 ☚

更多精彩原創作品請關注鼎盛論壇微信公眾號:top81bbs

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和掃二維碼也可關注鼎盛論壇


相關焦點

  • 光榮的空中雄鷹,殲八戰機的成長曆程
    殲-8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1980年開始服役;由於早期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沈飛於70年代末開始研製殲-8的全天候型,改良火控雷達等電子設備;機艙蓋、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表重新設計,改裝武器系統等,成為殲-8Ⅰ20世紀80年代,沈飛又開發出殲-8Ⅰ的升級型號殲-8Ⅱ。
  • 懷念:殲八系列的後期型號們
    另外,殲8F高空高速性能好,在世界現役飛機中名列前茅,很適合掛載吊艙執行戰術偵察任務,該機曾在臺灣海峽上空縱橫馳騁,讓對岸空軍望天興嘆卻無可奈何,也曾在2017年8月航空飛鏢比賽偵察項目中戰勝俄羅斯同行奪冠。
  • 殲八III為什麼下馬?
    下馬的直接原因是殲八III陰差陽錯地盡趕上「好事」了。這項目91年立項以後搞了六年,雖說一路小問題不斷倒也還算馬馬虎虎過得去,孰料97年初,殲八III的04架試驗機從瀋陽轉場到西安試飛院的時候,趕上天氣突變,著陸時沒看清跑道前有條剛挖出的電纜溝,出了二等事故,飛機報廢了,所幸飛行員活下來了。沒辦法只好再造一架新的試驗機,這事故一把就成功耽誤了近兩年的進度。
  • 生不逢時的殲八(一)重重危機
    ,為了讓大家對殲八了解得更全面一些,特將這篇關於殲八研製過程的文章分幾部分貼出來。在尋找材料的時候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在殲八的發展過程中,這群孤獨的研製者基本上是在赤手空拳與經驗豐富,設備先進的國外同行較量的。但如果不是因為技術基礎薄弱、工程經驗的匱乏和那個特殊年代的幹擾,他們的作品本來是有可能更早地投入使用,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也會比實際上更大的。
  • 聽王大珩院士講中國光學的發展歷程
    1979年起,中國光學學會正式成立,下設17個專業委員會,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工作。可以這樣說,20世紀的後20年是現代光學與光子學大發展的年代,也是中國光學大步前進的20年。現代光學和光學工程已發展為以光學為主的,並與信息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精密機械與製造、計算機科學及微電子技術等學科緊密交叉和相互滲透的學科。回顧我國光學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進而自主開發,以至取得一些成績,能在國際光學界佔有一席之地,是與黨的正確領導和各方面的支持分不開的,是與新中國青年一代共同努力奮發圖強分不開的。
  • F/A-18「大黃蜂」發展歷程
    1974年8月,美國國會考慮到當時的預算無法再擔負另一個重大的研發項目,通知美國海軍VFAX 項目將被取消。美國國會將原本用於VFAX 的資金轉移到一個新項目NACF(Navy Air Combat Fighter,海軍空戰戰鬥機)上。
  • 【長知識】國外無人戰鬥機發展歷程和趨勢
    系統地闡述了美國、以色列以及其它國家無人戰鬥機的發展歷程。分析了無人戰鬥機自身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為了減小人的生命代價,很多機構已經將操縱員從駕駛座上去除了,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s,縮寫為UAV)及其發展也越來越被重視。
  • 殲八差點因此流產,殲九因此失敗:中國航發研究,被體制問題拉胯
    圖:殲八最初的研製目的是為了改善殲7航程和滯空上的不足,這種定位誘發了殲8設計時的過度保守傾向,最終使總體設計變成了簡單放大殲7,
  • 深度:烏克蘭曾助中國航母大發展 在葫蘆島建訓練基地
    「尼特卡」系統的擁有者烏克蘭自 己沒有航母,不需要常年佔用訓練基地來培訓飛行員,因此基於經濟發展的需要,烏克蘭曾公開表示有意向外國提供艦載機飛行員培訓等合作。有媒體引述來自「尼特卡」訓練中心的消息說,烏克蘭不僅願 意為中國培訓飛行員,也將為印度和其他有望擁有航母的國家培訓飛行員。印度巴 不得使用「尼特卡」來培訓其飛行員,以提高飛行技能。
  • 「兩彈一星」發展歷程及其經驗啟示
    小編絮語:中國「兩彈城」,坐落於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山西麓,曾是中國原子彈和飛彈的研製基地。對這些經驗進行總結梳理,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共和國重大科技工程的發展歷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對新時代的科技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歷程 (一)「兩彈一星」事業的起步 新中國成立之初,世界上幾個大國進入了「原子時代」。
  • 從美國F-22戰鬥機看中國殲-20能否成為艦載機
    F-22應該在空戰最激烈的戰場,第一時刻參加作戰,殲-20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但隨著周邊國家五代機的擴散和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展,作為中國現役最成熟的五代機,其上艦作為艦載機的可能性仍然極大。美軍認為艦載機擔負的海上作戰任務,屬於局部戰爭,任務類型不僅局限於空戰,還需要實施對海和對地攻擊,強調的是可以執行多種任務類型。
  • 3D列印發展歷程【上篇】
    列印國際在線 將帶大家深入了解國內外3D列印的發展歷程,將分為兩期內容為大家推出,本期先了解一下3D列印技術在國外是如何發展的。國外3D列印發展歷程 1983年,美國科學家查爾斯•胡爾(Charles Hull)發明光固化成形(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技術並製造出全球首個增材製造部件。
  • 獨家|「咆哮殲15」登上國產航母 為隱身艦載機爭取時間
    從目前世界主流第4代戰機的家族化發展來看,「咆哮殲-15」或許將是殲-15家族中最複雜的一款。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何要在剛剛掌握基本型殲-15的狀態下,要跳過兼具空優/攻擊的雙座殲-15(事實上雙座艦載機才是大型航母的標配)直接發展最複雜的「咆哮殲-15」呢?
  • 空軍之翼連載::艦載機之美國的發展
    作者:yifeizhao  空軍之翼專稿,請勿轉載  美國人的發展  美國是海軍飛機發展的早期先驅之一
  • 【槍】改變戰爭方式的開始,簡述早期火槍的發展變遷!
    早期的火繩槍槍管是由一根102mm長的厚重長筒製成,因為太沉,一般士兵很難將其支撐好並平穩瞄準。為解決這一問題,槍託便應運而生了,使用槍託可以幫助槍手開槍時保持平穩。漸漸地槍託進行了改進——這其實是一種簡單卻至關重要的發展,使有效瞄準成為可能。小型火繩槍也在16、17世紀問世,很受騎兵的歡迎。
  • 空間站任務實施前,看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現在,讓我們一起乘著時光機,回顧下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吧!1分鐘回顧載人航天工程(視頻來源:中國新聞網)1992年9月21日,中央審議批准開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研製,並明確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
  • ​亞音速與超音速之爭,現代反艦飛彈發展往何處去?
    從反艦飛彈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反艦飛彈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任何一款武器裝備的發展時間只要足夠久,總會根據不同的作戰環境發展出不同的分支。
  • 霹靂長嘯 劃破長空:中國霹靂系列飛彈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空空飛彈發展可以說是從零點起步,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空空飛彈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這不能不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 臺灣軍用無人機發展歷程
    臺灣早期接觸的美制無人機是M147B,可以有C-130掛載在機翼下發射1968年,美國海軍提出將「火蜂」靶機改裝成遙控反艦飛彈的計劃,不過被中途放棄,轉而全力發展「魚叉」飛彈。臺灣海軍也開始思考將空軍無線電遙控靶機改造成近程遙控的反艦飛彈的方案,這就是神秘的「火蜂計劃」。
  • 從多神教往一神教談道教應該考慮的發展方向
    此文是對世界宗教的分析,談論道教目前應該發展的方面提出一種可能性的建議,凡不夠理性的人切勿閱讀。當年釋加牟尼曾經在婆羅門教修煉過一段時間,但因為種姓原因並不是在裡面並不是很如意,後來他覺得這樣不對,於是自己成立了一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後來在印度的一度成功,得到了剎帝利階層,也就是印度的實際軍事貴族的支持,所以後來印度實際權力由婆羅門轉到了剎帝利手裡。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繼承著印度教的很多傳教經驗的優勢性,很迅速就得到了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