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美國前國務卿科林·鮑威爾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去世,享年84歲。在中國的80、90後記憶裡,鮑威爾似乎已經和「美國國務卿」劃上等號,每天晚上的新聞聯播幾乎都能聽到這個名字。而在世界範圍內,關於鮑威爾的身後評價,可能是我們所見過的美國前領導人中最具爭議的一位。美國人民至今愛戴他,因為他符合百姓想像中「公僕」的形象,是美國夢的勵志代表,突破了種族的界限成了首位黑人國務卿,用戰爭保護了美國利益。中東人民則恨鮑威爾入骨,伊拉克人將他視為侵略的劊子手,說「上帝的法庭等著他」。「洗衣粉」事件更是成了他一身的汙點。至於中國,鮑威爾無論是任上還是任後,都釋放出了相當大的善意。在鮑威爾去世後,前總統小布希發表聲明:「蘿拉(布希夫人)和我對科林·鮑威爾的去世深感悲痛,從他在越南從軍時起,他就是一位偉大的公僕。」「公僕」這兩個字,就是美國人對於鮑威爾的身份定義。他不同於精英政治體系下產出的那些白人政客,而是從一窮二白的少數裔移民小孩,在槍林彈雨中以命相搏,從底層軍人走向了政壇高位,達成了「阿甘」式的美國夢。在自傳中,鮑威爾也是如此形容自己。「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黑人移民家庭的窮小子故事。他小時候沒什麼出息,在紐約南布朗克斯長大,後來竟然不知怎的成為了美國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的出身確實很窮,他的父親坐著運香蕉的船從牙買加來到美國,兩手空空。父母倆靠著在航運公司打工和做裁縫把鮑威爾拉扯大。小時候的科林·鮑威爾早早顯示出不是讀書的料,因為成績差一直在「慢班」學習,花苦功夫考上了紐約的公立大學。1958年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所在,宣誓入伍成了一名軍人。自此,他的人生像是開了掛,一路順風順水。因為表現優異,在軍中服役7年就晉升少校,其他軍人要花12年才能走到這步。從越南回國後,他又考上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給自己的政治之路鋪好了臺階。1971年,鮑威爾走進白宮,在行政管理和預算署等實權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在1989年,老布希將他提拔為美國史上首位黑人參聯會主席,創造了黑人獲得的最高軍職。在鮑威爾的辦公室裡,他掛上了自己的13條處事原則。這些後來被稱為「鮑威爾準則」,在美國的商界廣為流傳。其中有一些非常能說明他的個性,例如「生氣,然後克服它(控制情緒)」「檢查小事」「不要聽信你的恐懼或反對者」「永遠樂觀,能讓你力量倍增」。還有一些就顯然影響了他的政治風格,比如「謹慎選擇,因為你會看到後果(Be careful what you choose: You may get it)」。科林·鮑威爾的「鴿派」行事風格就由此而來——在美國採取軍事行動之前,必須明確一系列問題:國家安全利益是否受到威脅?是否有明確的可實現目標?是否對風險有全面的認識?這一連串問號所構成的「鮑威爾主義」,當時曾在美國政壇引起爭議。以「鷹派」為主導的白宮習慣激進,鮑威爾因此被視為軟蛋。但鮑威爾的這些謹慎,卻恰恰來自於他在越南戰場的真實經歷。曾有年輕的士兵在他面前被地雷炸斷了腿,送醫半路上就死在了鮑威爾懷裡,這給了他很大刺激。所以在掌權軍隊後,鮑威爾吸取了這些教訓,沒有必勝且能把美軍傷亡降到最低的把握,就不輕易動兵。很快,他讓嘲笑他的「鷹派」看到了自己的手段。1991年,在他的主導下,美軍花了極小的代價就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把軍人當人看,這讓鮑威爾的名望開始在美國人民心目中上升,一直到2000年被小布希選為國務卿,他的政治事業達到了頂峰。但同時,對於戰場另一端的伊拉克人,鮑威爾毫無疑問成了劊子手。在鮑威爾去世後,伊拉克人民口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地名,是阿米裡亞(Amiriyah)。在30年前的1991年2月13日凌晨,美軍的兩枚精確制導炸彈攻擊了阿米裡亞的一處防空洞,第二枚從第一枚炸開的缺口精準鑽入防空洞內部。空襲造成防空洞中408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261名婦女和52名兒童。現場極為慘烈如人間地獄一般,媒體公開事件畫面後在國際上造成軒然大波。美方對此辯稱,因為衛星監控顯示此處有車輛進出且有電子通訊信號,將其認定為軍事指揮中心,甚至反過來指責伊拉克政府故意將平民放入防空洞中。空襲過後有BBC記者進入調查,明確反對美國的這一說法。2001年911發生之後,美國發起了反恐戰爭,打擊對象又是伊拉克。對於伊拉克人來說,科林·鮑威爾就是美國一次又一次入侵伊拉克的罪魁禍首。而鮑威爾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伊拉克戰爭會將美軍自己拖入戰爭泥潭,一直到20年後的現在。鮑威爾最「出圈」的人生汙點就此誕生。2003年2月,他在聯合國大會上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辯護,聲稱美國掌握了伊拉克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足夠證據,同時舉起了手中那個著名的小試管。「裡面搞不好是洗衣粉。」俄羅斯總統普京多年後的這句吐槽,讓鮑威爾再次成為了笑柄。鮑威爾當時到底知不知道真相?外界無從得知。但顯然,他對於這個舉動是非常後悔的。2011年,鮑威爾告訴半島電視臺,自己後悔提供了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誤導性情報,「情報部門引用的許多消息來源都是錯誤的。」對於鮑威爾的去世,伊拉克記者扎伊迪表示「遺憾」,「鮑威爾在伊拉克實施的罪行還未得到審判,但我相信,上帝的法庭終將等著他。」這位伊拉克記者,正是2008年巴格達新聞發布會上朝小布希扔鞋的那位。在伊拉克,許多人認為正是鮑威爾在聯合國的「洗衣粉」證詞,導致了數萬伊拉克人死亡,他的雙手沾滿鮮血。1973年,鮑威爾作為軍人代表第一次來到上海。到了2001年上任國務卿後,他再次來到上海出席APEC年會,看到了上海驚人的經濟發展速度。當時,鮑威爾高度讚揚了中國近30年的發展成果,並用「極佳」來形容兩國關係。在卸任國務卿後,鮑威爾於2006年來到清華大學做演講。表示自己雖然不再是國務卿,但對中國仍然非常關注。「4年前我曾來過清華,不過當時是布希總統站在臺上演講。這次終於輪到我了。」幽默的發言,讓場內氣氛輕鬆了不少。回憶起30多年前的中國之行,他仍然印象深刻。「那時,美國軍人到中國各處參觀可是件非同尋常的事。而且,我在中國呆了幾個星期。」在他眼中,中國在這30年中經歷了巨變,人們對於手錶和收音機的期待變成了手機和電腦,生活水平在飛速發展。「我從南走到北,經過廣州、上海、北京、大連,非常清楚地體驗了中國30年來的變化是多麼巨大。」鮑威爾已經離世,再看看他當年的故事,的確讓人唏噓。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 THE END -
點擊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