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看航展的小門道:中國機載有源火控雷達20年來首度現身

2021-02-14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10月31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在珠海航展前的新聞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多款新型雷達,本屆珠海航展上,第十四研究所攜帶了多款雷達設備參展,可以算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無所不查」。

中電科14所送展的KLJ-7A火控雷達

筆者也參加了發布會,在這其中有一款專為戰鬥機設計的KLJ-7A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珠海航展20年歷史上首度有此類雷達展出,這種雷達也是現代戰機必不可少的標配。

作為中國外貿戰鬥機雷達的代表型產品,該型雷達的性能較過去同類產品有了極大的提升。

KLJ-7火控雷達,該雷達對典型目標最大探測距離約110公裡

珠海航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航展和防務武器展,近年來已經成了中國展現本國航空工業技術最新成就的重要場合,也成了軍迷們觀察中國空軍武器的重要機會。

不過與一般航空愛好者觀賞殲-10B、殲-20等先進戰機俊美的外形、流暢的設計和精巧的飛行表演的「熱鬧」模式不同,不少懂行的軍事愛好者都會鑽到航空電子設備的展臺上,一睹中國航空電子設備,尤其是機載火控雷達的最新進展。

KLJ-7A雷達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比KLJ-7大幅度提高,同時跟蹤目標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多目標接戰能力大幅度提高

而14所正是國內機載火控雷達無可爭議的龍頭,殲-10、殲-11B、殲-15以及「梟龍」等幾乎所有國產戰機的雷達都出自該所之手。有外媒猜測,即將亮相的國產第四代戰機殲-20的雷達系統同樣出自該所之手。

從該型雷達的編號KLJ-7A不難看出,該型雷達是同樣由中電科14所研製的KLJ-7型雷達的全面升級改進型號。KLJ-7型雷達是我國裝備於某型外貿輕型戰鬥機上的一型脈衝都卜勒雷達。

與後者相比,KLJ-7A型雷達最大的變化,便是將雷達天線由機械掃描的平板縫隙天線更換為電子掃描的相控陣天線,成為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

現代空戰中,機載雷達作為戰機獲得掌握戰場態勢,獲取目標情報,引導武器攻擊甚至幹擾對手的關鍵性裝備,早已經不是飛機誕生時那種錦上添花甚至可有可無之物,而成為判斷戰機性能高下,決定戰機在空戰尤其是超視距空戰中勝負的決定因素。

而對於當代雷達而言,雷達的工作體制是一般人辨別雷達性能的主要手段,而從技術上說,除非嚴重缺乏設計經驗,一般來說,同等量級的機載雷達中,無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優於機械掃描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又優於無源相控陣雷達這樣的規律基本還是適用的。

蘇-30MKI的N001M火控雷達採用無源相控陣體制,機械與電子掃描相結合,雖然該雷達看起來尺寸大大超過KLJ-7A,但其實際性能卻不及後者

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探測發現距離、可靠性、抗幹擾能力以及等幾個方面。作為一款KLJ-7雷達的改進型產品,KLJ-7A從現有的雷達型號入手,通過更換雷達天線等手段進行升級,在研製技術上相對簡單。

這種改進的另一個重要考慮,很可能是要繼續升級外貿輕型戰鬥機,因此面臨在產品尺寸、重量上不能過多突破原型雷達的要求,尤其是受戰鬥機頭錐尺寸的限制,新雷達的天線孔徑基本不可能得到增加,在這種前提下,通過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可以在差不多天線孔徑下,獲得性能指標的全面大幅度提升。

美國雷神公司在改進為F-15戰機使用的AN/APG-63雷達時,就使用類似的改進手段,推出了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的AN/APG-63(V)2和AN/APG-63(V)3兩款型號,使得其探測距離比早期型號增加了近一倍。

根據展商透露的數據,在針對雷達反射面積為5平方米的目標時,經過改進後的KLJ-7A雷達在空空模式下的探測距離上要比原型提升了65%,如果拿目前主流的輕型戰鬥機雷達,例如以色列的EL/M-2032雷達進行比較,KLJ-7A雷達在探測同類目標的距離上要大70%;

而和瑞典PS-05/A雷達比較時,KLJ-7A的探測距離也要遠40%以上;配備相應雷達之間國產輕型外貿戰鬥機的性能也一下子從使用KLJ-7雷達時期的「伯仲之間」變成「一馬當先」。

實際上,KLJ-7A雷達的這一性能不僅在同類輕型戰鬥機雷達產品中處於先進水平,甚至面對第三代重型戰鬥機機載雷達還具備相當的優勢。KLJ-7A雷達的探測距離不僅大大優於早期蘇-27系列使用的祖克N001雷達,也要優於印度空軍蘇-30MKI戰機使用的祖克N011M型無源相控陣雷達。

如果考慮到中俄雙發在探測距離測量過程中使用的標準不同,而中國的標準相比之下更為嚴苛,這種在探測距離上的優勢在實際使用中往往要比雙方在宣傳材料上的差距更加明顯。

美國APG-83雷達,也就是為臺灣F-16V改裝所設計的低成本AESA雷達,運用了大量F-35的APG-81的技術。該雷達的天線尺寸方面也要超過KLJ-7A,但在性能上兩者接近。中美外貿型雷達技術水平上基本相當,可以想見,雙方主力戰鬥機雷達的技術水平也是在同一層級上的

考慮到這只是一款供中輕型戰鬥機使用的輕型雷達,在主要探測指標上能壓倒一系列重型戰鬥機的機載雷達,再結合該機雷達的尺寸、天線孔徑和發射功率分析,該型雷達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美國F-22上使用的AN/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也足見南京十四所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上深厚的技術實力和中國航空工業的飛速發展。

除了探測距離外,KLJ-7A雷達還有著不錯的探測範圍。在搜索距離提升的同時,KLJ-7A雷達還進一步提升了多目標跟蹤能力,將同時跟蹤目標的數量從10個增加到15個,並且同時引導飛彈攻擊其中的4個。

並有進一步提升性能的可能。當然對於應用於中輕型戰鬥機的雷達而言,由於載機一次性攜帶的中距空空飛彈最多也就在4枚上下,目前的性能也就基本夠用了。

據展方介紹,KLJ-7A雷達工作模式豐富,包括一般的搜索、跟蹤空中、地面和海上不同性質的目標、引導飛彈攻擊、合成孔徑雷達、近距離格鬥等。

而有源相控陣技術更是讓KLJ-7A雷達具備了諸多前輩沒有的優點:該型雷達不僅很難用傳統的措施實施幹擾,反而可以利用其發射天線的技術特點實施電子幹擾作戰;

同時,由於雷達信號的發射和接收是由大量獨立的發射/接收單元組成,無形中提高了雷達的工作可靠性,因為少數幾個發射/接收單元的故障並不會影響雷達的正常使用,一般來說,即使30%的發射/接收單元失效時,雷達系統仍然可以維持基本使用。

同時相控陣雷達的多單元結構還可以使其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多種功能,使得戰機在進行對空搜索、跟蹤的同時,可以完成比如氣象探測、地圖繪製等功能,或者利用雷達的模式交替功能,在短時間內先後執行多種不同的內容。

由於KLJ-7A雷達尺寸輕小,功率和所需要的冷卻條件也相對有限,很容易應用於各種中輕型戰鬥機的升級改進。

不僅可以不花太大的代價將現有的外貿戰鬥機從標準的三代機升級為三代半戰機,極大增強其在未來複雜空戰條件下的生存力和戰鬥力;

也可以做為一些老舊的中型甚至重型二代機的升級選項,在花錢不多的情況下,讓這些老戰機具備堪比甚至超過普通三代機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和更強的對海、對地攻擊能力;

甚至連FTC-2000/2000G這樣級別的高級教練機和初級戰鬥攻擊機,也在理論上具備升級裝備該型雷達,作為具備視距外空戰能力的輕型戰鬥機(當然這種改進會顯著降低戰機的飛行性能,在效費比上還有待商榷)。

這種高度靈活的適裝性和經濟性,賦予了KLJ-7A雷達空前廣闊的市場前景。

根據目前裝備KLJ-7雷達的外國空軍的反饋看,其對於KLJ-7雷達的性能還是相當滿意的,可以預見,如果未來裝備KLJ-7A雷達的外貿輕型戰鬥機加入這些國家的空軍序列,必然能讓這些國家的空中力量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KLJ-7A雷達也有望成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在外貿領域一款新的「大殺器」,為中國雷達再國際上的聲譽寫上重要的一筆。

喜歡這篇文章,如何轉載本文?

請後臺回覆:轉載

合作/接洽/溝通

email:pr@guancha.cn

更多精彩內容,下載觀察者網App

不要評價我是粉是紅,我的世界比你繽紛得多。

相關焦點

  • 中國機載火控雷達新高度
    隨著先進機載火控雷達由都卜勒平面縫隙陣列天線向有源相控陣天線的發展演變,冷卻裝置的地位相比之前大大提升了。對於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來說,雖然其峰值功率有時並不比機載都卜勒火控雷達更高,比如美國F-22A「猛禽」戰鬥機所裝備的AN/APG-77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峰值功率為20千瓦,與AN/APG-66機載都卜勒火控雷達相當。
  • 央視曝光中國火控雷達測試機
    中國的機載火控雷達目前可以同時鎖定和攻擊多個目標,這離不開雷達研發和測試者的不懈努力。在節目中也展示了中國用來測試雷達的運-7測試機。北京時間2018年1月21日,央視一檔節目中曝光了中國最新型機載火控雷達,節目中也展示了中國用來測試雷達的運-7測試機。
  • 國產KLJ-7A雷達亮相巴黎航展 世界先進市場廣闊
    由於巴黎與中國距離遙遠,加之國產戰機在公開方面相對敏感,中國展商往往會攜帶較小的模型或者關鍵子系統參展。因此很多時候,比起外行看航展上各種飛機的「熱鬧」,內行軍迷和觀察家們往往更樂於細品這些航展上的「門道」。巴黎航展除了中航工業展出的各種戰機模型外,中國展臺上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中國電科參展的各類雷達和電子設備。
  • 走出國門的這款雷達,到底有何精妙之處?
    作為當今世界航空工業的重要角色,中國廠商,尤其是軍事工業廠商的參展無疑是航展最為重要的看點之一。由於巴黎與中國距離遙遠,加之國產戰機在公開方面相對敏感,中國展商往往會攜帶較小的模型或者關鍵子系統參展。因此很多時候,比起外行看航展上各種飛機的「熱鬧」,內行軍迷和觀察家們往往更樂於細品這些航展上的「門道」。
  • 中國雷達黑科技:自動進行反雷達機動,殲10也能變「隱身機」
    ,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珠海航展開幕前,我們介紹了中國電科14所將要參展的「三面陣」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航展期間,我們也走訪了14所的展臺,14所展出的機載火控雷達無論是品類和技術特點都遠遠超出外界意料。除「三面陣」雷達,14所還展出了「機相掃」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這是什麼概念呢?簡單的說,14所這麼一個單位就把全世界的主流機載有源相控陣技術給造出來了。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14所將機載有源相控陣技術「一鍋端」背後的意義。
  • 刀口評論 | 世界第一型「機相掃」火控雷達曝光,比殲-20先進,可裝備海飛四
    全世界領先水平的有源「機相掃」火控雷達在燕山大學研製成功,屬於全世界戰鬥機雷達的最新品種。通俗、概括的一句話,就是這種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搖頭晃腦」,在這以前全世界的所有戰鬥機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都不具備這個性能和能力,也沒做到,包括殲-20和F-22還有F-35上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都沒有這型雷達先進。先進在哪裡?
  • 爭奪梟龍Block3訂單,中國版「雷達內戰」實在太殘酷了
    報導首度對外披露「梟龍」Block III最終選定南京中國電科14所的KLJ-7A作為其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而這是飛機的所有升級的核心。報導作者為與巴基斯坦空軍關係極為密切的英國記者,因此報導的可信度非常高。「梟龍」Block III究竟選用何種雷達可謂一波三折,今天,CN軍工臺就來說說這背後的故事。
  • 中國KLJ-7A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助巴梟龍戰機戰力大幅躍升
    據美媒近日報導,巴基斯坦空軍所使用的JF-17「雷電」(中國稱「梟龍」)多功能戰鬥機據稱將採用中國製造的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系統進行升級
  • 中國首款機載都卜勒火控雷達誕生記
    1989年,機載都卜勒火控雷達研製成功,一舉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 國外下一代戰鬥機及機載火控雷達發展
    作為五代機的核心傳感器,下一代機載火控雷達的作戰使命任務將呈現革命性的變化,驅動雷達裝備研製在能力需求、體制架構、關鍵技術等方面突破現有設計框架。本文首先闡述國外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情況,從超寬帶綜合射頻、共形陣列、分布式探測、雲協同探測、智能探測等方面,展望了下一代機載火控雷達的技術發展脈絡。
  •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展望
    客觀要求使機載火控雷達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由於隱身飛機的出現, 要看的目標變小了;電子戰技術的不斷進步, 使其所處的電磁環境更為複雜, 在實戰中為何提高生存能力;為何使雷達更適合裝機要求;雷達如何更可靠等。
  • 機載雷達:銳利的空中「鷹眼」
    其中機頭位置安裝的前視X波段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350-400千米。由法佐特龍雷達研究院研製的「甲蟲」-AME有源相控陣雷達與米格-35戰機的「合體」,才使後者「達到完全體狀態」。前不久,美國一家公司研發出一款緊湊型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重量約為50千克,重量輕,成本低,有望安裝到包括無人機和直升機在內的多種飛行器上。這預示著,當前和今後各國在這方面的研發與角逐仍將繼續。
  • 殲20黑科技:共形天線、吸波、隱形、相控、火控、光電孔徑、飛行頭盔.....
    △殲-20機頭尺寸大,可容納大型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F-22的同類雷達可容納2000個小天線(T/R組件),相信殲-20也能辦到在現代戰鬥機的結構設計布局中,有三大雷達波強散射源,其中之一就是機首的機載火控雷達艙,其他兩者分別是進氣道和座艙。
  • 中國三面陣火控雷達研製成功,能有效躲避攻擊,賦予戰機3大優勢
    當既安裝了矢量發動機、又搭載了相控陣雷達的殲20「一身新裝」現身亮相時,將會有什麼新的改變?雷達在戰爭中的關鍵作用,其實就相當於是一雙明亮的眼睛對於人類的作用,看得到更遠才能打得更準,同樣看得見對方的攻擊手段,也才能防得住頂得上去。在空戰中,無論是進攻端還是防守端,雷達就成為了整個攻防體系作戰中的要害之處。
  • 在雷達當中,火控雷達和相控陣雷達是什麼意思?
    火控雷達目前很多武器已經不是由人來控制了,比如說已經不用人來控制武器的瞄準、跟蹤和開火等等操作,而是用計算機來控制了,但是計算機是無法自己完成對目標的發現
  • 【國君軍工】中國電科首次亮相巴黎航展反隱身雷達可發現F22|傑賽科技明日6.15復牌|20170614周三行情回顧與要聞速遞
    點擊右上方藍色字「毅軍凸起」,關注國君軍工公眾號【中國電科首次亮相巴黎航展反隱身雷達可發現F22】【解放軍最新輕型坦克現身炮管末端裝備毫米波雷達
  •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發展趨勢
    有源相控陣(AESA,亦譯有源電掃描陣列)雷達已成為現代先進戰機的標準配置,不僅會在許多新機型中取代機械掃描陣列(MSA)和無源電掃描陣列(PESA
  • 殲16戰機有四大明顯改進:機載雷達領先俄軍一代
    殲16的雷達罩改為平直後邊沿、淺色塗裝,前者配合新型雷達,拋棄蘇-27老舊的倒置卡塞格倫雷達天線,最早出現在殲11B上,俄羅斯方面則出現在蘇-30系列上。也有人認為殲16已經改裝了中國自行研製的機載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
  • 直19全球首個配備有源相控陣的武裝直升機
    從相關截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國產直升機毫米波火控雷達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體制,技術水平遠優於美國的長弓毫米波機載火控雷達和俄羅斯同類產品,讓國產武裝直升機作戰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它的雷達也採用了機械掃描體制不過美國和俄羅斯的直升機毫米波火控雷達由於研製年代較早,因此均選擇了拋物面天線和機械掃描方式,因此在多目標、多功能等方面能力不足,美國一度計劃有有源相控陣技術來改進長弓裝備在 RAH
  • 戰鬥機機載AESA雷達
    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最初只是在空中預警機上使用,譬如以色列的費爾康、英國的Wedgetail、中國的空警-2000等等,美國的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