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前的今天,中印邊境衝突升級,中方被迫還擊。中方揚眉吐氣,印方一敗塗地。自此,印度欲報一箭之仇,不斷挑釁中國。
1962年的舊疤,2020年又添新痕。
今年6月初,印度公然違背承諾,越過實際控制線,向中方發起挑釁,造成雙方人員傷亡。6月6日,兩軍舉行首次軍長級會晤,雙方同意緩和局勢。15日,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蓄意挑釁。10月12日,雙方舉行第七次軍長級會談,未果。
70年來,中方一心想與印坦誠相處,而印總是心懷鬼胎。
1962年10月的印度,燥熱反常,開國總理尼赫魯站在窗前,眉頭緊皺。
自從國大黨1947年8月執政以來,尼赫魯從來沒有這樣煩躁過。15年來,他一直在琢磨:與鄰居相處,如何能佔上風?
相處,需要雙方坦誠,如果不是這個態度,註定只是貌合神離。
印度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投機心理,註定了這個信奉印度教的國家日後會有心絞痛的一天。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應尼赫魯邀請訪問印度,舉世聞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的。
當年10月,尼赫魯回訪中國,同樣受到熱情接待。
1959年,西藏叛亂事件引發中印邊境糾紛,兩國關係惡化。
印度老是撓痒痒似的在邊境挑釁,挑起武裝衝突。中方一忍再忍,1962年10月,被推到了忍耐的懸崖邊。
中方被迫還擊。
俗話講,鄰居看不順眼,不要撕破臉皮,一旦撕破臉皮,日後難以復原。
1962年之後,每當夜深人靜,中印雙方的眼前都會浮現撕扯一幕,不管是贏方,還是輸方,心裡都有陰影。
雖然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個具有非常意義的年代,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致電印度領導人,慶祝中印建交50周年、60周年、70周年。
但是,50年前結下的心結,不是說打開就能打開的。
中國與人相處,歷來大度,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給朋友。但是,印度不這麼想,表面上和我們相處不錯,暗地裡小心思不少,小動作不斷。
1987年的衝突就是一個代表性事件。
如果好好相處,也會相安無事,但印度老是手腳不乾淨。
當年5月,印軍趁著月黑風高,悄悄潛入我境內構築工事。
你說這叫什麼事?
幸虧我邊防軍人警惕性高,巡邏途中發現對方的挖洞行為。
於是,一場衝突在所難免。
那場衝突沒有報導,但雙方心知肚明。
2014年4月,印度賊喊捉賊,聲稱中國士兵越過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隨即在附近搭帳篷,雙方形成帳篷對峙局面。
2017年6月,中方在洞朗修道路。印度認為對他們構成威脅,又開始挑釁。
我們在自己的領土上修路有何不妥?印度的邏輯是:中方修好道路,往邊境運兵變得迅速了,對他們不利。於是,出現了雙方推搡的對峙。
2020年6月,加勒萬河谷,印度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際控制線,發起挑釁攻擊,引發雙方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印度是一個沒有記性的國家,印軍的記性也好不到哪裡。
但是,沒有記性,要讓他長記性。
中方有忍耐之心,但不會一直忍耐下去。
這段內容是分析重點。
2020年9月7日,印軍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悍然對交涉的中方人員鳴槍威脅,這是1987年以來中印邊境首次槍聲。
2020年10月12日,中印邊界舉行第七輪軍長級會談。兩天後,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在記者會上透露:雙方圍繞兩國一線部隊在中印邊界西段實際控制線地區脫離接觸坦誠、深入建設性地交換了意見。
發言人的這段話耐人尋味。
中印摩擦會不會升溫,中印對峙要多久,似乎都沒有答案。
接下來,專家從三個方面予以淺析:印度強硬信心從哪來?印度挺而走險原因;集結重兵,意欲何為?2017年以來,印度對華態度逐漸變得強硬,印度哪來的信心?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
上世紀九十年代,印度一直認為和中國處於平起平坐的地位,甚至感覺中國在追趕它,盲目自負的心理貫徹社會各階層。進入新世紀後,盲目樂觀的印度一覺醒來,發現情況不對:中國GDP是印度的倍。
印度是個嫉妒心很強的國家,他不希望看到中國好起來,更不希望看到中國成為亞洲的主角。
於是,印度開始行動:去中國化、對中國投資限制、對中國App的限制,對中國企業進入印度的採購市場的限制……前不久,他們以「主權安全和隱私受到威脅」為由,禁用TⅠKT0K(抖音海外版)等59款中國應用程式,後又增加近二百個。
印度外長蘇傑生是親美派人物,他附在莫迪耳邊說:中美之鬥,印度不能保持中立,應選邊站隊,否則,印度在國際上就沒發言權。
莫迪點頭稱是。
美國制定「藍點網絡」計劃。美國希望通過經濟合作倡議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加強與盟友及夥伴國經濟合作的同時,試圖誘使相關國家在區域經濟合作中選邊站隊,妄圖以「碰瓷」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方式,阻礙中國與區域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對這個計劃舉手贊成。川普訪印時,莫迪主動提出加入這個計劃。
美國是個急性子,只要看到別人家田地裡的莊稼長勢好一點,他就睡不著覺。
中國國內形勢一片大好,尤其是新冠疫情之下,還保持旺盛的增長力讓美國心裡很不舒服。於是,美國屢闖中國紅線,屢探中國底線。
躲在暗處看熱鬧的印度,認為機會來了。一向自負的印度頓時精神煥發,認為有機可乘,可與中國扳手腕了。二、印軍挺而走險的原因。
印度是個複雜的國家,如同該國百分之八十人口信奉的印度教一樣,找不著主題。馬克思曾精闢地論述印度教:這個宗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迦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所以,印度很容易感情用事,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考慮實力、不考慮後果。一得意就手舞足蹈,認為自己是老大,一忘形就忘乎所以,什麼事都敢幹。印度怎麼想的呢?一次,印度軍方高層會上,某將軍唾液飛濺:我們要報1962年的「一箭之仇」,要佔領班公湖、佔領加勒萬河谷、佔領阿克塞欽地區……臺下掌聲四起,經久不息。
印度各方也不知道該將軍的話可行不可行,到底行通行不通,反正先自我陶醉一下。那表情、那陣勢,仿佛他們所說的已是囊中之物。
但是,印度並非酒囊飯袋之徒,手舞足蹈的背後有著深層次考量。
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的國家,地理位置優越,面向印度洋,背靠世界屋脊。印度總理曾說過「印度不做二流國家」。
最初,中印兩國未劃定過邊界線,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野心膨脹的尼赫魯一直惦記著這個事。
尼克森曾評價尼赫魯為人: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脾氣暴躁,高傲自負。
50年代中期,印度國內矛盾重重,高傲自負的尼赫魯產生了「向前推進」的瘋狂念頭。
1951年2月,印度乘中國在朝鮮戰場激戰無睱西顧,派兵佔領西藏達旺地區,隨後不僅不聽中國警告,又加緊對中國領土蠶食。1962年4月後加速推進,在中國境內設立43個軍事據點。狂妄自大的尼赫魯並不滿足於設據點,他要把中國成片領土收入囊中。
頭腦發熱的人,容易喪失理智。
1962年10月1日,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命令印軍制定針對中國行動的《裡窩那計劃》。10月2日,尼赫魯在新德裡說:印度要用軍事手段對付中國。
10月14日,梅農叫囂:要同中國打到最後一個兵、最後一支槍。
然而,對於印度鬼鬼祟祟的小動作,北京早在掌控之中。
日曆往前翻到7月12日。
當日凌晨,毛主席聽取周總理匯報中印邊境問題;22日凌晨,主席再次聽取中印邊境情況報告。9月17日晚,毛主席主持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討論中印衝突問題。21日,再次開會討論這個問題。10月2日,中南海決定照會印度政府,15日舉行會談。但是,狂妄至極的印度政府斷然拒絕中方提議。
也許有人納悶:為什麼中國一再研究與印度和談的話題?
是害怕印度嗎?
顯然不是。
中方擔心與鄰居一旦撕破臉皮,日後不好見面。
但是,印度卻沒想那麼多。
10月17日,西南中印邊境。印軍從東西兩段突然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向中國邊防哨所傾瀉炮彈1萬4千餘發,5個營5600人侵犯我加勒萬河谷。
北京怒了:印度這是給臉不要臉啊!
10月18日,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站在中印邊境大比例地圖前,指著印軍據點,大聲說道:掃了他!
10月19日凌晨5點20分,中國邊防軍在東、中、西近600公裡邊防線上同時發起反擊,500門大炮發出怒吼。不到一小時就清除了加勒萬河谷印軍,並活捉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
據說,聽到中印邊境衝突消息時,美軍原遠東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誰和中國陸軍打仗,誰就有病。
中印之戰的戰況讓尼赫魯不能接受,高傲自負他無法面對印軍慘敗,兩年後,尼赫魯鬱鬱而終。
印度朝野上下對「1962」一直耿耿於懷,發誓要報一箭之仇。
印度也不都是豬腦袋,那個將軍狂言要吞併的每個地名背後都有著誘人的因素。先說班公湖。班公湖全長約160公裡,面積約600平方公裡,中國境內約400平方公裡。湖泊狹長,因地理原因,中國境內為淡水,魚蝦成群風景如畫,而印度境內為鹹水,而印度邊境又缺少淡水。印度對中國境內班公湖淡水垂涎三尺。再說加勒萬河谷。加勒萬河谷位於新疆境內和田縣,又連接什約克河谷,什約克河谷連接印度多條通道。中國裝甲部隊經過這些通道24小時之內可達新德裡。還有阿克塞欽。阿克塞欽是西藏連接新疆的戰略支撐要地,1962年10月中印反擊戰,中方寧可從藏南撤軍,也絕不放棄阿克塞欽,可見其重要性。
班公湖和加勒萬河谷是阿克塞欽的前線,一旦前線失守,阿克塞欽就危險,而阿克塞欽如果被印軍侵佔,將切斷新疆和西藏的陸地唯一交通線219國道。至於印度為何要控制阿克塞欽,下文細析。
三、集結重兵,欲圖謀不軌。
從印度的小動作看,既想拖延待機,又有可能突然打擊。
2020年9月4日,中印國防部長在莫斯科會晤。中國國防部長明確指出;造成目前中印邊境緊張局勢起因和真相十分清楚,責任完全在印方。印度國防部長假惺惺表態:共同管控好部隊。結果沒過三天,印軍的槍就響了。
從印度的小動作看,印度表態是假象,既想拖延待機,又有可能突然打擊。
目前,印軍在拉達克地區集結兵力約20萬。按二戰時期的作戰思想,欲要取勝,攻防兵力比例為3:1。而印軍目前與我軍比例已經達到4:1,甚至到了5:1。現在離大雪封山還有兩個多月,印軍要麼撤回,要麼進攻,但就目前看,印軍似乎並沒有後撤的跡象。
印度在中印邊境集結這麼多兵力幹啥?
顯然,他們不是為觀光而來。
印度對中印邊境一側中國領土採取的是「蠶食策略」。首要目標是班公湖,中方控制的班公湖區淡水,對印軍太有吸引力了,一旦侵佔了班公湖淡水區,印度在此長期駐軍就會變成現實。目前,中印邊境進入寒冷期,曾任班公湖前線指揮官的印度退役陸軍上校S.丁尼說「當地溫度降到零下時,會導致印軍士兵身體疲勞度增加很多倍,非戰鬥減員將是未來6一7月裡拉達克地區印軍面臨的常態。」但是,不要忘了,1962年中印邊境之戰也是在10月爆發!
難怪,印度某退役空軍少將對中方叫囂:冬天等著瞧!
印度在等機會。
等季節變化。等冬季到來,用兵對中國不利。等臺海變化。等臺海局勢巨變,一旦我們武統臺灣,印度認為我們分身無術,不能同時兩線作戰,他就可以趁火打劫撈一把。
印度想達到的目標。印度目前對中國境內三個目標虎視眈眈:班公湖的淡水資源、加勒萬河谷的交通、阿克塞欽的地理位置。三個目標中,最重要的是阿克塞欽的地理位置。阿克塞欽佔據中亞制高點,可以俯視克什米爾和印度,一旦中印發生戰爭,中國裝甲部隊可輕易攻破新德裡,勢如破竹地南下孟買。可以說,阿克塞欽是高懸在印度頭上的一把利劍,中國握住了這把劍,就把住了印度的命門。控制阿克塞欽,就牽制著印度的人力和物資,延緩印度發展,使印度長期處於被動防守狀態。反之,若阿克塞欽被印度控制,不僅陸上切斷了西藏和新疆的交通,而且隔絕了中國和巴基斯坦,使巴方孤立無援。而巴基斯坦是牽制印度的重要力量,我們絕不會讓這樣事情出現。
當年挨了揍、吃了虧的印度假惺惺地表態:從此之後,兩家和平相處。
然而,就在中國心無雜念地鎖上武器庫的瞬間,印度卻悄悄地把匕首別到了戰靴內。於是,有了1987年的寒光閃閃、2017年的虎視眈眈、2020的槍聲大作……
沒腦子的人容易冒險;有腦子的人常常猶豫。
冒險激進的人,容易誤入歧途;猶豫不決的人,會錯過良機。
中方一向忍耐為先。
有實力的忍耐是給敵人反省的機會。
但印度不珍惜,也不知道珍惜,一向自負的印度總認為自己世界老二、亞洲第一。因此,不知輕重的他們常常不自量力。他認為頭碰破是偶然;吃虧不會有第二次。
於是,小心思不少,小伎倆不斷。
敵人不清醒,我們不能不清醒。否則,我們也成了腳踩西瓜皮的糊塗蛋。
我們的忍耐是有底線的,一忍再忍,到了忍無可忍,就要「徵於色發於聲」。
2017年,洞朗事件電報被急送到打過仗的將軍手裡時,將軍從望眼鏡裡眺望對方的陣地時,倒吸一口冷氣:我們沒放在心上,敵人放在心上了。
我們還馬放南山,印軍已萬馬奔騰,我們還刀槍入庫,敵軍已一片殺聲……這就是洞朗事件帶給我們的震驚。
我們一直沉浸在「好鄰居好兄弟好朋友」幻想中,而敵人卻趁著風高月黑集結軍隊,妄圖吞噬蠶食我們國土。
中國有句老話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印度是好鄰居還是壞對手,不用解釋,答案早已明了。對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我們不能無動於衷,有時候,原諒就是放縱。放縱多了,會助長對手不切實際的幻想,會膨脹對手不切實際的願望,會加劇對手不切實際的冒險想法。
我們必須警惕印度重兵壓境的險惡意圖,必須警惕印度鋌而走險的突然進攻。
一切皆有可能。每種可能都應在掌握之中、準備之中、射程之中。
兵來將擋,水來土遁。
迎頭痛擊,不能讓敵人有任何幻想。
用祖宗戰法迎敵。一旦印軍不知天高地厚,突然地向我發起進攻,我們不要客氣,把印軍放進來,然後「關門打狗」,讓他們重演1962年的抱頭鼠竄。
我們還可考慮細節性的戰法戰術。比如癱瘓拉達克列城機場。列城機場距中印實際控制線最近處只有80公裡,距班公湖直線距離不足100公裡。而我方機場距實際控制線最近的約230公裡,距班公湖380公裡。印度最先進的戰機是法國的陣風戰機,與我殲一20有代際差別,可以毫不猶豫起飛和田機場殲一20,對進入班公湖及加勒萬河谷上空的印軍飛機實施反擊。比如打擊拉達克後勤基地。對油料庫、糧食庫、彈藥庫等軍事重地實施全覆蓋的火力攻擊,伺機打掉拉達克的前沿重鎮楚舒勒。拉達克有兩條對外公路,其中一條常年不通車,只靠1號公路連接列城至利斯爾,如果切斷拉達克與外界聯糸通道的「1號公路」,德普桑平地和錫亞琴冰川印軍後路將被切斷,拉達克必成孤城。另外,我軍除了反擊從拉達克出兵的印軍,還可從藏南方向進攻,乘機收回藏南被印度侵佔的察隅、錯那、墨脫三個縣,以及被印度侵佔的其他領土。
當然,我們手裡不是一張牌,還有其他選擇。比如借力打力,向巴基斯坦和尼泊爾提供軍事援助。巴基斯坦最近地方距離「1號公路」只有5公裡,很多地方是懸崖峭壁,只要把靠懸崖的公路段炸毀,連搶修車輛都無法通過。我們相信,一直深受印度欺負,又有著「中巴鐵哥們」般友誼的巴基斯坦,在中印衝突面前,不會無動於衷。
……
從目前情況看,還在執迷不悟、自大自負、頭腦發熱的印度錯誤地認為對峙形勢與他有利,欲報「一箭之仇」的想法愈加強烈。如果不給他潑盆1962年生產的冷水,看來他很難清醒過來。
說實話,我們不想和印度發生邊境衝突。我們一直記著和平相處的五項原則。但是,在印度一再找上門的形勢下,如果我們總說不在家,就有點對不起老鄰居的軟磨硬泡了。
性格決定命運。
一直對中方小心思不斷的印度,一直對中方小伎倆不斷的印度,一直懷恨在心欲報一箭之仇的印度,最終會是什麼命運呢?「老祖宗留下來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丟!」主席這句話不是隨便說的,中國邊防軍人眼含熱淚的誓言,更不是聲張虛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