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的三個秘密

2022-01-31 衲解史上今日

偷襲珍珠港

原載:《檢察風雲》2021年第11期

作者:姜森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將太平洋上的戰火點燃。時隔80年後,美國《海軍歷史》雜誌披露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時的三個秘密。

其實,美軍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制定了對日軍的反擊預案,但錯失了最佳時機;希特勒對美國宣戰是早有預謀的,珍珠港事件成了他的藉口;太平洋戰場上的首名戰俘,是被夏威夷原住民抓獲的。

美軍反擊預案形同虛設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軍內部早就制定了反擊日軍的預案:如果日軍實施敵對行動,那麼部署在菲律賓的美軍第19轟炸機大隊,即刻對設在中國臺灣島的日軍基地發動反擊,以便在第一時間削弱日本海空部隊的作戰能力。

珍珠港遭襲的消息於1941年12月8日凌晨3時傳到美軍駐菲律賓基地。當時美軍在菲律賓共部署了35架B-17轟炸機。其中在呂宋島的克拉克機場部署了兩個中隊共19架B-17,在800千米之外的棉蘭老島德爾蒙特機場部署了另外兩個中隊的16架B-17。

然而,美軍的反擊預案形同虛設,因為當時駐菲美軍竟然沒有合適的戰鬥機能夠為B-17轟炸機護航,所以打擊日軍基地的計劃不得不推遲。更糟糕的是,為了避免重蹈珍珠港美軍飛機被日軍消滅於停機坪上的覆轍,美軍克拉克機場的所有B-17轟炸機,被迫於12月8日早晨升空,在呂宋島周圍水域的上空漫無目的地盤旋,不敢降落,狼狽至極!

12月8日上午,麥克阿瑟手下的陸軍航空兵司令布裡爾頓將軍終於收到消息:護航戰鬥機正趕來,對日軍基地的空襲行動可以啟動。於是,他命令在天上打轉的19架B-17轟炸機返回克拉克機場降落。其中3架B-17安裝了照相機,準備執行對日軍基地的偵察任務,其餘轟炸機掛載了45千克和136千克兩種炸彈。

但是,美軍已經錯失了反擊日軍的最佳時機,並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正當準備執行偵察任務的3架B-17在跑道上滑行尚未起飛時,200架各型日軍飛機突然出現在克拉克機場上空,而此時美軍擔任護航任務的戰鬥機還沒趕到!

日軍的這次空襲是毀滅性的。克拉克機場的B-17僅1架倖存,其餘的全部被擊毀或擊傷於地面。由於棉蘭老島的德爾蒙特機場超出日機的航程,那裡的美軍B-17得以倖免。

克拉克機場有4架被擊傷的B-17得到修復,德爾蒙特機場的一些B-17飛抵克拉克機場增援。12月9日,美軍的飛機終於開始搜尋日軍艦隊,而這時距珍珠港遭襲已經過了兩天。12月10日,一支日本運輸艦隊被美軍發現,5架B-17實施了攻擊——這是二戰中美國陸軍航空部隊首次執行轟炸任務。據B-17機組人員事後報告,「有數枚炸彈命中日艦」。

在12月10日的行動中,美軍凱利上尉的事跡頗具傳奇色彩。他駕駛一架B-17轟炸機,在呂宋島的最北端投彈命中一艘日本軍艦。凱利的B-17在返回克拉克機場的途中,被趕來的3架日軍零式戰鬥機緊緊「咬」住。其中一架零式戰鬥機由日軍飛行員坂井三郎駕駛。他發射的機炮炮彈引燃了滿載燃油的B-17。面對機身起火的險情,凱利命令機組人員跳傘,他留在轟炸機上操控,保持機體平衡,確保戰友安全跳傘。最終,凱利未能跳傘,連人帶機墜入大海,不幸犧牲。

凱利的戰友事後報告,凱利所在的轟炸機「可能擊沉了一艘日本戰列艦」。當時,前線不斷傳來「美軍損失慘重」的消息,美國人極度渴望收到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於是,凱利的事跡被誇大了——有美國媒體稱:「凱利的轟炸機一舉擊沉了日本戰列艦『榛名』號!」凱利因其英勇無畏的表現,被羅斯福總統追授「傑出服役十字勳章」。

然而,據美軍於二戰後獲得的日軍資料顯示,1941年12月,「榛名」號戰列艦根本不在呂宋島北端。凱利的轟炸機擊中的是一艘日軍巡洋艦,而且它只受了輕傷,並未沉沒。

《海軍歷史》雜誌指出,「B-17擊沉日軍戰列艦」的新聞在戰爭初期極大地鼓舞了美軍的士氣,這一點值得肯定。但是,美軍刻意隱瞞了「反擊預案不完善、執行不力」的事實。

希特勒對美宣戰是否不夠理性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不久——1941年12月11日,納粹德國向美國宣戰。事實上,納粹德國與日本之間的軸心國條約,並沒有規定「如果日本發動進攻,德國必須採取一致行動」。那麼,希特勒對美宣戰是不理性的舉動嗎?

1941年12月初,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領導層正在為歐洲戰場出現的危機發愁。12月1日,蘇軍在蘇聯南部重創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希特勒勃然大怒,將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龍德施泰特解職。第二天,希特勒親自坐飛機抵達南方集團軍群設在烏克蘭的指揮部視察,以鼓舞士氣。12月3日,他回到東普魯士的「狼穴」指揮所,卻等來了壞消息: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被蘇軍擊退;攻打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已力竭,即將被蘇軍擊潰。

1941年12月8日夜,即獲知日軍偷襲珍珠港數小時後,希特勒下令:德國海軍抓住一切機會擊沉美國船隻,也擊沉那些與美國結盟的中美洲及南美洲國家的船隻。當天深夜,他離開「狼穴」,搭乘列車前往柏林。上車前,他通知柏林的德國議員們:12月11日召開全體會議。12月11日,納粹德國正式向美國宣戰。

在歐洲戰況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希特勒為何還急著向實力強大的美國宣戰?有人猜測,希特勒「被蘇聯人氣瘋了」,失去了理智。也有人認為,希特勒對美宣戰是一時衝動,「他後來後悔了」。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歷史學家韋恩伯格教授指出,希特勒策劃對美宣戰長達十數年之久。他早就希望能有一個藉口來落實他的對美宣戰計劃。

早在20世紀20年代,希特勒就提出「德國將與美國大戰」的假設。1928年夏,他在自己的第二本書中強調:「德國必須作好與美國一戰的準備,這將是納粹黨的重要任務之一。」可見,那時候希特勒就已經有帶領納粹黨實施全球擴張的野心。他認為,美國遲早會成為德國對外擴張的「阻礙物」。「即使不是由納粹黨帶領德國對抗美國,也會有其他德國政黨做這件事。美德戰爭不可避免。」

1939年之前,納粹德國就暗中制定了「與美國交戰」的方案。希特勒以及他手下一批經歷過一戰的德國軍官認為: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並非因為美國突然參戰或前線德軍表現不佳,而是德國國內政局出了問題。納粹掌權後,「必能確保德國國內團結一致」。因此,「德軍完全有機會在新的戰爭中打敗諸如美軍這樣的強敵」。

1937年,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納粹德國開始研製Me-264四引擎重型遠程轟炸機。當時該轟炸機在德軍中的秘密代號是「紐約轟炸機」,由此可見其假想的攻擊目標。按照設計,Me-264搭載5噸炸彈從歐洲大陸西端起飛,能夠飛越大西洋,抵達美國紐約上空實施轟炸,最後安全返回德國。它還可以在大西洋西部水域實施偵察。如果僅搭載少量炸彈的話,從理論上說,Me-264能夠深入美國中西部地區實施偵察或空襲行動。

德軍製造了數架Me-264原型機,並於1940年12月首飛。由於當時二戰已經爆發,德軍希望兵工廠全力生產實用型軍機,因此減少了對Me-264轟炸機項目的投入。

太平洋戰場的首名戰俘

1941年12月7日早上,29歲的夏威夷原住民卡勒哈納從位於尼豪島的家中走了出來。尼豪島是夏威夷群島中最西端的有人居住島嶼。卡勒哈納吃驚地發現,不遠處一架軍用飛機越飛越低,最後栽在泥地上。轉動的飛機螺旋槳捲起大量泥土。在螺旋槳停止轉動後,卡勒哈納看清了駕駛艙內的飛行員是個日本軍人。

卡勒哈納小心翼翼地走近這架飛機。他發現,機艙內的日軍飛行員雖然受傷不太重,但陷入了昏迷。卡勒哈納將這個日本人拖出駕駛艙,遠離冒著濃煙、隨時可能爆炸的飛機。在離開現場前,卡勒哈納冒險進入駕駛艙,找到了一把手槍以及包括飛行員身份證明在內的文件。這名日軍飛行員名叫西開地重德,時年21歲。

尼豪島的居民(大多是原住民)聽到了飛機墜落時發出的巨響,紛紛跑向墜機現場。此時西開地重德已經甦醒,島民對他的傷口進行了簡單的包紮。他無法與島民交流——島民普遍只會講夏威夷原住民語和英語,而西開地重德只會講日語。

島民們很清楚,日本軍機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在夏威夷,當務之急是弄清楚這個日本人是來幹嗎的。

有島民跑去找來一個叫原田芳雄的人,他是在夏威夷出生的日裔人士,會說日語。西開地重德向原田芳雄坦白:「我是日本海軍的飛行員,剛剛參加了襲擊珍珠港的軍事行動。在夏威夷主島上空,我的飛機被美軍防空炮擊中,無法返回日軍航母。我不得不撤離戰場,迫降到這裡。現在日本與美國已經開戰。」

島民要聯絡美軍並不容易。當時島上沒有電力供應,也沒有通電話。12月7日早上,尼豪島上沒有一名島民得知珍珠港遭到日軍攻擊的消息,他們無法確定西開地重德說的是不是事實。

數小時後,通過島上一臺破舊不堪的收音機所播放的新聞,島民們終於得知了珍珠港遭襲的確切消息。他們這才確認,西開地重德是敵軍飛行員。

西開地重德認為,他有機會逃出尼豪島。因為他在墜機前曾與一艘在夏威夷附近遊弋的日軍潛艇取得聯繫,後者答應他:「你迫降後,我們會來尼豪島把你接走。」但事實上,這艘日軍潛艇接到其他任務,一走了之。

12月12日上午,負責看押西開地重德的是日裔島民石松新谷。西開地重德偷偷對石松新谷說:「我給你200美元,你幫我把文件拿來,之後把我放了吧。」石松新谷表示拒絕。當天下午,西開地重德又用200美元誘惑看押他的原田芳雄:「夏威夷的美軍已經完蛋了!日軍很快會攻佔夏威夷。你是日裔人士,幫了我,日軍抵達後會重賞你!」

貪心的原田芳雄給西開地重德鬆了綁,兩人打昏了另一名負責看守的島民,把他鎖在倉庫裡。之後,原田芳雄和西開地重德帶著一支霰彈槍和一把手槍,想去拿回文件。

巧的是,最初發現西開地重德的卡勒哈納意外撞上了行色匆匆的原田芳雄和西開地重德,他險些被西開地重德開槍擊中。卡勒哈納箭步如飛,擺脫了兩人的追殺。他跑進村子大喊:「原田幫日軍飛行員逃跑啦!小心,他們帶著武器!」隨後,他帶領5名島民登上一艘漁船,趕往夏威夷主島求援。

原田芳雄和西開地重德一邊找船準備離島,一邊搜尋卡勒哈納,妄圖殺人滅口。絕大多數島民閉門自保,等待美軍。12月13日清晨,原田芳雄和西開地重德抓住了一對外出的夫妻,丈夫名叫凱納海爾。他說,卡勒哈納可能躲起來了,漁民們都把船駛離了尼豪島,自己幫不上忙。

急得團團轉的原田芳雄和西開地重德決定分頭找船。在原田走開後,凱納海爾夫婦利用這個機會試圖制服西開地重德,奪取他的手槍。殊死搏鬥中,凱納海爾身中3槍。他忍著劇痛抱住西開地重德,他的妻子舉起一塊石頭,砸中了西開地重德的頭,要了這名戰俘的命。聽到槍聲的島民紛紛趕來。原田芳雄握著槍返回,見西開地重德已經死亡。他沒有勇氣與這些昔日的鄉親拼命,最終開槍自殺。

卡勒哈納帶著12名美軍返回了尼豪島。他們馬上將受傷的凱納海爾送往夏威夷主島的野戰醫院。最終凱納海爾傷愈,獲得了美軍授予的勳章。

在美國海軍的檔案資料中,西開地重德被列為太平洋戰場的首名日本戰俘。原田芳雄企圖協助西開地重德逃跑,導致兩人先後身亡,這起事件引起美國政府的關注。1942年2月19日,美國政府下達行政命令,對美籍日裔居民實施大規模的「戰時監控」。由於這一舉措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所以西開地重德事件在美軍中鮮有人提及。

感謝垂注「衲解史上今日

相關焦點

  • 珍珠港事件再回首
    指控首先發生在1944年的總統競選活動期間,當時,可能是出於政治目的,一些秘密信息似乎要證明珍珠港事件的罪責將「擴展到華盛頓的高層」。散布這些消息的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政治活動家,而當時身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託馬斯•E.杜威(Thomas E. Dewey)與此則沒有任何關聯。
  • 珍珠港事件背後五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日本向亞利桑那號戰列艦(USS Arizona)投下四枚炸彈後,珍珠港事件中幾乎一半的人在此喪生。History.com收集了珍珠港事件和亞利桑那號背後,五個你需要了解的故事。1. 23家兄弟死在亞利桑那號戰列艦上
  • 當年「珍珠港事件」中的傳奇間諜
    這一如此龐大而且近乎於瘋狂的軍事行動,日本人給它取的行動代號只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三個字:「虎、虎、虎」。如果單從戰術角度來說,「虎、虎、虎」行動的成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可能有人會問,這麼大的行動,事先美國人就毫不察覺?當時號稱全世界最一流的諜報機關「美國戰略情報局」幹什麼去了?其它各同盟國的諜報機關和間諜也都是吃素的嗎?虎!虎!虎!
  • 【隱秘】美國「珍珠港事件」的不解之謎
    1941年底,他們破譯的秘密外交電報平均每周多達200頁。這其中包括許多有關珍珠港的情報:1941年9月24日,日本海軍通過外務省致電檀香山總領事館,要求了解美軍太平洋艦隊軍艦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11月15日,日本外務省要求駐檀香山總領事館每周至少報告兩次珍珠港美軍軍艦的動向;11月18日,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向外務省匯報了美軍軍艦進珍珠港後航向變化角度和從港口到達停泊點的時間;11月28日,日本外務省要求檀香山總領事館銷毀密碼和密碼機;12月2日,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用低級密碼繼續報告美軍的一舉一動
  • 伊恩·託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決定日本、德國命運的是珍珠港事件
    希特勒在日本突襲珍珠港四天之後的周四做的事情才是讓美國人團結起來的最終原因——他在可以不行動的情況下選擇向美國宣戰。羅斯福在戰前與英國的秘密對話中,已經承諾美國會採取「歐洲優先」的戰略。「歐洲優先」戰略在軍事上的邏輯性不容置疑,但是這一理念在美國民眾中一直不受歡迎,他們(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非常想找日本人報仇。
  • 促成「珍珠港事件」的日本間諜吉川猛夫
    吉川猛夫職位雖然普通,但FBI對他並未掉以輕心,照例進行監視。幾次下來,他們發現這位年輕的外交人員似乎只知道吃喝玩樂,常常出入酒吧、高爾夫球場等,最常去的是一家名為春潮樓的酒屋。他們斷定吉川猛夫是個花花公子。然而,自作聰明的FBI人員怎麼也想不到的是,恰恰是春潮樓這麼一個看似尋歡作樂的場所,卻成了吉川猛夫最隱秘的情報偵察點。 吉川猛夫第一次去春潮樓是隨總領事去的。
  • 逃離珍珠港之後——尼豪島上的奇葩殺人事件
    精明的凱洛哈諾覺得光放篝火還不夠,必須派人親自去考艾島上求援,於是他又挑選了五個精壯的漢子一起去了碼頭,大約在半夜12時30分,六個人劃著一條小船向考艾島駛去,出發前凱洛哈諾特意帶上了西開地的秘密文件。13日的上午,躲在海邊的卡哈奇拉和卡納赫裡夫婦餓得不行,卡納赫裡夫婦決定回家弄點吃的。
  • 珍珠港事件真的是所謂的「羅斯福陰謀論」嗎?
    現在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演出的一出「苦肉計」,是美國政府策劃了珍珠港事件,持這一觀點的人把珍珠港事件的起因稱為是
  • 拯救了中國抗戰的「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發生時,中國已經單獨對日作戰四年五個月了。
  • 【鉤沉】珍珠港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
    史稱「珍珠港事件」。 作者:方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珍珠港事件雖然發生在異域他鄉,但作為一個經典戰例,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對我們不乏啟示意義。日軍偷襲珍珠港,堪稱軍事史上突襲戰例的經典之作。它再清楚不過地告誡人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 珍珠港事件前後的珍貴瞬間
    珍珠港事件,又叫突襲珍珠港,在日本則稱為珍珠灣攻擊(真珠灣攻撃)或夏威夷作戰、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海軍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這場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地位自不必說,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有關珍珠港事件的回憶與再現的內容可謂汗牛充棟。
  • 珍珠港事件,真的是羅斯福的陰謀嗎
    由於美國的參戰,確實使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因而「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提前設計好的一出陰謀」「犧牲掉太平洋艦隊正是美國為參戰而上演的苦肉計」等論調在軍迷中很有市場,甚至一度甚囂塵上。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日軍對珍珠港下手前,美國究竟知不知情?那些認為美國一定提前知曉日軍將偷襲珍珠港的人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日軍進攻時,美軍太平洋艦隊所有主力戰列艦均在港內,偏偏3艘航母不在。
  • 珍珠港事件︱如果沒有日本當年的偷襲,世界又會怎樣?
    ◤珍珠港遊客服務中心。內有珍珠港事件博物館,電影院等生活服務設施珍珠港事件,亦稱:偷襲珍珠港(美國人介紹此事件時稱之為:Surpri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本人則稱之為:「シンジュワン攻撃」或者「ハワイ作戦」/進攻珍珠港 或 夏威夷作戰)。
  • 偷襲珍珠港解讀
    研究此次事件的成敗得失,有利於我們了解二戰歷史和今天美日關係之緣,對未來戰爭的偷襲戰也有一定借鑑或啟迪作用。偷襲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灣攻撃)是指由二戰時期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基地——珍珠港的軍事事件。
  • 75年過去了,珍珠港事件背後的真相你知道多少?
    ▼令人感到詭譎的是,今年,美國和日本將於12月8日在珍珠港聯合紀念珍珠港事件75周年。是日本認錯,還是美國包容?美國被偷襲了珍珠港,卻出於亞太利益的考量,將日本視為其心腹與同黨。▼珍珠港的痛,美國人民是否記得,亦或,美國人民的聲音是否被媒體宣傳了出來,我們不得而知。▼而這些年來,兩國或明或暗一次次指向中國的事件,卻從未間斷。
  • 日本的情報收集(三):珍珠港的碧舟居士
    但是日本人可不是這樣,二戰打著打著覺得美國礙事了,立馬就幹了珍珠港,自從地球上有美利堅合眾國以來,誰敢這樣拿刀剁過美國人?所以你儘管可以在戰略上藐視任何你認為的對手,叫聲小日本沒什麼,但是在戰術上,你可就要小心了,像美國人一樣在沉到水裡的亞利桑那號上面建個紀念館並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說句題外話,珍珠港挨轟時,當地日本僑民幹了啥?
  • 這個日本士兵寫了本書,說珍珠港事件完全是羅斯福的陰謀
    一直以來,「珍珠港事件」都被認為是太平洋戰爭的揭幕戰,這場偷襲幾乎摧毀了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有生力量,作為受害者的美國完全是被迫捲入二戰的。
  • 珍珠港事件75周年祭:可以寬恕,不能遺忘
    從故人重聚、敬獻花圈、音樂會到遊行,本周不會缺乏這樣的珍珠港事件紀念活動。但亞利桑那號仍將是當地焦點所在:它是犧牲的象徵,是科學探索的熱點,同時正在成為和解之地。  珍珠港襲擊時剛滿21歲的軍人Lauren Bruner已經與Edward McGrath及Craig Thompson合著完成了一本即將出版的小說:《倒數第二個逃離者》(Second to the Last to Leave)。   「我記得自己那天醒來後吃了早餐,」這位96歲的老人回憶道。「當天晚上我原本是要和戀人約會。但我沒能赴約。」
  • 「轉折點」:和「珍珠港事件一樣」
    作者表示,1月6日的暴亂和「珍珠港事件一樣」,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日子和「轉折點」。在川普下臺後,如果拜登緩解了美國政治的「極化對立」,控制新冠疫情,美國將恢復一系列「軟實力」,重新吸引其他國家。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月9日刊登小約瑟夫·奈的文章《美國軟實力會從川普時代倖存》稱,隨著「川普下臺」,美國將「重新獲得軟實力」。
  • 歷史上的今天丨珍珠港事件,真的是羅斯福的陰謀嗎?
    由於美國的參戰,確實使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因而「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提前設計好的一出陰謀」「犧牲掉太平洋艦隊正是美國為參戰而上演的苦肉計」等論調在軍迷中很有市場,甚至一度甚囂塵上。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日軍對珍珠港下手前,美國究竟知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