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珍珠港事件帶給我們的啟示

2021-02-13 方略書院

 79年前的今天,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時間),日本以大量海空軍突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致使停泊在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史稱「珍珠港事件」。

 作者:方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珍珠港事件雖然發生在異域他鄉,但作為一個經典戰例,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對我們不乏啟示意義。日軍偷襲珍珠港,堪稱軍事史上突襲戰例的經典之作。它再清楚不過地告誡人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1941年1月27日,在山本提出偷襲珍珠港計劃20天後,美駐日大使格魯就報告說東京有對珍珠港發動奇襲的議論,但美軍對此沒有相信。此外,美國還多次截獲日本收集珍珠港情報的電文,多次發現在珍珠港活動的日本間諜,但都被當作一般的情報活動而未加重視。在偷襲的前夕,美軍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日本駐檀香山領事館用密碼報告的有關珍珠港美軍軍艦動向的情報,同時發現日本領事館正在大量焚燒文件。還發現日軍一反六個月改變密碼和呼叫代號的慣例,在一個月裡兩次變更密碼和呼叫代號。像這樣的顯而易見而又十分重要的跡象,美方都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星期日,港內仍照例周末放假,情報中心停止工作,以至於在遭到日軍襲擊時,通信中斷,指揮癱瘓;太平洋艦隊基地雖有防空部隊,但未實施24小時警戒,當敵機空襲進行了5分鐘之後,島上陸軍的33個高炮連僅有4個連才開始射擊,大多數炮位上沒有人員,炮彈還在彈藥庫,根本來不及投入作戰;此外,港內停泊的軍艦密集排列,有的甚至是並列停靠,一旦遭襲,根本無法機動,還遭受到旁邊軍艦爆炸和大火的波及。這一系列疏忽大意,致使太平洋艦隊喪失了寶貴的預警和戰鬥準備時間,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當今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國際環境異常複雜嚴峻,我國周邊安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尤其是「臺獨」分裂勢力加緊進行分裂活動,嚴重危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們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安全形勢,既看到好的發展前景,更看到前方的變幻風雲,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努力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隨時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和複雜情況。「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一個國家什麼時候該用兵,什麼時候不該用兵,決策者不得不慎重考慮。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如意算盤,原是為了摧毀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使美軍再無足夠的軍事力量幹涉自己的侵略計劃。但讓利令智昏的戰爭狂人始料未及的是,由於偷襲珍珠港不宣而戰毀掉了政治上的自尊與榮譽,不僅給美軍帶來重創和恥辱,也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手,徹底地將美國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不久,山本五十六在日記中懊悔地寫道:「我感到我們已經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我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珍珠港戰役,作為偷襲作戰的一個經典戰役,就其作戰指揮而言是成功的,但就其戰略策劃而言卻是失敗的。它帶給我們的警示是:作為指揮員,如果不能站在國家安全利益的高度看問題,不能對國際政治形勢做出正確判斷,無論戰術技術手段多麼高超,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厄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我國的發展,國家安全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進一步增強,我國安全利益逐漸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範圍,不斷向海洋、太空、電磁空間擴展和延伸,我軍必須拓展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視野,不僅要維護國家生存利益,也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不僅要維護國家生存利益,也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不僅要維護領土、領海、領空安全,也要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安全以及其他方向的國家安全。我們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站到高處、看到遠處,著眼大處,樹立很強的戰略意識、政治意識,善於把軍事問題放到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來認識,放到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的大背景下來思考,確保軍事行動服從、服務於國家的總體意圖和戰略目的。

由於珍珠港戰役的失利,美軍清醒地看到了未來海戰的變革趨勢。他們不僅甩掉了一批舊戰列艦的「包袱」,而且痛下決心把正在建造的戰列艦改造成航空母艦,僅用半年時間,一支適應現代海戰的新艦隊便建立了起來。這支新艦隊採用新的作戰方式迎戰日本艦隊,表現出超強的戰鬥力,在後來的中途島之戰中實現了勝負易位的轉折。然而,戰爭畢竟是生與死、血與火的較量。靠吸取教訓來「長智」,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極其沉痛的。美軍是在碰得頭破血流後才猛然醒悟的。由此,有人提出:為什麼非要「吃一塹」,才能「長一智」?如果不「吃一塹」而能「長一智」豈不更好?

我軍軍事變革起步較晚,現代化水平和遂行軍事任務能力與形勢任務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緊緊跟蹤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緊緊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實現軍隊現代化跨越式發展,迎頭趕上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步伐。著眼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積極適應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深化各項改革,培養和造就大批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和武器裝備發展模式,真正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確保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應對危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珍珠港事件告訴我們,作戰雙方誰在信息情報下的功夫大,誰就能獲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偷襲珍珠港之前,日軍先對美開展了無孔不入的情報戰。派出約200名間諜到處活動,利用各種手段廣泛搜集珍珠港的情報。同時,還組織軍官化裝商客、船員等乘商船分赴舊金山和火奴魯魯,對預定的偷襲航線進行了詳細的偵察,查明了該航線冬季無商船來往,無飛機活動,沿途氣候雖有時惡劣但可通行。通過這些活動,日軍統帥部摸清了珍珠港美軍的各種防禦設施,飛機、艦船的種類、數量、停放位置以及美軍在平時和節假日的活動規律等。開戰前一周,日本領事逐日報告港內船隻停泊、水空防禦的詳細情況。臨戰前,派出潛艇和偵察機做即時偵察,以確保情報準確無誤。美軍珍珠港慘敗的主要教訓,恰恰在於未能及時準確地判斷情況、有效地組織空中、海上偵察。夏威夷的地面防空雷達曾提前50多分鐘發現了來襲的日本戰機,值班的美軍官兵卻對此作出了錯誤判斷。遭到偷襲之後,美國在調查中才發現自己的情報機關幾乎是處於休眠狀態。情報信息不可靠、通訊聯絡不暢通,也是導致國家統帥決策失誤的重要因素。美軍情報部門曾向羅斯福報告:珍珠港水道很淺,根本無法進行魚雷攻擊,所以無需加強防魚雷措施,而事實上正是日軍的淺水魚雷給了美軍最大的打擊。亡羊補牢,美國迅速在珍珠港事件後建立健全了戰略情報機關,它們在美國後來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代戰爭條件下,情報信息作為主導和支配戰場的關鍵要素,情報信息戰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樣式。長期的和平環境,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和平麻痺思想,喪失對戰爭應有的警惕。目前,我軍預警偵察和探測能力相對薄弱,應著眼早預警、早發現、早報知,重視加強情報偵察工作,提高預警偵察和探測能力。充分利用衛星對敵縱深機場、港口、飛彈基地,兵力兵器部署等情況進行偵察,掌握敵作戰企圖和徵候。在國土防空雷達網的基礎上,對陸、海、空、火箭軍等不同頻率的大中小型雷達實行統一部署、合理配置,把探測性能好、抗幹擾能力強、自動化程度高的雷達配置在主要方向、有利地形上,隨時提供周邊敵情預警探測信息。構建情報信息網絡系統,實現陸海空天情報信息互通互聯和資源共享,牢牢掌握未來作戰主動權。

@圖文除原創均來源於網絡,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平臺接受相應欄目投稿,文責自負!

相關焦點

  • 【大棠資訊】讓歷史記住他們——「兩彈一星」研製帶給我們的啟示
    與此同時,我們要明白的是,每一個成功的背後,總有不為人知的艱辛。在東方紅系列衛星研發初期,發射出的衛星不會自動解體,需要回收。在一次實驗中,衛星發射到了偏遠的沙漠地帶。王希季和他的團隊同時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越過茫茫大漠成功將衛星收回,為東方紅系列衛星研發成功作出卓越貢獻。     四、大師風範。
  • 「韓流」帶給汽車營銷界三大啟示
    此時此刻,我們不談選舉,因為這涉及敏感政治話題。今天,我們只談席捲臺灣的「韓流」,因為韓國瑜憑藉一人之力,大戰民進黨,一人救全黨,成功實現逆襲,堪稱奇蹟。這其中帶給汽車營銷界三大啟示,值得深入研究。啟示一保持真誠真實,比搶選票更重要。
  • 唯一連幹四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是這麼對待鄰居著火的 疏敏鉤沉
    羅斯福對美國的民眾進行宣講:我們隔壁有鄰居著火了,這時候我們家裡有水管,不妨先把水管借給鄰居家滅火,待滅完火之後再來討論他們是還錢給我還是賠償我一根水管?這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第二屆任期中的重要貢獻。在1941年美國爆發了珍珠港事件,讓美國人民看到了法西斯的殘暴,美國立馬對日宣戰。同時德國、義大利又對美宣戰。於是美國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陣營。1944年美國實施了「霸王計劃」,諾曼第登陸開闢了第二戰場。而在國內他們積極進行了核物理的研究,發明了原子彈。1945年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扔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威懾和督促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
  • 珍珠港事件再回首
    「珍珠港事件」發生時任駐夏威夷陸軍部隊司令的沃爾特•C.肖特中將。肖特中將和金梅爾上將兩人都因為缺乏準備而飽受指責,並被迫退役然而,進一步調查的呼聲導致美國專門成立了一個「國會聯合委員會」對珍珠港事件展開了大規模的調查,聽證會從1945年的11月一直持續到1946年的5月。這個委員會所積累的如山的數據和證詞仍然是我們今天關於「珍珠港事件」所知道的和所談論的一切的基本信息來源。
  • 臺鐵ATP失控釀200死傷,帶給兩岸關係什麼啟示?| 深度分析
    這場成了人間煉獄般的事故,究竟帶給下一次什麼教訓?彎道超速導致脫軌,車毀人亡,究竟帶給兩岸關係什麼啟示?10月21日的普悠瑪出軌事故隨著檢方的調查,逐漸釐清了案發經過。宜蘭地檢署於22日晚間,將關係人的尤姓司機員轉列為被告,由於尤姓司機員涉及業務過失致死,犯罪嫌疑重大,證詞反覆,檢方向法院聲請羈押。
  • 沙克爾頓帶給我們的精神力量!
    正值沙克爾頓最努力的一次南極歷險百年之際,我們企業家能從那次雖敗猶榮的探險中學到一些經驗教訓。
  • 珍珠港事件,真的是羅斯福的陰謀嗎
    由於美國的參戰,確實使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因而「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提前設計好的一出陰謀」「犧牲掉太平洋艦隊正是美國為參戰而上演的苦肉計」等論調在軍迷中很有市場,甚至一度甚囂塵上。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日軍對珍珠港下手前,美國究竟知不知情?那些認為美國一定提前知曉日軍將偷襲珍珠港的人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日軍進攻時,美軍太平洋艦隊所有主力戰列艦均在港內,偏偏3艘航母不在。
  • 珍珠港事件前後的珍貴瞬間
    珍珠港事件,又叫突襲珍珠港,在日本則稱為珍珠灣攻擊(真珠灣攻撃)或夏威夷作戰、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海軍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這場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地位自不必說,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有關珍珠港事件的回憶與再現的內容可謂汗牛充棟。
  • 珍珠港事件的三個秘密
    偷襲珍珠港原載:《檢察風雲》2021年第11期作者:姜森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 拯救了中國抗戰的「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發生時,中國已經單獨對日作戰四年五個月了。
  • 珍珠港事件背後五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日本向亞利桑那號戰列艦(USS Arizona)投下四枚炸彈後,珍珠港事件中幾乎一半的人在此喪生。History.com收集了珍珠港事件和亞利桑那號背後,五個你需要了解的故事。1. 23家兄弟死在亞利桑那號戰列艦上
  • 轟炸珍珠港的總司令後來信了耶穌
    目的達到了,我們十分高興,就繼續全力揭起此後的戰爭。 我們的飛行員是不是那樣深的仇恨美國呢?我們對於美國的人民當然是無仇恨的,但日本轟炸珍珠港一役,關係全盤的戰局至深且巨,為要得到戰略上的成功,我們的軍事領袖,就不惜用很重的話來攻擊美國:「殘暴如禽獸的美國,驕傲的美國,是我們的世仇!」我們仇恨美國是訓練出來的。 在東南亞戰爭的4年中,我竭力以赴,堪算是一個愛國忠勇的軍人。
  • 【軍海鉤沉】馬裡亞納海戰:航母艦載機的瘋狂對決!
    【軍海鉤沉】馬裡亞納海戰:航母艦載機的瘋狂對決!
  • 珍珠港事件真的是所謂的「羅斯福陰謀論」嗎?
    現在史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總統羅斯福演出的一出「苦肉計」,是美國政府策劃了珍珠港事件,持這一觀點的人把珍珠港事件的起因稱為是
  • 促成「珍珠港事件」的日本間諜吉川猛夫
  • 當年「珍珠港事件」中的傳奇間諜
    1941年12月8日(即美國夏威夷時間12月7日,禮拜天),日本人偷襲了位於夏威夷的美國軍事要港珍珠港
  • 日本的情報收集(三):珍珠港的碧舟居士
    但是美國人沒有料到,他們親手放走了珍珠港事件裡的情報罪魁禍首,就是照片上這個傢伙,當時這貨多大?28歲。他數垃圾桶,根據垃圾桶數量增減來判斷軍艦進出港情況;看報紙上軍艦軍官的結婚啟示判斷軍艦名稱;夜間露宿在海濱或者庭院,觀察飛機巡邏…… 當然,還有「觀光」:吉川猛夫證實了島上一位老天文學家所作的結論,瓦胡島上東西走向山脈的北面,總是陰雲延綿,時有驟雨,而南面卻總是晴空萬裡。
  • 偷襲珍珠港總指揮淵田美津雄:從珍珠港到加略山
    導讀:2021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80周年。日本聯合艦隊空中攻擊隊的總指揮官淵田,命令電報員發出「虎!虎!虎!」的密碼,通知母艦奇襲成功。他成為最愛國、最忠誠的祖國戰士和英雄。珍珠港事件2021年12月7日,是珍珠港事件80周年。
  • 「轉折點」:和「珍珠港事件一樣」
    作者表示,1月6日的暴亂和「珍珠港事件一樣」,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日子和「轉折點」。在川普下臺後,如果拜登緩解了美國政治的「極化對立」,控制新冠疫情,美國將恢復一系列「軟實力」,重新吸引其他國家。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月9日刊登小約瑟夫·奈的文章《美國軟實力會從川普時代倖存》稱,隨著「川普下臺」,美國將「重新獲得軟實力」。
  • 珍珠港事件75周年祭:可以寬恕,不能遺忘
    從故人重聚、敬獻花圈、音樂會到遊行,本周不會缺乏這樣的珍珠港事件紀念活動。但亞利桑那號仍將是當地焦點所在:它是犧牲的象徵,是科學探索的熱點,同時正在成為和解之地。     「這艘標誌性沉船可能是關於二戰我們所擁有的最切實之物——這是針對重大事件最真實的實物呈現了。在我們的歷史上,這樣的東西可不多。」   從12月9日開始,一項雄心勃勃的新研究將圍繞沉船現場的沉積物、土壤、水和溶解氧而展開。Seymour表示,無人知曉最後的結果如何。但他和SRC的同事心中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