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前的今天,1941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時間),日本以大量海空軍突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致使停泊在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史稱「珍珠港事件」。
作者:方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珍珠港事件雖然發生在異域他鄉,但作為一個經典戰例,至今仍令人回味無窮,對我們不乏啟示意義。日軍偷襲珍珠港,堪稱軍事史上突襲戰例的經典之作。它再清楚不過地告誡人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1941年1月27日,在山本提出偷襲珍珠港計劃20天後,美駐日大使格魯就報告說東京有對珍珠港發動奇襲的議論,但美軍對此沒有相信。此外,美國還多次截獲日本收集珍珠港情報的電文,多次發現在珍珠港活動的日本間諜,但都被當作一般的情報活動而未加重視。在偷襲的前夕,美軍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日本駐檀香山領事館用密碼報告的有關珍珠港美軍軍艦動向的情報,同時發現日本領事館正在大量焚燒文件。還發現日軍一反六個月改變密碼和呼叫代號的慣例,在一個月裡兩次變更密碼和呼叫代號。像這樣的顯而易見而又十分重要的跡象,美方都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星期日,港內仍照例周末放假,情報中心停止工作,以至於在遭到日軍襲擊時,通信中斷,指揮癱瘓;太平洋艦隊基地雖有防空部隊,但未實施24小時警戒,當敵機空襲進行了5分鐘之後,島上陸軍的33個高炮連僅有4個連才開始射擊,大多數炮位上沒有人員,炮彈還在彈藥庫,根本來不及投入作戰;此外,港內停泊的軍艦密集排列,有的甚至是並列停靠,一旦遭襲,根本無法機動,還遭受到旁邊軍艦爆炸和大火的波及。這一系列疏忽大意,致使太平洋艦隊喪失了寶貴的預警和戰鬥準備時間,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當今世界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相互交織,國際環境異常複雜嚴峻,我國周邊安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尤其是「臺獨」分裂勢力加緊進行分裂活動,嚴重危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們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安全形勢,既看到好的發展前景,更看到前方的變幻風雲,紮實做好軍事鬥爭準備,努力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隨時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和複雜情況。「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一個國家什麼時候該用兵,什麼時候不該用兵,決策者不得不慎重考慮。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如意算盤,原是為了摧毀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使美軍再無足夠的軍事力量幹涉自己的侵略計劃。但讓利令智昏的戰爭狂人始料未及的是,由於偷襲珍珠港不宣而戰毀掉了政治上的自尊與榮譽,不僅給美軍帶來重創和恥辱,也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敵手,徹底地將美國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不久,山本五十六在日記中懊悔地寫道:「我感到我們已經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我們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珍珠港戰役,作為偷襲作戰的一個經典戰役,就其作戰指揮而言是成功的,但就其戰略策劃而言卻是失敗的。它帶給我們的警示是:作為指揮員,如果不能站在國家安全利益的高度看問題,不能對國際政治形勢做出正確判斷,無論戰術技術手段多麼高超,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厄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我國的發展,國家安全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進一步增強,我國安全利益逐漸超出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範圍,不斷向海洋、太空、電磁空間擴展和延伸,我軍必須拓展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視野,不僅要維護國家生存利益,也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不僅要維護國家生存利益,也要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不僅要維護領土、領海、領空安全,也要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安全以及其他方向的國家安全。我們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站到高處、看到遠處,著眼大處,樹立很強的戰略意識、政治意識,善於把軍事問題放到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來認識,放到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的大背景下來思考,確保軍事行動服從、服務於國家的總體意圖和戰略目的。
由於珍珠港戰役的失利,美軍清醒地看到了未來海戰的變革趨勢。他們不僅甩掉了一批舊戰列艦的「包袱」,而且痛下決心把正在建造的戰列艦改造成航空母艦,僅用半年時間,一支適應現代海戰的新艦隊便建立了起來。這支新艦隊採用新的作戰方式迎戰日本艦隊,表現出超強的戰鬥力,在後來的中途島之戰中實現了勝負易位的轉折。然而,戰爭畢竟是生與死、血與火的較量。靠吸取教訓來「長智」,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極其沉痛的。美軍是在碰得頭破血流後才猛然醒悟的。由此,有人提出:為什麼非要「吃一塹」,才能「長一智」?如果不「吃一塹」而能「長一智」豈不更好?我軍軍事變革起步較晚,現代化水平和遂行軍事任務能力與形勢任務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軍建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緊緊跟蹤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緊緊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努力實現軍隊現代化跨越式發展,迎頭趕上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步伐。著眼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積極適應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發展新要求,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深化各項改革,培養和造就大批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切實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和武器裝備發展模式,真正形成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現代軍隊建設規律的科學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作方式,確保在任何時候都能有效應對危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珍珠港事件告訴我們,作戰雙方誰在信息情報下的功夫大,誰就能獲得戰場上的主動權。偷襲珍珠港之前,日軍先對美開展了無孔不入的情報戰。派出約200名間諜到處活動,利用各種手段廣泛搜集珍珠港的情報。同時,還組織軍官化裝商客、船員等乘商船分赴舊金山和火奴魯魯,對預定的偷襲航線進行了詳細的偵察,查明了該航線冬季無商船來往,無飛機活動,沿途氣候雖有時惡劣但可通行。通過這些活動,日軍統帥部摸清了珍珠港美軍的各種防禦設施,飛機、艦船的種類、數量、停放位置以及美軍在平時和節假日的活動規律等。開戰前一周,日本領事逐日報告港內船隻停泊、水空防禦的詳細情況。臨戰前,派出潛艇和偵察機做即時偵察,以確保情報準確無誤。美軍珍珠港慘敗的主要教訓,恰恰在於未能及時準確地判斷情況、有效地組織空中、海上偵察。夏威夷的地面防空雷達曾提前50多分鐘發現了來襲的日本戰機,值班的美軍官兵卻對此作出了錯誤判斷。遭到偷襲之後,美國在調查中才發現自己的情報機關幾乎是處於休眠狀態。情報信息不可靠、通訊聯絡不暢通,也是導致國家統帥決策失誤的重要因素。美軍情報部門曾向羅斯福報告:珍珠港水道很淺,根本無法進行魚雷攻擊,所以無需加強防魚雷措施,而事實上正是日軍的淺水魚雷給了美軍最大的打擊。亡羊補牢,美國迅速在珍珠港事件後建立健全了戰略情報機關,它們在美國後來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代戰爭條件下,情報信息作為主導和支配戰場的關鍵要素,情報信息戰已成為一種重要的作戰樣式。長期的和平環境,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和平麻痺思想,喪失對戰爭應有的警惕。目前,我軍預警偵察和探測能力相對薄弱,應著眼早預警、早發現、早報知,重視加強情報偵察工作,提高預警偵察和探測能力。充分利用衛星對敵縱深機場、港口、飛彈基地,兵力兵器部署等情況進行偵察,掌握敵作戰企圖和徵候。在國土防空雷達網的基礎上,對陸、海、空、火箭軍等不同頻率的大中小型雷達實行統一部署、合理配置,把探測性能好、抗幹擾能力強、自動化程度高的雷達配置在主要方向、有利地形上,隨時提供周邊敵情預警探測信息。構建情報信息網絡系統,實現陸海空天情報信息互通互聯和資源共享,牢牢掌握未來作戰主動權。@圖文除原創均來源於網絡,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平臺接受相應欄目投稿,文責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