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大媒體報導了去年中印加勒萬衝突的解放軍傷亡數字,4人犧牲、1人重傷,這是一個令人沉痛的數字。
同樣,這段時間中印都在進行雙向撤軍,印度方面不斷鼓吹自己在對峙中取得了怎樣的勝利。
那麼,本次中印對峙,到底誰輸誰贏了?
可以說是雙輸,因為雙方都有傷亡。不但印度官兵死亡了20人,中方也有傷亡,特別是解放軍戰士,每一名官兵的生命都非常寶貴,每一名解放軍戰士的犧牲,都是重大損失。
▲鎮守西疆的中國將士
也可以說都贏了,因為雙方止住了刀兵,沒有釀成更大災難。若是戰端開啟,便難有贏家。從這個角度來說,雙方都贏了。
如果硬要分說誰輸誰贏,就作者認為,至少有2點可以確定:
一是中國讓印度的圖謀以失敗告終
很明顯,印度挑起本次對峙與衝突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趁中美關係不利時來趁火打劫,以蠶食中國領土。
但印度自身在付出人員上的重大傷亡後、在耗費天量資源後,一無所獲。
這種結局,當然有國際局勢的變化,比如美國總統更換。更在於中國依託強大實力對印度的遏制反擊,還在於前線每一名中國軍人對祖國領土的視死捍衛。
▲雪域鎮守的中國軍人
這就類似於當年韓戰,中國軍隊贏沒贏暫且不說,但美國被打回三八線,它以朝鮮為跳板進犯中國的企圖破滅,所以它的失敗是可以肯定的。
本次印軍亦然。
二是中國為自身的戰略發展贏得了更多時間與空間
當下中國的戰略重心是東部、南部的海洋上,並不急於同印度在陸地上爭個高低。
一方面,中國依託自身的強大實力,這包括綜合國力、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對印度形成了威懾、遏制與反擊;另一方面,中國儘量保持著理性、客觀、低調,並盡力管控事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就比如傷亡數字的公布時機,都非常講究。
單就雙方傷亡數字來說,中方犧牲4人,印度死亡20人。如果中國在一開始就公布了上述數字,這會讓印度民眾覺得「吃虧」,也會讓中國民眾覺得痛心,雙方情緒的激化,顯然不利於事態的良性管控。
正是中國對事態理性、智慧性的把控,成為了讓勢態走向良性方向的重要原因。這不但給印度留下了緩衝餘地,也給中國自身的發展贏得了更多戰略性時間與空間,還避免了將精力、力量與資源同時分散在東西兩線上的局面。
最後,作者想說的是,山河無恙,乃是有看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負重前行。鎮守邊陲的將士們,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闡釋著何謂「寸土必保」,演繹著何謂「血染的風採」,讓我們記住下面這五個名字:
團長祁發寶(重傷)、營長陳紅軍(犧牲)、戰士陳祥榕(犧牲);戰士肖思遠(犧牲)、戰士王焯冉(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