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中印對峙,到底誰輸誰贏?

2021-02-20 環球視野

今天,各大媒體報導了去年中印加勒萬衝突的解放軍傷亡數字,4人犧牲、1人重傷,這是一個令人沉痛的數字。

 

同樣,這段時間中印都在進行雙向撤軍,印度方面不斷鼓吹自己在對峙中取得了怎樣的勝利。

 

那麼,本次中印對峙,到底誰輸誰贏了?

 

可以說是雙輸,因為雙方都有傷亡。不但印度官兵死亡了20人,中方也有傷亡,特別是解放軍戰士,每一名官兵的生命都非常寶貴,每一名解放軍戰士的犧牲,都是重大損失。

 

▲鎮守西疆的中國將士

也可以說都贏了,因為雙方止住了刀兵,沒有釀成更大災難。若是戰端開啟,便難有贏家。從這個角度來說,雙方都贏了。

 

如果硬要分說誰輸誰贏,就作者認為,至少有2點可以確定:

 

一是中國讓印度的圖謀以失敗告終

 

很明顯,印度挑起本次對峙與衝突的原因之一,就是想趁中美關係不利時來趁火打劫,以蠶食中國領土。

 

但印度自身在付出人員上的重大傷亡後、在耗費天量資源後,一無所獲。

 

這種結局,當然有國際局勢的變化,比如美國總統更換。更在於中國依託強大實力對印度的遏制反擊,還在於前線每一名中國軍人對祖國領土的視死捍衛。

 

▲雪域鎮守的中國軍人

這就類似於當年韓戰,中國軍隊贏沒贏暫且不說,但美國被打回三八線,它以朝鮮為跳板進犯中國的企圖破滅,所以它的失敗是可以肯定的。

 

本次印軍亦然。

 

二是中國為自身的戰略發展贏得了更多時間與空間

 

當下中國的戰略重心是東部、南部的海洋上,並不急於同印度在陸地上爭個高低。

 

一方面,中國依託自身的強大實力,這包括綜合國力、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對印度形成了威懾、遏制與反擊;另一方面,中國儘量保持著理性、客觀、低調,並盡力管控事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就比如傷亡數字的公布時機,都非常講究。

 

單就雙方傷亡數字來說,中方犧牲4人,印度死亡20人。如果中國在一開始就公布了上述數字,這會讓印度民眾覺得「吃虧」,也會讓中國民眾覺得痛心,雙方情緒的激化,顯然不利於事態的良性管控。

 

正是中國對事態理性、智慧性的把控,成為了讓勢態走向良性方向的重要原因。這不但給印度留下了緩衝餘地,也給中國自身的發展贏得了更多戰略性時間與空間,還避免了將精力、力量與資源同時分散在東西兩線上的局面。

 

最後,作者想說的是,山河無恙,乃是有看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負重前行。鎮守邊陲的將士們,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闡釋著何謂「寸土必保」,演繹著何謂「血染的風採」,讓我們記住下面這五個名字:

 

團長祁發寶(重傷)、營長陳紅軍(犧牲)、戰士陳祥榕(犧牲);戰士肖思遠(犧牲)、戰士王焯冉(犧牲);

相關焦點

  • 中印結束對峙,翻譯一下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的話是什麼意思
    據環球時報向消息人士了解,這一切源於在過去70多天的對峙中,中印撕破臉皮,解放軍被迫準備戰鬥,迅速在洞朗地區開展了支持對印作戰和長期軍事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洞朗地區形成前所未有的軍隊駐紮能力,而在七十多天前,中國軍人還只能季節性顛簸地去那個地區巡視,根本待不住。
  • 深度解析:中印洞郎對峙的前因和後果
    一、引言 毫無疑問,中印對峙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刻。
  • 【聚焦】中印緊張對峙,中國為何卻在西太平洋彈壓美國?
    中印軍隊在邊境緊張對峙,印方不斷曝光其備戰的消息以證明自己心中不虛,中國則在8月3日至4日的6次強烈警告勸說後默不作聲地準備。
  • 中印對峙72小時內到底發生了什麼?
    那麼,在這72小時內,中印在班公湖地區到底發生了什麼? 印度國防部發表聲明稱,「印度軍隊先發制人,在班公湖南岸採取措施加強了印度的陣地,挫敗中國單方面改變地面事實的意圖」。由此可見,印度所謂的先發制人,很明顯就是承認是印率先動手。
  • 是誰打贏了官渡之戰?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奠定了北方統一的基礎,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那麼當然也就是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這個回答不能說不對,但不夠全面。我的觀點是,只有漢獻帝加曹操這樣的組合,才能打贏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春,袁紹率軍主動向曹操發起進攻。當時,曹操駐軍官渡,與之對抗。
  • 中印緊張對峙之際 中國為何卻在西太平洋彈壓美國?
    中印軍隊在邊境緊張對峙,印方不斷曝光其備戰的消息以證明自己心中不虛,中國則在8月3日至4日的6次強烈警告勸說後默不作聲地準備。以現在的狀況,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當中國認為時機到了給出最後通牒的時候,印度只要不立即離開,那麼就只有被趕出去、被俘虜或被殲滅的三選一。
  • 中印對峙照片被曝光:十多輛15式與三輛T72對峙,雙方相距十餘米
    據悉,這名退役軍方名叫雅什·摩爾,他聲稱照片的拍攝地點是在中印邊境西線楚舒勒地區,而根據照片角度顯示,是從印控方向拍攝的。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我軍和印軍在當地對峙的場景。近段時間,儘管凜冬已至,但中印邊境的局勢卻持續升溫。惡劣的天氣並未對雙方對峙的事態產生什麼影響,相反,在美國的添油加醋火上澆油的煽動下,印方囂張氣焰愈發強盛,甚至傳出總理莫迪和國防部長辛格到前線考察的消息。
  • 中印邊境對峙風雲再起,塞爾維亞中計波瀾重現!
    很明顯,中印在本次衝突爆發的輿情處置上發生了位置互換。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之前6月15號和8月31號衝突由於是印方率先發布消息,所以西方媒體往往採信印方觀點。[中印再次對峙的基本情況] 那麼,這次對峙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呢? 在中方聲明中提到了神炮山!
  • 七七事變與近期中印邊界的對峙
    今天是七七事變的80周年紀念日,政事堂想一想,拿七七事變和本次的中印邊境對峙來對比一下,也會對事情有一些新的理解。當時,駐紮平津地區的是29軍,軍長宋哲元,其主力是中原大戰中,張學良收編馮玉祥的西北軍,雖然是國軍序列,但實際上本質,也是一個並不受蔣介石政府完全控制的軍事武裝。
  • 中印對峙,兩軍霍霍磨刀聲
    2014年4月,印度賊喊捉賊,聲稱中國士兵越過實際控制線入侵印度,隨即在附近搭帳篷,雙方形成帳篷對峙局面。2017年6月,中方在洞朗修道路。印度認為對他們構成威脅,又開始挑釁。我們在自己的領土上修路有何不妥?印度的邏輯是:中方修好道路,往邊境運兵變得迅速了,對他們不利。於是,出現了雙方推搡的對峙。
  • 汪濤 | 中印關係的未來
    外交解決的艱難之處     此次中印對峙的外交解決,真正難點不是洞朗那個地方怎麼善後,而是給一個什麼樣的外交解釋和說法。因為,像這樣和平解決的話,真正洞朗那地方的善後動作其實很簡單。如果連以上這些最基本的事實都沒搞清楚、就在那裡大談誰輸誰贏、大談該事件對中印未來關係影響的人,顯然就表明他們是不著邊際的。    外交與新聞是一對矛盾,新聞記者就喜歡用刁鑽和內在尖銳對立的問題挖出些猛料,而外交回答則需要在給出合適必要信息的基礎上,迴避一些敏感的細節問題。概念的外延與內涵是成反比的,外延越大,內涵的細節就越少,也就越容易迴避敏感的細節,並增加可操作的空間。
  • 韓戰的贏輸
    然而,自韓戰結束後的六十餘年,三八線南北始終瀰漫著重兵對峙的緊張與肅殺。直到2018年2月,金委員長胞妹金與正訪問首爾,南北關係才得以破冰。並且,之後有了朝韓峰會,朝美峰會。賀拉斯說「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但我想憎恨戰爭的絕不止母親。韓戰本是金家得到蘇聯的支持後,想吞併韓國,而後美國組織十多國聯合軍隊進行登陸反擊。我們參與了,並說那是偉大的勝利。
  • 【關注】中印對峙之殤
    印度朝野上下對軍人的死「無法接受」、「難以置信」,反華情緒強烈。中印邊界問題錯綜糾纏數百年。維護主權、保衛國土,中國有成功,也有失誤,有勝利,也有悲情與傷痛。中印邊境的中段儘管不長,卻是兩國邊境問題的微縮版,是解剖中印國土爭端來龍去脈的「麻雀」。2017年中印在中段邊境對峙時,錫金和不丹的名字,屢屢被中印雙方提及。中國和印度之間,原本橫亙著三個小國家,從西向東分別是:尼泊爾、錫金和不丹。
  • 中印衝突,誰得利?
    1950年中國解放了西藏,中印之間的邊界爭議問題浮出水面。邊境爭端導致了1962年的中印之戰,結果中國收復了爭議領土的東北部分,稱為阿克塞欽,歷史上是拉達克的一部分,北京和新德裡都認為這是自己的領土。此役過後,出現了「實際控制線」,並在1993、1996年中印籤署的協議中得到法律承認。1996年的協議指出:任何國家都不得採取改變實際控制線的行動。但是矛盾依然存在。
  • 中美不會開戰,因為中國知道會輸?美高級將領未免自信過頭了
    他呼籲,美國需要在菲律賓、越南和澳大利亞駐軍,不能把西太平洋讓給中國,甚至他還認為中美不會開戰,因為中國知道自己會輸。美國還是要心中有數才好;在戰略上,中國被諸多問題牽扯精力,包括臺海問題、中印邊境問題等等,而美國只需要盯緊中國就行,但這並不會產生什麼根本性的影響。所以,儘管中美實力存在差距,但美軍將領關於中國因為怕輸而不敢開戰的結論,還是太草率了。
  • 杜特爾特的「毒品戰爭」,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
    2016年,杜特爾特當選為菲律賓總統,這位令外界印象深刻的總統,在他執政5年了,明年就要卸任,他的毒品戰爭到底贏了還是輸了。要了解杜特爾特的「毒品戰爭」情況,首先要了解菲律賓這個國家情況,了解了或許能知道杜特爾特為什麼要重拳打擊毒品。
  • 中印對峙僵持不下,莫迪騎虎難下,中國如何破局?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體驗免費課程中印對峙僵持不下,莫迪騎虎難下,中國如何破局?最大的風險是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傾向,這可能把中印兩國的摩擦推向「必有一戰」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印度民間始終有一種1962年「輸得太冤了」的情結。因為印度官方媒體幾十年來不斷宣稱是中國搞突然襲擊,正當我們擺開架勢準備大打一場時,中國人又溜了,要不然本來是能贏的。
  • 中印對峙之際,印度「親華分子」和我說了心裡話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高學思► 馬德拉斯大學印度歷史碩士,
  • 中國 vs 印度,誰會贏
    中國 vs 印度,誰會贏以下是youtube網友的評論:Random GuyRip to Nepal , being stuck between those two huge giants尼泊爾安息吧,被困在兩個巨人之間
  • 中國大閱兵後印度抱怨武器生鏽,臺網友求手下留情,日網友直呼要輸
    ▲朱日和閱兵中亮相的殲-20戰機。多家印度媒體的網站都在顯要位置報導了中國閱兵,其中部分媒體有意將中國此舉和仍在持續的中印邊界對峙聯繫到一起,憑空渲染出中國閱兵是為針對印度的「潛臺詞」。如《印度時報》網站稱,儘管在閱兵式上中方隻字未提印度,但閱兵儀式舉行時中印邊界對峙已經一月有餘。此外,在閱兵式上出現的一種新型坦克,不久前也在靠近印度邊界的中國軍事演習中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