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肆採購軍備背後 政治操作還是強硬對抗

2021-02-15 碩鳴灼見
臺灣在時隔27年後,於今年3月底向美國提出購買先進的戰鬥機和坦克。購買軍備總共約新臺幣3,200億至4,000億左右的開銷,約等同臺灣年度「國防」預算的1至1.5倍。這筆軍購預算,正在美國國會進行審查,預計今年7月到9月會正式對外公布。

蔡英文說,如果獲準,這些軍購將大大增強臺灣的陸空戰鬥能力,提升軍方士氣,並向全世界展示美國對臺灣防禦的承諾。而美國對臺灣的軍購要求也積極回應。

蔡英文

但是美對臺售武日程,因中美貿易談判接近尾聲而眾說紛紜,有美國匿名官員發言:在中美尚未達成貿易協議之前,將暫緩對臺 F16 戰機的軍售案。不過,據報導,臺灣「國防」部長嚴德發昨日首度證實,已於二月向美方發出要求報價的信函,按預定程序,美國政府將於7月回復是否同意。

有消息指出美國將在本月底批准,向臺出售108輛M1A2戰車;另外,美國政府宣布,已批准軍火商雷神東南亞系統公司,為臺北提升愛國者飛彈防禦系統的作戰能力。

蔡英文在結束對帛琉,諾魯和馬紹爾群島的訪問,27日在返程過境夏威夷時,以視頻參加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舉辦的講座時說臺灣向美國提出購買M1 Abrams坦克,以及 F-16V 戰鬥機的要求。她說:「 我們能與美國開誠布公的討論臺灣防衛所需要的適當軍備,美方對我們的要求反應也很正面。」

F-16V 戰鬥機

儘管美國與臺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美國是臺灣防禦性武器的主要供應國。F-16V戰鬥機是最新型的機種,M1 Abrams坦克則將會使臺灣陸軍目前使用老舊坦克重大升級。有報導說,臺灣希望向美國購買66架F-16V戰機。

今年是《臺灣關係法》40周年,也是臺灣大選年,蔡英文正面臨民進黨內外的夾擊,故在外交「國防」領域,她必須交出成績單。最快的方法,就是拿臺美關係做文章。而臺美關係對臺灣選民來說,最直觀的結果就是軍售。

依照以往美臺軍售的默契,在美國方面都沒有任何官方聲明出來以前,臺方是絕對保密到家,不會有一點風聲漏出。但這批軍購,蔡英文政府卻在美方還未有反應前,就先透過各種渠道,大肆透露消息,十分高調,這是美臺間軍事關係從未有過的操作模式,如此反常反應,只能點出一個事實——蔡政府想藉由臺美軍售,在總統大選中得利。

那麼這筆三四千億的軍購預算,到底能幫臺灣買到些什麼呢?根據目前最新的消息,將有66架F-16 Blk70/72(非正式名稱為F-16V)型戰機、108輛的M1A2X型主戰坦克,以及數額、價格不明的潛艦裝備,統統包括在內,成為機密預算。

民進黨立院黨團證實,蔡英文政府希望這筆被列入特別預算(不包括在年度國防預算裡)的巨額款項,能在本會期、民進黨依舊在立法院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順利過關。

M1A2X型主戰坦克

臺北市議員王鴻薇在社交媒體上指出,「臺灣又在當冤大頭,一口價4,000億新臺幣(1新臺幣約合0.03美元)超過一年國防預算」,並質疑蔡英文用公共財產向美國示好換支持。

由於此前解放軍殲11戰機首度飛越臺灣海峽中線以東漫遊逾10多分鐘,引起臺灣當局的不滿,美、日等國也紛紛發言加以關注。美國著名國防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就發表意見,認為「F-16V的出售,僅具有政治意義,軍事意義不大」。

此外,還有聲音質疑說如果再次購入66架F-16V戰機,那麼臺灣將擁有400架戰機,恐怕難以負擔。之前蔡英文政府誓言要「艦機國造」,但是臺灣軍費預算有限,蔡英文如何完成其承諾。臺灣經濟早已不如從前了,供養這麼龐大的隊伍,只怕又會是一個無底洞。

針對美對臺「天價軍售」,臺灣民眾已持續表達不滿。有臺灣網友直言,這是要長期賣很貴的「破銅爛鐵」給臺灣。更有網友對此狠批:「持續『對臺軍售』,就是持續吸乾臺灣人民的血汗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臺灣關係法》40周年。近日,美國國務院首席亞太副助卿派翠克·埃林·墨菲在視頻會議上,也重申了美國對於臺灣安全的承諾。同時,他針對不久前解放軍軍機越過海峽中線一事表示擔憂。

墨菲表示:「我們對此非常擔憂,因為這令臺海局勢緊張,正好朝對話和依據框架的反方向走。這是一個正在改變現狀的例證。這就是最重要的質上的改變,在近些年,當然也是二十年來的改變。」

美國方面同意新一輪對臺軍售

川普上臺以來,美國對臺軍售可謂「用心良苦」。一個明顯的跡象是,它不再追求「一攬子」的大單,反而以幾億、十幾億的小單來開展「定期銷售」,這樣就非常方便操作。另外,美國對臺軍售管道現在不僅壓縮了審批流程,而且降低了審批的複雜度,過去要美國政府來審批,現在只要臺灣地區和相關的軍火商達成協議後,就可以成交。

那麼美國降低門檻,頻繁開展對臺軍售,究竟有何目的?

有專家表示,美國在涉及西太平洋的一些行動方面,的確是放鬆了一些微觀的把控和管理,逾越了包括白宮、五角大樓的一些會前機制。但是,更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涉及臺海的一系列處理,它們是放到一個對華戰略的框架當中的。有分析指出,美國所謂的一些涉臺法案也好,展開一系列行為也好,包括對臺軍售在內,都是為了達到三重目的。

第一,就是把臺海問題跟南海問題、東海問題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目標聯動,來形成對它目標國壓制的態勢;第二,更現實的一個角度,就是美國方面為了總統謀求連任,在涉臺話題上製造一些這樣的爆點,可能就會對他連任的態勢形成他們認為的所謂「好處」;再者,在當前中國海上實力穩步提升這樣一個大形勢之下,美國對於整個亞太區域,或者它所謂印太區域內同盟體系的一個再調整,就要傳遞這樣的信號:它仍然是西太區域的一個「霸主」。 所以,總括一句話就是:在涉臺問題上,美國政府當前還沒有一個大的戰略性舉措,更多的是一些技術性操作。

對於臺灣的種種行為,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周三警告蔡英文不要玩火,並敦促美國按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以免損害中美關係及臺海和平穩定。他指出,陸臺同屬一個中國,強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亦不容許分割,反對臺獨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

可以看到的是,臺灣高價採購美國軍火,雖然可能得以獲取暫時政治利益,但從長遠來看,臺灣的安全並不在於採購多少軍火,或是對美日的安全依賴,而在政治與經濟。

臺北市長柯文哲在訪美期間表示,若經濟沒有發展,人民生活不好,就沒有錢處理「國防」。身為總統的蔡英文應該更明白這個道理。經濟不好,社會安全體系崩潰,人民生活沒有希望,其影響要遠比軍事危機來得駭人。

其實不管美國如何協助對臺軍售,也無論臺灣如何積極的購買軍備,都無法改變兩岸的軍事優勢向大陸傾斜的事實,隨著時間的延伸這種傾斜絕對只會越來越大。

蔡英文的「不求戰,不畏戰」最終只是喊喊的執政口號罷了,無怪乎臺媒直指,民進黨當局花再多錢也買不來安全,兩岸和平關鍵還在於承認「九二共識」。 追求兩岸和平,或許是臺灣最好的安全保證。

相關焦點

  • 空軍排名世界第十,臺灣大肆軍購背後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臺灣空軍以289架戰鬥機排名世界第10名,超過歐洲多個軍事強國。還有分析認為,一旦臺灣在2024年開始引進新購的F-16V Blk70型戰機後,總數將達到400架左右,空軍戰鬥機數量將成為全球第七大。臺灣積極地提升軍力,以武力對抗大陸的態勢也愈發明顯。
  • 蔡英文走上強硬「拒統抗中搞獨」路線的政治圖謀
    蔡英文自「新年談話」及隨後一系列重要言論,可知蔡當局徹底走向了更為強硬的「拒統抗中搞獨」路線,預示了未來兩年內兩岸關係形勢依然複雜險峻。新年迄始,蔡英文沒有給島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新氣象、新希望,卻一連發出一系列更為強硬的「拒統抗中搞獨」的對抗路線。蔡英文很不尋常的搶先發表「新年談話」,提出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所謂「四個必須」與「三道防護網」。
  • 軍備競賽?不用等到2025,高低立馬見分曉
    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呢?美國的手又插進來了,不樂意了。因為美國準備自己出來把這個案子全部吃下來,由我美國來負責臺灣自製的潛艦的總體的規劃、設計跟生產製造,美國都要抓在手上,大量的肥肉會流到美國人的口袋裡面,同時借著好像叫保護會費的方式,臺灣有可能得到比較新的八艘的這些柴電的潛艦。
  • 戰機太舊、買武器緩不濟急,臺灣拿什麼對抗大陸?
    美國售臺武器緩不濟急魚叉飛彈民進黨當局「執政」4年,已向美國軍購9次,對美軍購金額超過5000億元新臺幣,且隨臺灣地區日漸「親美」態勢,對美國依賴度不斷攀升,未來數字恐怕有增無減。臺灣實踐大學副校長江岷欽在政論節目中表示,兩岸仍需找到一種對話機制,不能只是做軍備競賽。
  • 火力無限|邱毅:美智庫建議臺灣與大陸「打遊擊」 背後蘊藏多重險惡用心
    本期嘉賓邱毅老師,現任臺灣中華文化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策略與危機研究所所長,臺灣著名政治人物,陳水扁執政期間曾揭露了當局高層貪汙弊案,有「揭弊天王」「爆料天王」的稱號。另一位嘉賓是張彬老師,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任編輯,時事評論員,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臺灣記者。今天兩位老師就與大家一起,聊聊美國給臺灣開的那些「藥方」。
  • 黑鷹墜落:臺灣軍購秘史
    該報告認為,臺灣軍購缺乏嚴謹程序,風險突出,因為臺灣軍方獲得先進武器後,並未充分考慮是否有適當的操作與維修能力。臺灣軍方在部隊的訓練、維修、後勤能力上都嚴重不足,再加上部隊裡缺少核心人才,導致採購的高科技武器難以發揮性能。更扯淡的是,臺灣花天價購得的許多武器,其關鍵應用技術,還攥在美國人手裡,不時發生的臺灣先進戰機墜毀事件應驗了這個判斷。
  • 年度最大軍演在即 臺灣全面升級軍備
    近日,正值臺海局勢緊張之際,又傳出臺灣空軍計劃擴建軍用跑道的消息。在臺灣軍方5月底將舉行年度漢光軍事演習,進行實兵實彈操演的前夕,臺灣當局發言人在臉書上發布今年臺灣軍隊實彈射擊演練的視頻。這使人看到,臺灣正在不斷升級軍備,試圖與大陸對抗。近日有消息指,臺灣空軍擬擴建軍用機場跑道,方便軍機起降及縮短搶修時間,以減少解放軍飛彈攻擊跑道的影響。
  • 首次操作中國無人機 塞爾維亞總統到場觀看
    這批無人機是塞爾維亞於2020年6月從中國採購的,也是中國第一次向歐洲出口軍事航空裝備,被指意義非常重大。有分析指,塞爾維亞購買CH-92A無人機,也是想要與中國在軍事方面展開交流與合作。在籤訂軍備訂單時,塞爾維亞的軍方高層還對外表示,從中國購買的軍用無人機將會極大地提高塞爾維亞軍隊的作戰能力。武契奇當時也表示:「這僅僅是與中國合作的開始。」
  • 臺灣軍購秘史
    該報告認為,臺灣軍購缺乏嚴謹程序,風險突出,因為臺灣軍方獲得先進武器後,並未充分考慮是否有適當的操作與維修能力。臺灣軍方在部隊的訓練、維修、後勤能力上都嚴重不足,再加上部隊裡缺少核心人才,導致採購的高科技武器難以發揮性能。更扯淡的是,臺灣花天價購得的許多武器,其關鍵應用技術,還攥在美國人手裡,不時發生的臺灣先進戰機墜毀事件應驗了這個判斷。
  • 黑暗勢力操控臺灣選舉
    來源:新華社,原題:《莫道浮雲終蔽日——臺灣「大選」結果當何以看待》      美見縫插針幹預臺灣選舉,島內學者警告蔡英文當局不要「引狼入室」。  「真正在背後想操弄臺灣選情的不正是美國嗎?」27日,名為「艾立克」的網民在島內中時電子報網站上留言道。這名網民質疑的是美國國務院的一則最新表態。26日,剛剛入列的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穿越臺灣海峽進行正常訓練。
  • 大規模採購軍備 有大事發生?
    …… 按照蘭德的排名,目前,我國綜合軍事實力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俄羅斯。 更重要的是什麼?我國國防工業體系得到空前的提升。比如裝備市場相對封閉,市場主體數量有限,採購信息流動不暢,裝備供需關係固定僵化,競爭採購項目總體佔比不高等等。 這會導致一個什麼後果呢?受限於既往渠道,不方便國防部門找到更多符合要求的企業,極大的限制我國的裝備效率。 這個規定的發布,加大了裝備市場開放程度,降低了裝備市場準入門檻。
  • 中國軍方強硬批美軍力報告 阻川普大選操作臺灣牌
    分析認為,北京此時強硬表態,是為了制止美國總統川普在大選中打「臺灣牌」,並間接警告一再向美國示好的臺灣總統蔡英文。不過,兩岸短期內擦槍走火的可能性不大。中國國防部官網昨天發布新聞發言人吳謙對美國2020年《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的回應,認為造成當前臺海形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是民進黨政府「妄圖挾洋自重、以武拒統」,是外部反華勢力企圖「以臺制華」、分裂中國。
  • 臺灣大肆購買的F-16V,真能夠改變臺海力量對比嗎?
    據美國之音等外媒網站17日報導,臺灣正式籤訂採購合約,向美國購買66架最新型的F-16V戰機,預計2026年交付完成。
  • 軍備控制之道的探索者:《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成敗得失及啟示
    不過,當我們拋開由於已知結果而產生的固有觀念,重新審視《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形成背景及其成敗得失的話,可以發現隱藏在該條約背後的國家安全理念之爭直到今天依舊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本文即是以此入手,為讀者重新解讀這一影響深遠的軍備限制條約。為了更好地理解《華盛頓海軍條約》背後蘊藏的對國家安全理念的紛爭與博弈,我們首先來梳理和分析該條約的兩個主要參與者——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
  • 前少將:中國軍隊越來越強硬?正常操作而已
    姚雲竹:這次香格裡拉對話會有一個大背景,就是在過去一年中美關係迅速下滑,貿易談判無果而停,經貿衝突產生外溢效應,漫延到政治、軍事、人文、技術等各個領域的時候,中美關係的惡化構成了此次「香會」背景。他也非常坦誠和直截了當地對與會代表表明了自己對臺灣、南海、朝鮮半島和中美關係等問題的看法。 通篇來看,他的發言強調了要進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當然,在講到臺灣問題時,他傳遞的信號也是十分堅定明確的:「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哪有不統一的道理?如果有人膽敢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國軍隊別無進擇,必將不惜一戰,必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 戰機之後 臺灣地區將向美採購M142火箭系統
    由於M142多管火箭系統射程已可打到大陸,為避免敏感性,臺當局將之定義為「跨區增援」裝備,將先行小批量採購。在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漸出雛形,臺灣地緣政治作用更加凸顯,被美國視為多層次、網絡狀的「印太安全體系」中的關鍵節點之一。
  • 購買武器無法改善軍力對比 臺灣當局將重點增加炮灰
    對於蔡英文集團而言,由於兩岸的政治經貿環境因為綠營的單方面「臺獨」行徑而陷入低谷,臺灣的經濟增長也會隨著兩岸的衝突擴大陷入低迷。這意味著,蔡英文必須在接下來的4年裡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軍事領袖」,通過「改革臺軍」,「強化軍備」,甚至「製造摩擦」的措施來給獨派青年們「打雞血」,製造危機感「芒果乾」(「亡國感」)來騙取選票,以掩蓋經濟低迷、內政不得人心的事實。
  • 印度決意加碼對峙局勢:採購武器邊境增兵
    據《環球時報》在1月30日的消息顯示,在前一天,也是印度當地時間周五,印度總統拉姆·納特·科溫德在公開演講中重點指出,當前新德裡正在全力以赴保證邊境線的狀況,新德裡已經決定在中印邊境地區投入更多的部隊,並採購更多的先進裝備。  《路透社》在當天也透露,相對於印度總理莫迪的頻繁現身,印度總統拉姆罕有露面。
  • 【毛毛關注】臺灣面臨「最不安的未來四個月」
    臺灣《中國時報》7月19日發表題為《臺灣最不安的未來四個月》的文章,內容摘編如下:《華盛頓郵報》發表《臺灣能存活川普第二任期嗎?》專欄文章,認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當選對臺灣比較安全。這個推論背後的邏輯是未來4個月內,臺灣將面對嚴峻風險。自從7月1日香港國安法立法實施後,中美在臺海及南海軍事活動更見頻繁,軍事部署與對峙急速升溫,臺海已成為全球最新「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