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早的時候,生活在現在的瑞典、挪威和丹麥的人,大多都是農民和商人,到了8世紀,形勢發生了巨變,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一種新技術的出現——維京人掌握了造船術。
維京船是維京時代真正的締造者,維京戰士和掠奪者乘著嶄新的維京長船出海,船首戴有猙獰恐怖的裝飾物,這種龍頭裝飾通常是可拆卸的——當船駛進自己港口時,往往要卸下「龍頭」,以免破壞了「友好的氣氛」。
維京商人、探險者和殖民者用的是另一種船,他們稱之為維京貨船,這種船的船艙更寬更深,可以運送人員、貨物、牲畜,橫跨海洋。
所有維京船的船身都由薄木板層疊建造而成,木板用船盯固定在一起,表面用膠油密封,使得船身異常堅固。同時,它又具備輕便靈活的特點。
維京船依靠掛在轉向舷的側舵來調整方向,這也是航海術語「右舷」的來源。
維京船速度快,而且前後對稱,可以隨意的逆轉航向,此外,維京長船吃水很淺,這意味著它們能逆河流而上,深入內陸,而且很容易被拖上岸。
造船需要掌握多種技能,大型方帆由亞麻或細羊毛編織而成。帆上塗有油脂,起防水作用。船槳賦予了維京船卓越的水上機動性能,他們能在無風的天氣條件下前行,長船更精於此道。
造船是一門藝術,大師級的造船匠非常受尊重,他們的工藝水平很高,據說維京船工曾造出可以搭載200名戰士的巨型長船。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這只是一個傳說,直到1997年,一條長40米,能搭載180名士兵的長船在丹麥的羅斯基勒出土,人們才知道傳言不虛。
維京人是判斷風力和風向的專家,也善於感知水流及潮水漲落。維京人出海時沒有地圖和指南針,他們只有仰仗地標和日月星辰的指引辨別方向,觀察海鳥、留意海水的顏色。
海員們有時還會利用烏鴉來辨別方位。烏鴉是北歐神話中奧丁神的信使,距離陸地不到三百公裡時,海員放飛的烏鴉會朝陸地飛去。
在北歐傳奇故事中常常會提到一個叫做「太陽石」的東西。這種類似於水晶的石塊,可以幫助他們在大霧或陰天的時候找到太陽的位置。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考古學家們並不能確定「太陽石」究竟是個傳說還是真實存在。
1967年,丹麥考古學家Thorkild Ramskou推測「太陽石」可能是指出產於挪威南部的礦產——堇青石或方解石。
如果在透明晶體礦石的一側做一個標記,由於光的偏振作用,人們就會在石頭的另一端通過透明礦石看到兩個相同標記。通過轉動礦石,當兩個標記匯合成一個時,即能找到太陽的位置。「太陽石」可作為指南針的輔助工具,幫助水手判斷太陽的位置,誤差在1度以內。
2013年,考古學家在英吉利海峽打撈出的一艘1592年的沉船上發現一塊長5釐米的晶體,這塊石頭很類似是古代維京海盜用來導航的「太陽石」。由於長期浸泡在海水中,「太陽石」已失去了透明度和光澤,但仍保持原有幾何形狀。
這些來自北歐的海盜、探險家和商人,也將馬、羊和雞等家畜家禽帶上了船,以便在新的家園安家落戶,然而他們沒有想到,還有一些小動物搭了「順風船」:寄生蟲和老鼠,那些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家鼠也隨維京戰船一起,開疆拓土,徵服了北極。
研究人員將來自冰島、格陵蘭和紐芬蘭、甚至包括一些考古遺址的現代家鼠的DNA與公元10-12世紀的樣本進行對比後發現,家鼠擴散的擴散和維京人徵服海洋幾乎是同步的。
家鼠隨著維京人在公元10世紀早期從挪威或不列顛北部進入冰島,接著被帶去了格陵蘭。但如今,留在冰島的家鼠們成功地紮下了根,而隨維京人遠行格陵蘭的那一部分卻被後來的丹麥鼠替代了。
然而,研究者們在紐芬蘭的現代家鼠體內沒有找到維京時代的DNA,紐芬蘭的維京考古遺址也沒發現家鼠骨骼。或許它們真的隨維京人到過紐芬蘭,但沒留下任何血脈或遺骨,而是隨四處徵戰、永不知足的古代維京人一起,消逝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了。
想近距離了解維京船嗎?
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維京船博物館中,展出著3艘修復後的千年古船和隨船出土的珍貴文物。
而在丹麥羅斯基勒的維京船博物館中,不僅可以看到5艘不同的貨船和戰船,還包括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維京長船,在這裡,除了穿上維京人傳統服裝,劃著仿製維京船暢遊羅斯基勒峽灣,學寫古北歐的盧恩字母,甚至還可以走進傳統的「小船塢」,學習原汁原味的維京造船術!
懂北歐,更懂你。
搜索「歐陸通」,關注更精彩的北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