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軍事2020-11-26 22:25:31
在陸地作戰時,維京人青睞盾牆(skjaldborg)隊形。方陣前列部署的是武器和護甲更好的兵士。偶爾,維京人也會布設兩個甚至更多的這種盾牆方陣,如871年在阿什當(Ashdown)之戰和米拉屯(Meretun)之戰、918年在科布裡治(Corbridg)之戰(在此戰中他們組織了四個分隊,在隱蔽位置擔當預備隊)的情況。在互相支援的盾牆方陣中部署的一些作戰人員,也可以用於進行突然襲擊。
哈拉爾·哈德拉(Harald Hardrada)在斯坦福橋(Stamford Bridge)之戰中所採用的防禦隊形就是盾牆,但他部署的盾牆是一種環形的缺乏縱深的盾牆隊形。這種陣形的後部缺乏跟前部隊列一樣的盾牌牆。哈拉德給他的長矛手下達的命令可能符合步兵隊形在面對騎兵衝鋒時的常規做法(證據是英格蘭騎兵在斯坦福橋之戰中並未起決定性作用)。前排的士兵按命令把長矛的尾端杵在地上,將矛尖瞄準騎兵的胸部位置;第二列的士兵被要求把長矛尖對準馬匹。此外,託斯蒂格(Tostig)伯爵和哈拉爾的衛隊擔任機動的預備隊,用於應急處理英國人任何更危險的攻擊。據說,這支精英部隊包括了可以在近距離對肉搏戰的士兵進行支援的弓箭手。
這些鐵劍被發現於丹麥的日德蘭半島,據信所屬時代為9—11世紀。
維京純密集方陣的主要變異陣形是所謂的「豬陣」(svinfylka)。這是一種楔形陣形,據說是由奧丁神所發明,其歷史悠久從中可見一斑。這種陣形更可能派生於4世紀或5世紀的羅馬帝國晚期的步兵軍團陣形——豬頭陣(porcinum capet ),而不是出於所謂戰神的教導。《平坦島之書》中描述這種陣形的第一列有兩個人,第二列有三個人,第三列有五個人,既可以一列一列地分別投入戰鬥,也可以共同進退,整個隊形因此看起來像鋸齒形。
儘管維京人主要採取步戰的作戰方式,他們偶爾也會在戰場上投入騎兵,比如968年的愛爾蘭薩爾克伊特(Sulcoit)之戰和888年在法國的蒙福孔(Montfaucon)之戰。然而,更常見的情況是,維京人僅僅用馬匹作為增加他們突襲遠徵的機動性的一種工具。出於這種目的,他們要麼把馬匹趕攏在營地附近,要麼在一場戰事後帶走所有戰死的敵人的馬匹。885年,羅切斯特(Rochester)圍城戰的升級導致維京人拋棄了他們的馬匹。缺乏機動性可能影響了他們隨後離開大陸的行動。
在9世紀晚期的英格蘭,隨著維京人和撒克遜人都開始使用城堡,一種陣地作戰的方式發展了起來。在維京人已經佔領的區域,古代斯堪地那維亞式防禦工事通常包括壕溝和壩牆,一起用於防守的還有木柵欄牆。維京人會佔領一些偏遠的海岸地帶和島嶼,用作安全的登陸港口。這種海軍基地有時是不設防的,因為位置偏遠、四周環水且斯堪地那維亞人控制著海路。維京人對這種地方的佔領一般是臨時性的,雖然在未來的年月裡再次使用的情況很常見。
彼得·尼古拉伊·艾堡繪製的《聖奧拉夫在史狄克斯達德之戰》,見於奧斯陸國家美術館館藏。
在維京時代,斯堪地那維亞人軍事活動始終很明顯的另一個特色是在榛木戰場(hazelled field)上進行的決鬥式徵戰。這是一種特別選擇的戰場,四周用榛木柵欄圍起來,敵對雙方根據達成的協議,在約定的日期和時間內在榛木戰場上作戰。如果收到敵方提出的在榛木戰場上「決鬥」的挑戰,而拒絕接受這種挑戰,或者在戰鬥開始前襲擊敵方的領土,顯然都是很不光彩的行為。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