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及南北戰爭時期
為什麼交戰雙方都採取密集隊形進行對射?
電影 《愛國者》
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
自古到今,排密集陣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方便指揮。在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情況下,不排成密集陣型是幾乎無法指揮的。如果戰場正面寬度達到1千米或更寬的幾千米,從發布一條命令到傳達到最遠端,幾十分鐘都過去了,也許戰鬥都打完了。
電影 《光榮》前裝式步槍 裝填
著名的三段射戰術,第一排趴著,第二排蹲著,第三排站立,這樣雖然能同時發揮前三排的火力,但問題是當時的前裝滑膛槍只有站著才能重新裝彈。所以趴著和蹲著的同志要不斷的回到隊伍後面去才行,這樣陣型的複雜度會增加。
排槍時代的火炮精度非常低,裝填速度也很慢,加農炮基本只能打一個鐵砣(靠直接命中殺傷)
電影 《光榮》 遭遇戰
對付騎兵的衝擊和包抄時可以變成方陣,在一排排的刺刀面前騎兵基本是沒辦法的,訓練再好的戰馬看到刺刀牆也會停下來。在火槍和線列的時代騎兵對步兵的壓倒性優勢已經不存在了。
排槍並不只有線列火力投射,他還伴隨著炮兵的集群炮擊,騎兵的兩翼掩護,和衝殺。近代軍隊碾壓古代軍隊。靠的不單單是火器,更重要的是士氣和紀律,還有組織程度。
線列戰術的起源:
近代歐洲由於受武器技術水平的限制,出現了線列戰術,也就是常說的「排隊槍斃」,燧發槍糟糕的準確率,裝彈速度的緩慢,使得這一戰術逐漸形成,只有密集陣型的射擊才能最大程度地造成敵軍的傷亡。線列以發揮最猛火力為目的。
當時英國的「紅衫軍」可以說是打遍世界的存在,英國士兵身著鮮紅的軍服,敲著擲彈兵進行曲走向戰場,被戲稱為「龍蝦兵」。英國線列步兵的最大特色就是紀律,嚴明的紀律保障了英軍強大的戰鬥力。在作戰中,英軍往往會選擇多承受幾輪火力打擊,雖然會讓部隊的傷亡增加,但紀律會保持隊伍的穩定,然後藉此行進到更靠近敵人的位置,在近距離燧發槍的準確度提高,火力密度也會增加,敵人往往承受不了損失,然後英軍就會開始刺刀衝鋒直接衝垮敵人,騎兵也會從側翼乘機收割敵軍。在一場與法軍的戰鬥中,英軍承受了法軍三輪齊射而一槍未發,直到英軍離法軍還有三十米時,英軍只用了兩輪齊射就擊潰了法軍。
普魯士作為當時歐洲一方霸主的存在,武力值極高,普魯士線列步兵的特點就是在於他們的訓練,相較於其他國家,普魯士軍隊的訓練水平更高,軍隊步伐整齊,士兵整體射擊速度更快,其他國家士兵一分鐘射速在3-4發左右。而在相同的時間內,普魯士軍隊往往可以比其他國家軍隊多射擊一到兩輪,不要小看這一輪齊射,在多場戰役中,就是因為多齊射了一輪,使普魯士軍隊成功的擊潰對手。
為什麼第一排不能用盾牌進行防護?
1 當時火槍命中率低,拿破崙時期排在第一排衝鋒的士兵,被擊中的概率大約是四分之一。
2 火炮對線性列隊傷害更大,而盾牌對火炮幾乎毫無防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