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戰爭中的神羅步兵戰術和裝備

2021-02-15 歷史心發現

30年戰爭時期,火炮開始走向了歷史舞臺。當時,帝國軍隊的3大支柱分別是步兵、騎兵及炮兵,炮兵儘管仍處於鄙視鏈的最下遊,但已經逐漸展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並逐漸成為帝國陸軍的重要一員。與此同時,滑膛槍等火器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在這時代變革之際,帝國陸軍的戰術和裝備又將如何演變?

步兵組成

步兵作為軍隊的中堅力量,沿襲皇帝瑪克西米利安傳統的朗斯納克類型(德意志僱傭兵),由兩部分組成:長槍和滑膛槍。火槍在16-17世紀發展迅猛,不過射擊精度仍不足以應付騎兵衝鋒,所以長槍兵的數量仍佔據優勢。他們的武器仍被成為「戰場之王后」。不過在30年戰爭期間,滑膛槍的比例開始增長。戰爭初期,2者人數幾乎持平,很快2者的對比變成了2:1,滑膛槍更受青睞,到1641年,僅有1/5的帝國軍隊裝備長槍。這些長槍兵以縱深隊形作戰,精通肉搏戰,一開始滑膛槍被視為長槍兵的補充,而當30年戰爭結束時,雙方的角色反轉了。

縱橫一時的長槍兵

帝國軍隊還有一些其他步兵小分隊:布置在長槍陣中的圓盾步兵和戟兵,滑膛槍兵也包括輕火槍兵或者輕射手。圓盾兵一般在戰列前線,裝備有盔甲及防彈盾牌,平時訓練衝鋒以及之後的白刃戰。戟兵因其武器得名,身著部分盔甲。輕火槍手從本地的城防民兵中招募,點射手則來自獵人或森林居民,他們可以和滑膛槍手一起作戰,也可以單獨作戰。他們有時會和戟兵一起,充當高級將領的扈從。除了常規部隊外,他們有時也組成非常規輕步兵團,成員多來自哈布斯堡的東方領土的匈牙利、克羅埃西亞以及波蘭人。這些軍隊裝備有滑膛槍,組成軍團或獨立的「自由團」,其組織架構類似於常規軍。

步兵戰術

名為tercio(西班牙大方陣)的大戰鬥隊形是30年戰爭期間帝國軍隊最流行也是最有名的帝戰術陣型,一個大型長槍兵方陣居中,四周布置4個小型滑膛槍陣。1534年,該陣型首次出現在西班牙,最早由12支250人規模的中隊組成,每個中隊分為10個排,每排25人。帝國軍隊使用的tercio有大約2000-3000人,縱深60-100列,每列30-50人。

西班牙方陣

儘管tercio是一個大陣型,但也不乏靈活性,能夠將不同人數不同武器的兵種混合以執行不同任務。tercio可輕鬆的改變射擊方向,或是保護自身,或是掩護鄰近的同伴,但它不能很快將所有滑膛槍和火器結成線陣。戰場上陣型變化多端,30年戰爭的前半段,帝國軍隊用的較多的是tercio的棋盤大陣。分成2或3條戰線,兩個大方陣區形成的戰線之間的空隙由後面的人填補。前線的前鋒分成兩個tercio,之後緊跟著由數個大方陣區組成的主戰線,兩翼也各有1個tercio。火炮在前,輕重騎兵在火炮後側翼,有時騎兵會被布置在一個個單獨的tercio之間。最後是運輸車隊和營帳。

第一次breitenfeld(1631年)戰役,tercio體系遭遇慘敗,當時4個窄長的大型tercio布置在一條戰線上。在諾林根戰役(1634)中,訓練有素的西班牙和義大利軍人證明了tercio體系仍能與瑞典古斯塔夫國王和拿騷的毛裡設計的新的線列陣型。tercio的一大優勢在於能夠面對四方八方的來敵,同時這也帶給其以最大的劣勢:在任何一面的火力都被極大的削弱了。tercio會視情況使用9-12列縱深,但這並不能拯救其落寞的命運。呂岑戰役(1632年)中,華倫斯坦放棄了這種10列縱深的矩形方陣,在其軍團陣型中混入了輕火炮編隊,並派出點射手輔助騎兵作戰。

呂岑會戰

帝國戰鬥隊形逐步改變為線列,戰鬥旅中混編長槍兵和射手。陣線由一組有兩個正面的長槍兵組成,10列縱深的長槍兵位於中央,6-10列縱深的滑膛槍手位於側前方。保留了縱深隊形,最富經驗裝備最好的士兵們布置在外側,保護脆弱的側翼。長槍方陣是任何陣型的基礎,包括所謂的環形防守陣。進攻敵方隊伍時,用長槍向前推動擠壓,取代了肉搏戰,滑膛槍手和輕火槍手採用遊擊模式,作為分遣隊削弱對方的實力,或者在藏身壕溝,躲在牆或建築之後進行射擊。遊擊隊在受到地方重點關照後,需退回本方主陣。

給滑膛槍裝填彈藥很費時間,因此滑膛槍手使用輪換線列陣,後排槍手依次替換第1排或前2排的槍手。第一排齊射後,隨即一分為二,留出前方空地,退向兩邊或退回隊列中,在兩邊重新組隊並裝填彈藥。這樣,就能保持連續不斷的齊射。當對方騎兵或步兵衝鋒時,滑膛槍手則撤回長槍兵之後,後者裝備精良,更適合肉搏戰。這樣一個輪換線列取代了tercio,滑膛槍手已經開始進行三排齊射,第一排單膝跪地,第二排身體下蹲,第三排筆直站立。結果滑膛槍手成了戰場的主宰力量,其(人數)所佔(全軍)比例也穩定提升。呂岑戰役中,華倫斯坦使用了一個沒有長槍兵支援的「獨立滑膛槍兵」體系,其任務是通過多排齊射加強火力,或支援本方攻勢,或化解對方進攻。

breitenfeld戰役中的進軍隊列

行軍時,所有軍團長槍兵居於中間,旁邊圍繞著3排縱深的滑膛槍手。首先是圓盾手,接著是滑膛槍手,輕火槍手,以及長槍兵。戟兵在長槍兵中央,其餘滑膛槍手和輕火槍手緊隨其後。較小的部隊排成一個縱隊,較大的部隊排成2/3個平行的縱隊,由一隊輕騎兵提供警衛。1631年離開營地向萊比錫的帝國軍隊分成了兩個縱隊,左邊的縱隊由左翼騎兵組成,右邊縱隊由剩餘的士兵組成,包括步兵、炮兵和右翼騎兵。1639年piccolomini向thionville進軍時,跟隨嚮導的帝國大軍同樣分成了兩個縱隊,左邊由步兵、炮兵、運輸隊和一隊騎兵組成,右邊則是騎兵和所謂的「獨立的滑膛槍手」分隊。

作戰及圍城中,軍隊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建造營地,當本地的物質消耗完了之後才會改換駐地。只有軍官才有帳篷,普通士兵用樹枝麥稈稻草打造野外露宿營地。一支軍隊總是要紮營許久,駐軍同時需不時派出突擊隊及偵察隊。因此有時在營地附近會爆發大戰,如alte veste(1632),古斯塔夫不停的挑釁華倫斯坦走出防禦完善的駐地大戰一場,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由於後勤情況不佳,暴躁的瑞典國王冒失的進攻了帝國軍隊的營地,遭受了一場大敗。

帝國陸軍裝備

根據一份交給wuerzburg軍需官關於某一步兵軍團武器裝備的命令,該單位需求如下:十面軍旗,10隻雙刃槍,50把軍官用戟和雙刃槍,31面鼓,20隻笛子,1200副盔甲,1000柄長槍,200副鐵皮防護手套,200隻戟,1500支滑膛槍,1500支叉形火槍備用,1500個子彈夾,1500隻帶引線的火藥瓶,1800隻火藥筒,300隻來復槍和輕火槍,600隻不帶引線的火藥瓶,以及1851件皮革外套。1625年一份同樣來自wuerzburg的價目表給出了裝備一支軍團的大致花費,一面旗需要61帝國塔勒,一隻戟1塔勒,雙刃槍2塔勒,長槍價值5塔勒。一分火藥價值40塔勒,一段導火線6塔勒,一面鼓4塔勒,一支滑膛槍3塔勒,供應一支槍使用的彈藥一共需6塔勒。

長槍兵的護甲和裝備

一支長槍由一段鐵製扁菱形頭和木製槍身組成。尼德蘭、德意志和瑞典的槍身長4.2米到5.1米,法國的槍身長3.9米到4.2米,不過即使在同一個軍團裡,長度也多有不同。槍頭由兩種式樣,一種是對付無甲敵人的闊身平葉狀,一種是對付身著甲冑敵人所用的方形或三角形截面尖狀。槍頭套帶有30-50cm長的鋼製條板,槍身一般用岑木製作,在槍頭套底部有鋼製環。長槍兵也會攜帶腰刀用於肉搏戰,匕首裝在皮套裡,掛在皮革肩帶或腰帶上,即便在同一個軍團裡,所使用的劍樣式也各不相同。一些長槍兵會攜帶1把或2把手槍。

長槍兵裝備和護甲

長槍兵分為兩種:著甲的,價格昂貴且稀有,普通無甲的長槍兵要多出很多,稱為輕長槍或赤裸長槍。帝國軍隊中上述兩種長槍兵都有,他們還是希望能在防護上勝過對手,特別是瑞典人。長槍兵一般穿德意志或荷蘭甲,也會穿義大利款;包括胸甲,護吼甲、肩甲、腿甲和頭盔。豌豆般腫脹的胸甲是使目標偏離和防禦長射程子彈的完美裝備。頭盔由三中式樣:輕型、無面甲型及伯恩赫姆型。輕型頭盔是半封閉式的,包括了面頰部分,有時候會有高聳的雞冠頂。西班牙無面甲型是從中世紀晚期的水壺帽(卡特帽)發展而來,從其高頂和兩邊延伸出的帽簷上辨認出來。德意志伯恩赫姆型跟無面甲型類似,但高頂更小,帽簷更窄。除了長槍兵,衛隊,士官以及軍官也經常戴頭盔。普通士兵一般戴著平整的黑頭盔,有時會用鉚釘及紅綠白或軍團色羽毛裝飾。衛隊則裝飾有複雜的漩渦紋飾或狩獵主題的摩爾式雕刻。頭盔和盔甲一般呈亮黑灰色,或者塗上油漆以防生鏽。

真人復原圖

隨著戰爭的發展,一些盔甲被幾乎所有軍隊放棄,儘管直到1630年代前期,帝國軍隊還保留著絕大多數的盔甲,那時,護吼甲、肩甲、腿甲是首先被拋棄的。圓盾兵身著盔甲和頭盔,並攜著一個小圓盾牌或者小橢圓形盾牌,這也是他們名稱的來源。他們的武器包括一把大刀,供選擇的還有輪式手槍。戟兵一樣是著甲的,同時裝備有戟和劍。

長槍兵護甲

杆式武器是一系列木桿武器的統稱,有時會在杆頂加上刀片或者長釘,一般是雙刃刀或戟,也包括野豬矛和闊刃刀。雙刃刀由一個自其底部伸出的帶手柄的平整雙面的金屬刀片;頭部一般裝飾有雕刻,使其成為了在衛隊和軍官中廣受歡迎的儀式武器。戟的形狀與之接近,區別在於戟的頭部一邊是一把小斧,另一邊則是鉤狀的刀片,構成了一個精巧的金屬頂。野豬矛短而沉重,頭下有兩個小的鐵鉤。闊刃刀是單刃的,刀面背部有小鉤,用來鉤住騎兵。它同樣有大而平整的表面,適合雕刻裝飾,同樣是風靡於禮儀衛隊中。

滑膛槍手的裝備

滑膛槍手的武器是一把1.5米長的火繩式步槍,16世紀早期西班牙首先開始使用。該武器一般被稱作harqubus。比長槍重上許多,滑膛槍最明顯的優勢無非是射程和殺傷力。一把滑膛槍重4kg到7kg,這對只靠肩沒有其他支撐瞄準靜止目標射擊而言太過沉重,因此滑膛槍都由一個叉形支架,滑膛槍口徑在18mm到20mm之間,射程150-200米。

一名熟練的滑膛槍手上膛需要1-3分鐘,因此他會隨身攜帶一把劍或匕首,在沒來得及上膛而受到攻擊的時候進行自衛。劍很便宜,且質量不高,故而許多滑膛槍手更傾向於在肉搏戰中把槍託當做棍子打擊對手。最簡單的滑膛槍枝架類似船槳,把槍管用以發射部分的上端架在其上;之後,叉架中的一端有時會延伸出一個刺尖,用來對付騎兵。一些滑膛槍枝架的木桿裡隱藏著一根長刺,拿掉底部的外套後即能見到。它被稱為瑞典人的羽毛,滑膛槍手上膛時將其插在地上作為保護。

30年戰爭時期歐洲流行的佩劍

滑膛槍手的彈藥放在皮革子彈帶裡,其上掛著8-12個用帶子綁著的小木管,每個木管裡裝有一次裝填量的火藥。一支木瓶或號角裡裝著鬆散的精細顆粒起爆火藥。還要帶一根卷著的4-6米長的導火線,要麼掛在子彈條或腰帶旁,要麼松松垮垮的圍在脖子上。行軍中,每十個滑膛槍手中有一人需帶著點火裝置,遇到突然襲擊時其他人可從此人處得到照明。

滑膛槍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拋棄了盔甲,只保留了頭盔。無面甲頭盔因其低帽簷妨礙了士兵將滑膛槍扛到肩上而乏人問津,之前介紹過的兩種頭盔被帽子取代了,新帽子是由伯恩赫姆型發頭盔展而來,有一個高聳的頭骨狀尖頂,平滑或者說輕便的向上彎曲的帽簷,有時候配有一片片的薄片面頰甲和頸部護甲。第二種是之後設計的,更適合輕火槍手的需要:尖頂不見了,面頰甲可拆卸,僅保留一個小皮扣固定枕頦帶。輕火槍手在遊擊作戰時為應付騎兵仍戴著頭盔作戰,帝國軍隊的滑膛槍手們則加速擺脫了它們,到1630年,他們開始戴寬簷帽。然而,一些機靈的滑膛槍手仍舊在新帽子裡藏著金屬小帽,他們將其稱為:「小秘密」。

頭盔很快被滑膛槍手拋棄了

輕型火器

30年戰爭時期,除了笨重的滑膛槍,還有一種從16世紀發展而來,更為輕便的輕型火繩槍。主要區別有:輕型火繩槍的口徑只有15.9mm,這麼小的口徑恐怕無法對重甲部隊造成足夠傷害。其平均槍身長度為130-135cm,總重量不到4kg,開火時無需支架。有些將領會使用小型輪式火繩槍作為防身和打獵的武器。輕型火繩槍的裝填要比滑膛槍快得多,火藥裝在皮帶上的圓瓶裡而非子彈條裡。皮帶上還有一個小火藥瓶和一個子彈袋,導火線纏繞在皮帶上,此外還有一把短劍和一把匕首,這樣武器就齊全了。和滑膛槍手一樣,輕火槍手不穿盔甲只戴頭盔,而且保持了很久。

古老的燧發槍

點射手和衛隊裝備有昂貴的輪式滑膛槍,卡賓槍和來復槍;其高價不僅在於精心製作的開火裝置,還因為內膛及裝飾的高質量。到了1620年,大多數的輪式手槍都會加一根輔助火繩,以備轉動裝置失靈或者黃鐵用盡時使用。

海杜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波蘭人的非常規部隊裝備火繩槍或者很少見的輪式滑膛槍,匈牙利、波蘭或土耳其風格的步兵軍刀、戰斧、長匕首或短刀、一柄長槍或短槍,他們不著任何盔甲。

小結

30年戰爭時期,神聖羅馬帝國作為主要參戰方,其軍隊一直因外部刺激而持續革新,主要表現在帝國步兵上,首先是長槍兵的比例下滑,滑膛槍手和輕火槍手的地位和重要性大幅上升,熱兵器逐漸趕上被取代了冷兵器的優勢地位。戰術上,軍隊戰術更為靈活,對支隊中隊等小型作戰單位的應用更多,更頻繁,獨立的沒有肉搏士兵參與的熱兵器部隊開始組建。總之,這一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變遷,是整個時代戰爭藝術進步的縮影,從此,戰爭告別了「冷」時代,進入了「熱」紀元。

相關焦點

  • 瑞士西班牙方陣終結騎士時代,歐洲如何用步兵革命,走上世界軍事巔峰?
    13世紀晚期開始,在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戰爭中,歷經戰爭洗禮的,瑞士步兵方陣正式成形。1495年名將貢薩洛·德·科爾多瓦率軍5千抵達西西里。歷經長期戰爭的西班牙王權空前強大,普通民眾被動員起來,練就了一支包括步兵在內的精銳常備軍,因為長期在多山的伊比利亞半島同和靈活機敏的摩爾人作戰,西班牙軍隊以輕裝部隊為主,步兵中有三分之一的長矛手,三分之一的劍盾兵,剩下的三分之一使用十字弓,混有火器,還有使用標槍的輕騎兵,具有典型的摩爾戰術風格。
  • 奇葩的線列步兵戰術.
    之前一直在寫歷史上的裝備,今天咱們換換口味,來聊一聊一個比較奇葩的東西:排隊槍斃。說到排隊槍斃這個事情,可能有些人已經知道我要說啥了。沒錯,這個東西確實是比較奇怪的,而且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的事情。行進中的英國列兵說到這個排隊槍斃也就是線列步兵戰術,就不得不講一下當時的步兵裝備。這個裝備其實就是滑膛槍。
  • 古代戰爭中的戰車為什麼逐漸被騎兵取代?秦朝步兵與車戰的演變
    春秋時期,鄭、晉等中原國家在對戎狄的戰爭中,為戰勝這些居於山林谷地、善用步兵進攻的少數民族,就不得不在保持原來隸屬步兵的同時,率先建立起能夠獨立作戰的建制步兵。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作「三軍」的同時,又「作三行以御狄」。「行」是原來隸屬步兵「徒卒」的隊形名稱,據秦始皇帝陵考古隊長、著名考古學家王學理研究,此處當指步兵無疑,而「三行」就是晉國最早出現的建制步兵。
  • 中國首支維和步兵營裝備點評
    反方意見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過於厚重,全重超過40公斤,影響了單兵機動性;二是認為防彈服和戰術背心分離,不利於戰場救護。  在雨季氣溫20~40攝氏度、乾季氣溫30~50攝氏度的南蘇丹,負重數十公斤,穿得像個未來戰士,然後鑽進裝甲車,想起來就讓人冒汗。可戰爭就是這麼殘酷,如果多穿10公斤可以多一些生存機會,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穿上。
  • 突擊炮伴隨步兵戰術
    、重裝化的步兵戰車給替代了。但是突擊炮伴隨步兵戰術仍舊可以繼續作為新一代裝備體系戰術的參考方向。從出現之初,突擊炮就是陸軍彌補昂貴坦克數量的裝甲單位以及無法跟隨高速突擊的步兵前進的傳統炮兵而存在的。單一的定位,其具體戰術也相對單一。平時,突擊炮歸屬炮兵體系,訓練考核均納入炮兵系統;戰時,突擊炮作為師一級作戰單元直接掌控的直屬裝甲單位,加強到最主要的突擊方向或者面臨敵方裝甲單位較大威脅的方向。
  • 【裝備】"米卡多」——未來步兵的「眼睛」
    20年後,歐洲宇航防務集團(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ce and Space Company, 簡稱EADS 。總部位於荷蘭, 是歐洲最大的軍火供應製造商, 是集航空、航天和軍工於一體的工業集團)對該機進行了現代化改進並定名為CL-289型無人機。 CL-289型無人機在科索沃戰爭中的實戰應用獲得了成功。
  • 機動、衝擊和火力:輕型裝甲兵步兵協同作戰的過去和未來
    「未來的裝甲必須飛行,就像其他所有戰爭手段也必須飛行一樣。當坦克具備良好的越野機動性,並能擊毀任何地面車輛時,將在未來的空頭戰鬥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近年來,聚焦於依託機械化步兵和裝甲平臺的混成編組來對抗實力遠強於典型叛亂分子的同等實力、裝備精良並且供應充足之敵,美國陸軍已經著手對訓練進行一次重大轉換。
  • 戰術分析之關於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戰術分析
    第一軍區的後面在河內駐紮有作為預備隊的越南人民軍第一軍和第二軍。越南總兵力約為10萬陸軍 另 150000民兵戰鬥過程中戰術應用: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突入越南境內20-50公裡後,敵主力步兵師實施機動作戰的戰術,以空間換時間,與我方軍隊進行周旋。
  • 《愛國者》《光榮》電影中的戰術隊形 面對面 密集 對射 步兵線列
    電影 《光榮》前裝式步槍 裝填著名的三段射戰術,第一排趴著,第二排蹲著,第三排站立,這樣雖然能同時發揮前三排的火力,但問題是當時的前裝滑膛槍只有站著才能重新裝彈。所以趴著和蹲著的同志要不斷的回到隊伍後面去才行,這樣陣型的複雜度會增加。
  • 風芸分享 |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強輕步兵」的真正底牌
    1942年布納戰役中,他們企圖以六千名步兵偷越一百公裡長的科科達小道,襲擊紐幾內亞首府莫爾茲比港。結果他們花了近一個月也沒能走完科科達小道,反而病倒四千多人,殘存士兵連澳軍兩個民兵營都突破不了,被澳大利亞人的刺刀和香蕉刀攆得滿地亂竄。
  • 鐵路與戰爭:大國軍事戰略、戰術的轉型和兩次世界大戰
    對於普軍來說,在這三場戰爭中,列車運輸和軍事動員的計劃比勇氣、決心和裝備更為重要。奧地利和法國的純軍事實力不弱於普魯士,但普魯士集結和調動主力部隊的效率遠在它們之上。普奧戰爭中,大部分德意志邦國支持奧地利,普魯士從一開始就陷入不利的地緣軍事和外交地位。
  • 時隔30年日本裝備新步槍,優先裝備奪島部隊
    作為日本自衛隊未來30年最主要的單兵制式自動武器,20式自動步槍從公開之日起就受到了外界的高度關注。那麼,該步槍性能如何? 20式5.56毫米自動步槍 64式到20式 日本作為一個具備較強軍工研發實力的國家,從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便開始自主研發各型武器裝備。
  • 【裝備】起承轉合—2019年世界陸軍武器裝備年鑑
    無人化戰爭、智能化戰爭基本成為未來戰爭的趨勢。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陸軍,其武器發展受重視程度有所降低,但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影響,陸軍武器的發展也有了新的變化。坦克研發升級成為主要趨勢2019年,美軍坦克正朝著輕型化發展。在維吉尼亞州舉行的2019年現代海洋博覽會上,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展示了一種其極為先進的新型輕型坦克,或者稱之為中型坦克。
  • 海灣戰爭30年:我們意識到自己落後了美國人幾十年.
    海灣戰爭在這個曾經強大的中東國家引發了30年的混亂和動蕩,但對中國軍方領導人來說也是一次猛然覺醒。觀察人士說,海灣戰爭展示了美國的技術和火力——精確制導轟炸、衛星制導、彈道飛彈攔截、摧毀坦克的空對地打擊、電子戰、戰場單向透明度、(F-117A)隱身攻擊機——對中國的影響不亞於一場「心理核打擊」。
  • 陸軍步兵學院2021年軍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原南昌陸軍學院前身是1949年8月組建的華中軍政大學江西分校,原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前身是1937年創建的晉察冀抗日軍政幹校和1958年成立的裝甲兵學院。兩所院校從戰火中走來,在戰爭中成長,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先後有近千名優秀學員參加援越抗法和自衛反擊作戰,目前仍有4名具有參戰經歷的教授在教學崗位工作,先後9次參加國慶閱兵,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全軍重點建設院校。
  • 俄軍將裝備以「阿爾馬塔」平臺為原型的T-15重型步兵戰車【裝備動態】
    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2014年12月25日援引《摩爾達維亞通報》的消息報導,以「阿爾馬塔」改進型平臺為底盤的T-15重型步兵戰車的列裝將提高俄羅斯陸軍的質量。該戰車以其出色性能將成為北約和使用西方技術裝備的其他國家的士兵嫉妒的對象。以色列人是公認的重型步兵裝甲戰車的鼻祖人,他們以繳獲的T-54和T-55坦克為原型研製了「阿奇扎裡特」重型步兵戰車。蘇聯軍事理論家在1973年的中東戰爭之後指出:BMP-1步兵戰車的使用表明,這一新車種儘管有很多良好性能,但生存能力較差。這一點在阿富汗戰爭中又一次得到了驗證。
  •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服: 在蘇芬戰爭中吃虧,在蘇德戰爭中沾光
    芬蘭軍隊缺少足夠的摩託化車輛,因此很早就開始著手改良單兵裝備和步兵戰術。冬季的漫天冰雪成為芬蘭軍隊最好的戰場,狙擊手在芬蘭軍隊是一個獨立兵種,3-5名狙擊手組成一個小隊,採取獨立遊擊的方式投入前線。這些身穿白色偽裝服的狙擊小組,如同掠過冰雪大地上空的死神。
  • 明朝步兵如何克制女真騎兵?
    這就要回顧明末遼東戰爭中,明軍步兵如何逐漸做到克制女真精銳的?戰爭初期明軍步兵一觸即潰▼在遼東戰爭之前,明軍的邊防任務主要是應對南掠的小股蒙古騎兵,邊軍騎兵因其機動性獨領風騷。邊軍步兵並不出彩,他們平時守備城池、維護治安,在戰時與騎兵、車兵組成車營,配合騎兵作戰。
  • 2018美陸軍換裝單兵裝備 M9手槍服役30年被M17取代
    在迷彩服方面,美陸軍計劃在一年時間內配發「輕質改進型炎熱氣候陸軍戰鬥服」,這種戰鬥服將通過減少布料和兜袋來增加透氣性。而最先開始啟動該型戰鬥服的單位將是駐紮在夏威夷的第25步兵師。與此同時,該單位還將擔負3萬雙新型陸軍叢林作戰靴的測試任務。早在2017年4月,美陸軍就提出了新型叢林作戰靴的採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