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致遠艦」考古現北洋海軍將士遺骸 水中沉睡121年

2021-02-07 央視新聞


  △視頻:致遠艦考古有新發現

  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水下考古工作一直備受關注。今日(4日),水下考古隊員前往沉艦,將舷窗打撈上岸。致遠艦右舷,見證了爆炸後慘烈景象。而慘烈爆炸的景象也印證了日軍炮彈裡多填裝的是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要比北洋海軍所使用的黑火藥威力大很多。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發現,比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雲中白鶴」四個字,疑似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見證爆炸後慘烈景象

  舷窗打撈出水,殘骸見證爆炸後慘烈景象。實際上,北洋海軍所使用的炮彈,無論是外購還是自造,彈內填充的都是黑火藥。這種中國古代方士在煉丹時偶然發現的化學物質,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工作原理類似於過年時燃放的爆竹。用這種黑火藥來充當炸藥,只能通過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和炸開的炮彈碎片來殺傷敵軍、破壞敵艦,其威力極為有限。而日軍使用的是苦味酸炸藥,裝備這種炸藥的炮彈威力極大,爆炸後除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外,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致遠艦的殘骸正好見證了這種炸藥的差距。

  發現部分將士遺骸

  由於考古人員的持續搜索,致遠艦更多文物出水,據考古人員透露,除了發現一些重要文物外,他們還在軍官艙附近找到了部分將士的遺骸,不過由於歷經時間久遠,這些遺骸大多已經殘缺不全。

  據悉,這些遺骸都是致遠艦上北洋將士的遺骨,找到這些遺骸,讓不少在現場的工作人員感到欣慰。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進行挖掘,被找到的致遠艦將士遺骸被帶上岸後,將會進行妥善安葬。目前考古隊已經和相關方面取得聯繫,更多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後人憑弔,同時讓這些將士的遺骸得到妥善處理。

  目前調查區域屬艦尾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說,除了遺骸,考古隊員還在水下發現了一枚銅質鈕扣。陳悅說,本次發現的重要文物,幾乎都位於致遠艦的後部。

  「帶有致遠艦艦徽的盤子、格林炮,以及多種私人用品的出現,都意味著目前正在調查的區域屬於致遠艦的後部。」陳悅說,瓷盤一般為船上軍官使用,考古隊員也在確認目前正在調查的區域是不是致遠艦的軍官艙。

  「除了在瓷盤上,在致遠艦的餐具上也發現了艦徽。」陳悅說,「由於製作工藝以及使用地方的不同,這些艦徽在具體呈現上略有不同,但不管為何種樣式,目前發現的文物上面都有一句英文標識: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對於這句話,陳悅認為應該翻譯為「中華帝國海軍」,知名歷史學者薩蘇則認為應該翻譯為「中國皇家海軍」。不管怎麼翻譯,都表明北洋海軍是真正代表中國的海軍。

新聞多看點

  甲午海戰 壯哉致遠

  1894年9月17日,由鄧世昌指揮的北洋水師巡洋艦致遠號在戰鬥之初先試圖撞擊敵艦,終因艦體受傷過重而沉沒,艦上官兵幾乎全部與艦同沉,這是甲午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海戰。全艦官兵用自己的熱血書寫了壯烈的歷史篇章。

  兩個甲子之前,中國黃海海域爆發了中日甲午大海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動力戰艦的大規模戰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剜心之痛」。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少為學霸,文通中西,胸懷大略,驍勇善戰,1894年9月17日,這一天,他所帥的穹甲防護巡洋艦「致遠」,服役七年,遭遇日寇。一方是平均航速達14.5節(約27公裡/小時)的日本聯合艦隊,一方是「致遠」所在的、平均航速僅為10.2節(約19公裡/小時)的北洋水師。壯懷激烈,拼死抗敵,最終,「致遠」在艦身多處受傷起火、船身傾斜、一側螺旋槳海面上可見的情況下,衝出隊列,撞向敵艦,致遠艦卻中彈爆炸,全艦官兵二百餘名除七名遇救外,其餘全部壯烈殉國,這一天,鄧世昌剛好45歲。

  

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網

本期監製/周慶安

主編/江平

編輯/王興棟

點讚支持建立致遠艦烈士墓和紀念碑以緬懷先烈!

相關焦點

  • 潛水與考古——致遠號巡洋艦
    管帶鄧世昌致遠號排水量2,300噸,航速達18.5節,是北洋水師主力戰艦中速度最高的。致遠號和姊妹艦靖遠號及同時在德國訂購的經遠、來遠號在1887年底完工加入北洋水師後,清政府便由於各種政治原因,停止北洋水師採購新武器。結果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中,致遠及靖遠號是北洋水師最為"新式"的艦隻。
  • 甲午風雲之最痛:「致遠」艦是這樣沉沒的
    據媒體報導,近日國家考古人員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了清朝北洋海軍「致遠」艦及其陣亡將士的遺骸。
  • 「致遠」「經遠」與「定遠」:北洋水師沉艦的水下考古發現與收穫
    ①" 按照清代建制,海軍分設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3支艦隊。北洋水師於1888年12月17日在威海劉公島建立,時稱「北洋海軍」(文獻中亦有稱之為「北洋艦隊」者)。本文遵循史學界的傳統,仍採用「北洋水師」的稱呼。
  • 【中航信託獨家冠名《中國故事》】「致遠號」歸來(下)
    「致遠號」沉沒前的最後時刻,到底發生了什麼?2015年10月14日,在對「致遠號」的水下考古過程中,潛水員原計劃打撈舷窗殘骸,但就在拿起舷窗的一瞬間,潛水員立刻跪下了。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場景?原因是潛水員發現,在舷窗之上,粘附著一條人體腿骨,幾乎無可置疑,這條腿骨就是大東溝海戰中犧牲的,北洋水師戰士的遺骸。潛水員以下跪的方式,表示對烈士的敬重。按照當地風俗,死者遺體不能見光,潛水員要求岸上傳下一個黑色布袋,將遺骸罩住才運送出水。此前,也有多塊遺骸出水,這些遺骸證明了一件事:致遠艦的最後時刻燃起了大火。為什麼會有這個判斷?因為大部分骨骼,已經嚴重變形,甚至有被大火燒穿的痕跡。
  • 究竟是什麼擊沉了「致遠」號
    2015年9月17日,在丹東黃海海域的一艘沉船裡,中國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白色瓷盤的碎片,瓷盤上清晰地可以辨明「致遠」字樣。由此由此,這艘在2014年就被發現,並被暫命名為「丹東一號」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的身份,便呼之欲出了。隨後,考古人員又陸續發現各類武器裝備,這艘在海底沉睡了121年的戰艦,終於在世人面前露出真容。在1894年中日大東溝海戰中,日軍集中火力攻擊北洋艦隊的旗艦「定遠」號,「定遠」的艦艏發生火災,一度處於無法應戰的被動狀態。
  • 闊別120年的重逢:「致遠」號發現始末
    ,可以舉出的候選者不會是少數,而在眾多候選者中,清末時代北洋海軍的「致遠」艦必定是擁躉最多的一艘。中日黃海大戰的戰局在下午2時許之後陷入了膠著狀態,以橫隊隊形取衝鋒亂戰之意的北洋海軍遭機動力和火力均佔優勢的日本聯合艦隊腹背夾擊,進入了北洋海軍最不願意面對的中距離炮戰。當下午3時過後,已經渾身是傷的「致遠」艦猶如一匹孤傲的獨角獸從北洋海軍陣型中衝出,為正受困於大火的旗艦「定遠」解危,其後又向日本聯合艦隊本隊衝鋒而去,意在喚起全軍士氣,最終不幸於下午3時30分許在衝往日艦的徵途上爆炸沉沒。
  • 考古 當年奮力撞向日艦的「致遠」號找到了 確定身份靠兩字
    繼去年確定該沉船為甲午海戰沉沒戰艦之後,今年能否進而確定其身份,一直是縈繞於考古隊員心頭的疑問。然而,讓考古隊員沒有想到的是,今年一組瓷器碎片的意外出水,成為了破解「丹東一號」身份謎團的關鍵鐵證。  考古隊員通過對最新打撈上來的瓷盤碎片進行初步拼接,發現在盤子的正中間有一個並不明顯的圖案字樣出現在眼前。經過考古隊員仔細辨認,正是繁體的「致遠」字樣。
  • 【軍文分享】究竟是什麼擊沉了「致遠」號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吉野」是「致遠」的升級版。懷特當年未能在「致遠」號上展示的各種造艦理念,在「吉野」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致遠」和「吉野」之間顯示的實力差距,如實地反映了由於清政府在海軍建設過程中的停滯而給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造成的差距。
  • 簡說北洋艦隊經遠號裝甲巡洋艦:沉沒前曾遭4艘日艦圍攻
    雖然知名度低,但是該級艦在軍中地位較高,如民國時期參謀本部第二廳第六處編寫的《甲午中日戰爭紀要》中將其歸類為「鐵甲炮塔艦」,與兩艘「定遠」級同列,高於其它幾艘穹甲巡洋艦的「巡洋艦」。而且相較於北洋海軍中的 「穹甲巡洋艦」, 「經遠」級裝甲巡洋艦更適合十九世紀末的海戰需求。
  • 在甲午海戰裡怒撞日艦的致遠號找到了
    據央視新聞報導,國家考古人員去年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戰沉沒戰艦被確認為清朝北洋艦隊的「致遠」艦。  新聞背景:甲午海戰 致遠艦奮勇迎戰終沉沒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致遠號巡洋艦管帶,他曾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
  • 甲午沉艦「致遠」號打撈復建始末
    卻成了許多人心中解不開的結。大鹿島上流傳的故事 大鹿島,位於遼寧東港市大孤山東南約19海裡的黃海北域,是我國領海北端最大的島嶼。甲午海戰時,它離海戰戰場最近,見證了北洋水師的這場悲壯一役。 今年66歲的於開臣老人,在大鹿島長大,從小就聽島上的老人們講述當年海戰的故事。1894年7月,中日爆發甲午戰爭。
  • 「定遠艦」沉艦遺址找到了,大型裝甲板揭甲午沉艦神秘面紗!網友緬懷致敬:英雄們,回家了!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滅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介紹,本次調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潛水實地探摸結果為基礎,採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殘存艦體的保存情況。
  • 北洋水師經遠艦考古記:一場颱風令平靜的考古工作進入高潮
    北洋水師經遠艦考古記:一場颱風令平靜的考古工作進入高潮在2018年,我國的考古十大發現之中,有這麼一個考古是比較的引人注意的,這個考古項目就是遼寧莊河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的水下考古調查,相信我們大多數的國人對於清末的北洋水師都是有一些了解的,經遠艦就是其中的一艘戰艦,雖然並不算是主力戰艦
  • 「定遠艦」沉艦遺址找到了!昔日雄偉戰艦所剩無幾
    現已基本確認北洋海軍「定遠艦」的沉滅位置並收穫150餘件出水文物。
  • 致遠艦並未撞向吉野,但幹了一件事比撞吉野要英勇得多
    2014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宣布在遼寧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沉艦,命名為「丹東一號」。考古人員歷經了3年時間,通過物探搜尋、沉艦定位、探摸試掘、身份判別、保存狀況確認、回填並實施初步保護等措施,使多處重要遺物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條,證明黃海的一艘沉船「丹東一號」就是當年沉沒的致遠艦。
  • 「定遠艦」沉艦遺址找到了!網友評論讓人淚目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滅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介紹,本次調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潛水實地探摸結果為基礎,採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殘存艦體的保存情況。
  • 特稿致遠艦撞吉野可能是誤會,但真相更壯烈
    對於整個近代中國,「致遠」艦都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尋常:作為舊中國最強海軍——北洋水師最後一批外購的主力戰艦之一,她在北洋水師中最為先進;而因為「致遠」艦的沉沒及其艦長在黃海海戰中光榮殉國,更是讓其成為北洋水師的代表;再加上1958年一部《甲午風雲》在億萬中國觀眾心目中不可磨滅的形象。儘管在北洋水師中「致遠」並非旗艦,卻已然成為當代中國對那段歷史的關鍵記憶。
  • 「定遠艦」沉艦遺址找到了!這句網友評論,讓人瞬間淚目
    經專家論證,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已基本確認清代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沉滅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這是2014年以來北洋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工作的又一重大成果。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介紹,本次調查工作以2017年、2018年的水下考古物探、潛水實地探摸結果為基礎,採取抽沙揭露的方法了解殘存艦體的保存情況。
  • 北洋水師致遠級穹甲巡洋艦
    根據北洋大臣李鴻章統一武備型號的指示,本級巡洋艦雖然在英國建造,但是主炮採用了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艦炮。1887年李鴻章派出龐大的接艦團隊赴歐洲接收巡洋艦,在英國製造的「致遠」「靖遠」巡洋艦和在德國製造的「經遠」「來遠」巡洋艦,以及同時訂造的「左一」號魚雷艇編隊一起回國,由「靖遠」號擔任回國艦艇編隊的旗艦,回國途徑直布羅陀海峽時,「致遠」號艦長鄧世昌搭救了被販豬仔流落異國的同胞,成為一個美談。
  • 甲午戰艦「致遠」號重見天日
    致遠艦是北洋水師最先進的軍艦之一,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是致遠艦的管帶。甲午戰爭期間,1894年9月,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今遼寧丹東附近海域)爆發海戰。此戰中,鄧世昌任管帶的「致遠」艦為掩護旗艦「定遠」,毅然衝向日軍艦隊,不幸被魚雷擊中沉入海底,全艦官兵除7人獲救外,全部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