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致遠艦考古有新發現
甲午海戰中沉沒的致遠艦水下考古工作一直備受關注。今日(4日),水下考古隊員前往沉艦,將舷窗打撈上岸。致遠艦右舷,見證了爆炸後慘烈景象。而慘烈爆炸的景象也印證了日軍炮彈裡多填裝的是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要比北洋海軍所使用的黑火藥威力大很多。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新發現,比如發現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雲中白鶴」四個字,疑似鄧世昌的私人物品。
見證爆炸後慘烈景象
舷窗打撈出水,殘骸見證爆炸後慘烈景象。實際上,北洋海軍所使用的炮彈,無論是外購還是自造,彈內填充的都是黑火藥。這種中國古代方士在煉丹時偶然發現的化學物質,主要成分是木炭和硫磺,其工作原理類似於過年時燃放的爆竹。用這種黑火藥來充當炸藥,只能通過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和炸開的炮彈碎片來殺傷敵軍、破壞敵艦,其威力極為有限。而日軍使用的是苦味酸炸藥,裝備這種炸藥的炮彈威力極大,爆炸後除形成衝擊波和炮彈碎片外,還會伴隨有中心溫度高達上千度的大火。致遠艦的殘骸正好見證了這種炸藥的差距。
發現部分將士遺骸
由於考古人員的持續搜索,致遠艦更多文物出水,據考古人員透露,除了發現一些重要文物外,他們還在軍官艙附近找到了部分將士的遺骸,不過由於歷經時間久遠,這些遺骸大多已經殘缺不全。
據悉,這些遺骸都是致遠艦上北洋將士的遺骨,找到這些遺骸,讓不少在現場的工作人員感到欣慰。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進行挖掘,被找到的致遠艦將士遺骸被帶上岸後,將會進行妥善安葬。目前考古隊已經和相關方面取得聯繫,更多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後人憑弔,同時讓這些將士的遺骸得到妥善處理。
目前調查區域屬艦尾
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說,除了遺骸,考古隊員還在水下發現了一枚銅質鈕扣。陳悅說,本次發現的重要文物,幾乎都位於致遠艦的後部。
「帶有致遠艦艦徽的盤子、格林炮,以及多種私人用品的出現,都意味著目前正在調查的區域屬於致遠艦的後部。」陳悅說,瓷盤一般為船上軍官使用,考古隊員也在確認目前正在調查的區域是不是致遠艦的軍官艙。
「除了在瓷盤上,在致遠艦的餐具上也發現了艦徽。」陳悅說,「由於製作工藝以及使用地方的不同,這些艦徽在具體呈現上略有不同,但不管為何種樣式,目前發現的文物上面都有一句英文標識: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對於這句話,陳悅認為應該翻譯為「中華帝國海軍」,知名歷史學者薩蘇則認為應該翻譯為「中國皇家海軍」。不管怎麼翻譯,都表明北洋海軍是真正代表中國的海軍。
新聞多看點
甲午海戰 壯哉致遠
1894年9月17日,由鄧世昌指揮的北洋水師巡洋艦致遠號在戰鬥之初先試圖撞擊敵艦,終因艦體受傷過重而沉沒,艦上官兵幾乎全部與艦同沉,這是甲午戰爭中最大的一場海戰。全艦官兵用自己的熱血書寫了壯烈的歷史篇章。
兩個甲子之前,中國黃海海域爆發了中日甲午大海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動力戰艦的大規模戰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了「剜心之痛」。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少為學霸,文通中西,胸懷大略,驍勇善戰,1894年9月17日,這一天,他所帥的穹甲防護巡洋艦「致遠」,服役七年,遭遇日寇。一方是平均航速達14.5節(約27公裡/小時)的日本聯合艦隊,一方是「致遠」所在的、平均航速僅為10.2節(約19公裡/小時)的北洋水師。壯懷激烈,拼死抗敵,最終,「致遠」在艦身多處受傷起火、船身傾斜、一側螺旋槳海面上可見的情況下,衝出隊列,撞向敵艦,致遠艦卻中彈爆炸,全艦官兵二百餘名除七名遇救外,其餘全部壯烈殉國,這一天,鄧世昌剛好45歲。
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網
本期監製/周慶安
主編/江平
編輯/王興棟
點讚支持建立致遠艦烈士墓和紀念碑以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