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無人機發展方向:無聲離子推進器式無人機

2021-02-15 無人機網

  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條室內跑道上,航天工程師史蒂芬•巴雷特(Steven Barrett)用一塊薄薄的白色面紗將他的臨時實驗室與慢跑者隔開。巴雷特最近試飛了第一架使用離子風推進器(ionic wind thruster)的飛機,這種電子引擎產生並發射充電粒子。

  根據巴雷特的說法,利用這一原理駕駛飛機一直是一個「很遙遠的想法」,更多是在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東西。但他還是想試一試,「在《星際迷航》(Star Trek)中,你會看到太空梭靜靜地滑過,」他說,「我想,『我們也應該有那樣的飛機才對。』」

  他認為使用離子風推進可能會使這個想法成為現實,於是乎他花了8年時間來研究這項技術,然後決定嘗試製造一架微型飛機原型——雖然他認為這架飛機原型有點醜。他說,「這是一種骯髒的黃色,」並補充道,黑色塗料通常含有碳元素,而碳元素可以導電,這已經使得先前的一個版本燒壞了它自己。巴雷特對最新的原型機期望稍高一些,他冷靜地將其命名為版本2。他說:「在我們開始試飛之前,我認為成功的可能性是50%。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認為它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


來源:麻省理工學院

  之前的版本最終都會撞毀在地面,但版本2不同,它在空中飛行了近200英尺,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11英裡(每小時17公裡)。沒有可見的排氣,沒有轟鳴的噴氣機,也沒有旋轉的螺旋槳,事實上,整個飛行器上根本沒有在移動的部件,整架飛機似乎被一種虛無縹緲的動力無聲地驅動著。「這非常令人興奮,」巴雷特說,「然後它撞上了牆,這就不是很理想了。」

  儘管如此,版本2還是成功了,巴雷特和他的同事們在周三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航天工程師米切爾·沃克(Mitchell Walker)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其他人也曾嘗試過這一壯舉,不過都失敗了。「巴雷特展示了一些非常獨特的東西,」他說。離子推進器並不是一項特別新穎的技術;它們已經非常有效地推動了太空飛行器,並通常推動太空飛行器進入軌道,離子推進器還將「黎明號」等深空探測器送到了小行星帶執行任務,但在火箭或噴氣機應用上還有很遠距離。在近乎真空的太空中,離子推進器必須攜帶一種氣體,這些氣體被電離並發射到相對空曠的太空中才能產生推力。然而,在穿越地球厚厚的大氣層時,「每個人都看到(離子推進器的)速度不足以推動飛機,」沃克說,「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繼續這項研究。」

  但是巴雷特和他的團隊想出了使版本2起作用的三個主要因素。第一個是離子風推力器的設計。版本2的推進器由兩排長長的金屬線組成,懸掛在其天藍色的機翼下。前排傳導的電壓約為40000伏特,是普通家庭電壓的166倍,這些能量足夠將空氣中大量氮原子的電子剝離下來。

  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氮原子將會變成帶正電的離子,由於金屬細絲的後一排帶有負電荷,離子就回像磁化的撞球一樣向它傾斜。「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離子和中性空氣分子之間發生了數百萬次碰撞,」巴雷特說。這就把空氣分子推向了飛機的後部,形成一股風,推動飛機以足夠快和足夠大的力度向前飛行。沃克指出,巴雷特團隊的另一項創新是設計了一種重量輕但功能強大的電子系統。他說,在這架飛機問世之前,還沒有人能創造出這樣的一種系統,這種系統能夠有效地轉換輕量電池中的電力去為推進器產生足夠的電壓。「而最大的挑戰是離子推進器需要2萬或3萬伏特才能工作,而在飛機上的產生高壓並不容易,」他說,「你想在飛機上產生40000伏特?當時還沒有出現這種技術。然而史蒂夫·巴雷特(Steve Barrett)找到了一種聰明的方法來實現這種高效的轉換。」

  最後,巴雷特利用計算機模型充分利用了飛機上的每一個設計元素,從推進器和電氣系統設計到貫穿飛機的電線。巴雷特說:「功率轉換器、電池、機蓋和機身——一切都經過了優化。模擬總是失敗,所以我們不得不做出數百次改變。最終,他們獲得了試驗成功的版本2。」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航天工程師亞歷克•加裡莫爾(Alec Gallimore)並沒有參加這項研究,但是他表示,這一突破有力地證明了離子推進器同樣可以在地球上使用。但任何此類用途都可能是有限的,螺旋槳和噴氣機仍然比巴雷特演示的離子風推進器要高效得多,這使得客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轉換使用離子推進器。但推進器有一個關鍵優勢:「它沒有聲音,所以用於建築檢查之類的(無人機)」將是這些推進器的理想應用,加裡莫爾指出。

  巴雷特補充說,或者這項技術也可以用於運輸、拍攝或環境監測的無人機。他說:「想像一下,10年或20年後,無人機將無處不在。如果這些無處不在的無人機都會產生很多噪音的話,它們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但這個是無聲的。」

諮詢電話:021-39251295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全無人機分類
  • 以色列陸軍無人機發展綜述
    以色列無人機主要型號「偵察兵」無人機「偵察兵」無人機系統是由IAI公司開發的小型戰術遠程操控無人機,其機體採用雙尾撐(機身兩側後部各設有2片機翼,2片機翼之間設有支撐杆)、螺旋槳推進器後置的結構。「偵察兵」無人機主要搭載攝像機等裝置,其用途包括實時戰場偵察監視、目標識別、火力校射和損傷評估等。
  • 臺海未來的無人交鋒——淺談臺灣無人機的發展
    圖註:臺灣「銳鳶」無人機近些年來,臺灣當局一直把軍事現代化作為臺灣政府的一項重要的事項來推進,一方面,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積極尋求技術和裝備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自身建造武器裝備的能力以謀求先進武器的禁售困局,在主戰兵器上更是下了大工夫,臺灣「國防部」還成立了軍事技術研發機構,致力於研製區別於傳統兵器的「創新性」的武器,來抵消與大陸軍事實力方面的不對等局面。
  • 霍爾效應推進器
    霍爾效應推進器,也稱為等離子推進器,是靜電推進的一種形式,使用惰性氣體(通常為氙氣)作為推進劑。在1950年代和60年代,霍爾效應推進器的最初工作是在美國和蘇聯獨立進行的。由於早期設計的效率低下,這種推力器在1970年左右在美國停止了發展。但是,蘇聯對離子加速機制的持續研究使霍爾推力器成為一種高效的推進裝置。
  • 從2020年若干軍事衝突看未來軍工行業大方向
    雖然號稱世界警察的燈塔國沒有在川總的帶領下四年沒有發動戰爭,但這個世界上局部衝突仍然存在,今天筆者試圖從2020年幾場比較典型的軍事衝突或摩擦中,分析未來軍工行業主要發展方向。 2020年幾場有代表意義的軍事衝突或摩擦當今世界有幾個地緣衝突的熱點地區,一個是中東地區(包括高加索),一個是南亞,一個是南海,一個是東北亞。
  • 美國宇航局的麗莎探路者推進器操作取得成功
    NASA/JPL(NASA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開發了一個飛船隨身攜帶的推進器系統。推進器系統由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帕薩迪納市的JPL(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負責,是歐洲航天局的LISA探路者飛船的一部分,該飛船於格林威治時間2015年12月3日(太平洋標準時間2015年12月2日)在法屬蓋亞那地區的庫魯被發射。LISA探路者將檢測這項關於未來某一天可能允許引力波探測的科技,其作用效果微乎其微以至於飛船需要保持高效穩定以便於檢測它們。
  • 關於未來戰機的發展方向的構想
    除此之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鬥機目前總產量也已經超過了550架,除了供應給美國空軍自己使用之外,還供應給大量盟友來使用,比如說日本就買了100多架F-35系列戰鬥機,分別交付給航空自衛隊以及海上自衛隊,那麼在5代機已經近乎泛濫的情況之下,未來人類的航空作戰載具還能夠如何發展呢?
  • 從十大科技突破看中國軍事發展方向
    技術推進產業革命也推動軍事革命。因此,科技進步既是產業發展走勢的風向標,也是軍事走勢的風向標。
  • 軍用無人機:發展迅速,重塑現代作戰模式
    為了滿足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諸多用途,軍用無人機將向著高空長航時、隱形、微型化、空中格鬥化和平臺通用化方向發展;多無人機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成為發展大趨勢。美軍無人機譜系齊全,技術先進,美製造商市場份額全球領先。目前美軍現役無人機譜系齊全,裝備無人機一千餘架,在各軍種均有較大規模部署,構成機動聯合作戰體系。
  • 軍用無人機發展迅速,重塑現代作戰模式
    為了滿足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諸多用途,軍用無人機將向著高空長航時、隱形、微型化、空中格鬥化和平臺通用化方向發展;多無人機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成為發展大趨勢。美軍無人機譜系齊全,技術先進,美製造商市場份額全球領先。目前美軍現役無人機譜系齊全,裝備無人機一千餘架,在各軍種均有較大規模部署,構成機動聯合作戰體系。
  • 未來軍用戰機發展趨勢
    西方軍事專家認為,該型機代表了未來直升機的發展方向。高度智能化是未來直升機的一個發展趨勢。目前,武裝直升機帶給飛行員的工作量還相當大,有的還需要兩個飛行員,一個負責駕駛,一個負責火控。隨著電傳飛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智能程度不斷提高,將會大幅度減輕飛行員的工作強度。
  • 無人機蜂群或將改變未來戰爭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的防空系統,包括威力強大的MIM-104愛國者號和克羅塔林號,都未能阻止這些無人機和巡航飛彈的攻擊。這展示了一群從多個方向飛來的無人機和巡航飛彈如何不被發現,並壓倒常規防空系統。一旦釋放一個完全自主的無人機群(AFADS)與分布式人工智慧,其將在沒有人類幹預的情況下定位、識別和攻擊目標。雖然新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和邊緣計算,將推動無人機群的發展,但關鍵因素仍將是蜂群軟體。朝著這個方向,所有的集體行為最好都能歸入「群」這個概念。
  • 2020年無人裝備行業市場現狀、產業鏈分析及技術發展趨勢
    預測到 2024 年左右我國軍用無人機產銷量有望達到全球無人機市場 25%左右的份額,我國無人機規模預計將達到170 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年預計我國軍用無人機產值合計或超1100 億元人民幣。未來「十四五」裝備採購重點方向是重要的軍工投資方向,我們覺得可以從「消耗型裝 備」和「未來作戰裝備」兩個維度進行篩選。
  • 【百科】這些推進器 你都認識嗎
    現代帆翼已從傳統的軟帆發展為剛性帆。‍‍‍明輪推進器結構笨重、效率低,特別是遇到風浪,所以,明輪推進器後來被螺旋槳所代替。‍難度指數:☆☆☆☆‍‍‍‍對轉螺旋槳是在同軸線的內外兩軸上分別裝設的一對旋轉方向相反、轉速相同或不同的螺旋槳.
  • 2018年國外軍用無人機裝備及技術發展綜述
    2018年8月,美國國防部發布無人系統第五版路線圖——《2017-2042年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全面指導軍用無人機等無人系統在作戰中的發展,明確相關投資領域,以及明確未來25年無人系統在互用性、自主性、安全網絡和人機協同四個主題的發展方向。此外,各種無人機型號和相關技術在多種任務需求牽引下得到快速發展和攻關。
  • 中國空間站的離子推進器有多牛?超越美國空間站
    目前在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由美國NASA主導,16個國家聯合建設,已經運行了數十年的時間。由於某些原因,我國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和使用當中,但我們現在要建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站了,未來隨著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的退役,我國的空間站將取代國際空間站的地位,成為很多國家爭相合作的對象。
  • 水下無人機原理分析
    從第一代上世紀60年代的有人深潛器開始,迄今已經過了ROV(70年代)、AUV(80年代)和混合類型的第四代(Hybrid Vehicles)的演進。水下無人機是在水中運動的具有六個自由度的剛體,它本身就是一個強耦合的非線性系統;由於在水中運動,水動力(阻力)係數和運動速度的平方成比例;採用螺旋槳推進,推力和螺旋漿轉速平方成正比。
  • 臺灣軍用無人機發展歷程
    1964年7月的「東京灣事件」使臺灣基隆港作為美軍的任務基地,讓臺軍有了與美國無人機親密接觸的機會。臺灣早期接觸的美制無人機是M147B,可以有C-130掛載在機翼下發射1968年,美國海軍提出將「火蜂」靶機改裝成遙控反艦飛彈的計劃,不過被中途放棄,轉而全力發展「魚叉」飛彈。
  • 美國海軍重點研究方向
    艦載武器系統領域雷射武器系統美軍近年來一直將定向能武器作為其保持優勢、增強飛彈防禦以及應對地區衝突的關鍵手段,美海軍對於定向能武器的研究尤為重視,計劃將其沿著如下方向發展並引入海面艦隊,以大幅提升作戰能力。
  • 軍事戰略的主要發展方向和軍事科學的任務
    這是一次以「當前條件下軍事戰略的發展」為主題的軍事學術會議。與會者討論了未來戰爭、武裝鬥爭的特點和國防領域最迫切的問題。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瓦列裡·格拉西莫夫大將作了關於軍事戰略主要發展方向和軍事科學的任務的報告。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全體大會日前召開。這是一次以「當前條件下軍事戰略的發展」為主題的軍事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