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若干軍事衝突看未來軍工行業大方向
在世界剛剛過去的2020年之中,人類並不太平。雖然號稱世界警察的燈塔國沒有在川總的帶領下四年沒有發動戰爭,但這個世界上局部衝突仍然存在,今天筆者試圖從2020年幾場比較典型的軍事衝突或摩擦中,分析未來軍工行業主要發展方向。
2020年幾場有代表意義的軍事衝突或摩擦
當今世界有幾個地緣衝突的熱點地區,一個是中東地區(包括高加索),一個是南亞,一個是南海,一個是東北亞。其他諸如非洲或南美這些地方,雖然有零星衝突的可能,但因為並不具備較強的戰略意義,因而對格局影響不大,各方投入也比較有限,不具有研究探討的意義。熱點地區今年除了東北亞以外,均發生了軍事衝突或者摩擦,即便是南海也發生了隔空對峙。
1.中東地區。圍繞敘利亞的角力在各方力量達到均衡以後逐漸衰退下來,葉門反政府武裝的戰鬥也並未出現實質性變化。倒是位於中東和俄羅斯過渡地帶的高加索地區,爆發了今年唯一一場正式戰爭: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之間的納卡戰爭。這場戰爭以亞塞拜然單方面挑起開始,以亞美尼亞全線潰敗結束,是一場實力在同一水平線,但又有技術差距的對手之間的較量。在這場較量中,我們第一次看到大規模無人機作戰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察打一體無人機不但在火力上壓制對手,更在心理上壓制對手。我們第一次看到自媒體在戰爭信息傳播和戰爭輿論引導方面的重要作用,配合以無人機攻擊的直觀畫面,亞塞拜然成功實現了對亞美尼亞的心理壓迫戰。我們第一次看到在現代戰爭中也能夠出現大規模人員傷亡,取代了基於美國不對稱戰爭印象上對於現代戰爭殘酷性的誤解。
2.南亞地區。南亞地區的軍事摩擦圍繞中、印、巴三國展開,本質上是中巴兩國對於印度不切實際的擴張野心的一種回應。而2020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加勒萬河谷事件及其後續。加勒萬河谷事件,是人類發展到現代社會,在兩個擁有核武器大國之間爆發的一場冷兵器戰鬥。戰鬥的結果對比是明顯的,印方20餘人傷亡,我方也有傷亡但數量極少。後續印方大兵壓境,而我方仍然採取上次洞朗對峙的應對策略:開展大規模高原作戰演習。隨後又發生了印方動員流亡達wang士兵佔領我方山頭,被我方用微波裝置擊退。這次事件,讓我們認識到後勤保障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軍隊戰鬥能力的保障,後勤不足意味著傷亡很快擴大、難以實現目標、成果無法保障;認識到戰爭能力是確保和平的最大底牌,打群架可以靠勇氣和煽動,但真的戰爭需要用全方位的戰爭能力來保證;認識到戰略方向和策略至關重要,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之間需要保持正確的冷靜和必要的強硬。
3.南海地區。南海地區雖然沒有發生明確的軍事衝突和摩擦,但是中美之間在南海的較量幾乎天天都在發生。這場較量的高潮出現在8月下旬,在美方航母駛進南海的情況下,我方進行了中程飛彈射擊演習,從青海和山東各發射一枚飛彈同時集中了南海某區域正在行駛中的靶船。這就是直接向美方亮劍:我方有能力摧毀任何在南海遊弋的船隻。此後的後半年,南海局勢總體上是穩定的,這才有了年底RCEP的籤署。這次事件,是中美雙方實力對比漸次改變的一個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對峙還會在越來越遠的地方發生。
人類軍事行為的幾種顯著變化
與上個世紀相比,甚至於上個十年相比,人類軍事行為正在進行深刻變化,而在2020年,一些變化則出現了更為深刻的發展。
1.力量比拼不再以大規模熱戰完成。與以往動輒數十萬士兵,成百上千艦船和飛機之間的戰鬥相比,如今全球各個熱點地區內的衝突,更多以秀肌肉的方式完成實力對比,弱的一方及時找臺階下。主要原因在於,當今世界已經極難發生疆域改變,戰爭的主要目的最多也只是推動對方國家的政權更替。與實際獲得利益相比,大打出手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因此,只有滿足兩個條件其中之一才能發生大規模熱戰:一是一方勢力明顯強大;二是一方對實力產生了明顯誤判。
2.衝突與管控、摩擦與談判共存。低烈度和有限度的衝突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軍事行動主流形態,同時輔之以戰鬥層面最多到戰役層面的和談,談判成為軍事行動的一部分。無論是南亞還是中東地區,這種形態在2020年都廣泛存在。
3.戰爭能力研判成為軍事行為重要前置。資訊時代促使各國軍事實力對比相對透明,紙面實力雖然不完全對等於戰鬥力,但客觀來說仍然是主要參考指標。一國如果需要保護自身和平,一方面要提升紙面實力,一方面也要展現實力,使得潛在對手有對我方實力的準確判斷,從而減少誤判造成的衝突風險。
未來軍工行業發展的幾個大方向
綜合以上因素,筆者認為未來軍工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無人作戰裝備研發和列裝。無人作戰裝備不僅僅能夠起到很好的戰鬥輔助作用,在單獨執行戰鬥任務時,能夠有效壓縮我方戰損比,增加對地方的心理威懾作用。特別是在有限度低烈度的衝突中,無人作戰裝備某種程度上處於戰爭灰色地帶,有利於保持道義上的優勢。察打一體無人機、無人駕駛全地形車、無人作戰裝備集群作業系統等,在將來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圍繞新材料新技術的未來武器研發和使用。軍事裝備研發通常是先於民用產品的,軍用新材料和新技術體現在裝備上,就是大家眼中的未來武器,類似於電磁武器、微波武器、雷射武器、動能武器等。這類武器雖然在實戰中應用可能沒有那麼快,但在小範圍衝突中的實際效果特別是心理效果是比較大的。雖然具體的裝備製造難以預計,但這類裝備都需要新材料和新技術支撐,特別是新材料,在未來武器裝備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三是基於建立戰略威懾體系的戰爭綜合能力提升。建立威懾體系必須有效提升紙面實力,基於紙面實力大幅度提升帶來的戰爭綜合能力提升,才是以戰止戰的最好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型水面艦艇的總噸位、裝載飛彈數量、艦載機數量,先進空軍體系建設,戰略核武器庫建設等等,都需要同步推進。匹配與經濟戰略來說,海空軍仍然是重點方向。
四是基於全民國防動員的後勤保障體系。國防動員能力和後勤保障能力,在這次疫情防護鬥爭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考驗,相信也被潛在對手列為我方戰爭能力之一了。就軍工產業來說,後勤保障體系需要深度推動軍民融合,適當引導民用企業參與軍品配套,使得國內強大的輕工重工業製造能力具備隨時轉化為國防製造能力的潛力。
最後囉嗦一句,筆者在10月下旬對於四季度投資方向上重點說了軍工股是四季度主要方向,且指出重點放在海空裝備和察打一體無人機方向。市場上的軍工股經歷過四季度上漲後,1月上旬大幅度衝高,近期已經開始中期調整,中期調整尚未到位,不宜過早參與。但是長期來看,軍工行業仍然是未來5-10年具有確定性的方向之一,重點仍然在裝備製造和新材料兩個領域。僅供參考。
本公眾號所有言論均為個人觀點,和筆者職業無關。寫作初衷是為了鍛鍊自己的思維和文字能力,觀點並未經過詳細考究,請讀者謹慎參考。文字原創,歡迎轉發,但盜版必究。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