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爆發的國、共內戰,於1949年演變成兩岸的軍事對峙。而這場軍事對峙延續了50多年,直今仍未結束,只是在不同時期軍事對峙的強度有大有小。兩岸軍事對峙強度的變化,受兩岸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當然也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從軍事對峙緊張程度來分析,兩岸經歷了六次大的危機。
分別發生在1949年、1954年、1958年、1961年、1996年和1999年。在這6次危機中,發生在1958年、1996年、1999年的這三次危機使解放軍充分認識到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對現代化裝備的依賴,更充分展現了解放軍在捍衛領土完整和統一方面的決心和勇氣。
1958年第三次臺海危機:「八二三」炮戰炮擊金門
解放攻佔大陳群島後,國、共儘管暫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但雙方的零星交火不斷,其中主要集中在金門、馬祖周圍水域及西面的對岸地區。不過,三年過後,臺海兩岸又爆發了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即「八二三」炮戰,臺海第三次危機由此產生。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突然炮擊金門,國、共由此展開激烈的炮戰。炮戰爆發的原因,據大陸相關方面解釋,一是挫敗美帝國主義「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陰謀,二是支持盟友黎巴嫩武裝起義,三是進一步「肅清」在東南沿海島嶼的國民黨軍隊。為此,解放軍海、空軍部隊於這年6月向福建地區轉移、集結,並於8月初基本到位。8月上旬,解放地面炮兵全部進入陣地。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最後決定炮擊金門。8月22日,解放軍空軍戰機飛臨馬祖上空,並與國民黨空軍戰機發生激戰,一場大的軍事衝突即將展開。
1958年8月金門炮戰開始之後,兩軍戰機也時有摩擦,最激烈的空戰發生在9月下旬,現在一般把這次足以載入史冊的空戰稱為「9·24溫州灣空戰」。
在這次建國以來兩岸間最大規模的空戰中,雙方出動的戰機總數超過60架,臺灣地區空軍出動了美制F—86「佩刀」戰鬥機,解放軍空軍出動了蘇制米格—17戰鬥機,雙方在浙江溫州灣上空遭遇並爆發了激烈空戰。由於F—86攜帶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AIM—9B空空飛彈,只有機炮應戰的米格—17很快敗下陣來,這次空戰也誕生了世界上首例空空飛彈的戰果——解放軍一架米格—17被F—86發射的「響尾蛇」空空飛彈擊落,飛行員壯烈犧牲。
據傳當天解放軍被擊落的戰機不止一架,不過雙方說法各異,至今也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不過有一點很明確,米格—17在面對裝備空空飛彈的F—86戰機時已力不從心,空中拼刺刀的時代已經過去。當然了,雖然解放軍裝備落後,在空戰中損失慘重,但解放軍飛行員在空戰中表現出來的毫不退縮的精神也令臺灣地區空軍非常震撼,9·24溫州灣一戰之後,再未出現過對岸軍機大規模越過中線的事件。
1996年第5次臺灣海峽危機期間,美國海軍調集2個航母戰鬥群在臺灣島東南部海域集結,來勢兇猛,而對岸海空軍和飛彈部隊也進入了戰備狀態,局勢變得非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依然按照原計劃進行了預定的飛彈發射演習,數枚東風—15戰術彈道飛彈拖著耀眼的尾焰劃破夜空飛向高雄外海。
隨後,解放軍海空軍出動包括蘇—27SK在內的多型戰機在臺灣海峽上空進行了空空、空地/艦飛彈的試射活動,展示了中國海空軍最先進的裝備,強有力地震懾了某些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
1996年大規模飛彈試射活動3年後的1999年,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再次在東南沿海舉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三軍聯合演習,解放軍當時最先進的蘇—27戰鬥機、「現代」級飛彈驅逐艦、S—300防空飛彈、東風—15戰術彈道飛彈都在演習中高調亮相。
1999年的第6次臺灣海峽危機期間,解放軍海空軍的實力基本和對岸持平,而第二炮兵則成為了能夠決定潛在武裝衝突的勝負手,1999年的解放軍三軍的大規模聯合演習讓氣焰囂張的分裂勢力自此消停了下來,此後兩岸再未出現過劍拔弩張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