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化戰爭以一種新的戰爭形態已經登上人類的戰爭舞臺。然而,放眼望去,近些年藉助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諸多新型作戰武器,如定向能武器、網絡電磁武器、無人智能平臺等,尚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因此可以說真正的信息化戰爭尚未到來。
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戰爭應當是從戰爭活動到作戰武器都發生了巨大變革。戰爭活動既在現實空間,也在虛擬空間,以及兩者之間交互進行。作戰武器不再局限於一兩件主導性武器平臺,而是一個由各種智能武器節點構成的信息網絡,由無數無處不在的戰場傳感器和分布式、自主化的作戰編隊與集群構成。
然而,即便對信息化戰爭做再多分析,未來戰爭究竟是什麼樣子?答案仍然難以確定。世界拳王泰森有句名言:「被擊中下巴之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的確,在未來到來之前,一切皆在變化,戰爭亦是如此。但即便如此,未來戰爭與新型裝備和技術密不可分,今天具有顛覆性意義的技術,如自主系統技術、定向能武器技術、人體機能改良技術等,很可能將成為未來戰爭中的「新常態」,因此,對其研究和探討意義非凡。本文從無人系統作戰和生物技術兩個方面,試圖對未來戰爭進行一番「管中窺豹」。
近年來,無人機的發展大行其道,美軍也看到了無人機在未來作戰中的巨大潛力。美軍認為,未來戰場的殺傷力更強,人員和戰鬥系統的成本更高,在裁減美軍規模的情況下,為提高戰鬥力和殺傷力,應該大力發展無人系統作戰。
目前來說,儘管美軍的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的無人作戰系統數量龐大,但無人機僅代替人執行一些枯燥、危險的任務,遠遠落後於戰爭需求。近年來,藉助於通信和信息技術等發展,美軍急於為未來戰場開發和打造性能更先進、自主能力更強的無人平臺,彌補其作戰能力不足。
另一方面,大規模使用無人和自主系統,將帶來新的作戰樣式。美軍希望,通過大量完全自主的無人系統在戰場上協同行動,來應對對手的精確打擊,將帶來新的作戰優勢。
機器人系統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歸功於其兩點屬性:無人平臺和自主行動,其帶來的優勢諸多,如無人機的尺寸變小、續航時間變長、節約人力成本等,而這些優勢最終都能夠轉化為在戰場上的作戰優勢,即在更遠距離、更長時間內承擔更危險的任務,這將幫助美軍有效地應對在未來作戰中面臨的威脅。
例如,對於地面部隊來說,「死神」無人機能承擔空中監視、近距離空中支援和時敏打擊任務,已被證明可成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者。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研製一種名為「戰術偵察節點」無人機,它能夠從獨立級濱海戰鬥艦上起飛,作戰半徑約為1127~1610千米,有效載荷272千克,該無人機將顯著增強獨立級濱海戰鬥艦的戰鬥力,增強美軍遠徵行動時海基空中監視和打擊能力。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利用續航時間長的優勢,可在空中備份充當「偽衛星」,如果衛星受到幹擾,無人機即可發揮戰時通信和導航功能。海軍則用長航時無人機提高海上態勢感知能力,既可跟蹤敵方艦艇,又能儘早發現對己方艦艇可能的威脅。如海軍的MQ-4C「人魚海神」能提供廣域海上監視,與陸基P-8「海神」海上巡邏機互為補充。此外,長航時無人機還可用於前沿飛彈防禦等。
另外,無人作戰系統代替人類承擔風險的潛力使得以往因危及人的生命而無法實施的新的作戰理念成為可能,例如,反地雷、誘餌飛機、進行電子幹擾和電子攻擊、攔截來襲小艇、護送傷員以及秘密偵察和破壞等。
冷戰時期,美軍以「武器裝備的質量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並獲得勝利。但在技術擴散的影響下,質量優勢不斷被削弱,潛在對手能夠獲得精確制導武器來對付美軍的防禦系統。無人機的出現,讓美軍找到了新的作戰選擇。無人系統可以承擔更大的風險,且成本低,能夠接受一定的消耗,可實現大批量生產,因此美軍希望,利用相對少的操作員控制大量低成本機器人,打一場蜂群消耗戰。
由數量龐大的無人機系統組成的蜂群,大大增加了敵人攻擊的目標數,對於蜂群來說,其作戰能力比傳統作戰武器有諸多優勢:蜂群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恢復能力,戰鬥力不會大起大落,一旦它們同時發起進攻,將讓敵人的防線不堪重負。
值得一提的是,蜂群並非無組織無紀律,其單個系統具有協同性和智能化特性,彼此之間能夠交流,形成集體智慧,協同行動,為此形成的蜂群作戰也被認為是未來最先進的作戰樣式。而智能蜂群在戰場上最大的優勢在於它將兵力分散到戰場的各個地點後,仍然能保持良好的控制,能夠以整體協調的形式參加戰鬥,從而帶來諸多潛在作戰優勢:如動態自癒合網絡、協同攻防、分布式探測和攻擊、誘騙等。
不過,如何對蜂群實施有效的指揮控制是最大問題之一,大規模的蜂群呼喚新的指揮控制模式。根據目前研究,蜂群的指揮控制模式包括集中控制、分級控制、一致協同、自發協同。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勢,可視情況擇優選取。但任何一種控制模式都對軍隊在技術上、理念上、甚至組織結構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美國將軍用生物技術納入國家頂層布局,生物技術是美國防部重點資助和發展的戰略領域之一。美國科學家認為,生物本身即是科技,生物技術將帶來一場比網際網路更能撼動世界的變革。近年來,藉助軍用生物技術的發展,美軍著力提升士兵的作戰優勢,即通常所說的打造「超級戰士」。目前,該項工作已在多個方面取得進展。
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四分鐘一英裡」項目,旨在研發一種裝置,使士兵能在4分鐘內跑完1英裡(約1600米),這通常是頂級運動員的成績標準。
在DARPA的資助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開發了一款名為「氣動腿」的系統。該系統使用空氣氣缸製作成外骨骼,可以前後快速運動,能讓佩戴者跑得更快。測試者的跑步速度分別達到5.5米/秒、12英裡(約19.3千米)/小時。該項目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並將展開評估。
通過將電極附著在人的頭部,讓低強度電流從大腦通過,提高士兵的注意力和學習能力,或加快其學習新技能的速度。研究者稱,該技術對於加快外語學習速度和情報分析的效果明顯。這種訓練給誰用呢?「那些分析衛星圖像和其他監視信號的人,往往要長時間大海撈針般地尋找疑點,經常需要進行視力和聽力方面的訓練。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是該項目的設計初衷之一。」
2015年,DARPA啟動了「電子處方」項目,致力於疾病和損傷的快速治癒。該項目負責人表示,期待發明一種人體植入裝置,能持續監控人體的健康狀況,一經請求即可傳遞治療方案。治療方案不是通過藥物或外科手術,而是直接刺激特定的神經元,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另外,該技術還可以通過調節大腦和人體在壓力環境中的反應,讓士兵在執行任務時處於最佳狀態。
在美國,創傷性腦損傷是重要的殘疾病因。自2000年以來,已經有大約27萬美軍被診斷患有創傷性腦損傷,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DARPA試圖通過「主動恢復記憶」項目,幫忙解決這一難題。從技術上講,這需要開發新的神經假體來彌補受損大腦的缺陷,幫助患者克服記憶障礙。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向大腦中植入能夠再造記憶的內存晶片。
先進的上肢技術是公認的醫學和工程學挑戰,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以來,上肢假肢技術遠遠落後於下肢假肢技術發展。不過,DARPA開發的第三代假肢系統在大腦控制假肢方面取得明顯進步,能夠顯著提高癱瘓者的生活質量。不過該項目將持續改善假肢系統的功能,使得喪失手臂的軍人有一天能重回工作崗位。
還有一種增強人體效能的方式是服用藥物。目前,已經有飛行員在服用安非他命,幫助他們在長時間執行任務時保持體能和警覺。此外,軍方研究人員還對治療高海拔疾病的藥物很感興趣,這種藥物可以提升血紅蛋白的濃度。
還有一種方式也可以打造「超級戰士」,那就是人體基因重組。但涉及倫理問題被禁止使用。不過,美軍內部對此也有爭論,支持者認為,美軍的對手很可能會在基因技術方面取得進展,從而讓美國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為此希望國際社會對該技術作出明確規定。
什麼是顛覆性技術?美軍認為,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對手間軍力對稱局面的技術才具有所謂的顛覆性。近年來,美軍專注的顛覆性技術包括自主系統技術,定向能技術,網絡能力技術,3D列印技術,人體機能改良技術,而這五項技術中,每一項技術背後都包含著極其複雜的技術體系,涉及到當今軍事技術發展的方方面面,如人工智慧技術、新一代軍用信息技術、高毀傷與定向能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以及人機互動技術等等,舉不勝舉,正是這些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發展,帶來軍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次次飛躍,對戰爭形態產生巨大的影響。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作者:王 蕊;
刊於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
投稿郵箱:jfjbwx@163.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