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時報》2020年8月9日稱,印度政府當天發布了一份關於進口武器裝備的詳細禁令,印度國防部將逐步停止進口101種武器裝備,以推進"國防自主化"。禁令範圍非常廣泛,包括運輸機、火炮、輪式裝甲車、輕型戰鬥直升機、雷達系統、模擬器、突擊步槍和軍艦等。
印度防長辛格稱,這項決定將為印度國防工業提供一個大好機會,利用本土設計和開發能力滿足武裝部隊的要求。在未來6-7年內,印度國內軍工企業將獲得價值533.5億美元的合同。根據計劃,從2020年12月開始,清單中第一批69種武器將被禁止進口,第二批10種裝備從2021年12月開始禁止進口,第三批21種裝備的禁令從2022年12月到2025年12月逐步實施。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
辛格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呼籲建立一個以經濟、基礎設施、系統、人口和需求五大支柱為基礎的印度,並宣布了一項名為"自力更生印度"(Atamnirbhar Bharat)的特別經濟計劃。
辛格在個人社交帳號發文稱:"計劃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分階段逐步實施進口禁運……我們的目的是讓印度國防工業了解武裝部隊的預期需求,以便更好地準備實現本土化的目標。"
辛格還透露,本財年已為國內資本採購設立了近5200億盧比(約合70億美元)的單獨預算。
辛格稱,被禁運的101種產品不僅是簡單的零件,還包括一些高科技武器系統,例如突擊步槍、護衛艦、聲納系統、運輸機和雷達等。
圖為印度禁運產品的部分名單以及禁止時間
雖然看到這個計劃,各位讀者的第一反應可能是發笑,不過筆者倒是覺得印度算有骨氣,現在這個年代能下決心搞國防工業自主化的國家沒幾個。辦得成辦不成另說,有這個心就說明印度確實是真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國來看待。
當然,筆者估計更直接的原因是印度作為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大氪戶",各大軍火商眼裡的香餑餑,被宰了這麼多年終於明白過來了,國防現代化是買不來的,就得靠自己。
遠了不說,我們就看看近幾個月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印度購買了多少武器,以下為不完全統計:
俄羅斯:12架蘇-30MKI戰鬥機和22架米格-29戰鬥機以及相關零部件,要求已經下單的T-90MS和S-400防空飛彈加急
美國:"神劍"制導炮彈,7萬多支SIG716 G2突擊步槍,同樣加急
以色列:Spice精確制導炸彈
法國:SCALP-EG巡航飛彈(法國版'暴風陰影'),另外要求第一批5架"陣風"戰鬥機加急交付,以至於疑似交付的"陣風"質量似乎有點問題,有掉漆的情況。
掉漆的雙座陣風,具體原因不明
這一波印度被各大軍火商狠狠地宰了一筆,俄羅斯,美國,以色列,法國賺的缽滿盆盈,這些開銷給印度造成了很大財政壓力(這些軍火商很可能趁機開高價和加急費用),尤其是由於疫情印度損失慘重。這些很可能印度人痛定思痛。
實際上,自莫迪政府上臺以來,莫迪就一直推行"印度製造"戰略,要求所有武器都要能夠在印度本土製造。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之一。每年都會消耗印度大量外匯,還被人要高價,印度總理莫迪一再呼籲削減軍方對昂貴進口產品的依賴,比如2018年的時候印度空軍啟動總金額高達15億美元的計劃,購買包括防空炮在內的新一代近防武器系統(CIWS),並且只向印度國內軍火企業招手,但是成效不大。因為本國武器實在是不爭氣,軍方是真覺得用國產武器心理沒譜,這個和大勝仗的要求產生了矛盾,印度軍隊還是選擇外國產品多一些,畢竟打不贏可是大事。
印度軍隊對國產武器心裡沒譜的典型,英薩斯步槍,狠狠的坑過印度陸軍,目前基本可以確定不再發展,被印度俄羅斯聯合生產的AK-203突擊步槍所取代。
因此,莫迪政府也退而求此次,不一定要求自研,可以進口,但是進口之後必須轉讓技術(至少是部分技術),然後在印度在本地建廠聯合生產。
應當說,莫迪的"印度製造"還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拿下了不少項目,比如仿製FH-77B的"丹奴什"自走炮,"光輝"MK1戰機形成全面作戰能力(可以發射中距彈),T-72和T-90發動機與穿甲彈的自產(雖然炮彈是3BM42這個老彈),蘇-30MKI的大修能力,布拉莫斯飛彈也算能造了。
"光輝"MK1戰鬥機形成全面作戰能力算是印度軍工體系一個不小的成就
印度"自研"的"丹奴什"自走炮實際上就是仿製的FH-77B自走炮
就連"阿瓊"坦克都出了個Mk1A版本,不過目前看印度軍方還是更青睞T-90系列。
其他還有什麼皮卡那火箭炮,納格反坦克飛彈,"紅隼"步兵戰車,"阿卡什"防空飛彈,項目拖延已久,技術指標放在今天也比較落後,但是好歹是搞出來了。
雖然這個要求導致了一些外國廠家有所顧慮,但是更多的廠家看重了這一點,專門拿著"可以在印度本土生產"的賣點向印度推銷武器。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向印度推銷F-21的時候就用了這個作為賣點
現在想來,印度空軍之前的一系列表態,很可能就是給辛格這個政策"吹風"。
2019年10月4日,印度空軍新任總參謀長R.K.S.巴達烏裡亞上將宣布是不採購外國製造的第五代戰鬥機,言外之意是"必須在印度國內製造"。
2019年11月7日,印度空軍"承諾"採購近300架國營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 HAL)生產的戰機與教練機。
印度國防參謀長比平·拉瓦特2020年5月中旬的表態,印度空軍計劃增購更多的國產LCA"光輝"戰鬥機,代替從國外進口的戰鬥機。基本上宣布中型多用途戰鬥機(MMRCA)招標項目的"死刑"。
印度前陸軍參謀長比平·拉瓦特2020年1月1日正式就任該國新設立的印度國防參謀長一職,該職位類似聯合參謀部總參謀長。
這麼來看,印度空軍是已經下決心"支持國貨"了。
所以就目前而言,印度這個"印度製造",主要還是面向在印度合資辦廠,在印度本國生產的外國武器,比如AK-203在北方邦和俄羅斯聯合辦廠生產,K-9自行火炮和韓國聯合辦廠,T-90MS也和俄羅斯聯合辦廠,AH-64E(I)甚至會有部分零件返銷美國
據印度塔塔集團2018年3月1日發布新聞稱,宣布塔塔公司與美國軍火巨頭波音公司在印度第四大城海德拉巴(Hyderabad)設立的合資工廠,以後所有新造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的機身都將在印度廠製造,包含美國陸軍的訂單,其工廠生產的首架AH-64機身將於今年交貨。海德拉巴廠也將成為全球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的機身的唯一製造廠。
K-9雖然是組裝的,但是整體比較順利,T-90當初可是磕磕絆絆。
2020年5月,印度國防工業集團軍械委員會(OFB)公布消息稱,印度國防部已經批准購買156輛OFB許可製造的BMP-2步兵戰車。加上"紅隼"輪式步兵戰車,以前說的採購外國裝甲車暫且不提了。
"紅隼"輪式戰車目前看印度陸軍還是採購了
不過辛格的計劃裡也提到,印度最終的目的是完成"全面國產化",就是說全部零件都要國產,這個目前印度方面還不能做到,很多武器的關鍵部件還是進口的。
筆者分析,印度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還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首先,美俄矛盾導致外購越來越困難,這個問題在上面提到的幾宗採購中已經出現了,美國對於印度購買俄羅斯武器表示不滿,要依據相關法案對印度進行制裁。雖然目前看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但是這個政治風險不能忽略。畢竟有土耳其S-400前車之鑑在前,隨著美國"大國競爭"戰略的推進,國際上站隊問題是越來越值得重要考量的,印度現在夾在美俄中間,採購哪家的都不是,歐洲人又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所以還是自己造的好,雖然質量會差一點,至少不會被"卡脖子"。
另外就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印度遭到疫情的重創,失業人口激增,印度這種對國內軍工企業的大量定向訂單和投資,其實可以算作一種穩投資穩就業的手段,有利於保證印度國內軍工企業不停工,留住熟練工人們。為上下遊企業提供訂單,保證他們的生存。這個問題美國人也遇到了,美國人給了波音一大筆F-15EX的訂單就是為了保住波音不破產。
疫情導致的沒錢了,這個更現實一點,印度在上一波採購中花費巨大,而現在又要應對疫情,實在是沒錢採購了。有點錢還不如向上一條說到投資到國內促進一下經濟。
買了太多新武器需要消化,如上所述,印度人再"印度製造"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需要鞏固,很多武器才下線或者交付部隊,具體使用反饋還不明確,與其盲目購買新裝備,還不如把手裡已經完成國產化的做好,解決還需要進口的一些關鍵部件。
還有確實在幾個月的對峙中被某國完整的,基本全部國產化的,成體系的武器裝備體系刺激到了,印度軍隊和政府內部還是有明白人的,他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認為印度只有達到同樣的水平才能與之航空,所以提出了這個有些激進的禁運方案。
但筆者還是要說,印度有決心是好的,但還是老樣子操之過急,2024年太快了,印度至少在4年裡難以達成這個目標,而且國際軍火商也不會放過這個"大氪戶",極有可能從中遊說作梗,讓這個計劃執行困難
另外就是在執行上出了問題,太過急於求成。比如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宣布將在4年內造出3種新型戰機的原型機(正好和分階段實施的2024時間點相對應),包括雙發艦載機(取代米格-29),AMCA(印度自產五代機,和俄羅斯在蘇-57至今未能達成一致,俄羅斯不像蘇-57在印度國內生產),"光輝"LCA Mk.2型戰鬥機(這還分空軍和海軍兩個版本,差別較大)。這個怎麼看都不現實。
從左到右分別是LCA MK2空軍版(海軍版沒有鴨翼)、雙發艦載機、AMCA隱身戰鬥機
另外就是老生常談的質量問題,這個困擾印度人很久了,都是T-90S,印度生產的就是要比俄羅斯原廠的差一些,不是技術問題,就是印度人生產上的問題。
總之筆者就是佩服印度人的決心,但是覺得這個計劃搞不成,至少在印度這個劃定的時間點裡搞不成,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印度還是要靠進口武(包括還需要進口零件的本土不完全生產型)器保證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