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塑料泡沫 空難改變航空史

2021-02-06 航空之家


「哥倫比亞」( Colombia)對於美國人而言,意義非凡。它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羅伯特·格雷指揮的一艘帆船,這也是繞行世界的第一艘美國籍帆船。所以,美國很多事物都喜歡用哥倫比亞來命名,例如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第一艘太空梭也以「哥倫比亞號」命名。                          

 

承載著美國航天光榮與夢想的哥倫比亞號卻沒有善終。2003年2月1日,執行STS-107任務的哥倫比亞號再入大氣層時發生事故,在德州上空解體,搭載的7名航天員罹難。這距離挑戰者號發生爆炸僅過去17年。


 

什麼原因造成哥倫比亞號的悲劇呢?

 

2003年1月1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要執行STS-107,也即將發射第113次太空梭任務,哥倫比亞號也將要迎來第28次飛行任務。七名組員分別是布朗、赫斯本德、克拉克、喬拉、安德森、麥庫爾,還有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以色列人拉蒙。

 

由於種種原因,STS-107任務被NASA延遲了18次。從安全程序上看,太空梭和飛機一樣,最危險的階段是起飛和降落的時候。尤其是發射階段,稍有不慎滿盤皆輸。例如17年前挑戰者號就是發射途中發生爆炸事故。哥倫比亞號組員嚴陣以待,謹慎的對待升空程序。

 

圖1、太空梭起降示意圖

 

10點39分,哥倫比亞號在萬眾矚目下順利點火,龐大的發動機每半分鐘就要消耗一座標準泳池容量的燃料。它很快便進入了MAX-Q階段,此時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幸運的是,哥倫比亞號平穩的度過了最危險的時間。

 

哥倫比亞號還在加速向外太空飛去,在4.3萬米高空,它和助推器脫離。發射八分鐘後,哥倫比亞號關閉了主發動機,他們平安進入既定軌道。

 

發射次日,NASA工程師在錄像中發現了不同尋常的一幕,發射82秒後,一個公文包大小的隔熱泡沫從燃料箱上掉落,擊中了哥倫比亞號左翼的複合材料板上。此時大家關注的焦點都在太空梭本身上,根本沒有注意這個細節。


這,也成為了阿克琉斯之踵,為災難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幾乎每次太空飛行器發射都會有類似的泡沫塑料掉落,通常情況下都不會造成嚴重後果。NASA的主管開始評估掉落泡沫的影響,他認為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後經過修復即可,所以並未採取進一步措施。

 


圖2、哥倫比亞號發射瞬間

 

2月1日,經過十七天的飛行,航天員圓滿完成既定任務,他們要回家了。他們換上特製的太空衣,用以抵抗返回時巨大的壓力。

 

8點15分,哥倫比亞號在指揮長一系列的操作下,進入了返回位置。哥倫比亞號在時速2.8萬千米穿過大氣層時,機翼的溫度能升至1400攝氏度,外層的隔熱瓦是它唯一的「保護神」。摩擦產生的熱量和氣體映出橘紅色的光,當組員都在為即將重返地球而興奮時,危險悄然而至。

 

地面控制人員發現哥倫比亞號左側的四個溫度傳感器突然失效,艙內其他情況看似都很正常,控制中心並未將這一情況告知,此時太空梭已經開始損壞。

 

哥倫比亞號的偵測器開始接二連三失效,控制中心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突然他們和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太空梭開始逐漸失效並解體,撕裂成數個碎片滑落天際。

 

控制中心仍不知道哥倫比亞號的具體情況,德州已經有目擊者報警,稱有空難事件發生。數分鐘後,NASA的工程師從電視上看到太空梭失事的畫面,控制中心也開啟善後程序。然而數百噸太空梭殘骸正從天空中不斷墜落,這也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圖3、哥倫比亞號,能隱約看到左翼碎片

 

午後,NASA正式公布了哥倫比亞號空難的事實。接連兩次太空梭失事,給NASA聲譽和航天計劃造成重大打擊。事故發生三小時後,官方成了獨立的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CAIB),委員會由退休的美國海軍上將哈羅德·蓋曼領銜。

 

CAIB的當務之急是要消除輿論的猜忌,眾所周知2001年「9·11」事件,讓大眾對航空安全風聲鶴唳,哥倫比亞號也會是恐怖分子的目標嗎?調查員事無巨細的查閱完安保記錄後,將恐怖分子的選項劃除了。

 

蓋曼要求調查組開始仔細研究哥倫比亞號返回時的每一個細節,他們發現太空梭失事前幾分鐘,回傳的數據出現異常,尤其是幾個故障前的傳感器探測到了極高的溫度,這些傳感器的均分布在左側機翼的起落架附近。

 

調查員認為,這是由於太空梭產生的高溫氣體竄入了起落架艙,他們繼而得出結論,哥倫比亞號的外部蒙皮遭到破壞,尤其是蒙皮外的隔熱層失效。如果要證實調查員的猜測,他們還需要找到太空梭的飛行數據記錄儀,不同於「黑匣子」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堅固的保護殼。


圖4、太空梭外部水箱的泡沫

 

哥倫比亞號事故發生後的數月內,NASA組織起了最大規模的地面搜索行動,他們希望從殘骸中找到破解空難的線索。數萬名搜救隊員在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展開了密集的搜索工作。在搜索殘骸時,一架直升機不幸墜機,搜索飛行員小朱爾斯·F·米爾和碎片搜索航空專家查爾斯·克熱內克遇難,另外三人也因此受傷。

 

搜救隊員經過艱苦的工作,終於發現了飛行數據記錄儀,幸運的是它僅受輕傷。解析的數據顯示,太空梭的蒙皮出現破洞,位置不在起落架艙,而是在左側機翼前緣,而且這個洞口在重返大氣層前就已經存在。

 

大家此時才發覺到發射時,一塊脫落的泡沫塑料釀成了大禍。NASA調取發射時的錄像,並未清晰展現出哥倫比亞號受損的樣子。他們經過圖像增強技術處理發現,重約0.8千克的泡沫塑料以500千米的時速撞上了太空梭的左翼。


 

哥倫比亞號的機翼上覆蓋著隔熱片,這些由碳纖維製成的隔熱片能耐受零下160度的低溫和1650度的高溫,但其缺點則是不能增加結構的強度,遭受衝擊便一潰千裡。為了驗證泡沫塑料的破壞力,他們特意採用同樣的隔熱片做衝擊實驗,由於每片隔熱片價值高達80萬美元,他們先測試了猜測的第六片。

 

調查員將塑料泡沫加速並撞擊到隔熱片上,但這隻造成了輕微的裂縫。隨後,調查員從飛行數據中發現,遭到破壞的是第八塊隔熱片,他們又開始了同樣的實驗。結果證實,一塊0.8千克重的塑料泡沫,在隔熱片上留下了直徑25釐米的大洞!

 

實驗結果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也讓事故調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圖5、塑料泡沫留下了直徑約25釐米的大洞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升空時,燃料箱上脫落的一塊塑料泡沫擊穿了太空梭的隔熱片。3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球時,1400攝氏度的高溫氣體竄入洞口中。太空梭的左翼湧入4400攝氏度的氣流,並陸續摧毀了溫度感測器。

 

地面的目擊者開始看到有碎片脫落,失去防護的太空梭在高溫面前異常脆弱,左翼的內部結構亦遭破壞,進而導致系統性損壞。太空梭左翼受損失去平衡,強烈的搖擺機體逐漸散開,最終在德州上空解體。

 

調查員還有最後一個疑問,NASA知道哥倫比亞號上的破洞嗎?

 

事實上,NASA的工程師在發射次日便發現了異常,他們還向管理層申請,通過衛星拍攝哥倫比亞號在軌道上飛行時的照片,用以評估太空梭的受損情況,但是這一建議遭到了拒絕。

 

調查員發現,NASA的管理層拒絕調查的另一隱情是,擔心調查事件會延誤飛往國際空間站的重要任務。按照美國國會的要求,如果NASA不能按時完工國際空間站,他們就會削減預算並終止該計劃,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NASA的管理層在施工進度和預算的雙重壓力下,選擇忽視這個問題。


 

調查員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如果NASA通過衛星圖片,得知哥倫比亞號機翼上破洞的消息,他們能挽救航天員的生命嗎?


理論上講,需要NASA加速發射另一架太空梭,航天員經過一系列的太空漫步進行移艙。雖然整個過程充滿了挑戰,但是這是挽救航天員的唯一辦法。可惜,這一切的希望都浪費在NASA管理層的漠視當中

 

2003年8月26日,CAIB發布了最終的調查結果。事故報告充滿了嚴厲批評的措辭,其中包括了繼續安全進行太空梭的計劃。

 

管理系統能否得到徹底貫徹執行,也是發射安全的重要保障。NASA的主管也深刻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承諾予以檢討和修正。隨後NASA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工程,並鼓勵各級員工對安全建言獻策。他們也增加了發射的錄像機位,並通過衛星拍攝太空梭的詳細照片。


圖6、STS-107行動的成員,從左至右分別是:Brown, Husband, Clark,Chawla, Anderson, McCool, Ramon

 

由於巨大的風險性,NASA在20011年7月21日終結了太空梭計劃。美國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在甘迺迪中心著陸,完成了美國太空梭項目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飛行。


請關注微信號:「hangkongzhijia」


航空之家 在這裡,讀懂航空



相關焦點

  •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15周年,承載了經驗和教訓的航天豐碑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太空梭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解體,導致7名太空人死亡。哥倫比亞號執行STS-107任務,爆炸時高度約65公裡,時速2萬公裡,爆炸造成的碎片散落在美國南部的大片地區。地面目擊人員稱看到哥倫比亞號碎裂成無數小塊,在天空拖過一條長長的白煙。
  • 太空梭在大氣層中解體,官方隱瞞了此次事故最關鍵的信息
    太空梭是往返地球與太空可重複使用的運載工具,技術複雜,結構精密,2001年,美國的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又一次承擔發射任務,但是由於一系列技術原因,該發射計劃推遲了18次,時間達2年之久,可存在的隱患依然沒有解決,即將進行的這次發射任務,哥倫比亞號在返航途中解體爆炸,官方在此次任務中隱瞞了最關鍵的信息
  • 航天時代之新紀元:「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問世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第二,在太空梭的有效載荷貨艙裡將設置一個機械手。如果在發射後 4 分鐘內,太空梭的 3 臺發動機中有 1 臺發生故障,那麼「哥倫比亞」號可以在卡納維拉爾角專門為太空梭新建的一條 4600 米長的跑道上降落。在完成飛行任務後,太空梭將和上次一樣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
  • 空難改變航空史50——空中的「甘迺迪詛咒」 小約翰·甘迺迪墜機事故
    尤以前總統約翰·甘迺迪最為顯赫也最為悲情,1963年還在總統之位的他在德州達拉斯市遇刺身亡,唯一的兒子小約翰·甘迺迪也在1999年駕駛一架PA-32型飛機時不幸遇難(唯一在世的只有女兒卡洛琳·甘迺迪,現任美國駐日本大使)。
  • 葬送美國商務部長的空難 美國空軍IFO21號航班——空難改變航空史52
    戴維斯機長決定進入盲降模式,僥倖的心理讓他以為會隨時看到機場跑道,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座700米的山峰。調查員發現事發地點和機場有3千米遠,經受嚴苛訓練的軍方飛行員怎麼能犯如此低級的錯誤?機上搭載乘客的敏感身份也給謠言蔓延提供了土壤,一時間各種內幕新聞層出不窮。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挑戰者」號空難後,宇航局的太空梭計劃暫停3年。1988年9月29日,「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2013年,宇航局的太空梭計劃退出歷史舞臺,美國太空人只能租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奔赴國際空間站(神秘的地球)據新浪科技(孝文):Reddit用戶公布了一組此前從未曝光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空難照片,紀念這場發生在1986年的可怕災難。當時,「挑戰者」號因其中一個火箭出現故障在大西洋上空爆炸分解,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由於這場可怕的災難,美國宇航局的航天計劃計劃幾乎終結。
  • 光輝的一生——發現號太空梭兩億千米的太空徵程
    發現號在美國太空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由於固態火箭推進器故障引起連鎖反應,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喪生,這直接導致美國太空梭發射經歷了兩年半的停滯。發現號在此期間也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級。
  • 代價高昂的——美國太空梭計劃
    不知是否受科幻影片中,外星人來去自如的太空梭的啟發,1972年1月,美國航天航空局正式啟動了一項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研製計劃,即「太空梭」計劃.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歷史上著名的船舶名稱來命名的。「哥倫比亞」號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1983年6月18日,「挑戰者」號升空。「挑戰者」源自1870年代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
  • 導致101空降師248名士兵覆滅的空難 飛箭航空1285號航班|空難改變航空史112
    ——黑格爾一場空難事故不僅導致美國陸軍101空降師的200多名士兵喪命,事故調查報告更是導致加拿大飛行安全委員會解散。什麼原因導致飛箭航空1285號航班發生空難呢?
  • 美國太空梭發展史
    本來企業號是準備作為哥倫比亞號之後的第二架太空梭的,但是後來NASA發覺改裝測試平臺STA-099更划算,而後來奮進號又被建造出來,企業號就再也沒有上天的機會了。  在完成了測試使命後,企業號現在被收藏在史密桑尼亞協會的博物館裡,一直到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後,企業號上的玻璃瓦又被拆下進行測試,以調查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Columbia)介紹
  • 歷史上的今天|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地球時發生解體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執行第28次飛行任務中,於返回大氣層時解體,7名太空人遇難。2004年:沙烏地阿拉伯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上午發生朝覲者因擁擠而互相踐踏的嚴重事件,造成朝覲者死傷各244人的慘劇。2005年: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突然解除首相職務,並建立以自己為首的新內閣。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促請尼泊爾儘快恢復民主自由。
  • 失壓夢魘 太陽神航空522號班機——空難改變航空史28
  • 蘇聯航天最後的輝煌——"暴風雪號"太空梭
    按照蘇聯軍方的設想,暴風雪號太空梭將是蘇聯太空部隊的武器搭載平臺,在太空中對抗敵對國家的太空飛行器、彈道飛彈並對敵軍的空中、海面以及陸上目標進行打擊。這樣的測試為日後的暴風雪號提供了珍貴的飛行數據。升空之後,暴風雪號用了206分鐘圍繞地球兩周。在返回地球時,太空梭安全地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的跑道上進行了自動降落程序。美國太空梭需要人工控制著陸,相比之下,"暴風雪"號則擁有全自動著陸系統,且在首次測試中獲得了很好的降落精度。事實說明,到現在為止能夠做到太空梭完全自動地在地面跑道上精確著陸的國家只有蘇聯。
  • 「暴風雪」太空梭的鋼鐵墳墓
    在20多年前,拜科努爾MKS太空梭裝配維護綜合體的重型推拉門被最後一次合上,從此切斷了兩架暴風雪號太空梭通向浩瀚星空之路。
  • — 美太空梭致命缺陷,中國已突破
    哥倫比亞太空梭的悲劇從冷戰時期開始,美國就在高速飛行器上下了血本。在哥倫比亞號事故中,外掛燃料箱脫落的保溫泡沫對左翼前緣形成的擊穿,導致了飛行器在再入過程中因高溫氣流的湧入而發生的飛行器解體。而隨後的試驗也進一步證明了RCC材料在應對直接撞擊過程中的性能不足。
  • 探訪暴風雪號太空梭,謹以英雄的名字紀念蘇聯太空工程
    《太空救援》這個電影來自於一個故事:1985年2月,前蘇聯的任務控制中心突然失去了跟禮炮七號空間站聯繫,於是美國人計劃用挑戰者號太空梭把禮炮七號捕獲,抓取回來,於是蘇聯人緊急行動,由兩名航天員賈尼別科夫和薩維尼赫神奇修復失控的空間站
  • 新片速遞|《Sully》,及航空史奇蹟與喋血
    2009年1月15日,一群加拿大鵝出現在了紐約上空,撞上了剛剛起飛三分半鐘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導致它的兩個引擎失去動力,被迫降落在哈德遜河河面上
  • 太空梭和載人飛船有什麼區別?
    太空梭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限(高度100公裡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與普通宇宙飛船不同的是,它是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迄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製造能進入近地軌道的太空梭,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其他國家發展的類似計劃則尚未有實際發射並進入軌道的紀錄。
  • 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這次慘劇,不僅讓挑戰者號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太空梭,更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是什麼原因,讓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又是什麼原因,讓一些技術人員擔心它在升空之前就會粉身碎骨?時隔多年之後,突然有人聲稱這次震驚世界的航天慘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這是真的嗎?
  • 口述歷史:35年前,挑戰者號太空梭墜落時
    1986年,美東時間1月28日11時39分,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距今,整整35年。調查委員會後來的調查證明,低溫導致右側助推器底部的O形密封圈失效,引發燃料洩漏,最終導致慘劇發生。▲遇難乘組(來源:NASA)發表在2016年2月《大眾力學》(Popular Mechanics)雜誌上的文章《挑戰者號災難口述歷史》,以見證者們的採訪實錄還原了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的那個早晨。今日讀來,仍是驚心。以下為宙姐部分節選、翻譯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