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7名航天員遇難的「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原本可以避免

2021-02-13 寶寶的科學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這次慘劇,不僅讓挑戰者號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太空梭,更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

是什麼原因,讓挑戰者號在空中爆炸?

又是什麼原因,讓一些技術人員擔心它在升空之前就會粉身碎骨?

時隔多年之後,突然有人聲稱這次震驚世界的航天慘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這是真的嗎?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震驚世界

1986年1月28日,卡納維拉爾角上空萬裡無雲。在離發射現場6. 4公裡的看臺上,聚集了1000多名觀眾,其中有19名中學生代表,他們既是來觀看太空梭發射的,又是來歡送他們心愛的老師麥考利夫。1984年,航天局宣布將邀請一位教師參加航天飛行,計劃在太空為全國中小學生講授兩節有關太空和飛行的科普課,學生還可以通過專線向麥考利芙提問。麥考利芙就是從11000多名教師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當孩子們看到太空梭載著他們的老師升空的壯觀場面時,激動得又是吹喇叭,又是敲鼓。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順利上升:

7秒鐘時,飛機翻轉;

16秒鐘時,機身背向地面,機腹朝天完成轉變角度;

24秒時,主發動機推力降至預定功率的94%;

42秒時,主發動機按計劃再減低到預定功率的65%,以避免太空梭穿過高空湍流區時由於外殼過熱而使飛機解體。這時,一切正常,航速已達每秒677米,高度8000米;

50秒鐘時,地面曾有人發現太空梭右側固體助推器側部冒出一絲絲白煙,這個現象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52秒時,地面指揮中心通知指令長斯克比將發動機恢復全速。

59秒時,高度10000米,主發動機已全速工作,助推器已燃燒了近450噸固體燃料。此時,地面控制中心和太空梭上的計算機上顯示的各種數據都未見任何異常。

65秒時,斯克比向地面報告「主發動機已加大」,「明白,全速前進」是地面測控中心收聽到的最後一句報告詞。

第73秒時,高度16600米,原本一切正常的太空梭卻突然閃出一團亮光,震驚了所有正在觀看的人們。全球無數人從現場和正在直播的電視畫面上目睹了這慘烈的一刻:太空梭外掛燃料箱凌空爆炸,太空梭瞬間被炸得粉碎,與地面的通訊猝然中斷,監控中心屏幕上的數據陡然全部消失。挑戰者號變成了一團大火,兩枚失去控制的固體助推火箭脫離火球,成V字形噴著火焰向前飛去,眼看要掉入人口稠密的陸地,航天中心負責安全的軍官比林格眼疾手快,在第100秒時,通過遙控裝置將它們引爆。

伴隨著劇烈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化作碎片,墜入大西洋,這些碎片在發射東南方30公裡處散落了1小時之久,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造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的一次慘劇,這也是美國進行25次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發生在空中的大災難。挑戰者號的爆炸,使美國舉國震驚,華盛頓和其它各地均下半旗致哀。時任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發表了這次太空梭事件的聲明,並形容這如同是一場民族災難。全世界為此震驚,各國領導人紛紛致電美國表示哀悼。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也於災難發生的第二天致電美國總統裡根,對挑戰者號太空梭內7名太空人不幸遇難表示哀悼。經過這次災難性事故後,導致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劃被凍結長達32個月之久。

美國總統隆納·雷根親自下令迅速查明爆炸原因

在事故發生後一分鐘,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射救援官員就調動了在預定水域待命的船隻展開搜救工作,同時還派遣了搜救飛機。但是在此時,碎片還在不停地掉落;因此靶場安全官員命令飛機與船隻在安全水域待命,直到確定被影響區域安全無虞後,才允許其全力進行的搜救工作;而這已是事發後一小時了。

在挑戰者號事故發生的第一星期,美國國防部代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協助美國海岸警衛隊進行主要的海面搜救工作。根據海岸警衛隊的說法,「這次行動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面搜救活動。」搜救行動一直持續到1986年2月7日。此後,由搜尋、修復和重建小組進行修復工作;他們的目標是搶救出有助於找出事故原因的碎片殘骸。聲納、潛水員、遙控潛艇和載人潛艇都用到了搜尋的工作上,搜尋的廣度達到480平方海裡,也就是1600平方公裡的海域,而深度則達到海面以下370米。到了5月1日,將搜集到的右側助推火箭碎片修復還原後,已能足夠判斷出事故的真正原因,於是結束了主要的搜救工作。多年來,剩餘的挑戰者號殘骸還在不斷地被海水衝上佛羅裡達州的海岸。1996年12月17日,在事故後差不多11年時,可可比奇的海灘上還發現了兩大塊殘骸。

事故發生後,美國總統隆納·雷根親自下令組建調查委員會,對事故的原因進行調查。委員會由美國前國務卿威廉·羅傑斯擔任主席、首次實現月球行走的著名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任副主席,後來人們習慣於把這個委員會稱作羅傑斯委員會。

事故原因很快被查明:發射時氣溫過低,發射臺上已經結冰,造成固定右副燃料艙的橡膠O形環硬化、失效。在點火時,火焰從上往下燃燒,O型環本應及時膨脹,但O型環已經因為低溫硬化而失效,但是由於燃料中添加了鋁,燃燒形成的鋁渣堵住了裂縫,在明火衝出裂縫前臨時替代了O型環的密封作用。  

在爆炸前十幾秒,宇航飛機遭到一股強氣流,威力相當於卡特裡娜颶風。接下來的震動讓鋁渣脫落,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洩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火焰噴射在主燃料艙上。  

在爆炸前一秒,火焰燒灼讓主燃料艙的橡膠O型環脫落,造成了主燃料艙底部脫落。太空梭的機鼻也撞上了主燃料艙的頂部。在發射後73秒,「挑戰者」號在40000公升燃料的爆炸下,被炸成了幾千個碎片,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他們是: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四十六歲;駕駛員:麥可·史密斯,四十歲,太空人:朱迪恩·雷斯尼克,女,三十六歲;羅納德·麥克奈爾,三十五歲;埃利森·鬼冢,三十九歲;格裡高利·傑維斯,四十一歲;教師克裡斯塔·麥考利夫,女,三十七歲。

挑戰者號本應避免的發射

2001年1月,也就是挑戰者號失事整整15年之後,兩個人關於那次悲劇的談話震驚了世界,他們說,他們早就知道挑戰者號會爆炸,而且,他們當初的估計要比事實更為糟糕,他們甚至覺得太空梭在發射臺上就會爆炸,這兩個人就是羅傑·博伊斯喬利和鮑勃·埃比林。兩人都是為太空梭設計、製造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的莫頓-瑟奧科爾公司的高級工程師。  

在挑戰者發射前幾分鐘,博伊斯喬利在瑟奧科爾公司會議室門外焦急地踱來踱去。埃比林希望博伊斯喬利到會議室觀看太空梭發射的現場直播,一開始,博伊斯喬利告訴埃比林:「不,我不想看發射,我不想看到發射失敗。」 就在前一天的傍晚,博伊斯喬利和埃比林通過電視會議,足足花了6個小時,力勸美國宇航局推遲「挑戰者」號的發射,因為在此之前,他們二人都被告知,佛羅裡達的氣溫已經降至0℃以下。他們知道,這樣的條件對火箭助推器的性能將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瑟奧科爾公司高層給了他們當頭一棒,公司向宇航局作出了「可以發射」的建議!倒數計時開始後,他們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讓他們感到慶幸的是,挑戰者號平穩地離開了發射臺升空了!博伊斯喬利轉向埃比林:「我們剛剛躲過了一顆子彈!」因為按他們的分析,挑戰者號應該是在平臺上爆炸。然而就在兩人都想長長地舒口氣的當兒,挑戰者號升空後的第73秒鐘,他們面前的電視屏幕突然煙霧瀰漫,二人的心跳當時幾乎停止了。

挑戰者號爆炸多年之後,瑟奧科爾公司的試驗場仍然嚴禁外人入內,但該公司的火箭公園向遊人開放。公園裡擺放了大約20多部各種型號的火箭發動機,一臺長達38.4 米的固體燃料發動機與其他的發動機放在一起,如同鶴立雞群,太空梭進入軌道的動力,大部分都是由這種發動機提供的。每一枚火箭助推器都要在填裝數百萬磅的固態助推燃料後送往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基地,由於沒有鐵路可以運輸38.4 米長的物體,所以,瑟奧科爾公司不得不把火箭分成幾部分用船運到佛羅裡達,在發射現場進行組裝。

博伊斯喬利說:「這些鋼圈看上去很結實,很牢固,但點火後,每個部分由於受到巨大壓力,都會像氣球一樣被『吹』起來。這樣,就需要在各部分的接合處採用鬆緊帶來防止熱氣跑出火箭。」這份工作由兩條名為「O型圈」的橡膠帶完成,它們可以隨著鋼圈一起擴張,並能彌合縫隙。如果這兩條橡膠帶與鋼圈脫離哪怕0.2秒,助推器的燃料就會發生洩露,固態火箭助推器就會爆炸。挑戰者號發射那天,天氣非常寒冷。氣溫降低後,這些「O型圈」就變得非常堅硬,伸縮就更加困難。堅硬的「O圈」伸縮的速度變慢,密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雖然那可能只是零點幾秒的時間,但足以把一次本應成功的發射變成一場災難。

誰決定了挑戰者號的毀滅之旅?

挑戰者號最初計劃於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2日下午2時43分在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但是由於上一次任務的延遲導致發射日推後到23日,然後改延遲到24日。接著,因為塞內加爾達喀爾的越洋中輟降落場地的惡劣天氣,發射又推遲到了2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最後決定改使用達爾貝達作為越洋中輟降落場地,但由於該場地的配備無法應對夜間降落,使得發射又不得不被改到佛羅裡達時間的清晨。而根據氣象預報指出,甘迺迪航天中心當時的天氣情況不宜發射,發射再次推後到美國東部時間1月27日上午9時37分。但由於外部艙門通道出現了問題,發射再推遲了一天,挪到了1月28日。

在挑戰者號發射的前一天,卡納維拉爾角的氣溫驟降,發射小組需要聽一聽專家們的意見。下午6點左右,電話打到猶他州,問瑟奧科爾公司的專家們是否對零下5℃發射他們的火箭存有疑慮。專家們的回答是「是」。接著,發射現場又把電話打到阿拉巴馬州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宇航局火箭專家那裡。太空梭項目辦公室的朱德森·洛文古德接了電話。那天晚上,馬歇爾中心的專家們的確認真地聽取了博伊斯喬利和他的同事關於推遲發射的分析,但他們感覺,他們聽到的都是一些情緒化的東西,理性的東西太少。雖然博伊斯喬利也出示了一些數據,但都不是決定性的。

瑟奧科爾公司的底線是,它不希望依據它的資料庫之外的數據飛行,也就是說,氣溫低於零下12℃絕對不能飛,這是迄今為止記錄的發射時的最低氣溫。博伊斯喬利也表示,一年前他檢查的「O型圈」遭到破壞,主要原因就是氣溫太低。討論進行了近5個小時,宇航局終於表示,它不會不聽火箭設計者的建議而強行發射。就在這個時候,瑟奧科爾公司副總裁請求暫停會議5分鐘。接著,瑟奧科爾總裁傑裡·馬森就開口說:「我們必須作出一個可操作的決定。」博伊斯喬利馬上意識到,公司主管為了取悅最主要的客戶——宇航局,態度已從「不要發射」變成了「可以發射」。

公司內部的討論持續了不是5分鐘而是30分鐘。包括博伊斯喬利在內的工程師被排除在外,4名高級經理投票贊成發射。博伊斯喬利站起來,抓起那張被燒毀的「O型圈」的照片,放到4名高級經理面前的桌子上。但他們連看都不看。老闆隨即接通了電視會議,通知宇航局,瑟奧科爾的態度有了變化,挑戰者號可以發射。

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宇航局一直在詢問瑟奧科爾公司關於發射的問題,但就是沒有問一問瑟奧科爾高層為什麼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們只是請瑟奧科爾公司把他們改變主意的原因寫成文字。當載著新建議的傳真在午夜時分傳到卡納維拉爾角時,宇航局已經下定了在第二天上午發射挑戰者號的決心。於是,悲劇發生了。

太空人徒勞的自救

災難發生時,一臺追蹤攝像機捕捉到了右側靠近尾部支架處出現的煙羽。當時挑戰者號與地面的休斯敦對此都還不知情,但可燃氣體已從右側助推器的一個接縫處開始洩漏出來。風切變的力量粉碎了替代損壞O型圈的氧化物密封層,移除了阻礙明火從接縫處洩漏出來的最後一個屏障。在一秒內,煙羽變得明顯而劇烈。由於密封失效的接縫處迅速擴大的裂縫,右側助推器的內壓開始減小,隨後,就可以在視覺上觀察到從接縫處溢出的火焰,同時開始灼燒外部艙。緊接著,煙羽突然改變了形狀,這表明尾部燃料艙的液氫艙開始出現洩漏。在電腦控制下,主引擎的噴嘴開始繞樞軸進行轉動,試圖補償助推器產生衝力導致的不平衡。這時候,太空梭外部液氫艙的壓力開始下降,顯現出了洩漏所導致的影響。

對太空人與飛行控制員來說,這個階段的情形看上去似乎還是正常的。在太空艙通訊員通知太空人們「執行加速」時,機長迪克·斯科比確認了這個呼叫。他的響應是:「收到,執行加速」,這句話是挑戰者號空對地迴路的最後一次通訊。

事後從遙測數據的分析顯示,在太空梭右側有突然的加速後,太空人們也可能感覺到了異常:船員艙記錄器最後的狀態記錄是在加速後半秒鐘時,駕駛員麥可·史密斯發出了充滿驚訝的叫聲,他應該是感覺到了主引擎異常表現的徵兆,或是外部燃料艙壓力的下降。

在深入調查之後,專家們還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太空梭與外部艙實際上並沒有「爆炸」。它們是在太空梭接近最大氣動壓力後,被巨大的空氣動力迅速撕裂的。外部艙解體後,其中儲存的燃料與氧化劑逸出,並造成爆炸產生巨大火球的假象。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團隊在事故後的影像分析結果來看,推進燃料只有「部分燃燒」。同樣,太空梭洩漏的液氧和液氫產生了最初組成可見煙雲的成分:水蒸氣與氣體。事實上,保存在低溫下的液氫不可能迅速地燃燒並觸發一場「爆炸」。如果發生爆炸,爆炸會迅速摧毀整個太空梭,同時連帶殺死機上的所有太空人。但在飛行器解體的過程中,更堅固的船員艙與助推器倖存了下來;助推器隨後被遠程遙控命令自毀;分離的船員艙則以拋射軌道下墜,飛行器解體25秒後,船員艙抵達距離地面19.8公裡的拋射軌道頂點,並在14.6公裡處開始解體。

但有跡象表明,即使在解體後,仍然有部分太空人還活著並暫時具有意識:事後發現飛行甲板上的4個個人外出空氣袋中的3個已激活。也就是說,至少有3名航天員並沒有馬上死亡。這3名航天員打開了太空梭上的應急供氧設備。但因為沒有其他的逃生設施,這3位太空人最終還是死於低溫、缺氧和掉入海洋時500多G的超重負荷。

相關焦點

  •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
    從煙霧的顏色和體積來看,「挑戰者」號出現嚴重問題,等待它的將是可怕的災難    「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照片公布(9)[導讀]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等待發射。這是它的第九次發射,也是最後一次。升空後不久,「挑戰者」號發生爆炸,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 光輝的一生——發現號太空梭兩億千米的太空徵程
    發現號在美國太空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由於固態火箭推進器故障引起連鎖反應,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喪生,這直接導致美國太空梭發射經歷了兩年半的停滯。發現號在此期間也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級。
  • 口述歷史:35年前,挑戰者號太空梭墜落時
    1986年,美東時間1月28日11時39分,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距今,整整35年。調查委員會後來的調查證明,低溫導致右側助推器底部的O形密封圈失效,引發燃料洩漏,最終導致慘劇發生。遇難的7人機組成員包括——任務指揮官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 Scobee),46歲;駕駛員麥可·史密斯(Michael Smith),40歲;太空人朱蒂絲·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女,36歲;
  • 回眸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宇宙飛船走上了歷史前臺
    航天史上共有2次空難紀錄,一次是1986年 「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過程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7名太空人罹難。
  • 摧毀「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塑料泡沫 空難改變航空史
    它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羅伯特·格雷指揮的一艘帆船,這也是繞行世界的第一艘美國籍帆船。所以,美國很多事物都喜歡用哥倫比亞來命名,例如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第一艘太空梭也以「哥倫比亞號」命名。                           承載著美國航天光榮與夢想的哥倫比亞號卻沒有善終。
  • 探訪暴風雪號太空梭,謹以英雄的名字紀念蘇聯太空工程
    《太空救援》這個電影來自於一個故事:1985年2月,前蘇聯的任務控制中心突然失去了跟禮炮七號空間站聯繫,於是美國人計劃用挑戰者號太空梭把禮炮七號捕獲,抓取回來,於是蘇聯人緊急行動,由兩名航天員賈尼別科夫和薩維尼赫神奇修復失控的空間站
  • 美國太空梭發展史
    乘員艙為航天員提供寬敞的空間,航天員在艙內可穿普通地面服裝工作和生活。一般情況下艙內可容納4~7人,緊急情況下也可容納10人。  太空梭的中段主要是有效載荷艙。這是一個長18m ,直徑4.5m,容積300m3的大型貨艙,一次可攜帶質量達29t 多的有效載荷,艙內可以裝載各種衛星、空間實驗室、大型天文望遠鏡和各種深空探測器等。
  • 如果用貝葉斯統計評估,「挑戰者」號事故本可以避免
    ▲ 一部關於精進思考、深度學習的人生進階手冊1986 年 1 月 28 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於佛羅裡達州發射。挑戰者號升空後,因其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SRB)的 O 型環密封圈失效,毗鄰的外部燃料艙在洩漏出的火焰的高溫燒灼下結構失效,使高速飛行中的太空梭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於發射後的第 73 秒解體,機上 7 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 為何我們中國不造「太空梭」?美國的前車之鑑?還是技術不行
    先不聊技術層面上的,其實美國作為前車之鑑,它們的太空梭就曾多次出現意外,造成過巨大的災難,只是現在很少有人提起罷了。美國東部時間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國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州發射升空,升空73秒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就因為部分結構失效導致任務失敗了。
  • 40年前太空梭首飛:哥倫比亞號的榮光與黯然
    40年前的這一天,美國太空梭首飛。二者,都是人類空間探索史上的裡程碑。1981年4月12日當地時間7時,美國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考慮到任務因為技術問題推遲了兩天,在加加林首飛20年後的這天發射也許只是個巧合。哥倫比亞,是美國第一艘環球航行的單桅帆船和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阿波羅11號飛船指令服務艙的名字,也是早期歷史中象徵著美國文化的女性形象。
  • 代價高昂的——美國太空梭計劃
    不知是否受科幻影片中,外星人來去自如的太空梭的啟發,1972年1月,美國航天航空局正式啟動了一項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研製計劃,即「太空梭」計劃.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歷史上著名的船舶名稱來命名的。「哥倫比亞」號是以18世紀初第一艘環繞地球航行的美國輪船的名字命名的1983年6月18日,「挑戰者」號升空。「挑戰者」源自1870年代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
  • 唐納德·彼得森:太空梭太空行走第一人
    3個月後,彼得森和其他六名前MOL飛行員,包括未來的STS -6任務中他的同事卡羅爾·博括(Karol Bobko),被NASA聘用為航天員。1972年4月,他被選中支持阿波羅16號登月任務,也就是倒數第二次載人登月任務。
  • 太空梭返回時爆炸,2000℃高溫竄入機艙,太空人瞬間融化
    實際上,在此之前的20年間,多個國家均已放棄太空梭的研製,不僅僅是考慮到自身的發展,太空梭本身的缺點也令人望而卻步,美國的決定是正確的,也是十分現實的。太空梭作為可以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由專業太空人駕駛的、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時代,也是人類航天史上裡程碑式的存在,其研發過程更是十分坎坷。
  • 太空梭和載人飛船有什麼區別?
    ,返回時能像飛機那樣下滑和著陸在跑道上,並可以重複使用。載人飛船又稱宇宙飛船,是一種運送航天員到達太空並安全返回的一次性使用的太空飛行器。載人太空飛行器的特點是其密封艙是支持太空人生命的核心系統。為地心軌道設計的太空飛行器稱為載人軌道太空飛行器,而設計用於飛往其他天體的太空飛行器稱為載人星際(遠徵)太空飛行器。神舟載人飛船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用於天地往返,運輸人員和物資的載人太空飛行器,至今,神舟飛船已完成載人和非載人共任務11次,搭載11名航天員進入太空完成科學實驗。
  • 這些創造過歷史的航天員你認識幾位?
    她駕駛宇宙飛船「東方6號」一共飛行了70小時40分鐘49秒,繞地48圈。 後來,她與駕駛「東方3」號飛船飛行的航天員尼古拉耶夫結為伉儷,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員之家。1983年6月18日,在捷列什科娃進入太空20年後,薩莉·萊德成為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太空人。當時她擔任挑戰者號太空梭的飛行工程師,負責操縱太空梭的機械臂。
  • 踐行|西東談管理·群體決策案例:「挑戰者」號事件
    這天早晨,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聳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臺上一片歡騰。但太空梭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
  • 一起來了解太空梭
    美國作為首個研發者,先後製造出挑戰者號,奮進號等多個太空梭,成功實現發射並回收,是唯一成功利用航天分級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美國太空梭由軌道飛行器、外掛燃料箱和固體火箭助推器三大部分組成。而蘇聯太空梭本身不具備運載能力,更多的只是個太空飛行器。如何發射太空梭完成升空入軌需要很多的燃料,光是由太空梭裡面的儲存來完成是不科學的,因此它需要有助推的固體火箭,以及可以為太空梭主發動機提供更多燃料的外掛燃料箱。
  • ​【文末有福利】從貝葉斯角度看「挑戰者」號航天事故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於佛羅裡達州發射。挑戰者號升空後,因其右側固體火箭助推器(SRB)的O型環密封圈失效,毗鄰的外部燃料艙在洩漏出的火焰的高溫燒灼下結構失效,使高速飛行中的太空梭在空氣阻力的作用下於發射後的第73秒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 航天時代之新紀元:「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問世
    這個機械手是加拿大幾百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用了 5 年時間,化了 1 億美元設計製造成的一套機械和電子裝置,被稱作「加拿大機械手」。它的操作由太空人控制。在太空梭上設置這麼一臺機械手是為了避免太空人離開座艙直接進入宇宙,去安排和執行許多困難和危險的任務。太空人可以藉助機械手把諸如衛星等物體布置到機外去,也可以把在軌道上的物體收回來。
  • 歷史上的今天 : 挑戰者號的探索之旅
    為了銘記挑戰者號這趟前無古人的發現之旅,包括海洋科學學會、太空梭在內的大批科研機構、載具,均以「挑戰者」之名命名。 ▲表現挑戰者號在大洋上馳騁的畫作 挑戰者號科考船原本一艘隸屬於英國皇家海軍的珍珠級蒸汽護衛艦,其排水量為1400噸,裝備了一具400馬力的蒸汽機作為輔助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