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歷史】從改革之父到流亡者的巴列維

2021-02-13 文史天地

 

▲巴列維
 

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


  巴列維國王的父親禮薩·汗在1921年通過政變掌握伊朗政權,1925年登基稱王,建立巴列維王朝。受鄰國土耳其現代化運動的影響,禮薩·汗也推行了系列改革,並取得了一定成就。二戰爆發後,雖然禮薩·汗國王名義上宣布中立,暗中卻與納粹德國保持親密關係,這引起了盟國的警惕。
  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確保對伊朗油田的控制和援蘇物資通道安全,蘇聯要求伊朗採取行動限制納粹德國在伊朗的活動,但禮薩·汗不為所動。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出兵進入伊朗,禮薩·汗見情勢不妙,決定由21歲的長子巴列維繼承王位,自己則離開伊朗,後於1944年病死在南非。巴列維繼承王位後,在美國支持下渡過了一系列危機,至上世紀60年代初才鞏固了統治。王權鞏固後,自1963年起,巴列維推行了被稱為「白色革命」的一攬子改革計劃。
  白色革命的核心是「農業和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前,伊朗全國土地主要掌握在大地主和清真寺手中,佔農戶總數99%的農民只佔有17%的土地。巴列維先是頒布土地改革法,規定個人佔有的土地不得超過規定數量,多餘的土地必須出售給土地改革局。此後又通過系列法案,進一步限制大地主佔有土地的數量,並將宗教寺廟的土地分配或出售給農民。至1971年9月23日伊朗政府宣告土地改革完成時,伊朗全國有約960萬農民分到了數量不等的土地。土改雖然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問題,如分給農民的土地過少,即使分到土地的農民,因其土地數量有限,也沒有大幅度改善生活。

▲巴列維國王給農民頒發土地證書


  土改之外,巴列維開始推行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政策。上世紀60年代,西方各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石油需求旺盛,國際油價飛漲,石油儲量豐富的伊朗獲得了大量外匯。1974年,伊朗石油收入就達200多億美元,這為巴列維國王的工業化和軍事現代化政策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工業上,到1975年伊朗已建立了比較全面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開始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快速發展的工業也帶來了大規模的城市化和產業工人群體的出現。1960年,伊朗七成人口生活在鄉村,三成生活在城市。到了1978年,鄉村人口降至48%,城市人口升至52%,產業工人成為城市中最大的群體。
  在軍事上,1954年伊朗軍費開支不過7800萬美元,到了1977年則增至94億美元,軍費開支佔政府預算的三分之一、國民生產總值的9%以上。大量的軍費開支,使伊朗建立起了強大的陸軍和現代化的空軍,並且準備組建遠洋海軍。此時伊朗軍隊準備了大量先進的武器,空軍力量居世界第四位,甚至擁有美國王牌戰鬥機F14,伊朗也是美國之外裝備此種飛機的唯一國家。
  「白色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伊朗成為全球第九大經濟體, 1975年1月伊朗《世界報》自信滿滿地發表社論說:「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再過10年或12年,伊朗將趕上歐洲主要國家的現有生活水平。」
  在經濟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伊朗國內也存在著系列問題,如經濟發展急於求成,官員貪汙腐敗嚴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等。1975年以前,由於國際油價上漲所帶來的經濟繁榮,這些問題暫時都被掩蓋下去。1975年以後,隨著經濟發展的停滯,原先被掩蓋的問題暴露出來。
  70年代伊朗經濟快速增長所伴隨的是特權階層的出現與官員的普遍腐敗。巴列維的親屬壟斷了國內商業,在高利潤的企業擁有大量股份,並在對外合同中充當中間人,撈取巨額回扣。財富迅速集中到伊朗國內少數權貴手中,以這些權貴為中心,形成了伊朗的「上流社會」。權貴們過著糜爛的生活,他們「從荷蘭買花,法國買礦泉水,東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而反腐敗在當時根本不可能進行,因為國王本人就是最大的資本家,他過著奢華生活,並且放縱自己家族貪汙腐敗。
  經濟上的成就衝昏了巴列維的頭腦,忽視國內存在的問題,並藉助於特務組織,以高壓手段打擊各種不同聲音。在以色列幫助下,巴列維建立了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它名義上隸屬於政府,實際上獨立行事,受國王直接命令,專門進行鎮壓工作。「薩瓦克」在全國各地遍設監獄,對持不同政見人士施以各種酷刑,並進行暗殺與綁架活動。國王自稱「萬王之王」,權力無邊,不受任何制約,連首相胡維達都自稱是「國王的奴隸」。


霍梅尼的挑戰


  自巴列維當政後,在伊朗國內的各種矛盾中,以巴列維為代表的世俗政權與以霍梅尼為代表的宗教力量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伊朗是個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為主的國家,在伊朗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王朝統治者膽敢去挑戰什葉派的權威。如同他的父親禮薩·汗單槍匹馬創建了一個王朝一樣,巴列維也想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開創一個世俗且現代化的伊朗。他挑戰宗教勢力,並一次次觸及宗教人士所能忍受的底線。
  「白色革命」不僅侵犯了宗教寺廟的經濟利益,更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巴列維國王下令給婦女選舉權,取消神學教育和伊斯蘭教法,提倡婦女去掉黑色面紗,廢除男性頭巾,突出伊朗歷史上雅利安人的作用以淡化伊斯蘭教影響。此外各地城市街頭所湧現的電影院、酒吧、賭場、豪華酒店和日益泛濫的色情業,這些均是苛嚴的伊斯蘭教法所無法容忍的。1963年,以霍梅尼為首的宗教勢力開始起來反抗國王。

▲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


  霍梅尼於1902年出生在伊朗中部一個小鎮,19歲時成為伊朗著名神學家哈伊埃裡的學生,並在神學院長期苦修,過著嚴格的宗教生活。漫長的宗教修煉和勤學苦練,培養了霍梅尼剛烈的性格、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口才。自巴列維執政之後,霍梅尼一直在各種場合對國王的權威進行挑戰。早在1942年,霍梅尼就出版了他對巴列維進行批判的書籍,並提出了他所設想的國家模式,即按照穆罕默德的聖訓和《古蘭經》,將伊朗建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1963年3月,在伊朗各大城市爆發了由宗教勢力領導的反國王遊行,後被巴列維鎮壓下去。到了6月3日,霍梅尼在一次布道中公開指責國王「表現得像個猶太人」,並對國王提出警告。次日深夜霍梅尼被逮捕入獄,6月5日各地霍梅尼的支持者舉著霍梅尼的畫像,纏著裹屍布湧入首都德黑蘭和各大城市舉行抗議。巴列維以武力將這次抗議鎮壓,據反對派聲稱有數千人被殺。後來巴列維下令將霍梅尼釋放,但出獄後霍梅尼繼續抨擊國王,並表示「除非讓刺刀刺入我的心臟,不然絕不向暴君屈服」。1964年11月霍梅尼被逼流亡國外,此後在國外長達15年。
  自60年代巴列維推行「白色革命」起,直至70年代中期,由於世界經濟的繁榮,伊朗石油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巴列維的統治相對比較穩定。也正因如此,在1963年的騷亂中巴列維能得到國內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並擊敗霍梅尼。流亡在外的霍梅尼雖對巴列維恨之入骨,暫時卻也不能在國內掀起大波瀾。
  1975年之後,由於過度投資導致土地價格不可遏制地飛漲,伊朗國內通貨膨脹嚴重,貨幣不斷貶值。與此同時,西方國家經濟的不景氣也降低了石油需求,導致伊朗石油出口下降。在伊朗國內經濟不斷惡化之際,國內權貴卻挾帶大量資本出逃。據英國大使館估計,1976年每月最少有10億美元流出伊朗。到1976年年底,大約20000餘名伊朗權貴在英國購置了房產,而在美國購置房產的高官為數也不少。
  隨著經濟的停滯,過去被掩蓋的問題開始暴露,民眾開始不滿巴列維的統治。數百萬農民帶著發財的夢想湧入城市,結果卻成為城市的赤貧階層。物價飛漲之下,一般的城市中產階級也艱難度日,普遍不滿於現狀。留在農村的農民長期以來生活沒有得到顯著改善,自認為是被遺棄的群體,更是怨聲載道。生活無望的民眾轉而在宗教中尋找寄託,各類神學院校在地下興起並蔓延,大量青年沉溺在宗教中不能自拔。
  人民對巴列維國王曾經的經濟成就不屑一顧,「我們認為這個國王是撒旦,就算他做的是好事,我們也認為是邪惡的」,這就是普通民眾對巴列維國王的看法。1975年以後,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巴列維政權開始動搖,社會危機四伏。精明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時機,他的信徒從國外偷運回數不清的霍梅尼布道錄音。在錄音中,霍梅尼譴責國王的罪惡,宣傳宗教中的完美世界,號召民眾推翻巴列維王朝。無數不滿於現狀的人匯集到霍梅尼周圍,此時他所缺的就是一個契機而已。


巴列維王朝的覆滅


  契機在1977年3月出現,伊朗著名作家、《世界報》編輯賈瓦迪給巴列維國王寫了一封公開信,在信中他對國王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批評。隨後許多著名的律師、作家、法官、藝術家跟進,開始聯名上書,呼籲成立忠於憲法而不是國王的政府。由此開始,形成了一個知識分子呼籲國王改革的運動。
  這場運動雖然反對國王的專制,但也反對宗教勢力對世俗政權的幹涉。知識分子們認為未來的國家應該是一個世俗的民主國家,國家應由職業政治家和專業人員來管理,宗教不應幹預世俗事務。他們也不主張以激烈的方式推翻巴列維王朝,而寄希望於國王主動實行改革,解決伊朗的各類社會矛盾。巴列維作出了一些讓步,他任命一個開明人士擔任首相,並承諾將在未來做出進一步改革。
  但這場運動被流亡在外的霍梅尼敏銳地抓住。1977年7月,在給國內信徒的一份講話錄音中,霍梅尼指出:「要抓住這一機會,向全世界宣布國王的罪行,而誰也不會受到懲罰。」此年10月,霍梅尼47歲的兒子穆斯塔法突然死於心肌梗塞,許多人認為這是國王的特務做的手腳。伊朗各地的宗教人士藉此機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行哀悼儀式,並和效忠國王的秘密警察發生流血衝突。
  伊朗國內局勢驟然緊張,而巴列維國王此時又未能控制住個人情緒。1978年年初,巴列維國王指示新聞部部長在《德黑蘭報》上發表了一篇污衊霍梅尼是「一個有著印度血統的外國人」的文章,文中暗示他是印度、英國的代理人,並從這些國家領取活動經費。國王不理智的舉動激怒了霍梅尼的信徒,惡化了局勢,伊朗各地旋即爆發了大規模反國王遊行。巴列維對這些遊行以強硬手段加以鎮壓,各地頻頻爆發流血衝突,以霍梅尼為領袖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
  這場革命的轉折點是1978年8月的一個星期五,伊朗石油城市阿巴丹的一家電影院突然發生了一場火災,這場大火中有約480人被燒死。雖然這是一起突發事件,但是民眾卻堅持認為這是國王的特務組織「薩瓦克」所為。國內各類謠言四起,有的說是警察將電影院的太平門上加了鎖,有的則說是特務阻止人民前去救火,更有謠傳說國王從以色列請來特種部隊準備鎮壓遊行。
 

▲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出走海外
 

  這把大火將公眾的情緒點燃。面對沸騰的民眾,巴列維作出了更多的讓步,他任命溫和派人士組閣、釋放了大批政治犯、處理了在鎮壓中負有責任的軍警,以緩和國內氣氛。但此時已被調動起來的民眾情緒,是不會被精明的霍梅尼所放過的。對國王的讓步霍梅尼嗤之以鼻,他發表演講,要求支持者採取更激烈的行動去推翻國王。在霍梅尼發表講話的第二天,50萬人云集在首都遊行,高呼「燒死國王」的口號,局勢立即變得更加嚴峻。

 

▲霍梅尼在1979年2月1日返抵伊朗

  面對不斷惡化的形勢,巴列維認為再做任何讓步也無濟於事,只有強硬手段才能解決危機。他下令在全國主要城市實行戒嚴,並對遊行者進行鎮壓。首都廣場上的遊行者受到秘密警察的血腥鎮壓,反對派宣稱有上千人被殺。這次鎮壓後,一直徘徊在革命之外的、以石油工人為主力的工人階級加入了反對國王的示威行列,這給了巴列維以致命一擊。
  四面楚歌之下, 巴列維不得不向霍梅尼妥協,派人請他回國,但遭到霍梅尼的斷然拒絕。霍梅尼回答:「只要國王還在伊朗, 我絕不回國。」1978年10月,已流亡到法國巴黎的霍梅尼發出總動員令,號召國內民眾不要畏懼犧牲,要用生命為代價去推翻國王,並稱「拋灑鮮血之後,你們將如先知一般上天堂」,「鮮血終將戰勝利劍!」在霍梅尼的號召之下,伊朗國內各大城市擠滿了高呼「真主偉大」、「處死國王」的狂熱遊行者。1979年初,霍梅尼獲取了最終勝利,巴列維逃離伊朗流亡海外,統治伊朗53年之久的巴列維王朝覆滅。離開伊朗後,癌症末期的巴列維奔走多國,尋求政治避難,1980年7月27日在埃及開羅病逝。

 

來源:《文史天地》雜誌總第178期

長按二維碼,關注文史天地

↓↓↓點下面「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後一個被推翻的王室, 曾富有天下, 現流亡海外, 特別悽涼
    這個政權就是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這個王朝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簡略說一下,人類從非洲出來後,到亞洲的第一站就是伊朗高原,在這裡發展出了高度的文明,歷史上曾經橫跨歐亞,下打埃及,上打希臘的波斯帝國就是這裡啦。禮薩·汗當皇帝後,還是搞得不錯的,實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外部環境太險惡,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因為禮薩·汗倒向德國,不肯聽英國的,最終英美列強入侵伊朗,逼使禮薩·汗流亡。他們家族的命運就此定下了,產生一代,就流亡一代。
  • 美國為什麼拋棄巴列維?
    其國家元首巴列維國王亦是美國人民的好朋友,直至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和夫人在德黑蘭的晚宴上還盛讚巴列維:「由於巴列維國王的偉大領導……我們跟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如此親密的關係,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讓我如此深懷感激。」可就在一年之後,卡特便翻臉不認人,不僅主動策劃巴列維的流亡,在面對巴列維個人的入國(進入美國)申請時亦是百般阻撓,「哥們義氣」全無。
  • 巴列維國王,您是昏君還是明主?
    白宮的名字源於其白色的外表,它建於1931-1936年,因為地處德黑蘭高處而成為避暑佳地,所以在很長時期內是巴列維國王的夏宮。白宮有54個房間,現在看到的物品大都是巴列維國王時期的,伊斯蘭革命成功後白宮基本保持了原樣,為的是向革命群眾展示前國王的奢侈生活。
  • 伊朗人今日留下的淚,其實是他們當年拋棄巴列維王朝時腦子進的水!
    在這一事件中,國家利益、宗教衝突、歷史仇恨、國際勢力深度地糾纏,我們該如何理性認識?本文剖析伊朗百年歷史,思考巴列維王朝為何在現代化改革中突然崩塌,霍梅尼如何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美國在伊朗歷史中扮演了何種角色,這次「斬首」行動對伊朗局勢帶來哪些影響。
  • 巴列維到底怎麼激怒美國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過程中,可以說美國要挽救巴列維有一萬種方法,比如說,讓法國直接將在法國流亡的霍梅尼抓起來,或者讓其人間蒸發;再比如,美國提供經濟援助,以緩解百姓對於經濟下滑和失業的不滿,以穩定局勢;再比如說,美國支持40萬伊朗國防軍進行鎮壓
  • 域外│從「白色革命」到「伊斯蘭革命」
    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確保對伊朗油田控制和援蘇物資通道安全,蘇聯要求伊朗採取行動限制納粹德國在伊朗的活動,但禮薩·汗不為所動。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出兵進入伊朗,禮薩·汗見情勢不妙,決定由21歲的長子巴列維繼承王位,自己則離開伊朗,後於1944年病死在南非。巴列維繼承王位後,在美國支持下度過了一系列危機,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才鞏固了統治。
  • 巴列維到底是怎麼把伊朗折騰亡的?
    從世界歷史來看,王朝的興起和衰弱,那都是不斷變化的。很多王朝如曇花一現,存在幾十年就覆滅了。
  • 伊朗末代國王的最後流亡歲月
    曾經宣稱要將伊朗建成世界第五強國的伊朗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79年1月被迫離開伊朗,1980年7月在埃及開羅離世。在這一年零六個月的時間裡,他從摩洛哥流亡到加勒比海,帶著患有絕症的身軀又從墨西哥逃亡美國,引發震動世界的伊朗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事件。之後,他又被美國掃地出門,被埃及收留,最後帶著無限悲涼客死他鄉。
  • 涉嫌囚禁性侵政敵:阿富汗副總統杜斯塔姆流亡海外?
    杜斯塔姆涉嫌囚禁並性侵政敵,正在接受調查,此時離境引發外界對他暫時海外流亡以逃避訴訟的猜測。阿富汗最近不甚太平,警察遇襲、外國公民在阿遭綁架等事件接二連三。就在5月14日,《風雲對話》採訪了阿富汗駐華大使賈楠·莫薩扎伊,大使就很多熱點問題發表了觀點。
  • 反伊朗陣營痛失一員大將,流亡「總統」死亡,西方沒有笑到最後
    來自美國方面報導稱,流亡海外的伊朗反政府軍「總統」,馬裡亞姆·拉賈維上校已經死亡。
  • 巴列維時代,伊朗軍隊到底有多強?
    伊朗是中東的古國,也是中東的文明中心之一,但是長期的歷史中,除了古代的波斯帝國強大之外,基本上能算的上輝煌的也就是只有巴列維時代了。
  • 洪門海外將軍 | 郭曉明
    洪門在海外支持了當地反帝反殖民的正義事業,是海外一支正義力量。1856年洪門就參加了馬六甲的抗英起義。
  • 妄想政治暗殺,這位流亡美國的原北大副教授把國人笑噴了!
    他煞有介事地主張,中情局應拿出一筆錢嚴格訓練200至500人,就像「海豹突擊隊」那樣,需要時候空投到中南海,兩個小時內完成突襲,並且佔領廣播電視臺等。他還呼籲搞政治暗殺,策動軍隊和警察譁變。據海外網站報導,夏是紐約城市大學斯坦頓道島學院參加一個流亡異見人士閉門圓桌會議時發此狂言的。視頻顯示,夏說這些話時,他對面的一些人多次忍不住大笑。
  • 【說書】原初信仰的追尋與探求:伊斯蘭復興改革運動的歷史
    然而,這一切事件背後皆與當代伊斯蘭復興改革運動有密切關聯。當代伊斯蘭復興改革運動主張重新重視「伊斯蘭」(Islam)在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而其中又以原教旨主義(Salafiyyah)作為其思想與實踐的核心。原教旨主義提倡回歸到伊斯蘭原初精神、價值觀,並強調依照《古蘭經》(al-Qur』ān)與先知傳統(Sunnah)作為穆斯林日常生活的指引。
  • 歷史 | 休戚與共:大韓民國流亡政府在中國
    臨時政府在中國流亡了26年之久,在救國的路上也衍生出左右兩股力量,成為日後朝鮮半島南北分裂的伏線。上海盧灣區馬當路,現在還保留著不少老式的石庫門建築。一大早,在一條名叫普慶裡的弄堂門外,已經聚集了不少韓國遊客。許多中國人不知道這條弄堂裡有什麼名堂,但對於韓國人來說,這裡是到上海參觀的必看之地。
  • 泰國流亡女總理英拉,搖身一變成為中國公司董事長,風光依舊惹人愛!
    西那瓦家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清朝時期。大約在19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中國廣東有一家以打漁為生的丘性客家族人,他們為了改變家庭貧困的命運,全家人決定遠渡重洋,於是他們跟隨移民大潮來到了泰國曼谷闖蕩。因為她的哥哥他信總理,因為軍事政變,被泰國軍方趕下了臺,不得不逃亡海外。可能有人要問,身為一國總理,還是連任的總理,為什麼會被軍方趕下臺?還要逃往海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