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蓮,1899 年出生,惠安縣塗嶺鄉下打珠村人,1928 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她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為黨做了很多工作,1948 年病逝於塗嶺鄉路口村。
朱水蓮小時候讀過一年私塾,長大後處事有主見,善於言辭,為家裡人所敬重,也很受鄰裡尊敬。
1917 年,她與惠安縣路口村陳瑪水結婚。當時正是軍閥混戰,盜匪蜂起,民不聊生。路口村土地瘠薄,又是土匪經常出沒的要衝,鄉裡窮苦人家紛紛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朱水蓮和丈夫、公公一起隨著窮苦鄉親到廈門謀生。
在廈門,朱水蓮的公公陳港在法國駐廈門領事館當僱工;丈夫陳瑪水在電話公司當苦工;朱水蓮則在外國人家裡當傭人。他們仍然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
在陳家,陳志添給記者看了他家舊房子的老照片,他父親陳振輝生前的老照片、畢業證書以及回憶筆記等。據陳振輝筆記回憶記錄,蘇發全烈士是他父親陳瑪水的堂弟,1927 年參加了中共地下黨。他母親朱水蓮是 1928 年由蘇發全介紹參加革命的。
當時,地下黨交給朱水蓮的任務是交通聯絡,通知開會和傳遞情報。她與當時中共福建省委領導人羅明、陶鑄以及在省委地下印刷所工作的藍飛鳳等同志,都有過直接聯繫。
在送情報時,朱水蓮考慮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如何安全地把情報送到指定地點。為此,她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有時她用廈門人拜佛祈福用的「保生大帝」的符紙包著情報,插在髮髻裡送出去;有時她裝扮成貴婦人模樣傳遞情報;有時她用小推車推著外國人的小孩子做掩護,把情報送到指定地點。每次她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
當時,惠安的地下革命鬥爭正在蓬勃發展。惠安地下黨領導人吳敦仁、吳國珍以及陳平山、陳興桂等同志先後以路口村為據點,廣泛開展革命活動,組織農協會,建立農民武裝,發起反抗當局「包捐」「包稅」的鬥爭。為了加強省委和惠安縣委的聯繫,朱水蓮經常往返於廈門和路口之間,傳遞黨的信息。
1930 年春,中共福建省委為營救被捕的省委地下革命同志,組織了全國聞名的「廈門劫獄」。當時,黨組織派朱水蓮從鼓浪嶼送兩支短槍到廈門某地,朱水蓮欣然受命。她喬裝成孕婦,冒著危險,機智勇敢地穿過了敵人的關卡,完成了任務。這樣險象環生的經歷有很多,也為朱水蓮後來完成更為艱巨的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朱水蓮在廈門大劫獄後不久,因工作需要,回到路口村,繼續做黨的通訊聯絡工作。
1930 年 5 月,惠安地下黨積極分子會議在塗寨和弄村黃堯濱家中召開,會議確定惠北以塗嶺為活動中心,惠東以後洋為活動中心,抓緊整頓和加強地方武裝力量,擴大武裝隊伍。會後,陳平山、藍飛鶴和吳敦仁、陳興桂、陳冬水等同志在路口村辦了「青年俱樂部」,以「俱樂部」為核心,在周鄰幾個鄉村辦了夜校,建立農會、婦女會、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把廣大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朱水蓮被任命為路口婦女會主任,少年陳振輝加入兒童團。
婦女會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動婦女組織起來,走革命的路。朱水蓮利用上夜校,在田間幹活、串門等機會,和少先隊配合,向廣大勞苦群眾,特別是婦女,宣傳革命的道理。她工作積極,作風正派,深得廣大婦女群眾的信賴。在她的發動和影響下,葉水娘、程些等一大批婦女參加了婦女會和夜校婦女班。
一大批婦女覺悟了,但是也有不少人被家庭拖住後腿。有些群眾由於存在封建思想,看不慣農村婦女與男人一起參加革命活動,婦女們參加革命遭到封建勢力的種種阻撓,朱水蓮也是這樣。她婆婆看到她在村裡村外到處奔跑,對她十分不滿,罵她是「共產婆」。朱水蓮向丈夫和公公表示,如果婆婆堅持反對,她為保守地下黨的秘密,願以「吞金自殺」相報。同時,和丈夫、公公一起耐心地教育婆婆,終於使婆婆覺悟了,把一座新蓋成的大厝騰出給地下黨作為活動場所。當時地下黨領導人陳平山、藍飛鶴、藍飛鳳、吳敦仁、陳興桂等同志經常在朱水蓮家聚首,召開會議,研究工作,朱水蓮則為他們站崗、放哨。那些來路口開會、聯絡的同志,朱水蓮長期無私地提供他們膳宿。
在執行保密、防特、交通聯絡等任務時,朱水蓮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利用賣菜、趕市、拾糞、串門、走親戚等作掩護,與敵特周旋。
隨著土地革命的深入發展,1930 年 9 月,惠安人民在中共泉州特委、惠安縣委的直接領導下,舉行了武裝暴動。
暴動前夕,朱水蓮領導著婦女會和夜校婦女班,開始緊張地工作。婦女們用巧手為紅軍暴動隊縫製了紅旗和袖章。暴動隊的旗幟是紅旗上貼著用白布剪成的錘子鐮刀圖案,袖章一律是紅布圈用白灰膠水書寫「紅軍」兩字。婦女們還為暴動隊做了一批牢固的草鞋。暴動期間,朱水蓮帶領著婦女們擔負後勤任務,給暴動隊送飯送菜。
「惠安暴動」失敗後,暴動的領導人陳琨、藍飛鶴、林權民等同志先後慘遭反動派殺害。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地圍剿革命根據地,屠殺紅軍戰士,迫害紅軍家屬。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惠安。
1930年12月,國民黨反動派懸賞緝捕「惠安暴動」領導人藍飛鳳。當時藍飛鳳正身患重病,組織將他安置在朱水蓮的家裡。朱水蓮冒著隨時都有殺身之禍的危險,以高度革命責任感保護、照顧藍飛鳳。
那時,藍飛鳳發高燒,不省人事,她一口一口地給他餵湯餵藥。家裡沒有米,她託人到三坪借米來給病人做飯。有一次,國民黨教導團路過路口,村裡的群眾以為是要來包圍朱水蓮的家,都為她捏一把汗,催促她趕緊轉移藍飛鳳。朱水蓮不慌不忙,和陳興桂一起,很快把藍飛鳳轉移到自己家裡的草房隱蔽起來。
在那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時代,朱水蓮表現了惠安革命婦女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
「惠安暴動」失敗後,朱水蓮也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但是她沒有灰心,她相信紅旗不倒,火種不熄。她懷著堅定的信念,堅信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事業是正義的,是一定會勝利的。
1935 年,朱水蓮的丈夫病逝於廈門。此時,她才 37 歲,她沒有改嫁,艱難地帶著幾個子女頑強地生活下去。陳志添的父親陳振輝在回憶母親的筆記中寫到:「我母親諄諄教導我們要聽黨的話,用她自己親身參加革命鬥爭的經歷,激勵我們要走革命的道路。」
1947 年農曆十月初七,幾經磨難的朱水蓮病逝於路口村。
來源:《泉州企業家》2019年第2期增刊·路口特刊
編輯:黃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