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坦克百年 系列文章
日本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躋身主要坦克生產國行列。然而,由於「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工業」,二戰中的日本坦克不但產量不足,而且質量低劣,與蘇、德、美、英等列強相比,實際上處於二流水平。不過,戰後的日本坦克工業經歷了恢復和發展,在結合了吸收的西方技術和自身的設計要求後,其坦克技術呈現了一些頗為值得注意的特點。
坦克外形輪廓小
日本坦克與美國和西歐坦克相比,體積小、重量輕,頗具日本特色。這主要是由於日本堅守傳統的坦克設計思想,在重視優先發展火力,不斷提高機動性和防護性的同時,強調使坦克性能適合本國的戰略和自然環境以及日本人體形等的要求,因此,日本坦克嚴格限制車重和外形尺寸,確定了體積小、重量輕的設計原則。對61 式、74 式坦克為了控制車重,適當減薄了裝甲厚度,力求減輕各部件的重量(61式坦克重35噸, 74 式坦克重38噸)。這雖然較適合國情,但是坦克的裝甲防護性能卻受到一定的削弱。對此弱點,7 4式坦克用良好的防彈外形相應地予以彌補。在控制外形尺寸方面,以降低車高為主。61 式坦克車高2.4 9m ; 74 式坦克的車高僅2.25 m,藉助液氣懸掛裝置還可降低200mm,是世界上有旋轉炮塔的同代坦克中最低矮的。90式坦克的車高為2.34 m,而德國豹2為2.4 6m ,美國M1為2.3 8m,M1A1 為2.44m。從74 式坦克開始,日本對坦克外形尺寸的要求有些放鬆,但9 0式坦克的車寬和車長仍比M1和豹2坦克的相應尺寸小。90式坦克的外形酷似豹2,但其外形尺寸比豹2小一圈。炮塔為小型,呈扁平狀,總體結構的緊湊性超過了豹2。隨著採用各種先進技術,日本坦克的重量開始逐漸增大,90式坦克達50噸。但世界上同代坦克的重量,除俄羅斯外,普遍超過50噸,因此日本坦克的車重仍算較輕。
坦克炮和彈藥依賴引進技術
迄今為止,日本坦克的火炮和彈藥的發展仍然主要依賴西方技術。早在74 式坦克上裝備的英國維克斯公司制L7A1型10 5mm 線膛炮,就是北約組織的標準坦克炮, 後由日本按專利特許生產的。其配用的脫殼穿甲彈也是從英國購買的,後改為美式M68 105 mm坦克炮的配系彈藥。90 式坦克的120 m m 滑膛炮是按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RH120 L44 120mm滑膛坦克炮專利特許生產的,其配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也該公司的專利特許生產。不過,由於自恃民用製造工藝水平較先進,出於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慮,日本人曾力圖在90 式坦克上安裝本國研製的主炮和彈藥,9 0 式坦克研製之初就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製。由於本國工業基礎雄厚,技術水平先進,因此日本決定自行研製坦克炮,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製。1978年開始進入研製階段,採取分段研製辦法。先在L7A1 105mm線膛坦克炮基礎上試製105毫米滑膛炮,再試製120毫米滑膛炮。在1982~1984年第一次生產的2輛樣車上,安裝了日本制鋼所研製的火炮,使用的是日本生產的彈藥。他們在L7A1 105mm線膛炮基礎上擴膛而來研製的120mm滑膛炮樣炮在彈丸初速、膛壓等方面均達到了指標要求,只是穿甲深度和身管壽命比德國的遜色很多。至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雖然勉強達到了性能指標要求,但與原裝備的德國貨相比卻遜色不少。日本實際上在衝擊大口徑高性能坦克炮的道路上敗了個灰頭土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日本人一直並未間斷對這坦克炮和彈藥研發和技術儲備,以便為其新一代坦克進行積累。
全電式炮控、自動裝彈機和液氣懸掛起步較早
日本在7 4 式坦克上採用的全電動式火炮和炮塔控制裝置,使用了一臺慣性小、靈敏度高、效率高的電動機,這是三菱重工業公司在改造了民用工具機的低慣性調速電機(自動控制電動機)後製成的。他們還成功地應用了自製的控制大電流的200A 的電晶體。就自動裝彈機而言,日本早在研製61 式坦克時就開始研究自動裝彈裝置。後在74式坦克上安裝了一種半自動供彈機。最終在90式坦克上開始採用一種全自動裝彈機,將炮彈分上下兩層排放在尾艙。將炮彈分上下兩層排放在尾艙內的彈帶上,彈帶水平移動、保持裝填位置,沿軌道裝填。炮彈的存儲、選彈、裝填均由電子計算機控制。74 式坦克採用液氣懸掛裝置,當時曾引起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很明顯,採用液氣懸掛裝置的74 式坦克可通過變換車姿來適應山地島國的地形條件,較大地提高了越野機動性,使越野平均速度達35km /h,有利於發揮坦克的三大性能。這種可調式液氣懸掛裝置完全是日本自行研製的,其空氣液壓裝置引用了飛機油壓緩衝裝置和空氣壓縮機等其它領域的技術成果。至於90 式坦克採用的是液氣和扭杆混合式懸掛裝置,這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懸掛裝置, 體現了日本在坦克懸掛技術上的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