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武士的秘密:簡析日本坦克【1】

2021-02-19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節選自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日本坦克的技術特點

來自 坦克百年 系列文章

 日本雖然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躋身主要坦克生產國行列。然而,由於「最脆弱和最不成熟的工業」,二戰中的日本坦克不但產量不足,而且質量低劣,與蘇、德、美、英等列強相比,實際上處於二流水平。不過,戰後的日本坦克工業經歷了恢復和發展,在結合了吸收的西方技術和自身的設計要求後,其坦克技術呈現了一些頗為值得注意的特點。

坦克外形輪廓小

   日本坦克與美國和西歐坦克相比,體積小、重量輕,頗具日本特色。這主要是由於日本堅守傳統的坦克設計思想,在重視優先發展火力,不斷提高機動性和防護性的同時,強調使坦克性能適合本國的戰略和自然環境以及日本人體形等的要求,因此,日本坦克嚴格限制車重和外形尺寸,確定了體積小、重量輕的設計原則。對61 式、74 式坦克為了控制車重,適當減薄了裝甲厚度,力求減輕各部件的重量(61式坦克重35噸, 74 式坦克重38噸)。這雖然較適合國情,但是坦克的裝甲防護性能卻受到一定的削弱。對此弱點,7 4式坦克用良好的防彈外形相應地予以彌補。在控制外形尺寸方面,以降低車高為主。61 式坦克車高2.4 9m ; 74 式坦克的車高僅2.25 m,藉助液氣懸掛裝置還可降低200mm,是世界上有旋轉炮塔的同代坦克中最低矮的。90式坦克的車高為2.34 m,而德國豹2為2.4 6m ,美國M1為2.3 8m,M1A1 為2.44m。從74 式坦克開始,日本對坦克外形尺寸的要求有些放鬆,但9 0式坦克的車寬和車長仍比M1和豹2坦克的相應尺寸小。90式坦克的外形酷似豹2,但其外形尺寸比豹2小一圈。炮塔為小型,呈扁平狀,總體結構的緊湊性超過了豹2。隨著採用各種先進技術,日本坦克的重量開始逐漸增大,90式坦克達50噸。但世界上同代坦克的重量,除俄羅斯外,普遍超過50噸,因此日本坦克的車重仍算較輕。

坦克炮和彈藥依賴引進技術

    迄今為止,日本坦克的火炮和彈藥的發展仍然主要依賴西方技術。早在74 式坦克上裝備的英國維克斯公司制L7A1型10 5mm 線膛炮,就是北約組織的標準坦克炮, 後由日本按專利特許生產的。其配用的脫殼穿甲彈也是從英國購買的,後改為美式M68 105 mm坦克炮的配系彈藥。90 式坦克的120 m m 滑膛炮是按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RH120 L44 120mm滑膛坦克炮專利特許生產的,其配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也該公司的專利特許生產。不過,由於自恃民用製造工藝水平較先進,出於民族自尊心等方面的考慮,日本人曾力圖在90 式坦克上安裝本國研製的主炮和彈藥,9 0 式坦克研製之初就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製。由於本國工業基礎雄厚,技術水平先進,因此日本決定自行研製坦克炮,由日本制鋼所負責研製。1978年開始進入研製階段,採取分段研製辦法。先在L7A1 105mm線膛坦克炮基礎上試製105毫米滑膛炮,再試製120毫米滑膛炮。在1982~1984年第一次生產的2輛樣車上,安裝了日本制鋼所研製的火炮,使用的是日本生產的彈藥。他們在L7A1 105mm線膛炮基礎上擴膛而來研製的120mm滑膛炮樣炮在彈丸初速、膛壓等方面均達到了指標要求,只是穿甲深度和身管壽命比德國的遜色很多。至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破甲彈雖然勉強達到了性能指標要求,但與原裝備的德國貨相比卻遜色不少。日本實際上在衝擊大口徑高性能坦克炮的道路上敗了個灰頭土臉。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如此,日本人一直並未間斷對這坦克炮和彈藥研發和技術儲備,以便為其新一代坦克進行積累。

全電式炮控、自動裝彈機和液氣懸掛起步較早

日本在7 4 式坦克上採用的全電動式火炮和炮塔控制裝置,使用了一臺慣性小、靈敏度高、效率高的電動機,這是三菱重工業公司在改造了民用工具機的低慣性調速電機(自動控制電動機)後製成的。他們還成功地應用了自製的控制大電流的200A 的電晶體。就自動裝彈機而言,日本早在研製61 式坦克時就開始研究自動裝彈裝置。後在74式坦克上安裝了一種半自動供彈機。最終在90式坦克上開始採用一種全自動裝彈機,將炮彈分上下兩層排放在尾艙。將炮彈分上下兩層排放在尾艙內的彈帶上,彈帶水平移動、保持裝填位置,沿軌道裝填。炮彈的存儲、選彈、裝填均由電子計算機控制。74 式坦克採用液氣懸掛裝置,當時曾引起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很明顯,採用液氣懸掛裝置的74 式坦克可通過變換車姿來適應山地島國的地形條件,較大地提高了越野機動性,使越野平均速度達35km /h,有利於發揮坦克的三大性能。這種可調式液氣懸掛裝置完全是日本自行研製的,其空氣液壓裝置引用了飛機油壓緩衝裝置和空氣壓縮機等其它領域的技術成果。至於90 式坦克採用的是液氣和扭杆混合式懸掛裝置,這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懸掛裝置, 體現了日本在坦克懸掛技術上的飛躍發展。



相關焦點

  • [東瀛風情] 聊聊日本的武士精神 !
    隨著電影「最後的武士」大熱,日本武士道在世界各國成為話題,變成代表日本人氣質的關鍵詞。
  • 東瀛彩虹國,非主流日本觀光之旅
    說到去日本旅行,也許已經不會讓你有任何興趣。東京、大阪、京都、奈良估計已經成為了中國遊客的必去景點。
  • 粉碎日本武士的四大「美麗謊言」
    拜日本人大力宣傳的武士道精神和大量文藝作品所賜,日本武士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成了一種忠君愛國、腦子只有一根筋的冷兵器精英戰士。我們今天的文章就要通過史料來還原真相,戳穿日本武士身上的四大「美麗謊言」。其實日本歷史上,幾乎大部分武士都和忠君兩字無緣,呂布的節操放在東瀛列島都可以算是堅貞不屈。著名的日本武士藤堂高虎就一共換了九任主人,類似他這樣的武士比比皆是,土地和家族才是武士們效忠的對象。甚至建立武家政權的將軍們也不是武士效忠的對象,源賴朝死後他的子嗣幾乎被北條家族圖戮殆盡,而淳樸忠厚的關東武士一致選擇了視而不見。
  • 方略觀察:日本武士文化的傳承
    ,人們總會想起櫻花與武士道,似乎這兩樣事物,已經定格為東瀛的象徵。日本傳統文化中有崇尚兇猛、神秘的一面,這在武士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日本有句諺語「花數櫻花,人數武士」,表明了武士在日本社會受到的普遍尊崇。武士精神對日本國民性的影響至深至遠。日本走上侵略擴張道路,與其民族文化中濃厚的武士道精神密不可分,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極端頑強,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武士道滋生於日本封建幕藩制度土壤中,是日本意性文化的結晶,代表著古代日本人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 日本武士與武士道
    武士統治著日本政府和社會,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導致封建制度的廢除。儘管被剝奪了他們的傳統特權,許多武士將進入精英階層的政治和工業在現代日本。更重要的是,被稱為武士道(武士道)的傳統武士榮譽、紀律和道德準則得到了復興,成為日本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
  • 《北之零年》| 日本末代武士消亡史
    1854年,四艘冒著蒸汽的黑船出現在日本江戶灣上,給仍在閉關鎖國的日本來了一記當頭棒喝。
  • 誰說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科普那些被歪曲的日本武士刀
    編者按:日本武士刀可以說在國內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就如冷兵器研究所曾提及的那樣,實際上日本武士刀並不是一種刀。因為廣義上只要是日本武士用的刀,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而因為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需求,日本武士所用的刀具不可能只有一種。一般來說,在日本平安時代以前的刀被稱為上古刀。因為樣式比較複雜,也沒有什麼日本特色,所以不被日本人認為屬於武士刀。我們今天就來梳理一下,關於日本武士刀的歷史與各種類型。
  • 東瀛重坦夢——二戰日本陸軍的唯一「虎」式坦克
    在太平洋島嶼戰爭中,日軍的車輛和裝備必須依賴海運,島嶼地形也不適合重型坦克作戰,因此日本在坦克研製上更多考慮更輕巧的坦克。另一方面,中國基本算是日本在二戰中唯一正面交手的大陸國家(蘇聯只在戰爭最後期向日本宣戰並發動進攻),且中國軍隊的裝甲部隊和反坦克能力低下,而日本現有的裝甲作戰車輛已經可以滿足侵華戰爭的需求。
  • 「黑豹」新片將出演武士彌助,日本唯一有記載的非洲武士
    彌助原是莫三比克人,後來被賣為一個歐洲神職人員的奴隸,1579年抵達日本,與織田信長發展出複雜的關係,作為下人的他獲得了信長的友誼和尊重。彌助也是第一個得到武士頭銜的非亞洲人,稀有的非日本武士之一。關於他有不少傳說故事,一些以日本歷史為背景的遊戲中也有這個人物。
  • 【心得分享】用簡單的方法「痛毆」遊歷武士!
    新春過後第一發,微信菌為各位大蝦帶來新一期「俠客淺談」,本期微信菌主要為大蝦們介紹一下我們最新資料片中新功能——東瀛來客,又名「遊歷武士
  • 最強隨從——日本武士
    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日本鎌倉幕府是日本武士道的發源地,不過並沒有成型,而是後來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思想才最終成型。
  • 日本武士頭盔
    日本武士是出現於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國內的一個社會階級。作為日本武士的盔甲,其設計與日本武士的工作、社會地位具有密切的關係。日本武士盔甲設計的如此威嚴(恐怖)主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日本武士崇尚武力,且戰鬥的情況較多,在戰鬥過程中威嚴(恐怖)的盔甲可以震懾敵人。在日本的古代武士地位較高。
  • 武士之殤:這些傢伙事兒怎麼跟說好的不一樣?
    日本武士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日本文化元素,這個符號承載著日本過去現在與將來;在無數的遊戲與影視劇中武士的外表或是英武或是陰森都與其身上盔甲有關。
  • 日本的「武士」與「浪人」
    這一期間,日本的武士地位得以鞏固,他們完全脫離於生產者,有的以主人供養為生,高級的靠領取國家俸祿為生,直接對其領主負責。武士和其主人的關係,類似於歐洲的封建領主與騎士的關係。說白了,你拿錢養我全家,我盡心盡力練好武力本領,為你效忠。那對於那些那些失去主人或封祿到處流浪的落魄武士,就是後人所謂的浪人。
  • 百年前日本武士舊照:平均身高僅1米6,面露兇光,女武士確實漂亮
    而在日本,它指的便是古代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階級。日本武士便是通曉武藝,以戰鬥為職業的軍人,當代或許見不到多少,但在百年前的日本還是十分盛行的。最初是平安時代律令體制下產生的武官,在平安時代之前,除去努力,所有的壯丁都必須成為被天皇募兵的對象。可這些士兵得自己養活自己,很多人因此只能在當地定居,不過人們可以通過重稅來免除兵役。
  • 差距明顯,圖看唐朝鎧甲VS日本武士盔甲
    日本武士起源於日本的平安時代(9世紀),最初只是日本一些地方領主的私人武裝,那個時代差不多是我國的唐朝
  • H105|日本武士
    16世紀,日本的佩刀階級遇到了火器的挑戰;它想出了辦法,把火器逐出日本,因而得以繼續維持它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達250年之久。西方世界在16世紀曾和日本有過短暫的接觸,但後來,西方世界實現了商業化、擴大了海上航行、建立起各種工業、經歷了政治革命,而日本的武士卻把他們的國家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消滅了外來宗教和技術在日本的影響,進一步加強了他們長達1000年的生活傳統和統治方式。
  • 武士就是公務員?揭秘日本武士的來龍去脈
    說到日本刀,大家自然就會聯想到扛著刀的日本武士。可「武士」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能說清楚的估計不多。
  • 揭秘丨日本海軍軍服演變(幕末到大正時期)
    這是慶應元年,也就是1865年的幕府海軍的軍裝,御軍艦役,可以看出,日本傳統服飾的影響依然很大,仍然帶有濃重的武士風格,佩刀也仍然是武士刀。FAJ4HBXJF77TZK48K8KH845G96NPFGCT《坦克世界》、《戰艦世界》禮包請登錄空中網進入帳號管理後點擊道具禮包進行兌換。
  • 日本武士階層的崛起
    導讀:武士階層在日本歷史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武士道精神更是對日本的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