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七十二年前的今天,最後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在美國戰艦密蘇裡號上正式籤署了投降協議向盟國投降,標誌著日本正式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終以正義的勝利宣告結束。美國、蘇聯二大國把9月2日定為反法西斯紀念日。此時此刻,不由使我回想起昔日祭拜中國臺北忠烈祠情景……
臺北的忠烈祠建於公元1969年,在臺北市區圓山飯店附近,背倚青山,面臨基隆河。祠內主要祭祀從民國開國至金門炮戰陣亡的將士及一些因國事死難的文官。其原址為「臺灣護國神社」。奉祀殉職官兵共卅九萬餘人。
臺北的忠烈祠全景
整個的建築群由牌坊,廣場,大殿,紀念碑、烈士文物陳列室和花園組成。牌坊和中正紀念堂的相似,但門洞沒有那麼高的級別。前面正中書寫著「忠烈祠」二字,由蔣中正題寫。
「忠烈祠」牌坊
兩旁有「成仁」、「取義」橫題。背面正中是"萬古流芳」兩旁是「忠義」「千秋」。
牌坊背面正中是"萬古流芳」兩旁是「忠義」「千秋」
主建築型式仿北京故宮太和殿,雄偉壯麗宏偉,表示對烈士們的極度尊重。大殿的前方獨立設有兩座八角的雙層亭子,左邊亭子中是陸皓東的銅像和生平簡介,右邊則是史堅如的,兩位都是被孫中山稱作「為共和革命犧牲的第一和第二個烈士」。兩位烈士均被安葬在廣州的黃花崗72烈士墓中。正殿是整個建築的主體,正中是蔣中正題寫的:「國民革命忠烈祠,一九五七年十月」,大殿的中間是主靈牌,上書:「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旁邊由菊花和鮮花圍繞。左側供奉孫中山像,右側放「中華民族遠祖黃帝之靈位」。左右兩側是偏殿,都掛著「烈士祠」的匾額, 左側為文烈士祠,右側是武烈士祠,分別陳列著各個時期國民黨文、武烈士的牌位(臺灣叫靈位)。將軍級的烈士每人一個牌位(單人牌位),校尉級的軍官百人一個牌位(百人牌位),官階以陣亡時的為準。士兵的名字是每一萬人寫在一個靈冊上,放在盒子裡。烈士分為辛亥革命、護法、討袁、東徵、北伐、剿共、抗日、戡亂等幾個時期,按時間順序,在空間上是從右至左。牌位中有一部分是孫中山領導共和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時期的著名烈士。諸如:陸皓東,史堅如,徐錫麟,秋瑾,林覺民, 宋教仁,廖仲愷等等,這些烈士的形象和事跡在大陸也隨時隨處可見。另一部份則是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名族英雄,諸如:佟麟閣,郝夢麟,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等。武烈士以抗日戰爭時期最多,在正殿後側的長廊中,有各個時期著名烈士的銅像,秋瑾、高志航、張自忠等,銅像後面的牆壁上,繪有各個時期的情勢圖和戰爭概述,依次為開國起義、會師京津、五次圍剿、七七事變與華北作戰、八年抗戰、規復延安、戡亂作戰、八二三金門炮戰等八個部分。圍繞於忠烈祠四周的1萬餘坪的青草地,在群山的拱衛中,不僅營造出一種清幽而肅穆的氣氛,更烘託出建築物的莊嚴。
祠內由三軍儀隊擔任禮兵駐守,牌坊正門和祠內都有禮兵站崗。在由牌樓到忠烈祠正殿的白色神路上,可以看到三行筆直的禮兵換崗時正步踢出的足跡。在牌樓和忠烈祠正門之間神路的右側,有忠烈祠辦公室。
我們是在親戚家邂逅了國民黨空軍英雄高志航之子高耀漢時才知道臺北的忠烈祠,因為妻子的四舅公楊吉恩也是在抗戰初期的空戰中犧牲的,是中央航校第六期的學員,隸屬於高志航大隊。我們曾幾次去過南京抗日空軍烈士紀念公園,祭拜過那裡的英魂,也熟知高志航烈士和其他抗日空軍烈士的事跡。高耀漢知道了這一情況,對我們更多了幾分親近,他主動提出幫我們跟忠烈祠聯繫一下,看看那裡是否有妻子四舅公的名字,能否去祭拜一下。聯繫後他告知我們,查到了舅公,並安排了我們去祭拜的時間。
在離開臺北的那天上午,我們來到忠烈祠與高耀漢會合,他常常到這裡祭拜他的父親,對這裡很熟,出於對烈士親屬的尊重,官方破例讓我們的轎車進入忠烈祠內,當駕車通過拱形大門時,門衛將路障挪開,隨著在等候參觀者隊列旁將車輛直接駛進忠烈祠廣場瞬間,一種對逝去靈魂的尊重之神聖感湧入心頭……
登 記入 祠
門衛將路障挪開
車輛直接駛進忠烈祠廣場
高耀漢先陪我們去了辦公室,辦公室的負責人王少校已經在等待我們,眾人落座後,王少校向我們了解了一些舅公的信息,確認在忠烈祠的資料庫裡有他的名字,但因為舅公犧牲較早,他們所知信息很少,王少校希望我們能夠儘量幫他們找到多一點兒的關於舅公的信息。很遺憾在我們去臺前不久,聽說舅婆剛剛在臺北去世,我們沒能見到她,但舅公的遺腹女(在舅公犧牲二天後出生)還在,也曾跟我們一起去南京國際抗日空軍烈士紀念公園祭拜過她父親,王少校希望我們能夠聯繫到表姨,一方面看看表姨那裡是否有舅公的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歡迎她隨時來臺灣忠烈祠祭拜父親。
我們與辦公室的負責人王少校交流
說話間,工作人員來報告說祭拜已經準備好了,王少校親自陪我們冒著細雨到辦公室對面的武烈士祠去。
踏向祭拜殿堂
寫著舅公名字的牌位已經被請下來放在祭臺上,舅公的名字和其它99位校尉級軍官刻在同一塊牌位上。因為事先不知道我們能夠在這裡找到舅公的靈位,又正逢春節,店家全部放假關門,我們沒有買到鮮花,而家裡沒有帶貢品祭拜的習俗,只好空手而來,深深鞠躬以示我們深深的敬意。
刻有楊吉恩烈士之牌位
祭拜留影
軍隊烈士紀念殿內全景
上圖就是忠烈祠武烈士祠中由牌位組成的靈位牆,下面的牌位是將軍的,每人一塊,上面是校尉級軍官的,百人一塊,牌位上每25人一行,共四行。最上面是放士兵名冊的盒子。
祭拜結束,我們又和高我一起去祭拜他的父親,國民黨空軍英雄,高志航大隊長,舅公的長官。並在他的銅像邊合影。
左二為高耀漢、左一為妻子、右三本人、右一二為姨媽姨夫
出來的時候,正逢儀隊交接儀式,在臺灣,有幾處儀仗隊交接儀式,國父(孫中山)紀念館、慈湖、忠烈祠,好像中正紀念堂也有,但我們去的時候是春節,紀念堂沒有開放,不知道。上述這幾處的換崗儀式都已經成了旅遊景點,各有特色,忠烈祠的最為複雜,因為它有兩重門,正殿和外面大門,所以時間較長,據說大約四十分鐘。
專人為他們整理軍容、站姿
所有士兵臉色嚴肅,踢正步,站定後即如雕塑一般,一動不動,據說一個小時連眼睛都不眨,有專人為他們整理軍容。站姿(尤其是不眨眼)是幾處儀仗新兵的訓練科目,一般人可以相信他們能夠一動不動,但很難相信他們那麼長時間不眨眼睛,仔細去看,確實眼皮沒有任何動作,據說最開始很難,但訓練時間長了就習慣了。
我們在那裡停留的時間不長,但卻充分感受到了忠烈祠對逝去的靈魂的尊重。正殿構造類似北京的太和殿,象徵著舉行各種重大典禮的場所之含義。因為時間所限,我們未能瞻仰正殿,以後我們一定還會去的。安息吧,我們英雄的舅公和忠烈祠中所有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英烈們!
注1:忠烈祠地址——臺北市北安路139號,可搭高鐵或臺鐵至臺北站下-轉搭臺北市公交車(247、287路)至忠烈祠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