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民主運動

2021-02-23 六哥講故事2019

大正民主運動是指從1905年日俄戰爭後的反對日俄媾和運動至1925年的普選法制定的二十年間(主要是在大正天皇在位期間),在日本的社會政治、文化藝術等領域中,以要求議會政治和普選權為主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思潮的總稱。

中文名

大正民主運動

時    間

1905年至1925年

事    件

日俄戰爭後的反對日俄媾

性    質

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思潮

目錄

1 運動介紹

2 產生背景

3 指導思想

4 第一次護憲

5 米騷動

6 第二次護憲

7 普選運動

▪ 普選運動

▪ 《普選法》

▪ 中選區制

8 歷史地位


運動介紹

大正民主運動,亦稱大正德謨克拉西。是日本近代以來,繼自由民權運動之後的第二次民主運動高潮,是日本政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歷史發展階段。

1913年(大正2年)第一次擁護憲政運動發動群眾反對藩閥、軍閥統治,成為大正民主運動的出發點。大正民主運動的主要目標是縮小元老、樞密院、貴族院、軍部等特權階層的權利,使政黨、議會成為政治的中心;實現普選權和婦女參政的權利,擴大人民參加政治的範圍。理論支柱有吉野作造的「民本主義」和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中心的實踐要求是政黨領導普選運動、裁減軍隊和改革貴族院。但這些畢竟是在天皇制和大日本帝國憲法範圍內的合理要求,絲毫沒有超出這個範圍的意圖。在文化方面,「白樺派」、人格主義等主張確立自我和人格,具有與上述要求相呼應的意義。第一次大戰後高漲的農民運動、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也構成了大正民主運動的一部分,但隨著革命運動和革命傾向的出現,各種運動內部發生分裂,整個大正民主運動也呈現瓦解的狀態。第二次護憲運動時,政黨並不熱心組織群眾,1925年同時制定《普通選舉法》和《治安維持法》象徵著民主運動的瓦解。大正民主運動的特徵表現為各種各樣的民主要求和民主運動處在混雜而未分化的狀態。後來日益脫離群眾的政黨們在法西斯主義面前遭到失敗。


產生背景

大正民主運動的產生並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背景:

1、明治維新之後,明治政府對政治、經濟體制進行不斷改革與調整,建立了具有一定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跨出了重要一步。然而政權卻為大資產階級和具有封建性質的華族地主把持和壟斷。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把持政權的大資產階級和華族地主就與中小資產階級和下層民眾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2、在自由民權運動推動下,1889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翌年有開設了國會。但是朝政大權依然為少數藩閥所壟斷。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這種政體越來越與時代的發展相違背。

3、日本資本主義經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一戰,發展極為迅速。但隨之產生的則是日本的資產階級、工人階級和城市中間階層力量的增強。這些力量的增強,為大正民主運動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

4、經過明治維新的努力,日本國民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對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也增加了,這為大正民主運動的產生提供了動力源泉。


指導思想

大正民主運動的理論指導思想是「天皇機關說」和「民本主義說」。

1907年,日本著名憲法家美濃部達吉在其《日本國法學》中提出了「國家法人說」和「天皇機關說」,認為國家的統治權應歸屬「主權在民」的民眾,天皇只是作為國家這一團體的最高機構,繼而他把國家機構分為直接機關和間接機關兩大類。直接機關相當於立法、行政機構。其中議會的權力是國民賦予的,因此無需服從天皇的命令。1912年,美濃部達吉的《憲法講話》問世,受到日本社會的普遍歡迎,「天皇機關說」也為廣大人民所接受。

「民本主義說」是大正民主運動的另一理論指導。由東京大學教授吉野作造提出。吉野作造的「民本主義」迴避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家主權的歸屬問題。沒有直接對抗天皇制,而是通過對「國家在法理上屬於人民」和「國家主權活動的基本目標在政治上屬於人民」的解釋來宣傳其「民本主義」。


第一次護憲

1912年12月軍部濫用特權,搞垮了政友會西園寺公望內閣,以桂太郎為首的軍部內閣乘機上臺,軍閥官僚這種「非立憲行動」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極大憤慨。以新聞記者、律師和資產階級民主派為首,轟轟烈烈的開展了要求實現政黨內閣的護憲運動。他們提出「破除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其中以「民本主義」為為這一運動主要政治主張。這一政治主張與大正民主運動的鬥爭目標——普選權與政黨政治確立相吻合,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成為指導這一運動的主要思想武器。第一次護憲運動資產階級借群眾運動打到了藩閥內閣,為政黨擴大在政府裡的勢力提供了條件,也為政黨政治的確立開闢了道路。


米騷動

米騷動,亦稱米谷暴動,是指因米價上漲而引發的群眾暴動事件。1890年和1897年北越等地曾發生暴動。典型的是1918年7月-9月間發展為全國規模的一場米谷暴動。當時,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繁榮出現通貨膨脹傾向,實際工資下降,但是米價卻暴漲,1918年8月達到戰前的四倍。米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在寄生地主制下農業生產發展停滯和資本主義急速發展對米的需求增長之間的矛盾。直接原因則是政府決定出兵西伯利亞,米商和地主進行投機而導致米價上漲。7月23日富山縣魚津町漁民的妻女拒絕裝船向縣外運銷大米,以此為開端,成群結隊的向米商和村町公所要求降低米價、救濟貧民。這個事件已經報紙報導,立即在8月10-15日間,在全國主要城市激起一系列要求降低米價的群眾示威和襲擊投機米商的暴動。8月中旬後波及農村、地方城鎮和煤礦地區,各地接連發生勞資糾紛。以關中地區南部到北九州一帶的外日本為中心,有三百多個地方發生暴動。政府不僅出動警察,甚至出動軍隊,在9月17日才把暴動鎮壓下去。參加暴動總人數達七十萬以上,數萬人被逮捕,七千七百多人被起訴。暴動雖然是自發的,但它成為後來一系列群眾運動發展的基礎。由於此次事件,被攻擊為非立憲的寺內內閣終於總辭職,代之以原敬為首的政黨內閣。


第二次護憲

原敬和高橋是清兩屆政友會內閣僅執掌四年政權。1922年至1924年,元老先後推薦海軍大將加藤友三郎、山本權兵衛和清浦奎吾組閣,中斷了政黨政治的正常發展。這說明藩閥元老仍不甘心喪失政治主導權,企圖繼續維持專制統治,與政黨政治相對抗。這種倒行逆施激起了民眾的憤慨和社會的不滿,認為「這種內閣與立憲主義不相符」,是「貴族對國民的宣戰」。連續三次被排斥於內閣之外的資產階級政黨立憲政友會、憲政會和革新俱樂部聯合起來,發動了第二次護憲運動,目標是「排除貴族專制,打倒清浦內閣」、「確立政黨內閣」。護憲三派團結一致進行鬥爭,終於迫使清浦內閣奏請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結果護憲三派獲勝,由眾議院獲得最多席位的憲政會首腦加藤高明為首相組成護憲三派聯合內閣。第二次護憲運動是大正時代以來不斷高漲的群眾性民主運動的繼續,它宣告了明治憲法體制下的藩閥專制統治階段的結束。1925年3月,議會先後通過《治安維持法》和《普通選舉法》,大正民主運動至此結束。


普選運動

1892年,以大井憲太郎領導的東洋自由黨為基礎,組織成立了普選同盟會。以此為開端,社會民主黨(1901年)、日本平民黨(1906年)、普選期成同盟、社會主義同盟 日本選舉(1920年)等勞動團體和組織團體積極推進了院外的民主政治運動。這就是所謂的普選運動。日俄戰爭後,日本政府推行的的以增稅和擴張軍備為中心的財政經濟政策,違背了一般產業資產階級和中間階層的利益。產業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在政治上急需實現普選,知識分子和市民階層也有同樣的要求。特別是1918年米騷動期間,學生、工人、職員等市民團體廣泛加入普選運動,大眾性民主運動被動員起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日本的普選運動的性質有了顯著的變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日本的經濟在戰時景氣的推動下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新興職業紛紛出現,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職業的出現、國民教育制度帶來的文化普及、徵兵制度導致的的民族主義情緒,使日本成為一個群眾社會,新的階級利益和集團利益開始分離出來。隨著社會基礎的改變,普選運動逐漸從觀念和原則的階段脫離出來,具有了階級鬥爭的色彩。普選運動從之後的1919年開始達到了白熱化程度,社會各個階層都踴躍參與,日本的工人團體也首次參加了進來。但是隨著1920年國會否決了關於實行普選的議案以及在之後的國會大選中普選派遭到了慘敗,普選運動的熱潮也就隨之降了下去。從這時候起,普選運動開始發生變化,大規模的普遍性群眾運動被議會鬥爭所取代。

議會中首次提出普選法案是在1901年的第16屆議會,但是遭到了貴族院的否決,其後還曾多次提出,但都遭到了否決。直到1924年,「護憲三派」內閣的成立,為了兌現其在競選中關于堅定實現普選的承諾,護憲三派在議會中與保守派經過艱難的討價還價,最後在做出重大讓步和妥協的基礎上,終於通過了普選法案。為多年的普選運動劃上了一個並不完滿的句號。


《普選法》

這裡的《普選法》指的是1925年的《普選法》。與之前的選舉法相比,增加了對議員候選人、競選活動的內容、競選活動費用等相關項目的規定。整部法律由13章150條構成,內容和條文數量都得到了擴充,除確定了男性普選權外,最重要的修改是首次導入了日本獨特的中選區制。其主要內容包括:選舉權的納稅條件被取消,凡年滿25歲的男性帝國臣民都擁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的年限仍維持在30歲。


中選區制

在1925年的選舉法修改中首次導入了日本獨特的中選區制,即每個選區議員定額為3—5人,每12萬人選出1名議員,總的議員定額為466人,投票方法繼續採用1900年制定的大選區單記非轉讓式。導入中選區制與發展民主選舉毫無關係,完全是出於現實的需要。


歷史地位

大正民主運動是繼自由民權運動之後日本資產階級發展而政治上要求與之相適應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日本現代史上的又一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運動。同時也是日本政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其功績在於:它結束了日本藩閥專制的統治,制訂了普選法,確立了政黨內閣制;它孕育和成長起來的民主傳統,成為日本民主運動中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極大的促進了日本資產階級民主化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為戰後日益高漲的民主運動創造了歷史前提條件和可能性。因此說它是日本政治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然而大正民主運動確立起來的政黨內閣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這使得政黨政治與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政治相比,都是不完備的,無法比擬的。它沒有從根本上清除明治憲法政治體制中的專制主義因素,這種政黨內閣制仍然是天皇制下的政黨內閣制,它沒有能夠阻止日本軍部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出現,反而其生存仍受到軍部等特權專制勢力的嚴重威脅。另一方面,它又是資產階級政黨同藩閥官僚勢力妥協的產物。這些不完備的因素,都為二戰前政黨政治的崩潰,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埋下了隱患。但這並不能抹殺大正民主運動在日本政治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相關焦點

  • 劉檸 從「大正民主」到法西斯時代
    毋庸諱言,「大正民主」不是戰後民主,不僅存在諸如「民主」與「民本」等法理上的先天性矛盾,且始終面臨從極端右翼到軍部等黑惡勢力的挑戰。好象一場漫長的竟跑,在觸到終點的紅線之前,在不同的時間和路段,雙方都有過一騎絕塵的時候。而因緣際會,在一些重大的歷史節點上,所謂「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往往成為其中某一方的助力,於是乎歷史頃刻間呈現出巨大的進步或倒退。
  • 社會運動視角下西方NGO的民主輸出與「顏色革命」
    一、「顏色革命」的本質:西式民主輸出引發的政權更迭「顏色革命」並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語彙,它主要是一種政權更迭,徒有「革命」的表象。革命是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目的是為了推翻舊制度、構建一個新世界。通常,革命需要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從冷戰後實際發生的「顏色革命」來看,「革命」後的國家制度並沒有發生變動,國體、政體、經濟制度、意識形態與民眾的生活方式等並沒有出現大的改變。
  • 「大正民主」結束的那一天,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麼?
    「五一五」的爆發是日本內部務實主義和無腦擴張的兩股法西斯勢力之爭,其結果就是共同葬送了「大正民主」。  日本因一戰的結束,「大正天佑」(給列強賣軍火賺錢,並獨霸中國)也正式結束,隨之出現了經濟危機。日本為供應一戰,物質生產較多,但歐戰結束,列強不需要從日本購買物資了,所以日本產能過剩。同時列強也重返中國,擠壓在中國的日本市場。
  • 英國民眾街頭抗議民主失效 英美媒體為何集體失聲?(組圖)
    10月17日以來,英國數百名反政府示威者聚集在倫敦議會廣場,舉行「佔領民主」(Occupy Democracy)運動,抗議英國政府的腐敗和失效的選舉制度。運動僅僅開展不到3天,就遭到倫敦警方的強勢介入,約40人遭拘捕。與中國香港近一個月發生的「佔中」事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之前對香港的所謂「民主運動」大唱讚歌的英美主流媒體,對於發生在西方國家的這場波濤洶湧的街頭抗議活動多保持沉默,不予報導。
  •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全球「民主」輸出案例
    蒙古國結束一黨制、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是一場由美國領導的旨在讓自由市場聯盟在冷戰後掌權的成功運動。美國幹預蒙古國內政的背景在蒙古國1990年進行首次民主選舉之後,蒙古人民革命黨依靠其長達數十年的經營建設在蒙古國政治領域處於優勢地位。
  • 大正時代與日本陸軍:簡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本陸軍》
    此書正文主要分為三個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與日本陸軍》是全書的重點部分,其中著重探討了日本陸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大正民主」的應對,這一部分提出了全書的基本論點,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所謂「第二次開國」及「大正民主」這兩個因素對日本陸軍產生衝擊並使其發生了更加靈活化的轉變;第二部分《「通往滿洲事變的道路」》重點論述了所謂「1925年體制」的建立過程;第三部分《「通往太平洋戰爭的道路」》
  • 美式民主是如何死掉的?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保守黨喚起了人們的保守主義情緒,最終成為了英國的兩大主要政黨之一。英國保守黨也不是始終都堅持著這一政治路線。1906年保守黨慘敗於自由黨手中時,一些保守黨人也曾利用愛爾蘭自治運動這一爆炸議題煽動民族情緒,破壞民主政治。但保守黨幾代以來培養出來的組織資源和選民忠誠最終保護了當時的英國保守黨,沒有使其被極端分子控制。
  • NGO之國政局大亂,「民主」明碼標價
    南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衝突還沒平息,昨天俄羅斯周邊又一小國政局大亂--吉爾吉斯斯坦。一般來說,當我們在時政新聞裡看到吉爾吉斯斯坦時,往往意味著這個國家又出事了,而且不是什麼好事。吉爾吉斯斯坦國的總統辦公廳和國會所在地--白宮,今天凌晨已經被「示威者」攻陷,他們正在裡面翻找文件和有價值的「戰利品」,並縱火焚燒。
  • 我們的神經系統是民主還是獨裁?
    於是,進化提供給它們多樣的方式開啟逃跑之路。「寡頭」神經元還能調節更高階的感知作用,比如人臉的識別。多數領導對其他一些行為,神經系統在決策的時候就真的如謝靈頓公爵所說的「百萬人口級別的民主國家」。比如,當猴子伸出前臂時,大腦運動皮層的神經元將產生峰電位。
  • 慶祝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成立72周年
    關於「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這一命名,周明回憶:「政黨名稱起初考慮命名為『臺灣民主同盟』或『臺灣民主聯盟』,但最後認為,在四大家族的專政下,若不實行自治便無民主可言,『自治』與『民主』不可分割,而且在『二二八』鬥爭中,為處委會『三十二條』所集中表明出來的臺灣人民普通的政治訴求正是『民主自治』遂決定命名為『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
  • 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
    隨即從3月起,在全國開展了一場粉碎美帝細菌戰的愛國衛生運動。3月17日、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開展清潔衛生運動,警惕美帝撒放毒蟲的指示》和《關於立即建立各級防疫組織開展工作的指示》後,邱縣成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發動群眾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
  • 魏南枝|法國大革命的內在矛盾與「黃馬甲」運動
    這些龐雜訴求背後是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多種民主原則內部張力甚至衝突的延續。「黃馬甲」運動的發展動態表明,法國的共和主義傳統正在遭遇根本性危機——統一與平等這兩大原則的現實基礎正在趨於瓦解,令人不由疑惑「法國大革命仍在持續」。
  • [美]楊志翔 :論中國之行對杜威多元文化觀念及民主思想的影響
    杜威的這一看法,與當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民主主義理想非常契合,即是戰爭將成為實現民主政治和建立世界政府的一種必須之手段。正如有學者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杜威對戰爭的態度是,戰爭本身是邪惡的,但是如果戰爭不得不被使用以弘揚推進民主制度在美國本土之外,同時又可深化理想主義於美國本土之內,那麼杜威則選擇支持他曾為之擔憂的戰爭。」
  • 伊拉克庫德伊斯蘭運動的發展演變及其影響
    儘管當時伊拉克正處於君主政體的統治之下,但是穆兄會思想還是在庫德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這就導致了大批穆斯林| 先後加入到這場政治伊斯蘭運動中來,尤其是在庫德地區的基爾庫克、埃|爾比勒與哈拉巴加等地。1958年伊拉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伊拉克國內政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政治空間開始對外開放。
  • 「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豚」啥意思?
    一個傳奇影響一個國度,明治神話影響了整整3代人:明治、大正和昭和。(明治天皇睦仁,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2.大正養國大正,明治天皇睦仁的唯一兒子,大正天皇嘉仁之年號。明治生了15個孩子,只有一個孱弱的嘉仁活了下來。其餘兒子全部被「夭折」。為啥是被?宮鬥!
  • 臺灣民主國成立(5月25日)
    臺灣人民為免於被割讓,丘逢甲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推舉臺灣巡撫唐景嵩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副總統,臺灣第一大地主林維源任議長,改元"永清"。鑄印"民主國之寶印",制藍地黃虎國旗。唐景嵩內渡中國大陸。同年6月下旬,民主國餘眾又在臺南擁立大將軍劉永福為民主國第二任總統。同年10月19日,劉永福總統兵敗內渡;兩日後臺南陷落,臺灣民主國因而滅亡,存在時間僅150天。
  • 俄羅斯是民主國家嗎?
    縱觀中國學者對俄羅斯「民主轉型」的闡釋、分析和評論,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事實:正像當年關注蘇聯東歐共產主義政權垮臺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關注俄羅斯民主政治的中國知識分子們,都帶有強烈的政治價值和明確的政治立場,他們關注俄羅斯的民主進程,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或者阻礙中國的民主進步;他們的許多評論和判斷,與其說是說給俄羅斯讀者聽的,還不如說是說給中國讀者聽的。
  • 準備走歐洲式的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
    從歷史來看,美國共和黨代表大企業的利益,而大企業是美國推進全球化的有效工具。應當說,美國大企業也是這一波全球化的最大獲益者。川普看得很準,也很及時。作為商人,他深知美國大企業反對政府的高稅收政策,反對歐洲式的福利社會主義。那要如何應對美國所面臨的挑戰和解決內部問題呢?川普把矛頭對準了全球化,認為是所有問題的起源。對內,他再次把裡根主義搬出來,主要是對企業減稅。
  • "勤王"動員令是一場美國民主的911
    川普的道德人格與政治形象在美國精英圈、公共媒體及盟友範疇跌至前所未有的低谷,從而造成其政治意志的嚴重挫折,轉而採取了一百八十度的政治大妥協,迅速發布聲明反對暴力,制止支持者的抗爭行動,趕他們「回家」。
  • 「轉型正義」實質是「新臺獨運動」
    「修憲」重在強化「治權臺澎金馬化」,進一步淡化與大陸時代「中華民國憲法」的傳承關係;「政治治理機制」改革重在深化「本土化」,以落實「民主人權」、「公民社會」、「地方自治」等理念為由,強化政治治理的「在地化」機制;「行政體制」改革重在突出「臺灣主體性」,切割與大陸的兩岸一國關係。二是不遺餘力在文化教育領域培植「臺灣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