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政治秩序」——評福山教授的「政治一般理論」

2021-02-19 石評大財經

以「歷史終結篇」走紅學術圈的美籍日裔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教授最近在中國受到廣泛重視,因為他顯然對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給予了高度肯定。 

有必要先交代一些背景。福山的成名作是1989年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的一篇題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他認為人類長久以來在不同體制之間的摸索、選擇與彷徨已告一段落,因為民主政體及市場經濟已成而且必將恆久成為普世價值,再無可逆。他的大膽判斷與結論在蘇聯解體、東歐轉向之後更是聲名大噪。然而紅了20年的福山理論,近年來,卻因為美國及西方的強勢不再及中國的崛起而備受質疑,面對質疑的福山,不得不有所反思,但他仍堅持自己的中心思想,只是略作修正,並先後完成《政治秩序的起源》與《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兩本書。

 

很明顯,他的修正理論建立在他提出的新概念——「政治秩序」之上。他認為「政治秩序」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1)國家治理能力;(2)法治;(3)民主問責。三者缺一不可。以此三元素檢視現代國家,他的評斷是,中國的問責與發治弱於美國,但治理能力強於美國;印度的問責優於中國,但其他兩項不如中國。這樣的修正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質疑。

 

現在,讓我從三個角度來評論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及「歷史終結論的修正理論」。

 

(一)福山在他早先的「終結論」中的所謂的「普世價值」,包括了兩個部分:民主政體與市場經濟,這其中,市場經濟作為一种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沒有問題。問題主要出在民主政體那一部分。

 

仔細看,這民主政體就是福山後來在修正論中所提出的政治秩序,只是他把政治秩序又進一步分解成了三個元素或要素,即國家治理能力、法治及民主問責。再仔細推敲,應可發現這三元素其實就相當接近甚至等於傳統西方政治學中的「三權」,也即是行政(國家治理能力)、司法(法治)與立法(民主問責)。這三權或三元素,以美國為例,就分別隸屬於三個部門:政府、法院及議會。所以福山的觀察與結論,就是三者之中,中美各有強弱。

 

(二)其實,福山看到的或許只是表相而不是真象。他沒看到的真象,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

 
在美國,且不談福山引以為傲的民主問責(包括了政黨與國會)目前已問題叢生(政黨惡鬥及利益集團橫行),並非只有優點而無缺點,更關鍵的是他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美國之所以「優越」的「霸權因素」,特別是美國獨有的獨佔性的印鈔權,舍此不見而孤立地觀察或評價一個政體或模式的

良窳是沒有科學意義的。直率地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及其「修正論」未免都失之於簡化與粗糙。

 

至於在中國,福山看到了「國家治理能力」(普遍表現在令世人驚愕的「中國速度」之上),但我很奇怪他竟未看到在「國家治理能力」背後的「黨」的元素,而且,竟然在他跟中共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對話時都未察覺。福山在去(2015)年11月與王岐山會晤時問王岐山「不知中國能否做到法治,及司法獨立?」王岐山的回答非常坦率,他說:「不可能!」「司法一定要在黨的領導之下推行,這就是中國特色。」

 

在中國特色下,「黨」不僅領導司法,領導人大、政協,領導政府,領導軍隊。在這方面,中國特色與新加坡特色頗有相近之處:同樣是一個有效率的黨,及因而產生的出色的國家治理能力。只是必須要補充一點,中國特色與新加坡特色之下,出色的黨跟出色的領導人是高度相關的。

 

(三)也正因為這些「特色」的存在及不可忽視,所以可以對福山理論作第三個角度的評論。如果我的認知無誤,福山似乎一直都在試圖為人類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個理想範式。柏林圍牆倒了,他得到了一個靈感,蘇聯解體了,更強化了他的信念,然而美國(及西方)與中國國勢的消長卻逼得他必須對原來的理論進行反思與修正,於是他建構出了「政治秩序論」,後者儼然成為他自認的政治學中的「一般理論』.但如前所云,一個他心目中可放諸四海而皆準甚至還可歷久而長青的」一般理論「,就理論而言,是不存在的。

 

(四)福山教授有所見,有所不見,可惜了。

所有圖片來源自網站,特此鳴謝各原創者!

 

鳯凰衛視中文臺

【首播】周四晚上7:20-7:50

【回放】周五早上6:25-6:55

【回放】周五早上11:30-12:00

 

歡迎關注《石評大財經》微博,@石評大財經,發表您對節目內容的意見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

騰訊微博:http://t.qq.com

 

想重溫每周精彩節目內容視頻,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Read More

相關焦點

  • 中國政治統一體長期延續的三重共同體基礎——以長周期政治為視角
    進入近代之後,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政治統一體仍然得以維持下來,並將通過國家治理現代化、創造人類更高形態的文明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推動政治統一體的持續。徐勇,華中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國家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歷史是現實的基礎。今天的中國是在長期歷史上形成的,並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 《政治秩序的起源》導讀:重新帶回國家
    作家 弗朗西斯·福山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就是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為什麼今天我們所見的世界,在政治上呈現出如此之豐富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起源何在?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過去二十年來,福山先生的問題意識一直在慢慢轉向。從2004年的《國家建構》,到2007年的《在十字路口的美國》,到2008年的《信任: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再到最近出版的這本重磅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一個幾乎可以說「面目全非」的福山逐漸浮現。甚至可以說,前面幾本書都是為最後這本書所做的準備工作,最後這本書構成了對前面幾本書的整合與深化。
  • 【思想焦點】百年政治思潮與世界秩序變革
    新自由主義儘管沒有使西方社會完全回到19世紀的原生態市場體制之中,福利國家的印跡在不同國家中不同程度地保留著,但福利國家對市場的幹預,社會再分配的機制,以及工人的組織力量和權利已經被大大地削弱了。階級權力的再度傾斜是新自由主義濫觴的重要國內政治因素。新自由主義的興起與國際政治的作用也有著一定的關聯。冷戰和冷戰結束帶來的國際政治形勢是促使這一轉化的一個重要政治因素。
  • 創新發展政治心理學中的外交信號理論
    多年來,政治心理學從「人」的維度出發,關注國際關係中重要人物的心理特質對外交決策的影響,成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重要分支。那麼,人的行為在外交活動中會釋放何種信號?對信號的解讀如何影響著國際關係走向?決策者如何管理信號的成本與收益?這些問題成為外交信號理論研究者近年來的重要關切,並成為政治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理論生長點。
  • 美國自由國際秩序之辨識-理論、實踐與前景
    本文將指出,自由國際主義學派用一套理論來描述和解釋自由國際秩序,並試圖以此指導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對外政策,但在他們的理論與美國秩序的實踐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其次,自由國際秩序與當代世界秩序在構成上是交叉重疊而難以分割的,在動態變遷上是平行發展和相互作用的,自由國際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當代世界秩序的建立和運行,但當代世界秩序的能動性愈益增強,自由國際秩序沒有也不可能取代當代世界秩序。
  • 從國際政治到世界政治∶超越國家主義研究視角
    國家主義研究範式作為一種觀察人類社會秩序與互動的重要視角,能夠較真實地反映出當今世界大多數人類群體互動的基本單元與交往方式。因此,自國際政治學科誕生以來,該研究範式以及由此導出的"國家間政治",便成為國際政治領域學術界從古典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從新現實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再到溫特式建構主義的普遍範式。
  • 國家建設:符號系統政治功能的轉向
    其中意義的層面可以看到符號體系所在的團體的排他性,由國旗國歌等政治符號所標識的國家象徵界定了國家的時空界限,從主權意義上也給予了國民以平等的身份意識,確立「我們是誰」,建立公共生活的秩序:「個人身份能夠得到集體認可和公開表達的世界就是一個有序的世界」,不過這種秩序不再是統治者所有的「天下」的秩序,而是共同體成員共有的「國家」的秩序。
  • 黃亞生:強人政治時代與世界混亂
    編者按當下,以川普為首的強人政治領導人成為了國際政治舞臺的主角,並不斷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以川普為例,他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最新舉動就是在8月2日宣布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這個行為很可能將美國、俄羅斯,甚至是歐盟拉入新一輪的大規模軍備競賽。
  • 紀念喬治·弗雷德裡克森教授——美國公共行政:理論、實踐與倫理
    王:在您合著的《公共行政理論入門》一書中, 您討論了公共行政領域的許多理論, 包括官僚制的政治控制、公共制度理論、公共管理、理性理論、治理理論等等。公共行政領域的特點是應用性、實踐性和多學科性。那麼, 理論在公共行政中究竟佔有怎樣的地位呢?
  • 臺灣政治大學臧國仁教授:我為什麼不「給」學生出選題
    臧國仁教授的研究方法課有兩個特點:一是堅決放棄脈絡知識的系統講授法;二是堅決不「給」學生出選題。
  • 世界政治中的強人政治何以可能?
    那麼,在這樣一個新強人政治時代,有一些核心的問題需要更為學理化的回答:什麼是強人政治?強人政治何以可能?強人政治面臨哪些環境約束條件?基於政治社會學的學科視角,本文將從動員能力與組織—制度約束兩個維度出發對強人政治模式進行理論分析,並結合當前世界政治中的強人政治案例進行比較研究。研究強人政治現象,首先需要問的問題是:什麼是強人政治?
  • 最接地氣解釋「什麼是政治」
    治,可以從「天下大治」或「長治久安」理解。我們可以發現,「治」與「安」近義。而「天下大治」的對立便是「天下大亂」,我們又發現「治」與「亂」反義。所以,「治」是「有序」的意思。比如民眾推舉領導人,辦公室的大家覺得某項工作誰負責最好,家裡誰煮飯誰洗碗……這些事務能順利安排,形成秩序,就必定是贏得大家共識,至少贏得主要力量或多數力量的認可。如果你不顧眾人反對,或不顧主要力量的反對,違背這種秩序,那便是「不政治」。
  • 理論探索 王海洲. 暗劍:政治象徵的三重爭奪
    政治象徵之爭依其程度深淺可分為三個層次:「器之爭」側重象徵的物理形態和工具性質,爭奪的是作為權力資源和合法性資源的象徵物;「體之爭」發生在政治社會的制度和秩序層面,凸顯出不同價值系統之間的齟齬和消長;「意之爭」是對前兩種爭奪在認知層面上的反思,與象徵之多義性直接相關的理解象徵的能力成為爭奪的焦點。  當人類還是一群真正意義上的野蠻人時,就己經居住在「象徵之林」中。
  • 傅·瑩:美國墜入自己的地緣政治陷阱,中國該怎麼辦?
    傅·瑩在瓦爾代年會上(瓦代爾俱樂部官網配圖)我總是很欽佩瓦爾代組織者設計議題時在哲學上的深刻探索,今天的題目《不同的地緣政治世界觀衝突》刺激人思考。地緣政治受到推崇是工業化時期,國家崛起必須控制更大的地理空間、獲取更多的資源,地緣政治概念為此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這也導致零和爭奪的世界,因為世界的地理空間有限的。
  • 「全球國際關係和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國際研討會綜述
    主辦方供圖國際關係學即將迎接它的100歲生日,學界期待學科發展能走向真正的全球國際關係理論,從狹隘西方中心論轉向全球多元融合、更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發展道路。2007年,美國美利堅大學教授阿米塔夫·阿查亞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巴裡·布贊研究項目「為什麼沒有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成果發布,主要闡釋了三方面原因。
  • 馬基雅維利主張政治無道德嗎?
    讚賞川普者往往贊成政治無德論,厭惡川普者往往反對政治無德論。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對馬基雅維利的理論做進一步的探討和推敲。作者簡介陳曉平,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馮友蘭學術獎」和「金嶽霖學術獎」,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作訪問學者。
  • 世界政治中的建構主義
    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的二十餘年中,新現實主義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佔主導地位,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新現實主義無法完全解釋冷戰的結束以及冷戰後的國際現實,他們在深刻反思現有主流國際關係理論的基礎上,試圖重建冷戰後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向,稱為「建構主義」。
  • 愛國者遊戲:極端民兵和美國政治
    底特律聯邦檢察官馬修·施奈德(Matthew Schneider)認為,密西根人針對政治的分歧,不應該成為暴力。但是這場陰謀的潛在受害者,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惠特默,則沒有沒有如此微妙維護政治平衡的意願。面對記者和攝像頭,49歲的惠特默臉上掛著藏不住的疲憊和憤怒,並且將這次陰謀的苗頭指向了曾經在發布會上和社交媒體上多次辱罵和攻擊自己的美國總統川普。
  • 新世界秩序願景
    雖然既定世界秩序的價值要素是自由主義的,但是在冷戰時期,僅僅是價值觀而已,美國並沒有因此而強求一致,因此美國擁有很多獨裁者盟友,從中東到東亞,從南美到非洲,「自由世界秩序」中包容了皮諾切特、樸正熙等獨裁者。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在新手冊的42位作者中,一半來自北美以外的國家」,然而,《政治科學新手冊》幾乎看不到美國政治學的歐洲底色,「政治科學:學科概況」中沒有任何歐洲傳統或者歐洲當代政治學的論述;「政治科學:學科歷史」的四個發展階段中,前三個都是歐洲政治研究遺產或「史前史」(古希臘古羅馬、歷史上的混合政體和自然法則理論、19世紀),然而前三者的篇幅加起來還不及「20世紀政治科學的專業化」,前三者共16頁,後者20頁,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