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遊擊戰和陣地戰哪個好?

2021-02-07 冷熱軍事史

文/光亭

提起中國的抗戰,總會對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種種情況引起討論和爭議,孰優孰劣,孰高孰低,這兩者的比較是永遠說不完的話題。本文將對兩大戰場的戰略戰術進行一番對比。

不約而同的大戰略?

八年抗戰中,日軍的戰略始終是飽受詬病的,甚至不少人認為日軍根本就沒有統籌的戰略規劃,就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日軍缺乏有遠見的戰略家,另一方面則是日軍中「下克上」的陋習將僅有的一點戰略規劃也搞得七零八落。比較來說,日軍基層官兵的軍事素養很高,所以戰術水準比較高,因此對二戰時期的日軍評價就是戰術一流,戰略末流。

反觀中國方面,或許是延續著注重戰略的傳統,在抗戰大戰略方面確實要遠勝日本。無論是正面戰場的國民黨,還是敵後戰場的共產黨,「不約而同」地都提出了持久抗戰的大戰略。

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蔣介石就命令何應欽儘快制定抗戰計劃大旨,其核心內容就是「充實一切自衛力量,準備長期抵抗,以求最後之勝利」。

到1936年底,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制訂的《民國廿六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中的甲案明確指出:「國軍對恃強凌弱輕率暴進之敵軍,應有堅決抵抗之意志,必勝之信念。雖守勢作戰,而隨時應發揮攻擊精神,挫敗敵之企圖,以達成國軍之目的,於不得已,實行持久戰,逐次消耗敵軍戰鬥力,乘機轉移攻勢。」

到全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提出了以空間換取時間,苦撐待變的戰略方針,他在1938年2月7日發表演講:「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

蔣介石演講

無獨有偶,共產黨方面,毛澤東於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發表演講,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遊擊戰的傾向,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這一演講內容後來被系統地寫成了《論持久戰》。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講演《論持久戰》

從時間上看,似乎國民黨提出「持久戰」在前,因此近些年有些人認為,「專利權」應歸蔣介石(或蔣百裡)。共產黨和國民黨雖然都提出了持久抗戰的大戰略,但兩者可謂天壤之別。

國民黨的戰略更著重於「待變」,希望通過持久抗戰等來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最終還是依靠國際力量來贏得戰爭;而共產黨則著眼於全面動員民眾,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贏得戰爭。國民黨的戰略更多地局限在軍事層面,共產黨的則是軍事、政治、經濟的密切結合。

從一味死守到天爐戰法

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第一場大戰役淞滬會戰,就充分體現了國民黨軍的戰略戰術特點。在上海展開攻勢,以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首先解決上海地區的日軍,解除對首都南京的威脅,還可以迫使日軍過早進行動員,打破其從華北由北向南逐步蠶食的節奏,如果這些意圖能夠實現,從戰略上說發動淞滬會戰是奪取主動的高招。

但是國民黨軍的兵力運用以及戰術實在太糟糕,3個最精銳的德式師,本來最擅長野戰的突擊力量卻投入了城市攻堅;而在城市巷戰中,以營連規模的密集隊形在狹窄的街道上進行集團衝鋒,勇則勇矣,在日軍密集火力下只能使白白犧牲。因此連打了十天,都不能徹底消滅日軍在上海區區數千人的部隊。


淞滬會戰國軍巷戰

等到日軍後續部隊一到,戰局隨即逆轉。而在隨後的攻防戰中又是一味進行寸土必爭式的陣地戰,與擁有強大海空火力的日軍死打硬拼,殊為不智,最終付出了傷亡25萬人的巨大代價,依然守不住上海。

這種呆板的防禦戰術在抗戰初期一再重演。誠然,作為政府軍如果不作抵抗就輕易放棄國土,無論國際觀瞻,還是政府和軍隊的形象都會是沉重打擊,更會給民心士氣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但是一味採取人海硬抗火海的陣地戰,到最後就是人地皆亡。


1938年的臺兒莊大捷

經過了抗戰初期的慘痛教訓,國民黨軍才有了轉變,薛嶽提出的「天爐戰法」就是抗戰中期開始國民黨軍在防禦作戰中比較成功的戰術。天爐戰法的名稱很有幾分神神道道的感覺,其實很簡單就是後退決戰,面對日軍來犯,逐次抵抗,一面消耗日軍,一面將日軍引到地形、環境有利的預設戰場,最後形成合圍聚殲。根據這一戰術,先後取得了三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的勝利,應該說這一戰術是符合當時雙方實際情況的有效戰術。

但是,日軍也逐漸摸清了天爐戰法的門道,在1944年的「一號作戰」中就用強化兩翼掩護力量,來保障正面突破的戰術,打破了天爐戰法,在湖南戰場接連攻佔長沙、衡陽。

當然這種反制戰術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兩翼掩護兵力,這對於兵力已經開始捉襟見肘的日軍來說,無疑是很棘手的問題。所以日軍此後在正面戰場上也就很難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加上隨著國民黨軍在美國的援助下,空中力量迅速恢復,進而逐漸掌握了中國戰場的制空權,戰場的主動權終於轉到了中國一方。

獨立自主的遊擊戰

在敵後戰場上,遊擊戰是主要作戰形式,但就是在共產黨內部,一開始對於遊擊戰也有不同的看法。八路軍首戰平型關,115師以七倍於敵的兵力優勢,在地形絕對有利的戰場,經過長徵考驗的百戰老兵,對日軍只有少數戰鬥部隊掩護的後勤部隊,傷亡交換率卻幾乎是一對一。雙方在裝備、兵員素質等各方面的差距可見一斑,因此要以八路軍、新四軍來與日軍進行陣地作戰,那可真的無異於自殺。


1937年的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之後,八路軍、新四軍對於主要採取遊擊戰,不放棄在有利條件下的陣地戰的戰術思想基本統一形成了共識。

一開始主要是依託山地開展遊擊戰,因為山區是實施遊擊戰最有利的地形,無論是進攻性的伏擊,還是防禦性的阻擊,山地都最能發揚八路軍、新四軍所長,克制日軍所短。後來才進一步由山地發展到平原,平原地區更為雄厚的人力物力資源可以壯大八路軍、新四軍力量,為山地遊擊戰提供更充足的物質保障,而山地則成為平原最可依賴的後方,山地平原兩者的有機結合,更是將遊擊戰發展到頂峰。

日軍由於兵源有限,對於中國如此廣闊的國土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控制,只能集中力量確保大中城市和主要交通線,這樣一來廣大的小城鎮和鄉村就成了日軍控制力最為薄弱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八路軍、新四軍最為活躍的地方,也為遊擊戰的開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從日軍無法控制的地方開始,逐漸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當日軍集中兵力對根據地進行掃蕩作戰時,八路軍新四軍一般採取留下少數部隊與日軍周旋,主力轉移到日軍力量薄弱的地區,打擊日軍因為抽調兵力掃蕩根據地而出現的空當,迫使日軍最終只好放棄掃蕩。


1940年日軍佔領區域

雖然說起來簡單,但現實的戰爭是無比殘酷的,日軍為了掃蕩、圍剿也屢屢試圖改變戰術,例如「鐵壁合圍」、「捕捉奇襲」、「縱橫清剿」、「輾轉抉剔」、「梳篦清剿」、「拉網合圍」、「馬蹄形堡壘線」、「魚鱗式包圍陣」等等,同時共產黨的隊伍也在磨練中迅速成長。就是在這樣的反覆拉鋸中,日軍被逐漸消耗,而八路軍新四軍逐漸發展壯大。

遊擊戰是八路軍新四軍在當時情況下最自然的選擇,因為這是最能發揚自己所長打擊日軍所短的戰術。同時共產黨所擅長的發動群眾的組織能力又能夠為遊擊戰提供最大限度的情報、後勤等全方位的支撐,將遊擊戰從戰術層面發展到了戰略層面。也正是共產黨的敵後遊擊戰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這種非常規的戰術在此後的戰爭中,越來越多地被處在力量對比劣勢的一方所採用,遊擊戰也因此名揚天下。

單純的對比不足取

有很多人喜歡比較國民黨軍的陣地戰和共產黨武裝的遊擊戰,誰高明誰厲害。但是不管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採用什麼戰術都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單純地只從戰術的優劣來考慮。國民黨軍作為政府軍,不可能隨意放棄具有標誌意義的大城市,更多的要受到國際國內政治影響的限制。而國民黨動員組織民眾的能力低下,也不可能採取遊擊戰。事實上國民黨軍在1938年、1939年也確實曾經組織過較大規模的敵後遊擊戰,但最後都無法堅持。

反過來,共產黨由於在裝備、訓練上的劣勢,也根本不可能採取正規戰陣地戰的形式,當然在根據地的得失上也較少受到政治上的掣肘。說到底,這是各自的自身情況所決定的。

何況,就戰術本身,也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運用得合不合理的區別。對於兩種戰術的優劣,單純從軍事角度來比較,同樣也是不全面的,必須要從整個戰略綜合分析,非黑即白的評價實在無益。任何戰術只要能達成保存自己戰勝敵人的目的就都是成功的。當然,戰術執行得是否得力,是否幫助實現了戰役目標,還是可以評判的。

更令人遺憾的是,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沒有直接的協同和配合。雖然在抗戰初期,山西的一些會戰中國共雙方有所配合,但由於此後中央政府心存芥蒂,有心打壓共產黨力量,因此斷絕了雙方配合的可能。

雖然在戰略層面,確實形成了兩大戰場相互協同配合的局面,讓日軍在戰略上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窘境,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覆滅,但如果雙方能直接配合,中華民族的抗戰或許能更為成功。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站(guancha.cn)。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冷熱軍事史」

相關焦點

  • 車臣戰爭的遊擊戰和反遊擊戰經驗
    俄羅斯的兩次車臣戰爭,可謂是在一定的高技術條件下進行的最有代表性的遊擊戰與反遊擊戰。車臣人對待俄羅斯人一點情面都不講,他們不僅打死了俄軍士兵,還用他們的屍體來搭建掩體和路障,以此抵禦第二波攻擊。下面就講講車臣戰爭中的遊擊戰和反遊擊戰經驗。
  • 《論持久戰》指導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勝利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運動戰和遊擊戰,而不以陣地戰為主要形式,遊擊戰不是可有可無的,戰術上的遊擊戰在抗日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了空前偉大的一幕。  正是通過這樣嚴謹的論證,抗日持久戰思想上升成為系統的科學理論,它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來擘畫整個抗日戰爭,指導走向勝利之路。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摘譯本上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部》上卷,日本內閣《中國事變處理綱要》時間注1937年10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國軍作戰計劃大綱》時間注1937年9月20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冊,國民政府大本營《淞滬抗戰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時間注1937
  • 遊擊戰的最高水平,至今無人超過土八路
    遊擊戰是遊擊一方的說法,而作為被遊擊戰的一方,比如侵華日軍,直接稱其為「治安戰」。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上)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淞滬會戰第三階段—陣地戰。並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歷史事實來紀念國軍抗戰英烈!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摘譯本上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部》上卷,日本內閣《中國事變處理綱要》時間注1937年10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國軍作戰計劃大綱》時間注1937年9月20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冊,國民政府大本營《淞滬抗戰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時間注1937
  • 越戰揭秘:越南人能打敗美帝,全靠這位將軍學習中國遊擊戰經驗
    中方談判代表深知經歷抗日戰爭和九年抗法戰爭後,北越早已元氣大傷,急需一個和平穩定的時期進行經濟建設和土改,因此力勸北越接受這一條件。與此相反,在研究了中國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經驗後,他極力主張在南越敵後建立根據地,大力發展敵後遊擊戰。關於解放南方的兩軍事路線之爭也使得武元甲和阮志清這兩位北越軍隊頭號人物的關係極為惡化,儘管奠邊府戰役期間他們曾並肩作戰。之後兩人之間的爭論持續不斷,直到阮志清犧牲後才結束。
  • 國共兩黨的敵後遊擊戰有何區別?
    此外,1939年,國軍還開設了「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自軍委會至各戰區、各集團軍、各軍、各遊擊區,也舉辦有多層次、全方位的遊擊幹部培訓。軍委會還陸續編寫了《遊擊隊整理辦法》、《遊擊隊整頓訓練大綱》、《遊擊戰綱要》等文件和書籍,分發給各戰區、各軍事學校,作為研討遊擊戰的教材。
  • 論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
    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沒有哪個時期像抗日戰爭時期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民眾動員程度如此廣泛,全民族的危機感和使命感如此強烈,從而成為奪取民族解放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國家命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
  • 中國抗日戰爭70問(上)
    全國抗戰初期,黨把獨立自主的遊擊戰提升到戰略地位,並在之後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最大限度地發動和組織人民抗日力量。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後戰場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逐步成為堅持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的主戰場。第三,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有力地制止了內戰危險和對外妥協傾向,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嶽思平 | 關於抗日戰爭研究的若干學術和熱點問題評析
    然而,如果以1931年作為抗日戰時期爭的開端,那與此相銜接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下限就相應地由1937年改為1931年,則是不可取的。在此,關於抗日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概念上也不能混同。說中國抗日戰爭從1931年9月算起是必須的,但抗日戰爭時期應從1937年7月算起。
  • ​賀懷鍇 | 抗戰時期長江流域國民政府海軍敵後遊擊戰
    水雷的製造和運輸是海軍遊擊戰的前提,固定水雷適於阻擊戰,漂雷則適於遊擊戰。武漢失守前,海軍的任務是阻止日艦沿江西進,以運用水雷阻塞水道及發揮要塞戰作為戰術中心,故多用固定水雷,劃分雷區,節節布放,漂雷僅輔助使用。自1938年起,海軍總司令部為「發揮進攻力量而爭取主動地位」,飭制雷廠設計漂流水雷,「能隨流漂行,在敵前布放,可與固定雷區收攻守兼施之效。
  • 關家堖之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在抵禦外來侵略中取得了積極成效,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共產黨也越來越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中,完全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大的一次敵後抗日戰爭活動不得不講起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 中國抗日戰爭全紀錄,就在盧溝橋邊
    從盧溝橋向東,進入宛平城內,走大約500m就可以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了。時間回到1931年9月18日,那一夜,瀋陽城外,日本關東軍陰謀栽贓中國軍隊,炮轟北大營。這就是「九一八事變」,自此拉開了中國局部抗日戰爭的序幕。告別了單一的圖文展示,這裡除了使用真實的歷史照片以外,還展示了許多珍貴的影像記錄,讓觀眾能真實地感受當時的歷史。
  •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四:徐州會戰
    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滕縣之戰2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郭汝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一書亦採信此說,稱「至17日上午,第59軍已傷亡6000餘人」。迨至21日臨沂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於麟章稱「傷斃敵軍約六千人…我軍傷亡人數也在八千人」,顧相貞稱第59軍「傷亡官兵近九千人」。第59軍戰鬥詳報則證實了此數據,24日,再次增援臨沂的第59軍在城西北一帶集結時,全軍可戰之兵僅有1.3萬人,而該軍一戰臨沂前卻有戰鬥兵員2.1萬人,減員8000。
  • 中國95式和德國HK416步槍,哪個好?
    95式 VS HK416哪個更好?
  • 金一南:抗日戰爭中的六個疑問(深度好文)
    再也沒有人比中國人更想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退人之兵的了。直到美國對日宣戰,才看到有勝利希望,最終鼓足勇氣「對日正式宣戰」。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如果美國不對日宣戰,中日之間這場不宣而戰的戰爭又該怎樣了結?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真實歷史。真實歷史之所以提供啟示,就因為它是扎人的荊棘,不是嫵媚的花環。
  • 抗日戰爭若干認識謬誤辨析
    偉大的抗日戰爭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因此是一個令人關注的重要話題。當下,在對抗日戰爭歷史的回顧和討論中,不時聽到一些史實混淆、存在偏見甚至謬誤的說法,它會影響人們對抗日戰爭的認識和經驗總結,這裡,僅就其中幾個問題提出討論。
  • 布爾人的血淚遊擊戰
    (歡迎朋友圈及微信群轉發本文,無需授權)在《老兵聊遊擊戰精髓》上下文中,我們說到了堅持長期性的遊擊戰並獲得勝利的前提,那就是要保證遊擊武裝能夠長期生存和戰鬥。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要在敵方優勢兵力的清剿下免於覆滅之外,最重要的是能保證當地的社會經濟能夠持續性的對遊擊隊提供力量補充。
  • 湘西會戰: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會戰!
    73周年▲  在湖南芷江的洽降會上,中國陸軍總部的代表向日本侵略軍的代表今井武夫一行進行訓示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史稱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戰"
  • 關於抗日戰爭研究的幾個熱門必考論述題!
    然而,如果以1931年作為抗日戰時期爭的開端,那與此相銜接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下限就相應地由1937年改為1931年,則是不可取的。在此,關於抗日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概念上也不能混同。說中國抗日戰爭從1931年9月算起是必須的,但抗日戰爭時期應從1937年7月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