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2021-02-09 抗戰史記

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

一.史料來源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第31冊,《蔣介石規定淞滬會戰戰鬥序列電》時間注1937年9月22日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摘譯本上冊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大本營陸軍部》上卷,日本內閣《中國事變處理綱要》時間注1937年10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國軍作戰計劃大綱》時間注1937年9月20日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冊,國民政府大本營《淞滬抗戰第二期作戰指導計劃》時間注1937年9月6日,《顧祝同致蔣介石密電》時間注1937年9月27日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馮玉祥日記》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十五,第十九集團軍關於東戰場淞滬戰役的戰鬥詳報》時間注1937年8月-12月,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二十五)322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二十一集團軍關於淞滬會戰的戰鬥詳報》時間注1937年10月-12月,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二十五)325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陳誠關於七七事變後上海南京作戰的回憶》,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二十五)286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三戰區淞滬會戰作戰經過概要》,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二十五)320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蔣介石,顧祝同致廖磊酉電》時間注1937年10月14日,《蔣介石,顧祝同致廖磊卯電》時間注1937年10月15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二十五)325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四十八軍淞滬會戰戰鬥詳報》,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會檔案,3255-13,1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戰史會檔:《陸軍第二十軍與淞滬會戰》,轉引《川魂-四川抗戰檔案史料選編》

《近衛在日本七十二屆議會的施政演說》,《申報》1937年9月6日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8冊,《松井石根日記》時間注1937年10月8日,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馮玉祥:《呈蔣委員長感機電》時間注1937年8月27,28日,《蔣馮書簡》

鄒作華:《上海作戰之經過與所得之教訓》

黎東方:《淞滬會戰》(下),中國臺灣《傳記文學》第41卷第3期

黃杰:《抗日戰爭的回憶》,中國臺灣《傳記文學》第31卷第2期

陶峙嶽:《第8師在薀藻浜的日日夜夜》,《八一三淞滬抗戰》

劉維楷:《洛陽橋血戰記》,《八一三淞滬抗戰》

馬宣偉,溫賢美:《川軍出川抗戰紀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年版

餘子道,張雲等編:《八一三淞滬抗戰》,2016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張憲文等編:《中國抗日戰爭史》2016年版,化學工業出版社

請支持原創,轉載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

日軍大炮

二.血戰薀藻浜,走馬塘

日軍首先選擇在南翔以東陳家行,吳淞以西之唐家宅兩地間突擊,企圖一舉突破薀藻浜防線,攻入薀藻浜與走馬塘之間的中間地帶。薀藻浜以南地區,原是朱紹良統率的中央作戰軍擔任守衛,在劉家行,顧家鎮等地相繼淪陷後,陳誠的左翼作戰軍之一部分已退守薀藻浜以南。薀藻浜出現兩大集團軍聯手阻擊日軍南下的局面。

1937年10月初,國軍在薀藻浜南岸集結部隊,準備阻擊渡河南下的日軍。部署於第一線有6個師,從東向西,首先是駐防在廟行鎮以北,薀藻浜南唐家宅一帶的第87師王敬久部;駐防西邊沈家宅東西一線第61師鍾松部;唐橋站以西,薀藻浜南岸由黑大黃宅至陳家行一線陣地第8師陶峙嶽部。其左翼與第13師萬耀煌部連接,右翼與第16師彭松齡部相接。第16師主力控置著唐橋站西南,西塘橋附近。第8軍稅警總團則待命於走馬塘以北,位於第8,第16師後方。第57師阮肇昌部,以一部駐守陸家橋附近,主力部署於談家頭,唐家橋,孟家宅一帶。

宋子文重金打造的精銳—稅警總團

1937年10月2日,日軍精銳第9師團在空軍的支援,戰車的掩護下,由北南犯,進攻第9集團軍在薀藻浜沿岸的陳家行至塘橋站之間的既設陣地。這時,黃杰率領第8軍(轄稅警總團,第61師)從南翔推進至陳家行一帶。該部奉命接替第87師陣地,當即與日軍激戰兩天;雙方損失均重。日軍精銳第3師團增援,猛攻第8軍左側第1軍防線,將陳家行至黑大黃宅寬約3公裡陣地突破數處,並渡過薀藻浜。這時,稅警總團陣地三面受敵,陷入孤軍苦戰的險境。但總團官兵抱必死決心,擋住了日軍圍攻。10月3日,敵繼續向南挺進,固守嚴家宅,曹家宅的稅警總團傷亡太重,陣地相繼失守。第8軍調動剩餘全部人員組成奮勇隊,在炮兵掩護下發起決死反衝鋒;當天14時,成功遏止敵攻勢,並收復嚴家宅,曹家宅。日軍調集火炮轟擊,發起反撲,雙方展開慘烈的肉搏戰,嚴家宅再度失陷,守軍全部壯烈殉國。10月4日上午,日軍從北,東,西三面圍攻唐橋站稅警總團。激戰至當日19時,稅警總團傷亡太重,遂奉令撤回薀藻浜右岸。史料來源黃杰:《抗日戰爭的回憶》,中國臺灣《傳記文學》第31卷第2期。

湘軍抗日名將—陶峙嶽(1949年9月率部起義,1955年被授予共和國上將)

10月6日,日軍由薀藻浜北岸向第1軍第8師正面的黑大黃宅和第8軍正面西六房陣地進攻。第8師陶峙嶽部原從河南安陽東調,於9月19日到達南翔,就投入薀藻浜前線。該師是北伐時湖南一支地方部隊改編而來,武器裝備從未更新,就連糧餉也僅夠維持基本生活;槍枝都是20年代漢陽造和一些雜牌老爺槍,全師竟沒有一門迫擊炮,甚至一挺重機槍。然而湘軍子弟,面對裝備精良,強悍的日軍,視死如歸,「無論官兵,思想上只有國家民族,個人安危均已置之度外」。他們「唯一優勢,是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愛國心的高昂的士氣」。

當日軍向黑大黃宅發起進攻時,第8師已在前線奮戰15個晝夜,部隊減員嚴重,原本簡陋的武器也損耗較大。6日晚間,第8軍左翼黑大黃宅附近蔣宅被突破,敵遂渡過薀藻浜,向牆頭門進攻。同時,敵又強攻陳家行東面的頓悟寺,國軍第16師作戰勇猛,與敵展開反覆的爭奪戰;竟一夜間連貫反擊10次,日軍第9師團遭到相當嚴重的傷亡;竟火線數次補充部隊,才在10月7日攻陷頓悟師。接著日軍南渡薀藻浜,攻擊第8師左側,第8師傷亡甚重,被迫退守姚家弄,王家邊。第8師繼續反覆阻擊,第36師和稅警總團各一部也趕來增援,殺傷敵千餘人,但仍無法阻擋日軍瘋狂進攻。戰至10月10日,該師才奉命撤下火線,轉到後方整補;全師從戰前8000餘人減員至700餘人,傷亡竟高達91%,可謂徹底打光。史料來源陶峙嶽:《第8師在薀藻浜的日日夜夜》,《八一三淞滬抗戰》。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胡宗南

當日軍突破黑大家宅後,開始強渡時,國軍第8,第61,第36師及稅警總團,雖奮勇拼殺,但無法抵擋日軍強大的炮火和機械化兵團突擊,經連日激戰,均傷亡慘重。這時,日軍在薀藻浜南岸全線總攻,國軍戰局十分危急。「我方指揮官,以任何部隊,都是傷亡殘缺,不可倚賴,於是不得已將在楊行撤至崑山整理的第1軍,又調至黑大黃宅,薀藻浜,唐橋鎮作戰。但是,第1軍因以前作戰,實力損失過重,補充都是新兵,尚未整理完畢,連服裝也不齊全,步機槍剛能使用,表面上看起來,似一時不能作戰。可是,第1軍系有歷史有名譽的軍隊,比較不同;軍長胡宗南將軍,熱血硬漢。當該軍加入戰線時,即予敵重創」。第1軍主力於10月7日,展開於西塘橋,趙家角,喬亭宅一線,一度阻止住了敵瘋狂進攻。第16師也於7日再度收復頓悟寺。但是,國軍各部此時傷亡太重,新兵又難堪大用;武器裝備損耗大,彈藥又陷入匱乏,無力將日軍驅逐出薀藻浜以北。11日晚,第1師第1旅少將副旅長楊傑中炮彈壯烈殉國。史料來源鄒作華:《上海作戰之經過與所得之教訓》,第13頁。

1937年10月8日,日軍由塘橋站強渡薀藻浜,攻擊第61師左側。第36師第108旅前來增援,與敵相持於黑大黃宅東側。稅警總團據守俞家,葛家橋,張家樓一線,拒敵南下。至此,日軍在黑大黃宅至東西趙家角一線,站穩陣線,並構成寬約2公裡的橋頭堡陣地。10月9日起,敵主力繼續向薀藻浜南岸進擊,國軍不斷反擊與敵血戰。日軍在趙家角,盛家宅守軍第61師正面,向前突擊至桃源浜,盛家宅,由架橋掩護隊渡河架橋,機械化部隊向前突進;攻勢兇猛。「10月11日以後,敵藉春南岸部隊之掩護,陸續南渡,企圖擴張戰果,一舉突破我陣地,進佔大場,南翔,斷我閘北,江灣,廟行方面中央軍之歸路。我因該處為全陣地之鎖鑰,不能不為死守,故戰爭之激烈較前尤甚。」

 

川軍出川抗戰

三.川軍桂軍浴血陳家行

1937年10月中旬,國軍在陳家行,頓悟寺,談家頭,洛河橋等地連續英勇頑強的抗擊,而新近加入淞滬戰場的桂軍,川軍成為新的生力軍。陳家行位於滬太公路西側,薀藻浜北岸,離大場鎮西北不足公裡,是大場北邊的屏障。劉行,陳家行,大場形成品字形防禦陣地。日軍乃集中主力猛攻這三地,而陳家行是劉行奪取後日軍必爭之地。而早在10月初以來,中日雙方在陳家行一帶已進行近兩周的血戰,多次拉鋸,陣地不斷易手。

1937年10月10日,川軍第20軍在尚未全部集結完畢情況下,即接替陳家行,頓悟寺,盛宅,橋亭宅陣地;楊森將軍第20軍是川軍數一數二的精銳;裝備大量漢陽造,但仍以簡陋的川造為主,重武器缺乏;很多川軍子弟穿著草鞋出川抗戰,故川軍又被稱為草鞋軍。就是這支草鞋軍,將在淞滬戰場上打出「無川不成軍」,「川軍不怕死」,「川軍不負國」的威名;日後將成為川軍抗戰頭號王牌部隊。

當第20軍進入第一線陣地時,陳家行已於當日下午失陷。為爭奪陳家行,頓悟寺一線,川軍第20軍從10月10日至16日與日軍展開五次血戰,陣地五進五出,反覆爭奪。川軍子弟以極其簡陋的武器裝備,以血肉之軀,寸土必爭。由於為避日機空襲,部隊不許白天升火做飯,只得天亮前吃早飯,待到天黑後才吃晚飯,一天只吃兩頓;很多官兵日夜苦戰,甚至餓暈厥。

其中12日的第一次血戰,第20軍趁敵立足未穩,發起反擊,將敵逐出陳家行,「12日拂曉起,(敵)以一旅團之眾,配合特種部隊,指向陳家行東側猛攻,經我134師迎頭痛擊,反覆衝殺,激戰至14時,敵勢不支,陳家行失而復得」。

日軍不甘心失敗,遂發起反撲;第二十軍戰報中寫道:「13,14兩日,敵再與攻勢,增援一部,在優勢炮(兵)空軍掩護之下,向我原線以排山倒海之勢繼續進犯。我亦增加133師(缺399旅)猛烈出擊,官兵們前僕後繼,視死如歸,其壯烈犧牲精神,洵足驚人。不意苦戰至14日15時,我各兵種未協調,頓悟寺西側工事被敵摧毀,守軍先糾華營全部殉國,一點突破,全陣幾為之震憾「。

抗日名將,民族英雄——楊森

頓悟寺—陳家行陣地再度陷落後,第20軍再次組織反擊,這是第三次血戰。14日下午,「軍團長(楊森當時為軍長)在小南翔,本著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令134師長楊漢忠率部努力施行逆襲。該師長忠勇奮發,在敵機俯衝轟炸與掃射下,雖彈穿左股,亦能不顧一切,裹傷前進,遂至全軍感奮,而於是日傍晚恢復原陣地「。

第四次血戰也是在10月14日午後打響,第133師反攻陳家行。該師397旅副旅長向廷瑞回憶:「第五天(指10月14日)午後,王修身師(指西北軍第33師)陳家行陣地被突破後。薛嶽命楊森派部隊反攻。楊森命楊漢域率133師火速前進,執行任務。……於是楊漢域以第397旅為第一線向敵攻擊前進。徐昭鑑團為預備隊。薀藻浜左岸至陳家行,全系棉花地,旅行周翰熙和我命蔡慎猷團和李介立團分左右兩翼,散開隊形向敵急進。前面槍聲密集,我們眼見王修身師殘餘士兵逃跑亂竄,但官兵們拼命向前,毫無懼色。許多士兵還說:『我們這次是打國戰,就是犧牲也值得!』越過王修身殘部後,先頭部隊立即變為散兵隊形,用機槍步槍向追來日軍猛烈射擊。原來日軍以為他們勝利了,正追擊王師殘兵,冷不防忽然出現這麼多兵力,於是停滯不前,雙方對峙。接著,我們發起衝鋒,全線衝殺,與日軍展開肉搏。雙方傷亡都很大,但我們是生力軍,前僕後繼,上去的人越來越多,日軍飛機大炮不能發揮作用。經過一小時(戰鬥),敵遂不支,向後潰逃,陣地完全收復,並繳獲一批槍枝彈藥。「對於第三次收復陳家行戰鬥,第20軍戰後總結報告中記述:「十四日夜,軍團(當時為20軍)當面敵再度增援,再度猛進,銳不可擋;我20軍夏副軍長炯,133師楊師長漢域均在第一線坑壕指揮督戰,寸土必爭。故陳家行,頓悟寺一帶陣地形成焦土。當第三次告失守,而終於十五日黃昏前由盛家宅反覆施行逆襲,迅速誇回原地,全線屹立」。

10月16日一早,第五次血戰打響,「十六日晨,敵又作第四次侵犯,然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與我爭奪半日。」戰至此時,20軍已遭嚴重傷亡,戰力消耗過度,形勢危急。李介立團防守的薀藻浜陣地更頻臨動搖。作為全軍預備隊的徐昭麟團僅剩一個營的兵力可調。陳家行陣地只剩數名士兵作最後的拼鬥,楊漢域已無兵可派,只得動用師警衛隊手槍連頂上去。

眼看陣地將陷於敵手。終於由桂軍第21集團軍接手。第21集團軍原為第7軍團,本隸屬第5戰區,於10上旬大部集結於徐州至海州一帶。為增援淞滬戰場,蔣介石於10月11日發布組建第21集團軍及其參加淞滬會戰的命令。10月12日開始,第21集團軍所屬4個師陸續從徐州沿津浦路南下,轉京滬路挺進上海。

桂軍抗日名將—廖磊

第21集團軍總司令廖磊,下轄第7,第48軍,轄第171師楊俊昌部,第173師賀維珍部,第174師王贊斌部,第176師區壽年部;第7軍號稱「北伐鋼軍」,為桂軍頭號主力。10月13日,第173,第174,第176師陸續展開於薀藻浜南岸之南翔至大場一線陣地。10月14日,蔣介石,顧祝同電令廖磊:「第48軍及第7軍之一師到達南翔後,應即以兩師兵力位置於大場以西,沿走馬塘至老人橋,新涇橋一線,對馬橋宅,陳家行方面構築預備陣地,其餘部隊控置於周涇橋,嚴家浜,洛陽橋一帶地區。該集團軍即歸中央軍朱(紹良)司令指揮。」15日晨,蔣介石首次發布關於該軍的作戰命令:「第21集團軍……位置於陳家行,談家頭,沈宅,北侯宅,朱宅及新涇橋一帶地區,策應第1軍及第20軍作戰。」廖磊當即部署:「173師進入陳家行,談家頭,沈宅之線,增援第二十軍作戰」,「174師……進佔北侯宅,朱宅及新涇橋一帶,增援第1軍作戰。」桂軍在內戰中,素以驍勇悍強,善於野戰而著稱,但武器陳舊,新兵不少,更缺乏現代戰爭的經驗;所幸士氣高昂。

桂軍淞滬首戰,是第173師於10月15日晚至16日在陳家行,談家頭一帶,第174師主力一部隨即於17日投入陳家行之戰。

10月15日9時,廖磊在黃渡鎮電令韋雲淞接防陳家行戰鬥命令。當天12時,第48軍軍部下令:「第173師即日將現有部隊推進至朱宅,北侯宅,東沈宅,趙宅,談家頭,陳宅一帶地區,策援第1軍及第20軍作戰」,「第174師即將現有部隊推進至張宅西端鬱公廟,新涇橋,朱家宅,鐘行,陳家宅之線」,「第176師位置於大場以西沿走馬塘南岸塔河橋宅—老人橋—張家之線,與第174師聯接」。

從10月15日至20日,桂軍連續血戰6天,薀藻浜兩岸炮聲隆隆,火光沖天,喊殺聲不絕於耳。廣西部隊初顯身手,打得勇敢,守得堅定,書寫了桂軍抗戰英勇悲壯的一頁。當時第171師第511旅第1022團先後擔任團附和代理團長劉維楷回憶道:「我團於十月中旬接替胡宗南第1軍防務……接防後的翌日,敵人開始向我陣地攻擊,先是用飛機偵察,放氣球指示炮擊射擊目標,繼而敵機協同炮兵猛烈向我陣地轟炸掃射和炮擊。接著,敵人的輕重火器一齊發射,用坦克開路,步兵一齊向我陣地猛撲。隨後,敵炮兵延伸射擊,阻擊我增援部隊前進,敵機協同炮兵,掃射及轟炸我增援部隊。而我第一線守兵,在敵機敵炮轟炸,掃射和襲擊的時候,都適掩蔽,避免犧牲,等到敵步兵發動進攻進,迅速進入陣地,猛烈射擊敵人」。

「這天……當敵進到我陣地時,為加強火力,第一線各營將預備隊中的一個連,加入火線,把敵人擊退。戰鬥中,敵機數架在我陣地上空轟炸,掃射,團預備隊派出幾個班,用輕機槍按照平時訓練對空射擊的方法,向低空飛行的敵機猛烈射擊……團迫擊炮也向前進之敵猛烈射擊……第二天,敵人傾巢而出,重點指向我左翼,戰鬥的激烈數位於頭一天。過去我對『槍林彈雨』,『彈如雨下『體會不深,經過這天的戰鬥,我才深有所感,炸彈聲,槍炮聲,勝似除夕的鞭炮,戰場頓時變成火海,煙霧漫天。由於敵人猛攻,戰況緊急,團長顏僧武指揮預備隊出擊,腳部負傷。右翼線營長農有濟,指揮部隊出擊負傷。左翼線營長陳經楷指揮部隊出擊,身先士卒,臂部負傷,仍堅持戰鬥,後被擊中腹部陣亡。預備隊營長覃鋤平,指揮部隊出擊負傷。第四連的一個班長李達愚,自告奮勇,抱著集束手榴彈,奔向敵軍坦克投擲,毀敵坦克,自己也壯烈犧牲。這天戰鬥,反覆衝鋒肉搏,殺聲震天動地,陣地忽得忽失三次,最後穩住了陣地。」三天後,當該部調往嘉定休整時,全團原有1500人只剩下不足500人,傷亡三分之二。

淞滬會戰無疑是桂軍抗戰,最光輝的篇章;之後在武漢會戰,隨棗會戰也有優異表現。遺憾的是白崇禧私心,為了桂系擴張,開始全面消極抗戰。最終在桂柳會戰中全線潰逃,創造了桂軍抗戰最大之恥辱。

 

浴血拼殺的國軍官兵

四.戰後總結

早在1937年10月15日,第三戰區司令部鑑於10月6日敵南渡薀藻浜以後,經連續10天激戰,部隊傷亡嚴重,乃調整部署,一方面準備以表現優異的桂軍為主力,組織發動一場大規模反擊戰;另一方面,下令加強江灣,大場,新涇橋和南翔,嘉定及瀏河鎮一線的第二道陣地。至此,慘烈血腥的陣地戰階段結束;淞滬會戰也進入第四個階段-防禦戰。

薀藻浜,走馬塘中間地帶,西起南翔,東至廟行,江灣,北枕薀藻浜,南沿走馬塘南北。是一片東西向狹長地帶,南北縱深只有10餘公裡,東西跨度約30公裡上下。河渠縱橫,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而滬太公路縱貫其間,利用日軍機械化部隊發揮優勢。就在這樣易攻難守的地帶,國軍把淞滬會戰陣地戰推向頂峰,竟與擁有陸空絕對優勢的日軍血戰25日上下;國軍勇士在極其艱困的條件下,視死如歸,英勇無畏;付出了慘重的傷亡,真乃中華民族的民族脊梁。

但是,早在第二階段—反登陸作戰,就已經證明在上海郊區打陣地戰,消耗戰完全是錯誤的。可是,在南京統帥部作出力爭在第一線或第二線粉碎日軍攻勢,並強調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勢防禦,各個擊破;更重要的是確認了不在臨長江的上海近郊決戰,而在「後方既設陣地」。但第三戰區司令並未即執行最高統帥的戰略;反而是10月初至中旬的會戰中,繼續堅持打陣地戰,消耗戰;還推向高潮。造成了以所短攻敵所長,雖然大量殺傷日軍,但自身傷亡更大,消耗極為驚人;據估算,蘊藻浜,走馬塘之戰國軍平均每天傷亡接近5000人。以西北軍第32師為例,8000餘人,打了2天損失達3500人左右,營長以下軍官犧牲殆盡。湘軍第77師1個團14日上陣地,當天就陣亡2個營長,14個連長傷亡,全團倖存500餘人。楊森第20軍在川軍中戰鬥力算數一數二,10月上旬投入蘊藻浜,不到7天,傷亡營,團長10餘名,連,排長傷亡280餘名,士兵傷亡達7000餘人第20軍為2個師乙種軍編制,撤至嘉定整編時,縮編成2個旅,可見傷亡之重。就算中央軍精銳第78師,其第467團10月初在蘊藻浜南岸之塘北宅,塘西宅阻敵渡河南下,只打了半天,1個營傷亡過半,營長殉國,另一個營派1個連增援,不到10分鐘就全部戰死。

這種「填空」式的陣地戰,致不佔火力優勢的國軍完全落於下風,更導致兵力優勢被嚴重分散。蘊藻浜,走馬塘中間地帶前後共投入25個師上下,然而兵力不僅沒有集中使用,反而是不斷填坑;1個師垮了,撤下殘留部隊,再頂上第二個師;第二師填的差不多了,又補第三個師;1個師在敵優勢火力的打擊下,幾天就拼光。如此填坑式的打法,再優勢的兵力也很快打光。

上海民居被炸成破牆爛壁

整個戰役期間,日軍憑藉絕對優勢的陸軍火力,實施隔離打擊。密集的彈幕,使得國軍行動非常困難,傷亡又大,即便後撤也是十分兇險。每當日軍偵明國軍部隊集結和駐守的陣地後,就集中各種火力覆蓋式,無差比轟擊,使國軍進退失據。每天都有整連,整營官兵犧牲。而從後方輸送換防的新組建新部隊,整班,整排,整連甚至連姓名都沒整明白,就衝上陣地全員戰死。鄒作華戰後沉痛的說道:「我受若干犧牲,一定要敵人也受若干犧牲,使他無法避免,才可以說是消耗戰,我的犧牲才有代價,倘使以血肉之軀與鐵彈相拼,犧牲了一師,又上去一師,我已死亡相繼,敵則損傷無幾,這樣的肉彈主義,一方面的犧牲,並不是消耗戰,乃是消耗自己的力量,結果非失敗不可。」

另外,第3戰區指揮部對日軍「中央突破」方向上判斷嚴重錯誤;2選1偏偏中了敵佯攻的圈套。將主力調往廣福,而日軍僅用4天就攻陷重鎮顧家鎮;打開了通往大場的門戶。

相關焦點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上)
    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淞滬會戰第三階段—陣地戰。並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歷史事實來紀念國軍抗戰英烈!年10月15日,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二十五)325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第四十八軍淞滬會戰戰鬥詳報》,國民政府國防部戰史會檔案,3255-13,1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戰史會檔:《陸軍第二十軍與淞滬會戰》,轉引《川魂-四川抗戰檔案史料選編》《近衛在日本七十二屆議會的施政演說》,《申報》1937年9月6日《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第8冊
  • 淞滬會戰之防禦戰(下)
    蘇州河南岸阻擊戰的失利,從軍事上來說是10月間薀藻浜,走馬塘戰役失敗直接導致的結果。10月之戰,國軍在陣地戰,防禦戰中損失巨大,元氣大傷;特別是國民黨中央軍精銳部隊基本打光,造成戰鬥力空間下降;而後勤補給,又遭到日本空軍嚴重破壞。
  • 揭秘淞滬會戰:兩倍於日本的中國軍隊為何戰敗
    但淞滬會戰最終失敗了,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多取守勢又無險可守除了淞滬會戰初期中國軍隊主動實行攻勢作戰外,從整個戰爭全盤來看,中國軍隊一直處於被動防守地位,在戰役中的各主要作戰階段,亦多取守勢。在敵強我弱時消極防禦,單純與敵人拼消耗,打陣地戰,只能是死路一條。
  •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滬會戰:每小時死傷人數輒以千計
    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中國軍隊在蔣介石的直接指令下,在上海主動發動了反擊日寇的淞滬戰役。  此一役改變了日軍侵華的進攻方向,由原來的從北往南,改成自東往西,使得當時的國民政府有空間西撤,客觀上使中國的工業、文化、抵抗力量得以保留。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
  • 淞滬會戰有什麼意義?
    如果從日本的角度來說,淞滬會戰意義真的非常重大——大大便利了日軍進一步侵略中國。如果從中國的角度來說,淞滬會戰就是一次根本性的嚴重錯誤決策,差點斷送了中國持久抗戰的前途。一、從軍事力量角度,在開戰伊始就斷送了中國軍隊主力,把種子當救濟糧付之一炬日本以小而強的工業國,入侵中國這個大而弱的農業國,最希望的就是儘早展開主力決戰,一錘子買賣打垮中國軍隊精銳主力,而最害怕的就是捕捉不到中國軍隊的精銳主力。但淞滬會戰,中國主動將精銳主力送到日軍面前,而且還是日軍海空火力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戰場,並在此付之一炬。
  • 淞滬會戰,75萬國軍浴血奮戰為何打不過28萬的日軍?
    淞滬會戰,75萬國軍展開血戰,為什麼不能超過2 8萬日軍?
  • 抗日戰爭:遊擊戰和陣地戰哪個好?
    ▍從一味死守到天爐戰法全面抗戰爆發後,正面戰場的第一場大戰役淞滬會戰,就充分體現了國民黨軍的戰略戰術特點。在上海展開攻勢,以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首先解決上海地區的日軍,解除對首都南京的威脅,還可以迫使日軍過早進行動員,打破其從華北由北向南逐步蠶食的節奏,如果這些意圖能夠實現,從戰略上說發動淞滬會戰是奪取主動的高招。
  • 淞滬會戰初期,日本海軍陸戰隊真的只有三千人嗎?
    江紫辰 | 文提起淞滬會戰,我們首先會想起國軍最精銳的三個「德械師」在配屬山炮、重榴彈炮、戰車的情況下無法殲滅盤踞在上海的三千來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
  • 上海1937 : 法新社記者眼中的淞滬會戰
    多達100萬中日士兵捲入淞滬會戰,近300萬中國平民被迫親身經歷了這一戰役,其中大多數都成為此次戰役的受害者。淞滬會戰在塑造現代世界格局上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它最終導致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並且使得亞洲局勢動蕩達70年之久。 兩棲作戰、坦克襲擊、空中作戰,最重要的是城市作戰等戰爭形式都在1937年的上海上演。
  • 關於《淞滬會戰》一文的補充
    昨天發的《一個美國攝影師鏡頭裡的淞滬會戰》中,有幾位朋友在留言中對文中的一些說法提出了異議:首先是這張飛機照片,我在文中說明是擊落的日機
  • 憶「八一三」淞滬抗戰
    當時陸上之敵雖潰,而敵艦則紛向我攻入之部隊轟擊;同時,東百老匯路東西兩端之敵在楊浦及虹口公園之炮火支援下,向匯山碼頭夾擊,敵艦發射燒夷彈,房屋燃燒,致使進攻匯山碼頭之戰功虧一簣。此後,三十六師一〇六旅旅長陳瑞河負重傷,營長李增陣亡,內有一連官兵被焚死。戰車兩輛被毀,戰車連長陣亡兩人。其中一個步兵營生還者僅數十人,此役戰鬥之悲壯慘烈,誠為市街戰光榮之一幕。
  • 淞滬會戰中國雖敗,但對日本來說卻也是悲劇的開始……
    這是一組80多年前淞滬會戰的老照片。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淞滬戰場上,國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江紫辰|文七十九年前的淞滬會戰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這是抗日戰爭持續時間最長、雙方傷亡最慘重的會戰之一
  • 胡新民|淞滬會戰中最慘絕人寰的一幕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悲痛而憋屈的故事,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黨派出一架飛機去轟炸日本軍艦「出雲號」。但是這架飛機沒能到達任務地點時就遭到日本戰鬥機的攻擊,負傷嚴重,而且不得不丟棄其攜帶的炸彈提前返航。就是這兩顆炸彈導致了淞滬會戰期間最慘絕人寰的平民傷亡事件。
  • 橡樹 | 棗宜會戰,將軍壯烈,梅香千秋(下)
    鐵列克提之戰(3篇)晉商史話:商是什麼?晉商又是什麼?很快,松本小隊第2分隊分隊突破了高地稜線,發現了山丘凹地的張自忠將軍和第33集團軍司令部其他人員的臨時陣地。日軍居高臨下,向國軍投擲手榴彈後發起突擊。在爆炸煙霧掩護下,日軍衝進國軍陣地,一番廝殺,國軍將士全部陣亡之後,他們看到了陣地深處,倚靠土堆端坐著的多處負傷的張自忠將軍。
  • 淞滬會戰我軍之所以潰敗,竟與日諜與漢奸有關,真相無不令人悲哀
    當「淞滬會戰」後,井上日照便派出麾下間諜,協助外圍日軍進行裡應外合、充當嚮導。在淞滬會戰以後,中國軍方覺得江南一帶水道密布,對於路況不熟的日軍來說,根本不利於他們的機械化部隊作戰。但事與願違,日軍對地形的掌握卻遠超中方的認知。所以,就在中日雙方在上海激戰之際,日軍突然從杭州灣以及金山衛海域強行登陸。
  • 橡樹 | 斷箭,也許是假象: 德浪河谷之戰全解讀(下)
    >詩人穆旦,和他的抗戰2018年,湮滅在「亂墳山」的抗戰記憶川軍抗戰:淞滬會戰,屹立如山在抗戰大背景下,再看淞滬會戰我的團長我的團:羅芳珪與抗戰第一團1965年11月15日6時左右,天色昏暗,穆爾中校部署在陣地前沿的斥候與正在隱蔽集結的北越總攻擊部隊迎面碰上。槍聲密集響起,阮友安只得果斷下令開始總攻擊。德浪河谷之戰第二天的激戰就此展開。在火箭筒、迫擊炮和重機槍掩護下,北越軍隊吹響口哨、銅號,在"X光"機降區美軍防禦陣地三面的寬闊戰線上,高喊「殺」聲,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步兵衝鋒。
  • 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損失20萬人, 看似戰敗實則日軍吃大虧, 為何?
    要說中日雙方在戰場上打過規模最大的仗是哪場,很多人第一反應自然是「淞滬會戰」,據不完全數據統計,當時中日雙方總參戰人數將近有100萬人,中國方面佔比80萬,日本方面佔比20萬。雖然我軍參戰人數要遠多於日軍,但在這場戰鬥中,我軍並未佔有半點作戰優勢,以至於淞滬會戰最終還是以中國方面戰敗而結束。
  •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之四:徐州會戰
    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復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滕縣之戰2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滕縣之戰,中國軍隊以7000之兵對付裝備精良的日軍數萬之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止日軍南下,延緩了日軍南侵的腳步,為調集軍隊守衛臺兒莊的戰略部署贏得了時間。臺兒莊戰役日軍佔領滕縣後,驕狂之極,儘其所有,直赴臺兒莊。日軍兵力
  • 俞濟時將軍細解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密
    第88師自2月18日與第19路軍完成換防至淞滬戰事結束,即開始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惡劣條件下參與了大小數百次惡戰,斃傷日寇數千名,但所部官兵也傷亡慘重。傷亡已達2900餘人的第88師在2月21日至23日三天激戰結束後,奉命調大場廟行間整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