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文網站登載了一張機組人員與蘇35戰機的合影,據悉這是中國版蘇35的首張清晰照。
近日,俄羅斯多家媒體都傳出了俄將按期向中國交付首批4架蘇-35戰機的消息,時間點就在今年底和明年。與此同時,俄羅斯的「爬牆黨」們已經聲稱拍到了中國飛行員單獨在俄羅斯駕駛蘇-35戰機訓練,還有在蘇-30M2戰機與俄羅斯教官跟練的畫面。
俄羅斯軍迷拍到的中國飛行員駕駛蘇-35訓練照片
俄羅斯軍迷拍到的中國飛行員駕駛蘇-35訓練照片
此前就有疑似中國飛行員駕駛蘇30M2戰機訓練照片流出,注意座艙裡飛行員面孔。
12月25日首批蘇-35已抵達滄州,正式交付中國。本圖集將解析蘇-35對中國空軍的意義。
關於中國決定採購蘇-35戰鬥機的傳聞在2012年下半年就出現了,不過都是來自俄羅斯媒體,中國官方媒體一直保持沉默。2015年底,中國向俄採購蘇-35一事最終確定。2016年12月25日,首架蘇-35正式交付中國。圖為彩虹熊作品:試訓中心的蘇-35戰鬥機假想塗裝。
包括用舊機改裝的在內,T-10M工程最終一共只生產了15架飛機,其中T10M-4架還是不能飛的靜力試驗機。現在5架T-10M被塗成俄羅斯騎士表演隊式樣,但從未公開表演過。
蘇霍伊把大幅改進的新一代蘇-35多用途戰鬥機視為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過渡機型,定義為使用了第五代技術的第4++代戰鬥機,認為該機的性能優於世界上現有及研製中的所有第四代戰鬥機。2007年第一架新蘇-35原型機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下線,隨後出現在同年的莫斯科航展上。
新一代蘇-35更加重視使用壽命,試圖推翻俄制飛機壽命較短的惡名。蘇-35改進了機身結構,使用壽命延長至6000小時,相當於服役30年,之後還能通過翻新再獲得1500小時的機身壽命,相當於再服役10年。
蘇-35保留了蘇-27的基本氣動布局,沒有採用蘇-30MKI和老蘇-35那樣激進的三翼面布局。並且採用了全數位化操縱系統,三軸操縱都通過電子信號進行,完全取消了機械備份系統。值得一提的是蘇-35取消了蘇-27背上的減速板,因為新的操縱系統可在需要減速時可控制雙垂尾的方向舵同時內偏,完全不需要減速板。
蘇-35最大載彈量8噸,有12個外掛點,可以掛載各種先進的俄羅斯制導武器。此外因為起飛和降落重量的增加,蘇-35還採用了雙輪前起落架。同時為了減小X波段雷達照射下的反射面積,蘇-35在機身前向±60度範圍採用了吸波材料。
蘇-35在航電上的主要改進體現在集成在KPrNO-35瞄準導航綜合系統上,該系統的各種系統和傳感器都由兩臺Baget-53計算機控制,其中包括季霍米羅夫儀器製造研究院的N135雷達套件、俄羅斯精密設備股份公司的光電套件、導航、通信和數據顯示系統。
根據蘇霍伊公布的數據,出口型「雪豹-E」能夠以跟蹤邊掃描模式跟蹤多達30個空中目標,並用主動制導中距彈同時打擊其中8個,在發射需要目標照射的半主動制導飛彈時,可同時打擊兩個。在空地模式中,「雪豹-E」能夠同時攻擊4個地面目標。
蘇-35的另一項重大改進就是安裝了由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的117S發動機。117S可被看做使用第五代戰鬥機技術進行升級的AL-31,更換了新的風扇、高低壓渦輪,數字控制系統,以及在蘇-30MKI上驗證成熟的推力矢量噴管。
117S的最大加力推力比Al-31F增加了16%,為14500千克,最大軍用推力也有8800千克。117S的壽命比Al-31F大幅提高了2~2.7倍,如第一次大修時間提高到1500小時,此後的大修間隔時間也從500小時提高到1000小時,依據使用條件能達到1500~4000小時的設計壽命,這對俄制發動機來說也是重大飛躍。
蘇-35座艙顯示系統的核心是兩臺全彩色多功能液晶顯示器、一個多功能顯示面板,一個可視角度20x30度的廣角平顯以及相關的控制和顯示面板。拉緬斯科耶儀器設計局和技術科研生產聯合體研製了蘇-35的多功能顯示器和其他一些航電。兩臺多功能顯示器並列排列,尺寸為9X12英寸(對角線15英寸),解析度為1440x1050。
俄羅斯精密設備股份公司研製的OLS-35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內集成了共享光學模塊的熱成像和電視攝像機,以及雷射測距儀和目標指示器,光電反射鏡的掃描角度是左右+-90度,俯仰-15+60度。OLS-35系統對蘇-30大小的空中目標的尾追探測距離是90公裡,迎頭35公裡,能同時跟蹤4個空中目標。
蘇-35在機身上安裝了6個由俄羅斯精密設備股份公司研製的飛彈逼近告警器紫外傳感器,提供全方位覆蓋。根據蘇-35出口型的數據,傳感器對肩扛式防空飛彈的識別距離是10公裡,空空飛彈30公裡,大型地空飛彈50公裡。蘇-35前機身兩側還安裝了兩個雷射告警傳感器,可以探測到30公裡外的雷射照射。
由朱可夫的卡盧加無線電工程研究院研製的L265M10R「希比內-M」電子戰套件由接收部分和幹擾部分組成,其中工作在最常見HF波段(H-J)的組件被內置於機身,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在翼尖安裝兩個中波段(E-G)的吊艙來增強性能。
蘇-35S有一個獨特的東西:機翼前緣襟翼內安裝L波段主動電掃天線。俄羅斯方面說這是敵我識別天線,但外界認為這是反隱身用的。
俄羅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12月14日引述俄對外軍事技術合作部門的消息人士的話稱,首批4架蘇-35戰鬥機將於12月25日交付中國。這是迄今為止關於蘇-35交貨的最確切的日期。
2014年11月,蘇-35在珠海航展上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在俄羅斯功勳試飛員謝爾蓋·波格丹的駕駛下大出風頭。
那麼,中國空軍為什麼需要裝備蘇-35呢?原因有以下幾點:1、與蘇-27相比多用途能力大幅提高,蘇-35的12個外掛點可最多掛載8噸武器,由RSUO-35PS外掛物管理系統管理。蘇-35可掛載俄羅斯武器庫中所有機載戰術飛彈,並還將在未來幾年整合一些新武器。中國空軍少量裝備後能在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對國產側衛系列形成互補。
2、蘇-35的結構經過大幅改進,擁有更長的機體壽命。蘇-35不僅擁有6000小時的壽命,而且其技術含金量也比以往的型號更高,對我國的飛機研製單位非常具有借鑑意義。
3、蘇-35的推力矢量噴管、117S發動機、飛火推一體化飛控也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4、維持與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的傳統軍貿關係,與蘇霍伊的「最新水平」重新接軌。
5、蘇-35是中國空軍裝備的第一種配備了矢量推力發動機的戰鬥機,有助於幫助部隊了解蘇-30MKI的飛行特性,做到知己知彼。
6、蘇-35的俄系航電和座艙設計風格與我國對側衛系列的改進大相逕庭,引進該機有助於摸清該機機翼前緣L波段雷達的反隱身作用,「希比內」電子戰系統和「雪豹」雷達的效能,甚至是俄式大尺寸座艙顯示器的設計思想。蘇-35的航電系統在多方面都接近於俄羅斯PAK-FA第五代戰鬥機,很具參考價值。
總之,引進蘇-35不僅能在短時間裡形成戰鬥力,還能使科研單位獲得摸透蘇霍伊最新設計水平的機會。
圖為蘇-30M2教練機前座的中國飛行員。
Sh135雷達系統還集成了4283MP敵我識別問詢機。與「豹」相比,「雪豹」的操作頻率範圍更寬,並通過改進天線和兩級驅動裝置獲得了高達+-125度的兩側掃描角度,增大了探測距離和抗幹擾能力,而且具有更好的解析度。
實際上蘇-35這個型號在很久之前就有了,1992年俄羅斯在國際航展中首次公開展出了一種蘇-27的升級型號,蘇霍伊編號蘇-35。第一代代號T-10M的蘇-35採用三翼面氣動布局,換裝大推力發動機,機鼻加安裝被動式相控陣雷達,機身採用更多碳纖維複合材料和鋁鋰合金材料製造。之後蘇-35又安裝了推力矢量尾噴管成為蘇-37,在1996年的範保羅航展上以「弗羅洛夫法輪」機動震驚世界。
蘇-35項目啟動於2000年初,當時只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項目,完全由蘇霍伊公司和其合作夥伴籌資,蘇霍伊公司在2003年的杜拜航展上首次公布了蘇-35的模型。當時俄羅斯國防部正全力推進新一代戰鬥機PAK-FA的發展,除對現役戰鬥機實施中期壽命升級外,不考慮再採購任何「側衛」新改型。這種情況在許多年後出現了改變,現在俄羅斯空軍把蘇-35和蘇-30SM都視為是對PAK-FA的低成本補充。
N135是蘇-30MKI的N011M「豹」雷達的進一步發展型,採用無源相控陣(PESA)天線,內置兩臺計算機,分別是「獨奏-35.01」(原始信號處理)和「獨奏-35.02」(數據處理和雷達控制)。
2015年11月,俄羅斯和中國籤訂了24架蘇-35戰鬥機的出口合同,終於獲得了第一個出口客戶。但這項交易一直沒有得到官方的確認,媒體報導雙方只是籤訂了一份「協議」,還需某種形式的「批准」。其實俄羅斯早在2006年就開始向中國推銷蘇-35戰鬥機了,不過對方似乎並不是很感興趣。多年來,中國即將購買俄羅斯蘇-35的消息一直頻繁出現。
原文來源:網易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