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的暴行是否符合伊斯蘭教義?「聖戰」究竟是什麼意思?通說專訪了香港的穆斯林領袖。原來,平時人們所理解的伊斯蘭教「聖戰」,並非一定指代暴力。
近期,恐怖分子發動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恐怖事件。20日,3名中國公民在馬裡的劫持人質事件中死亡,一個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的伊斯蘭極端組織,承認對此事負責。
再早一點,「伊斯蘭國(ISIS)」極端組織處決了一名中國和挪威人質。上周末,「伊斯蘭國「在法國發動恐怖襲擊,130多人遇難,超過350人受傷。
這不僅讓人發問:伊斯蘭教到底怎麼了?這些暴行是否符合教義?
香港的穆斯林社群對恐怖襲擊表示強烈譴責。11月16日,香港的穆斯林社群代表組織——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主席Qamar Zaman Minhas曾向法國駐港總領事Eric Berti發信表示:
「全世界的穆斯林,尤其是香港的穆斯林,對於這種非人的暴行表示強烈譴責,這種暴行違反了伊斯蘭教義。」
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前主席、香港伊斯蘭聯會副會長Saeed Uddin,現年70歲,在香港居住了50多年。
Saeed Uddin認為,信仰伊斯蘭教讓人變得平和而不是暴力,穆斯林是反對暴力的,熱愛和平的。他舉例說,伊斯蘭教義教人對父母、對鄰居、對朋友要和善禮貌,比如你去別人家,敲門三次無人應答,則不應再堅持。
「ISIS那些都是壞人,非常壞,非常壞」。他連續強調了好幾次。「他們的行為,完全不符合伊斯蘭教義。」
「我不知道是誰在支持ISIS,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那麼做。他們只佔穆斯林人口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卻毀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名聲,讓其他人無端蒙受惡名。」
▲存放於英國伯明罕大學吉百利圖書館的世界上最古老古蘭經手稿(圖片來源:網絡)
香港的穆斯林人口有22萬至25萬。和歐洲的相似之處是,香港的穆斯林也是來自於世界各地。
在香港,除了約3萬名華人穆斯林,還有約12萬名為印度尼西亞人,以及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非洲的大量穆斯林人口。
但是,香港的穆斯林並沒有和ISIS發生任何聯繫。
「香港是我們的家,我們在這裡生活得很舒服,很愉快。」作為香港穆斯林的社群領袖,Saeed Uddin德高望重,看著很多本地的穆斯林孩子長大。
「香港的穆斯林勤勞樸實,遵守香港的法制,在這裡學習、經商,不斷融入香港的社會和文化。」他說。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發表的「法律與秩序指數」報告顯示,在令人感到安全方面,香港在全球141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第三。在法國發生恐怖襲擊後,香港政府對香港受到恐怖襲擊的風險仍然維持中度。
▲美國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Gallup)「法律與秩序指數」調查最讓人感到安全的前四名國家和地區(圖片來源:港澳日報)
中文的「聖戰」,其翻譯來自於英文的Holy War,但這個詞在伊斯蘭世界中拼為jihad,代表掙扎。這個掙扎,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穆斯林內心中道德與欲望的精神層面掙扎。另一層則是以暴力或非暴力形式,與伊斯蘭的敵人之間的掙扎。
Saeed Uddin說,jihad可以指在生活上、工作上、學習上,方方面面的掙扎。他舉例說,如果我做生意遇到困難,那麼我就要jihad,我就要掙扎,我要去克服這個困難。其含義只有外敵入侵本國,或有人攻擊伊斯蘭教,才會涉及暴力。
根據資料,在伊斯蘭世界,jihad這個詞有多種不同的詮釋。除了以上的解釋,還包括對神的責任,按照伊斯蘭教義來生活,促進和平,幫助他人等,沒有暴力含義。
也是說,平時人們所理解的伊斯蘭教的「聖戰」,並非一定指代暴力。在某些不同教派的解釋下,暴力走向極端,才會出現恐怖主義。
「在香港,我從未見過穆斯林有恐怖分子極端主義的傾向」,Saeed Uddin說。「這裡的穆斯林熱愛安拉,熱愛和平,善良溫和。」
香港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香港九龍清真寺、灣仔的愛群道清真寺、中環的些利街清真寺、赤柱清真寺、柴灣清真寺等場所進行聚會和宗教活動。
▲九龍清真寺是香港最大的清真寺,也是香港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圖片來源:網絡)
穆斯林Isma是一位金融交易員,沒有穿穆斯林長袍、戴白色禮拜帽,而是身著襯衫西褲,在香港居住了18年。
他做禮拜的九龍清真寺位於尖沙咀地鐵站旁,是香港最大的清真寺,也是香港的伊斯蘭文化中心。
「他們(ISIS)不是穆斯林,他們的行為違背了教義,他們就是恐怖分子」。Isma對通說的記者說,香港的穆斯林是友善平和的,他的家人和朋友對ISIS的話題唯恐避之不及,更別提感興趣。
「難以置信、不能理解、強烈反對」,他簡潔有力的表達了他的態度。
「穆斯林在香港並沒有感覺任何不便,我們依然遵從我們的信仰。」Isma覺得,在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生活十分舒服,這裡給少數族裔十分寬鬆的環境。
Isma舉例說,伊斯蘭教中的禮拜每天必須行五次,雖然工作日不能去清真寺做禮拜,但在公司和學校都是允許的。在香港,他從未因身份和信仰遭受不公平待遇和種族歧視。
▲香港的穆斯林在九龍清真寺集體禮拜(圖片來源:香港電臺網站)
Isma融入香港社會的唯一障礙是語言。他雖然來到這裡18年,他還不會流利地說粵語,日常交流使用英語,很希望能和香港人更多地交流溝通。
但是Isma十一歲的兒子同其它香港的孩子一樣,在學校接受教育,會說廣東話,同小夥伴們打成一片,比他更好地適應了香港的生活。
Isma說日常交往對象大多數是穆斯林,會一起來清真寺做禮拜。「我們都想要融入到香港社會中」。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