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 /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2021-12-24 有方空間

設計單位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THAD)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專門保管明清兩代中央國家機關和皇室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明清檔案1500多萬件(冊)。檔案館珍藏的明清歷史檔案,上起明朝洪武年間,止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期,跨越550餘年,是現存最完整、翔實、清晰、實用、數量最大的古代王朝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從1925年建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專業檔案機構,是我國近現代檔案事業的開始。檔案館老館位於北京故宮西華門內,現有條件已不滿足檔案保存、展示需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建設工程,有利於搶救和保護明清檔案文化資源,有利於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由於選址位於北京老城區,用地空間狹窄。周邊除城市幹道之外有醫院、住宅及辦公樓等既有建築,建築周邊情況極為複雜。項目方案設計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解決和周邊道路、城市空間及既有建築的關係問題。其中牽扯到日照權益、空間間距、消防撲救面等。

2014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教授主持下,清華的設計方案在十個競賽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標方案。

項目設計以研究為先導,圍繞檔案保護挑戰大與修復難度高、檔案館複合利用困難大、規劃限制和複雜需求結合難、檔案館可持續運營挑戰大等問題,提出綜合提升檔案館保護和活化明清皇家檔案文物的能力、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強化當代檔案館複合利用特徵、尊重祈年大街文脈環境的建築造型與細節、目標前置的綠色設計等設計策略。

莊惟敏表示:「設計通過日照分析,在嚴格遵守退線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有限用地的可建造空間,精準設定建築主體的可能邊界,實現符合規劃要求和滿足各方權益前提下的可建面積最大化目標,巧妙地組合空間形態,使項目在滿足多方利益和城市整體空間格局的前提下,彰顯出國家級重要文化殿堂的整體形象。」 

新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祈年大街,總建築面積9.9萬平方米,高45米。建築形體組成源於中國傳統高臺建築的空間格局,主入口面向東側城市主要幹道,通過寬大的臺階,由二層進入主門廳。為了減緩主體建築對城市空間的壓力,主入口做成內凹式,內凹入口的頂部結合以抽象的鬥拱造型形成的疊澀,既突出主入口空間,又形成具有中國傳統符號韻律的立面特徵。

△ 大門上方抽象鬥拱造型形成的疊澀  ©THAD

建築造型並非採用古典建築的手法,而通過簡約的豎向構圖及暖色調的石材表面,體現整體氣勢宏大、現代又不失文化品位的氣質。主體建築一側的副樓頂部以大片的玻璃內透藏書閣作為主要立面裝飾,既豐富建築立面細部,又隱喻這一國家歷史典藏文庫建築的身份。

作為國家級典藏建築,它除了滿足明清檔案的收藏研究之外,還有一部分功能面向公眾開放。設計考慮了與周邊城市街道的關係,特別設置了專門面向公眾的出入口,引導觀眾在參觀明清檔案的同時,體驗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圍。圖書與會議演講空間的設置,也表達了這座文化建築本身面向社會公眾的一種開放姿態。

△ 裙房的一層文創和二層報告廳均可對公眾開放  ©THAD設計團隊前期通過《國際檔案館建設新情況新趨勢》的專題研究,以及基於模糊數學理論的檔案館功能組成量化分析,對檔案館功能的複合利用進行梳理,並對設計任務書進行修正。建築師積極介入展陳大綱的編制工作,根據檔案特徵不僅考慮文字檔案,對輿圖檔案如最大的4.53×3.47米《大明混一圖》,最長76米的《金沙江圖》都細緻考慮了各種展出場景。結合熱點事件充分挖掘空間和展陳特色,團隊把諸如中外劃界談判、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涉疆、涉藏、中國南海主權等發揮重要的歷史憑證作用的檔案和輿圖統籌考慮。通過設計初始對展陳形式的深度思考,建築的功能與空間最終在此達成了高度統一。

設計考慮環境文脈和城市肌理,設置院落讓空間富有生氣。建築整體風格舒朗莊重,大度雍容。米黃色洞石紋理細膩,豎立的形象與紅、綠頭牌有所聯想,又仿佛徐徐打開的奏摺。

大門主入口的臺階和鬥拱和進入中央大廳軸線,形成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空間序列。外立面的24枚玉璽紋樣雕刻和入口銅門三角六稜窗紋樣,暗合館藏文物的來源特徵。裙房轉角部位神似御書房的大片書架,表達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自身獨特的文化氣息。

△ 入口銅門  ©THAD

2014年底至2021年,清華設計團隊數十人全過程參與並圓滿完成設計任務。項目的設計體現了團隊從前期策劃、既有同類建築後評估研究、數據分析、空間決策,到方案確定的全過程閉環工作實踐,是在北京老城區完成高密度建設的一次理性的科學的設計方法論的探索,也是在這類文化建築設計中探索用當代建築語彙,表達歷史文化傳承和內涵的一次有益嘗試。

△ 柱頭造型與紋樣來自故宮「璇子彩畫」通過石材浮雕形式呈現  ©THAD

△ 玉璽的印跡通過石材浮雕呈現(從左至右為玉璽印章、CAD圖、模型、上牆最終效果)  ©THAD

完整項目信息

合作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清尚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建築團隊:莊惟敏、張維、張紅、盛文革、龔佳振、雷思雨、曲揚洋、王越、解志軍、康立橋、文德才、張博雅、王希堯等結構團隊:劉彥生、李青翔、李濱飛、李英傑、王彩玲、祝樂琪、王石玉、程進、田萌等機電團隊:王磊,崔曉剛,潘敏,張松,賈啟超,徐慧影等(電氣);賈昭凱,韓佳寶,於麗華,任健凱等(暖通);徐青、劉福利、張偉等(給排水);郭紅豔等(智能化)部分資料來源國家檔案局網站https://www.saac.gov.cn/的相關報導:1. 國家檔案局印發《通知》要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重要批示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4447a48629a74bfba6ae8585fc133162.shtml2.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主題檔案文獻展在京開展丁薛祥參觀展覽https://www.saac.gov.cn/daj/yaow/202107/5c418e51f8794972ba3ee22faa3ca74b.shtml本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有方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點「在看」,為好設計點讚!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大AI預訓練模型發布:113億參數!北京智源研究院、阿里、清華等聯手打造
    而近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了與此類似的中國最大AI模型文匯,包含113億參數。據了解,這是面向認知的超大規模新型預訓練模型,為的就是解決當前大規模自監督預訓練模型不具有認知能力的問題。這一項目由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阿里巴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搜狗、智譜.AI、循環智能等共同完成。「文匯」具有怎樣的能力?「文匯」主要面向的是認知,「看圖說話」是它一種基本能力。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新增開放檔案目錄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檔案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定期公布開放檔案的有關規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新增開放近萬卷館藏數位化檔案,內容包括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國立中央大學、國防部二廳、國防部二廳電訊總臺、鐵道部等5個全宗。並將於近期在官方網站公布館藏教育部檔案〔全宗號5(2) 〕文件級目錄,敬請關注。
  •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知識管理系統正式上線運行!
    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知識管理系統於2019年7月開始搭建,是基於知網自主研發核心軟體技術,根據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需求搭建而成。系統重點對散落在院內各個部門的知識,以及各信息化系統包括一體化平臺、檔案管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等系統的知識進行了建設整合,充分考慮了各生產部門、職能部門及分子公司的需求,形成了地鐵院特有的知識標籤,搭建了地鐵院知識門戶、知識庫、知識地圖、知識百科、知識問答、知識專題、項目庫、標準助手、培訓學習、移動APP等功能模塊,實現覆蓋全院的知識搜索和知識推送,旨在建成一個內容齊全、搜索強大的知識管理系統,為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生產
  • 邳州市檔案館關於照片檔案的徵集公告
    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網絡配圖邳州市檔案館是國家二級綜合檔案館
  • 建築師齊康:我為什麼設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他們記錄下觀後感,也接受著歷史真相對內心的撞擊。銘記,是這組建築以及場所之於人們,最大的意義。1985年8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建成並開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築大師齊康設計的紀念館一期建築,以「生與死」、「痛與恨」為主題。建築由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
  • 面向認知,智源研究院聯合多家單位發布超大規模新型預訓練模型「悟道·文匯」
    這一項目由智源研究院發起的「悟道」攻關團隊完成,團隊由智源研究院、阿里巴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搜狗、智譜.AI、循環智能等單位的科研骨幹組成。「文匯」模型不僅使用數據驅動的方法來建構預訓練模型,還將用戶行為、常識知識以及認知聯繫起來,主動「學習」與創造。
  • 陳一心:風雨五十載 跨越鑄輝煌 ——從基本建設看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的滄桑巨變
    中國商飛研發中心張江園區建設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承擔建設C919飛機系統綜合實驗室與設計研發大樓重任。在運10研製過程中,先後參與飛機電磁兼容、航行雷達罩、天線等試驗試飛工作,先後主持ARJ21新支線飛機與C919大型客機飛機綜合試驗室的基本建設工作。2020年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
  • 歷史的見證--皇陵護衛和將軍帽煙囪
    惠營房村的歷史是與清朝的歷史同步的,清朝是馬上皇帝開的國,作為皇陵護衛的居住地,從建築上也會體現出將軍與士兵的象徵性設計。例如下圖這個煙囪的設計就十分類似一頂將軍的帽子,被稱為將軍帽。從它的外形來看,它原來就是武士的頭盔。後面經過人們審美的變化和藝術加工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形狀。
  • 中國十大軍校和十大軍工研究院與公司
    她是由具有半個多世紀輝煌歷史的全國重點高校通信工程學院,點燃「亞洲第一爆」的全國重點高校工程兵工程學院,開拓新中國軍事氣象事業先河的空軍氣象學院和在高科技領域一支獨秀的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合併組建,擔負著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國家和軍隊進行科學研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裝備研製的重點基地。
  • 新書:《檔案修復與歷史資料的數位化:第六屆東亞史料研究編纂機構聯席會議論文集》
    ·中文·韓國歷史資料資料庫(DB)的開放性和影響   國學中央研究院 樸成鎬/001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的新課題與工作  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淺井良亮/009「數據」與史學研究  ——抗日戰爭與近代中日關係文獻數據平臺介紹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羅敏 姜濤/018
  • 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潤滑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戴媛靜出席廣州表活會議,分享油性劑和極壓抗磨劑的摩擦性能及復配增效研究
    戴媛靜,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潤滑技術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液體超滑和先進潤滑介質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落地工作,涉及技術領域包括:環保型工藝潤滑介質及其全壽命管理、節能型潤滑油及核心添加劑開發、生物型廢液無害化處理技術及工藝、晶片製造化學機械拋光技術等。
  • 2021清華大學電機系校友年會在四川天府新區圓滿舉行
    10月17日,2021清華大學電機系校友年會於四川天府新區圓滿舉行,來自清華校友總會、清華校友總會電機系分會、清華四川校友會、清華大學電機系以及兄弟院系的近200位清華校友相聚興隆湖畔,共敘同窗情誼,暢議美好未來。年會由清華大學電機系黨委書記、清華校友總會電機系分會副會長於歆傑(1991級)主持。
  •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在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考核中成績「優秀」
    綜合政治導向、辦刊規範、重要舉措、質量效果和資金使用等情況,《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社會科學》、《考古》、《歷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24家期刊考核「優秀」;149家期刊考核「合格」。
  • 解放帽主義和中國的現代建築
    中國人民關於解放帽的情感線索,大致有兩條:一是人民群眾接受革命戰爭題材主題教育之後產生的情感迷戀;二是工業文化中的左派情結;在這方面大眾屬於第一種類型,因此人民大眾除了喜歡解放帽的款式,而且鍾情於軍綠或草綠、黃綠的色彩,進而完全不顧及民間有戴綠帽子的忌諱。他們一窩蜂般的追求綠色的解放帽兒,在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裡無休無止。
  • 西班牙典型歷史建築
    而到了19世紀,原有的流水潺潺的池泉設計被改成了水花噴射、水聲喧譁的形式。發展到今天,最近的修繕工程中還添加了模仿雨聲的噴灌設計。水渠中庭的旁邊是蘇丹庭院(Patio de la Sultana),其亦被稱作柏樹園,因該庭院中佇立著一棵生長了700年的古柏樹。
  •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抗日名將孫立人
    孫立人是安徽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
  • 2020年清華大學CAO-Lab新成員介紹
    鄭滿:直博生,在清華大學醫學院的直博和本團隊直博之間作出了正確的抉擇!工作經歷:作為體能教練服務於清華校男子短跑隊、女籃、男女足,更在2018年有幸赴國家田徑隊擔任國家短跨部的體能教練一職,與世界頂級的教練員和運動員共事,主要負責短跑、跨欄運動員的體能康復計劃的設計、實施。過程中收穫豐富,但也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如外國教練在執行運動訓練的全過程中,好比撰寫學術論文般嚴謹,從測試到訓練再到數據分析一絲不苟。
  • 四川紅軍第一村:牛角溝的紅色經濟
    川軍旅長、共產黨員曠繼勳帶領全旅4000餘官兵,在牛角溝村豎起「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的旗幟,牛角溝村也因此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的起源地。2020年8月,蓬溪縣依託曠繼勳蓬溪起義遺址的紅色資源,採用「文化+旅遊+產業」模式,在牛角溝村打造了投資1.5億元的「中國·四川紅軍第一村」紅色文化旅遊項目,深挖當地紅色資源,促進農業文旅融合發展。歷史與現實交匯,牛角溝村再次踏上新時期的紅色徵途。
  • 2019第三屆LeNS可持續設計國際會議閉幕
    北京時間4月3日20點30分,來自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Carlo Vezzoli教授主持了開幕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劉新教授代表中國會場致大會開幕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教授作為中國區唯一主旨講演人,發表了題為《面向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價值:演進的觀念和實踐》的主題報告,從歷史的維度闡釋了設計價值的變遷,強調設計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的作用。